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我们国民经济的命脉。但是,也有不少人似乎对农林类大学有点误解。能够在办公室做白领,为什么要去田间拔草?能够在现代化城市间穿梭,为什么要在农林间劳作?有不少同学会对农林类大学有偏见,认为进入农林类大学就是去学习如何种地或者研究种子发芽之类的。殊不知,农林类大学既有农林类专业,也有非农林类专业,而且就业方向也比较广。现在,相关的农林类院校开设的专业已经十分广泛,并且,除了一些传统的专业之外,很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也已经非常适应社会新的需求,比如园艺、风景园林、智慧农业等。今天,我们就通过几所学科实力比较强的农林类院校,一起来做一下了解吧!
农林院校分类

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农业大学。1995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学。学校于1995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行列,于2004年被确定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7年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22年学校及生物学、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草学等九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历经百年的世纪风雨,中国农业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学校是全国首批20个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之一,通过自主审核增设了“营养与健康”“土地科学与技术”“农业绿色发展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农林高校首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土木水利”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风景园林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 农学专业率先通过国家农科专业(第三级)认证;植物保护、园艺两个专业率先通过中俄联合认证;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六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积极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36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入选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此外,拥有1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入选“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是获批专业数最多的学校。生物科学、生物育种科学获批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学校是全国首个入选“强基计划”的农林高校。学校成立未来技术学院,并入选首批国家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学校依托生物科学入选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05年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农学门,至今已有116年的历史。1984年被批准为国家首批博士点学科,1987年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成为第一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成为国家“985工程”建设平台的核心学科,2017年成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2006年和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作物学均被评为第一名。2016年,农学专业通过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认证(第三级),为全国首个通过三级认证的农科类专业。2017年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A+。
南京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南京农业大学前身可溯源至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农学博物科和1914年私立金陵大学农科。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金陵大学农学院、南京大学农学院(原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为主体,以及浙江大学农学院部分系科,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1963年,被确定为全国两所重点农业高校之一;1971年,搬迁至扬州与苏北农学院合并,成立江苏农学院;1979年,回迁南京,恢复南京农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南京农业大学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4个学科获评A+,公共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学3个学科获评A类。有8个学科进入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工程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等1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等2个学科进入前1‰,跻身世界顶尖学科行列。农学院现建有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和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平台、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4个工程中心。拥有作物学国家重点一级学科,以及2个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学学科是我国创立最早的农业学科之一,源于原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农科,已有100多年的农学本科和80年的研究生教育史。1981年成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1989年入选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11年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成立于2000年,肇始于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的病理学,从金陵大学1916年设立的植病组、昆虫组以及国立东南大学1921年创立的中国第一个植物病虫害学系发展而来,是我国近代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及植物检疫事业的发祥地之一。学院植物保护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获评A+。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是我国最早设立的高级园艺人才培养机构之一,历史可追溯到国立东南大学园艺系(1921年)和金陵大学园艺系(1927年),为我国园艺事业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院现有园艺、园林、风景园林、中药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茶学6个本科专业,其中园艺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江苏省品牌专业,风景园林、园林、中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园艺学”为国家一流学科“作物科学与植物生产”重要组成部分,“园艺科学与应用”在“211工程”三期进行重点建设;“园艺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A类,入选了江苏省优势学科A类建设。蔬菜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果树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华中农业大学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生物学、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5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7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其中,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等3个学科为A+,生物学为A,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林经济管理等3个学科为A-。据美国信息科技所《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数据显示,学校11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分布于农学、生命科学、理学、工学、医学等5个门类。其中,进入前1%的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实现了农学、生命科学2个门类的全覆盖;进入前1‰的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实现了农学门类的全覆盖。在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和玉米、淡水鱼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标志性成果。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始于清朝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现有作物学与植物保护两个一级学科,其中作物学(含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第三期重点建设学科、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植物保护是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植物病理学是湖北省高校特色学科。开设农学、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智慧农业、应用生物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农学与植物保护专业分别获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国家专业三级认证;承担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张之洞班”(农科)的改革试点。农学、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与技术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农学和植物保护专业作为首批专业通过国家三级专业认证,获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试点专业,承担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张之洞班”(农科)的改革试点;农学专业入选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植物保护专业被评为首批湖北省品牌专业。
