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更多关注的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知识性,忽视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僵化成枯燥无味的文字游戏。这不仅违背了“大语文”的观念,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扼制了学习兴趣的萌发,不适应新世纪新型的育人理念。笔者本着张扬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的宗旨,试图从“还语文课堂教学以生命”方面探索把人性放在核心位置、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语文课堂教学方式。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应是充满活力的,因为有数十个充满朝气的生命散发着青春的热情,因为经典文章也会带来生命的自觉。
首先,教师直接面对的生命——学生,是有智慧,有感情的生命主体。梁启超说:“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起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学生也呼唤这种情感教育的出现。梁启超进一步指出情感教育的“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笔者在教授《清平乐·村居》时尝试着运用了美术、音乐这两件法宝,探索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
《清平乐·村居》采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描绘了恬淡、安闲的农村生活图景,语言浅显易懂。我把授课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词作闲适的意境以及词作者向往淡泊生活的心境上。在授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古曲《渔舟唱晚》和《十面埋伏》,并要求用简洁的形容词描绘乐曲营造的气氛。学生们被乐曲深深吸引了,并轻松地完成了任务。接着我布置学生用画笔把这首词勾勒成一幅画,并邀请全班同学和我一起评出“线条感觉最好”、“色彩感觉最好”和“表现词作内容最完整”的三幅画。其实,学生作画的过程就是自学的过程。全班同学在积极的评价中加深了对词作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对写作背景作了提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截取平常的生活画面所表现的词人此时的心境。这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可以读懂这首词的意境了。我接着问:如果让你配乐朗诵,给你《渔舟唱晚》和《十面埋伏》,你选择那一首?台下几乎是异口同声:《渔舟唱晚》。——词作婉约的风格、闲适的意境已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在熟读词作之后,我播放《渔舟唱晚》作为配乐,大部分同学已能够背诵词作了。
这节课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智慧,把学生看作是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主体,并给予了他们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用艺术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眼、耳、手、口各个感官参与创造,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途径、更多的机会体验成功,并始终保持了创造的欲望和进取的心态。
其次,教师间接面对的生命——教材,也是有生命的。它是作者个体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浸透了作者的心思、情思,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只要善加利用,教材便会成为学生认识、体验、感受世界的桥梁。
《三峡》一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在教授此课前,我先将三峡风光片根据课文内容剪辑下来,制成了课件,加上配音与配乐。上课时我先将此视频放给学生。三峡优美的风光,男中音浑厚的朗读,配以灵动悠远的音乐,很快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于是我与学生一起疏通了文意,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并引导学生熟读成诵。然后再次播放视频与音乐,略去配音,让学生对着画面,和着音乐,自己给画面配音。学生的情绪再次被推向高潮。最后,当学生一起对着画面齐背课文时,他们已完全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了。三峡夏季的水流湍急、春冬的清荣峻茂、秋季的空灵肃杀,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们更体会到文章遣词精当、隽永优美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受到了美的熏陶,激发了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情感。老师也深受感染,与学生一起吟诵起来。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经典的文章以其独特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其特有的魅力,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发了学生新的联想,使其迸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并内化为自觉学习的力量,进而派生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视之情。这便是人文精神的力量体现之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培养血肉丰满的高素质人才是对社会的贡献。坚持还语文教学以生命的教学思路符合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这有利于学生以全面的较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去感受生活,并以健康和正确的价值观去审视生活,也体现了“大语文”的思想。同时笔者也认为,人性化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因其以人为本而具有复杂性,并且具有很广阔的挖掘余地,只要教者善于发现,语文教学“误尽苍生”的说法就会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