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高考倒计时23

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交流文萃 > 正文内容

导学——主导与主体互动的最佳契合

作者:  时间: 2017-10-18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失之偏颇。或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发展而为教师充当教学活动的中心,或者主角,学生只不过是一群被牵着鼻子的牛。或者在所谓培养自学能力的响亮口号下,让学生在没有知行目标、没有评价机制的天地中信马由缰,学生也不过是一群被引上山坡的羊。这样的教学实践无疑都是与我们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的。我十分赞成胡明道老师的“学长式教学法”。即在充分相信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教师作为先学一步、先知一点的学长,为后学者提供经验、范例,与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活动,实现学习目标。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实行的“导学式教学法”似乎比较接近胡老师的方法。我认为,学生不应仅仅是知识学问的载体,而且应该是有血有肉的生命载体,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师应该高度关注学生的生命张力,引导学生走上学习与发展的成才之路。这里,学习活动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便为学生终身学习与以后的生存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容忽视,教师应该在有着强烈主观意识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和潜能,由此导源出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情感的导引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情感的导引指的是教师在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以自己对生活和教材的理解与感悟,以自己饱满的生命体验与热情,以自己高尚的人格精神与魅力,去感染、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科学习的规律,运用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去感知、理解并运用语文,从而形成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而情感导向与学习方法则是影响终身的。教师应该在导学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主导与主体的和谐互动中创造最大的学习效益。
   

那么,导学活动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一,情感导引——打开通向文明殿堂的路径
   

学习绝不是单纯的智力劳动,情感因素(亦即人们所说的非智力因素或者“情商”)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光源,而同时它又是人的个性的一个个别的、特殊的方面。”他又说:“知识的另一种作用,就是使人享有一种与劳动并无直接联系的、丰富多彩的、幸福的精神生活。”他还说:“如果智力生活就是局限于学习的圈子里,那么,学校对于学生来说就会变成一种毫无吸引力的、阴郁沉闷的地方,而学习就会变成枯燥的、沉重的、单调乏味的事情。”因此,作为精神文明范畴的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不能不参与情感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此作了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然而这些美好的情感并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学习生活中渐熏渐染,需要在课堂内外的学习实践中相机渗入。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通过接受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感知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文学作品,通过具有自塑功能的说话训练和作文训练,从而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感和美好情操,把人类的文明精神注入他们的生命机体,引导他们自觉步入文明殿堂。
   

文学科的情感导引,必须融入母语教育的全过程。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表意精细,内涵丰富,蕴含着极为深厚的情感因素。作为学生学习的语文教材,融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于一体,教师要好好利用教材,带领学生走进这以语言为载体的情感世界。教师可以导之以读,用声情并茂的诵读,震撼学生的心灵,如《依依惜别的深情》《与妻书》等;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演读,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如《药》《一碗阳春面》《茶馆》等;可以引导学生边读边议,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融入的浓烈感情,如《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五人墓碑记》等;还可以设计一个话题,如“阿Q精神胜利法之我见”、“玛蒂尔的是值得批判的人物吗?”让学生演讲辩论,各抒己见,激情碰撞,是非善恶在语言交锋中剖分彰明;或结合课文内容作文,欣赏文章的情感美、艺术美,抒写自己的感受、感悟……
   

人类美好情感的熏陶并不局限于课内,学生课外的学习生活以及社会生活,都是情感教育的广阔大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理固宜然。教帅应及时选印一些最刊登的诗歌、散文、小小说或演讲辞让学生诵读,让学生充分体味人类的美好情愫;或组学生读书看报,及时了解天下时势和科技创新的最新动态,然后定期交流、宣讲,让学生为社会进步而欢欣鼓舞,为人类文明而豪情满怀,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他们关注苍生的爱心,激发他们学习奋斗的内动力;或在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或社区组织的活动以后,让学生讨论发言,交流自己的感想,让他们尽早融入集体,融入社会;或布置学生作文,让学生描写家乡美景,介绍家乡见闻,赞颂亲情、友情,用美景陶冶性情,用真情净化心灵,用深情升华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里学到的许多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的情感和内心感受中留下痕迹。”当我们的学生都成为真情灌注的人时,未来的世界将四季如春,春意盎然!
   