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创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浙江大学。在2022年2月国家最新公布的名单中,浙江大学及21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源于1910年创建的浙江农业教员养成所,成立于1999年6月,现有农学系、园艺系、植物保护系、茶学系、应用生物科学系等5个系和作物科学研究所、果树科学研究所、蔬菜研究所、园林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昆虫科学研究所、农药与环境毒理研究所、茶叶研究所、原子核农业科学研究所等9个研究所与实验教学中心1个中心。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现有园艺学、植物保护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生物物理学、作物遗传育种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作物学、园艺学、植物保护3个省一流学科(A类)。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发布的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园艺学、植物保护被评为A+学科,作物学被评为A-学科。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2017年,园艺学、植物保护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浙江省一流学科:生物物理学、作物遗传育种、果树学、植物病理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园艺产品冷链物流工艺与装备○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园艺植物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核农学、作物病虫分子生物学。○ “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第一期——基础农学、园艺学、昆虫学和作物遗传育种;第二期——生物遗传多样性与种质创新、安全农产品;第三期——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品质控制、农业重大病虫害持续控制。○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农业害虫生物防治、水稻重要病害的成灾机理和持续控制、园艺作物生长发育与品质调控。农学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含农学和种子科学与工程两个方向。园艺专业也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毕业生可从事教学与科研、技术研发和推广、园艺产业经营和行政管理等工作。植物保护专业系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历史悠久,在国内享有很高的学科地位。茶学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培养具有扎实的茶学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能在茶的科技、经济、文化和健康等领域从事行政管理、教学研究,国内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等部门从事工作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园林专业是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在确认主修该专业时需加试徒手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是教育部直属、国家原“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为西北地区最早的高等农林教育学府。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8个学院(部、所),共有1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4个本科专业。现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地球科学等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进入ESI前1‰之列。目前,已发展为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北京林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现有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部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其中,风景园林学、林学2个学科连续2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是北京市批准建设的首批21个高精尖创新中心之一。 生态修复工程学、城乡人居生态环境学2个交叉学科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林学院是北京林业大学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型学院,是学校历史最久、师资最强、培养人才最多的传统和优势学院,也是我国林业行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产学研联合的核心基地。学院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招收研究生。自1981年起,林学骨干学科相继成为我国该领域最先获得博士授予权的学科,并培养了我国第一位林学博士,在历次林学一级学科评估中均位列全国第一,林学专业也是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同时,林学专业、森林保护专业是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改革试点项目。林学院现有林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森林培育学、森林经理、森林保护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土壤学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林学博士后流动站。水土保持学院是北京林业大学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突出的研究型学院。学校在1952年建校之初即开设水土保持课程,1958年开设水土保持专业,1980年成立我国第一个水土保持系,1992年成立我国第一个水土保持学院。目前也是世界唯一的水土保持学院。学院设有3个本科专业,分别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土木工程,其中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既是博士学位授予点也是国家重点学科,隶属林学一流学科,北京市高精尖学科重点支持学科。
山东农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山东特色名校工程、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是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融农、理、工、管、经、文、法、艺术学等于一体的多科性大学。其中,农林学科位列QS世界大学排名200强。
学校前身是1906年创办于济南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后几经变迁,1952年经全国院系调整,山东省立农学院与当时的山东大学农学院合并,同时调入齐鲁大学农业专科、金陵大学园艺系、南京大学园艺系果树组,组成了新的山东农学院,校址在济南 [3] 。1958年由济南迁至泰安,1983年更名为山东农业大学。1999年7月,原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合并,同时山东省林业学校并入,组建新的山东农业大学。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54年,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截至2023年2月,学校设有21个学院,开设90个本科专业;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2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高峰学科”,4个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培育学科;1个省一流学科“高峰计划”建设学科,4个省一流及培育学科,农林学科连续6年入选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400强,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植物与动物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是山东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195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期间分设为山东省农业干部学校、山东省林业干部学校,1959年又合并为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后又历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五七干部学校、山东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五七干校、山东省省级机关五七干部学校,1979年恢复山东省农林干部学校,1983年改建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2013年改建为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院现有16个二级学院(部),设有35个本科专业,涵盖农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学校积极探索推进新农科、新工科建设,实施“三名工程”,取得一定建设与改革成效。现有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1个、省级一流专业5个,省级教改试点及特色专业9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支持计划专业1个、省级企校共建工科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5门、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42个;近年来,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6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