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高考倒计时23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交流文萃 > 正文内容

理论疲软与阅读教学

作者:  时间: 2017-10-18

俗话常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但这“灰色”的理论一旦形成之后,是不可小觑的,它将作用于人的行为,给常青的“生活之树”染上一定的颜色。教学理论亦如此。阅读教学的实践不是盲目的、自发的,而是受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的理论指导的。在改革开放后的我国,关于阅读教学的理论和理论书籍不算太少,对推动阅读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有的理论并非直接来自我们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而是借鉴或移植了国外的阅读理论和阅读教学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阅读教学的成功事例和著者的思考剪切、拼接而成的。虽然也基本上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共性特征,对我们实施阅读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舶来品”和“克隆物”终究没有自己土生土长的“原生物”那样来得实在和真切,始终存在着无法消弭的隔膜,且弱不禁风。

其实问题的严重性还不止于此。更让人沮丧的是即便一些我们自己的土壤中生长起来的阅读理论,也由于研究的方法不甚科学,产生的途径过分便捷,又缺乏必要的对比和验证,显得空泛而操作性不强,经不起推敲和反诘,信度不足,权威不够,故受之不妥而却之不恭,处境难堪。加之一些研究者的视野不够开阔,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工作做得太少,囿于一隅,自以为是,排斥不同意见,将本来非常美好的设想和观点自觉地禁锢起来,孤芳自赏。因而尽管不时有阅读方面的专著面世,但均因为理论自身的“硬度”不达标而没有带给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多少实质性的指导和帮助。

造成阅读教学理论疲软的原因,除了上述的原因外,最关键的还在于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在我们这个国度里,从事实践的通常是埋头苦干,只顾耕耘,不问收获;而搞理论的则往往坐在办公室里标新立异,绞尽脑汁,闭门造车。偶尔有几个既脚踏实地投身于实践又孜孜以求地进行理论思考的佼佼者,本最有希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部突破而建构起能够切实指导实践的理论体系,而且有的同志也确实作了这样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遗憾的是这些为数不多的优秀分子很快被铺天盖地的赞语捧杀,自我陶醉在荣誉的光环中止步徘徊。令人堪忧的是,阅读教学的理论研究者也未能突破传统和自身的局限,一俟理论的雏形出现,不是以开放的意识、博大的胸襟,在虚心听取批评意见的基础上,尽力地去继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使之更加有利于发挥对阅读教学实践的促进作用,而是既没有“走自己的路,让人去说”的气度,也缺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的勇猛,而是固步自封地“誓死”捍卫业已亮相的观点,热衷于做一些修修补补的善后工作,或多或少缺一点现代人与时俱进、力争一流的创新精神和“精品”意识。

阅读理论的疲软还表现在理论的发展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有的阅读理论开始提出时是科学而先进的,如对分析阅读作了“反抗”的整体阅读理论。可是当时处于领先地位并不等于一直都可以保持“霸主”的位置而毫不减色。孤立地看,像整体阅读理论要求阅读教学树立一种整体意识,能够从整体而不是从局部去把握阅读内容,揭示了阅读教学的若干规律,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不是真的仅靠整体阅读就能切实把握文章的主旨了呢?是不是把握了整体就等于了解了内容的细节和全部呢?具体的细节分析到底还要不要?模糊了局部的整体是否还能算是清晰?怎样才能做到既注重整体又不失局部呢?面对种种疑虑,我们的阅读理论捉襟见肘,供血不足,苍白无力。因而阅读教学实践也始终没有“抬举”和“迁就”过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应对,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

目前我国的阅读教学理论普遍处于疲软的状态,而且其中绝大多数理论昙花一现之后便渐趋萎缩,或是自然蒸发,根本不可能对阅读教学实践进行针对性的科学指导。正因为理论的疲软,实际上阅读教学也从来没有虚心而真诚地接受过理论的规劝,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实践与理论犹如水跟油总是搅和不到一块,你唱你的阳春白雪,黄钟大吕;我走我的独木小桥,山谷幽径。除了几个试图推销自己的观点或理论的人以外,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同仁早就对理论深感失望,似乎没有多少中学语文教师在渴望那种天花乱坠的阅读教学理论。没有理论照样在摸索中实践,虽然常听到一部分坐在办公室里的人指手划脚,说长道短,那是他们的自由。既然他们的理论没人理会,那么其高见妙思也肯定曲高和寡,应者寥寥。阅读教学依旧在实践中探索着自己前行的路。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