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进行了许多教学的实践探索。然而,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解和体悟的层面不同,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值得警惕的“流行病”,分述如下:
滥用课件
课件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适当运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然而,在新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不用课件就不足以体现出新来:课题用课件播放,重要知识点和其他重要信息用课件播放,教学过程用课件展示,作业、训练题在课件中显示,甚至训练、推演的结果也在课件中演示,等等。还有的课件用艳丽的色彩刺激学生的眼球,师生互动退居次要地位。一堂课中,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课件的演示上,文本研读淡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冲淡了,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被压抑了,师生、生生对话消退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了。
表演做秀
唱歌、表演话剧f戏剧、小品)、配乐朗诵、法庭辩论形式用好了,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审美与探究,从而获得自己所需的人生知识和经验储备。而大量教学现实中,教师设计活动却是为装潢门面。或为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或为以新奇的形式取悦现场听课的教师等,活动已经脱离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游离成分”。尽管师生、生生之间都积极参与活动,而且“闹”得热火朝天,课堂气氛炽热,最终也是一出没有任何意义的“闹剧”,因为它偏离了课堂教学的目标。
分组讨论无实效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 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 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 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而 许多老师的教学实践却违背了这一精神:老师提出问题 后,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要求每个小组都有记录 员,负责记录整理讨论的意见要点),于是学生热热闹闹了 一阵子后f其中发言的往往是少数人),各组记录员开始分 别表达意见;最后是教师统一大家的认识。这样做的结果, 许多时候都是小组讨论代替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笔者曾观摩了一些全国性的语文教学大比武活动,参赛选手共上了14节课,其中有1l节课都采用了分组讨论的形式,而且,大’都用得非常不适宜。可见,从一定意义说,不适宜的分组讨论已经成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流弊”。
满堂发问
新课程的课堂中,满堂问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学生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瞪瞪、晕头转向。笔者曾统计过,某个老师上公开课从开始一直“问”到底,总共设计了60多个“问”,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我们并不反对教师提问,问题是“问”得是否适宜,是否科学、是否有重点和层次性,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得多少虽不能以次数的多寡论,但总有一个适度问题,同时还要分出“主问”和“次问”。
滥用赏识
赏识教育有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独立思考并形成个性化结论。然而,有些教师却滥用赏识教育,一堂课中,常挂在教师嘴边的就是“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将来就是中国的托尔斯泰”、“这个学生将来的成就要超过牛顿”,等等。有个学生亲口告诉我,他在老师的观摩课中,共得了三十多个“你真棒”。不错,新课程提倡学生追求思维的创新,个性化的独特体验和发现,然而,一些老师却曲解了这一理念,对学生的所有认识和见解,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结论,也完全持肯定的态度,并且大加赞誉。这样做,一方面显得老师的“赞誉”用得太滥,也很虚伪,很容易被学生识破,不能对学生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容易给学生以误导,使其难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难以发现自己思路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心态,最终会严重影响其学业的发展。
满堂游动
作为对传统教学的一种反动,在新课程下,教师都能主动走下讲台,在来回游动状态中开展课堂教学,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的做法也值得关注:一堂课中,教师几乎不登讲台,而在台下不停地来回穿插游动,前后左右方向莫辨,其中还伴随着大量的动作和表情,使学生的眼球不得不随着老师,(下转第14页) 精力很难集中。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 老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讲台,但是,讲台是学生学 习最容易关注、最易于聚集精力的地方,关键问题、难点问 题,教师最好还是站在讲台讲效果更理想。台下“游动”也 是必要的,游动能真正组织并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在与学 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高质量地开展教学活动。
放任自流
我们观摩了很多新课改的公开课、优质课,发现一部 分老师的教学好像没有成熟的教学设计,课程目标不清 楚,课堂教学层次不清晰,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和对话、 讨论缺乏明确的话题,课堂时问没有明确划分,教师对学 生的课堂活动也没有进行科学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全由学 生的兴趣牵引。最后,又没有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进行总体 归纳和评价,就在下课的铃声响后匆匆结束。一堂课到底 完成了怎样的教学目标不清楚,学生到底有哪些收获不清 楚,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不知道。有些教师认为,这样做 才是新课改的原生状态。不错,新课程提倡课堂教学的开 放性,重视课堂教学的原生状态的构建,尊重学生的个人 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地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但是,教 师的点拨、疏导、总体构思和总体控制也是不可或缺的,否 则,教学就会变成放任自流。
死守预案
新课改提倡的是教师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自身 的特点、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价值,科学地 设计课程目标,艺术地准备教学预案。从预案出发,又不死 守预案,依据预案,又能灵活地运用预案。而一部分教师的 教学并非如此,上课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完全依据自 己准备好的预案进行教学,对学生提出的真实的、有价值 的问题置之不理,或胡乱敷衍一番,对学生的个人见解和 有创意的认识随意否定,使学生完全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 路走,不能有任何逾越。有些公开课,教师还要让学生反复 地预演,甚至“台词”都让学生按教师提供的内容记熟。这 样,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没有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不 复存在,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 心灵交流动态过程消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样性和 独特性难以再现,学生富有创意的思维无法“闪现”,学生 只有机械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装腔作势
矫揉造作、机械模仿、滑稽表演、故作深沉等现象在一些公开课和观摩课上也不少见。这种缺乏课堂的本真性和自然性的课,只能让人忍俊不禁。尤其一些老师故意用装饰出来的声调和拖腔,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这种装腔作势的教学状态;只能异化、扭曲新课程的精神和课堂教学的本来面目,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效益低下
课堂教学如何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最高价值?在这点上,很多教师也已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大量教学现实表明,高投入、低效益的问题确实非常突出:本来设计好的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只能完成1/2或2/3;分析每一个教学时间单位,存在教学强度不够,教师组织的一些教学活动,有些是无效劳动,几乎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大,对某些知识点的讲解、引导,分配时间过多,耗费师生精力过大,整个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和信息传递量较少等现象。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