二,听读导引——拓开汲取知识源泉的渠道
   

 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先吸收后表达的过程。在语文的四大能力中,听和读是吸收,说和写是表达。没有吸收的,就无法表达为言、表达为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只有在广泛吸收、有效转化的基础上,才能形成自己的能力素质。
   

听知,是人接受知识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成语中就有“耳闻目睹”“耳濡目染”“耳聪目明”“耳熟能详”之说,可见听的重要作用。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声传讯设备被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听”的使用频率也会越来越高。而且,“听”可以缩短信息交流的时间,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益,对于学生来说,要想适应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培养良好的听知习惯,具有较强的听知能力。听知能力的培养,不可孤立地训练,要结合读、说、写一起进行,要有具体的计划。首先要进行听记训练,通过对语音的听辨,把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记录下来。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听写词语句子、段落,然后核对书写的正误,及时加以订正。这样,耳目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注意力、听辨力、识记力,有助于智力的和谐发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听述、听赏训练,即在教师讲课、学生发言以后,让学生把说话内容或要点复述出来,看看有无遗漏,有没有抓住中心,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对于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听老师或同学诵读后,体会通过语音高低、语速疾徐、语调抑扬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乃至弦外之音、话外之意,并发挥联想和想象,丰富作品意境,重塑作品形象。学生有了敏锐、准确的听知能力以后,就可以方便快捷地与人交际,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听话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有声的书’。能够留心听话,对于阅读能力的长进大有帮助。”
   

阅读,是学生形成其他能力的基础。信息时代,对阅读理念、阅读方式、阅读效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文学作品,要引导学生涵咏咀嚼,与古今中外高尚的人对话,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对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文章,要引导学生快速筛选信息,理解思想内容,纵览大千世界,社会万象。
   

阅读教学,“导读法”是比较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方法,是教学民主化的体现。“读”是主体,读的过程,读的效率,都要靠学生去实现:“导”是帮助学生更好的读,是方法上的指导,思路上的疏导,情理上的启导,而不是“代读”。导引得法,就可以“举一隅以三隅反”,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目标。
   

导读的方法因文而异,灵活掌握。一般的说,“五步法”比较符合阅读心理和阅读规律。第一步,设计精彩导语,激发兴趣。好的导语犹如一出戏的精彩序幕,引人入胜。可以讲述一则作家的轶闻趣事,使学生由对作家的喜爱,转移为对作品的喜爱;可以诵读与课文一致或有关的诗文名篇,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可以结合当今时事,慷慨陈辞,激发学生感情;可以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探究、深思;还可以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影片,带领学生披文入境。第二步,师生交互诵读,感知文情。第三步,组合提问,讨论交流,层层深入,步步推进。中学课堂上的提问,要有别于小学课堂上的提问,要根据主旨或特色,设计一系列有深度、有坡度的问题,让学生在深入思考、充分讨论后,再发言阐述。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可适时点拨、补充,平等参与,发扬民主,鼓励学生质疑、辩论,畅所欲言。第四步,整理文章思路,概括思想内容,评鉴语言技巧。第五步,联系社会人生,感悟、开掘、发散,鼓励新见、创见。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或者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他就会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的时候,当他们体验到自己劳动的价值和成果时,他们就会由衷地热爱所学学科。
   

导读,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及其阅读方法。学校里的阅读,不过是学生阅读生涯的极短暂的一段经历,任何教师都不可能伴读学生终身。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各有各的文理结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有各的艺术构思。熟知其理,解读才能批隙导款,势如破竹。根据不同的文体,阅读方法也有不同。有的采用诵读法,有的采用默读法;有的适于精读法,有的适于略读法;有的需要吟哦品味,有的只需跳读掠要。但都要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融会贯通,以化为知识营养。要通过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后,他们就会尽情汲取知识的甘泉,扬起风帆,驶向浩瀚无边的文明海洋。
     

三,说写导引——寻找打开心灵门扉的钥匙
     

 学生通过,情感熏陶、听读训练,蕴蓄了丰富的情感,具备了敏锐的语感,要引导学生用美好的方式把它表达出来,这就需要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说话和写作能力。语文语文,说话为语,书面为文,说写结合,二者不可偏废。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不禁蕴秀于内,睿智在胸,还要让他们出口成章,挥笔成文。这样他们一旦走进社会,就能纵横捭阖,挥洒才情。
   

说话训练要和听、读、写、思相结合:以说练听,说后注意观察听话人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以说示读,阅读文章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述自己的见解或感想;以说助写,先说后写,让学生交流自己在审题、生意、选材、布局方面的体会,集思广益,提高作文的成效,先写后说,可以提高说的水平;以说促思,语言是思维的外现,通过先想后说,边想边说,说后反思,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灵活性、开放性。

说话训练的指导方式多种多样,而笔者多年来一直采用的是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自以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很大助益。而我教的学生考上大学后,大都当了校、系、年级的学生干部,就是证明。其实,开展这一活动,占时少,而效率高.它给了学生锻炼口才、表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使学生更加自重、自强;它促使学生自觉地收集素材,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稷乃至天下;它一人陈辞,众人受益,一个学生精心准备一篇演讲辞,却能欣赏到全班六十多篇真情流露、异彩纷呈的妙文;它让语文教师上每节课前都有“掌声响起来”,而热烈的气氛必定使师生共感其乐融融,课堂教学效率必将大大地提高。训练当然要循序渐进,高一进行有准备演讲,预先写好发言稿,题目、内容自拟。高二再指导学生作即兴演讲,即临场提前三分钟给学生说题目,让学生稍加酝酿就上台演讲。在学生讲后,教师一定要作简要评讲,或指出思想认识的偏颇,或褒赏其演讲的精彩之处;或规范其语音、语调、节奏,讲一些表情达意的技巧,如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神情手势,一讲只评一点,多作鼓励,这样就会使后来者越讲越好。
   

作文,是语言功能提升的最有效途径,是敞露情怀衷曲的最好窗口,是流传后世的最佳载体。从孔夫子的“美教化,善人伦”,到曹丕的“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吴一不强调作文的重要地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必须先让学生端正态度,提高认识,把作文看作经世致用的凭借,看作生存的方式,看作生命的出口。这样,他们就会把写作看成自身的迫切需要,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痛苦的差事。
   

作文训练的指导,要循序渐进。首先要开源导流,开源就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读书看报,积累生活素材,引出活水来;导流,就是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思考,体味真情,感悟哲理,然后选择适当的文体、适宜的表达方式抒写出来。然后,指导学生不断总结提高。其方法,一是让学生研究经典课文或选印的时文,接受美的熏陶,借鉴美文写法:二是写后及时讲评,以学生的自评、互评为主,老师的点评、赏析为辅,及时总结审题、构思、选材、立意方面的得失,交流创作的经验体会。对于经过再加工锤炼的学生佳作,要及时打印出来,美文共欣赏,并及时向报刊推荐发表,这样学生的写作热情就会空前高涨,写作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另外,要特别告诫学生,作文要我手写我心,来自生活,发诸真情;不要胡编滥造,矫情伪饰。写作训练还要扩大训练的广度,增强训练的力度,把“规矩文”与“放胆文”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把“私家作文”与“应试作文”结合起来,比如写日记,写周记,办文学社团,编文学刊物,都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学生在自觉的写作过程中,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由作文到做人的升华,成长为一代文质彬彬、意气风发的青年。

   

当然,以上三个方面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师生互动的主要实践活动。但还有一个重要方面不可忽视,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导学不能不重视思维训练。要指导学生注意大脑两半球的思维特性,利用其轮休效应、生物节律效应、时机效应,学会科学用脑,科学思考。思维训练要贯穿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在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下,在语言载体的整合再现中,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直觉思维和灵感思雏、辐辏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中,科学运作,相机培养。
   

目前,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正作为兴国战略的强音响彻教坛,研究性学习方兴未艾,语文教育应发挥自己的人文优势,科学导引,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勤学善学,树德育才,把自己塑造成全面发展、具有高尚人格精神的人。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