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程专业 Textile Engineering
培养目标
纺织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纺织工程领域的知识和能力,适应现代纺织高科技化及其与信息、材料、管理、艺术、市场、环境等学科高度综合发展的趋势,在本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和商务贸易,并在某一方面具有专长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纺织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1.掌握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必需的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掌握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必需的机械、电气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设计、实验和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3.掌握各种纺织原料的性能,掌握纺织、针织和染整后整理等纺织加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非织造材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纺织品设计和纺织工艺设计的基本技能。 4.具备本领域初步的科学研究和组织管理能力。高年级时,根据纺织工业发展的特点和人才市场的要求,学生可选择以下某一方向进一步学习。纺织技术设计方向 Textile Technology
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纺织品工艺设计及生产组织、质量检验与控制及订单实施, 并具有一定的经营贸易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
纺织色彩学、花纹CAD、纱线设计与实践、纺织品设计与实践、纺织品跟单管理、纺织品质量检测、纺织生产组织与运行管理、纺织经济技术分析、专业外语等。实践环节
社会实习、微机上机、工程训练、专业课基础实验、生产实习、纱线设计与试纺、织物设计与试织、综合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特色
注重保持纺织工程专业的技术特色,不断顺应现代纺织的发展趋势,同时强调纺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结合,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纺织专业技术基础和较宽广的交叉学科知识面,既能从事纺织品工艺设计和新产品开发,又能从事生产组织、技术管理、经营贸易等方面工作。就业去向
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纺织贸易公司、继续深造、出国留学等。针织与服装方向 Knitting and Apparel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针织产品与服装设计、新产品研制和应用、包括针织花型设计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针织生产质量管理、纺织贸易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
纺织材料学、针织学、针织产品设计、计算机绘画技巧、针织服装结构设计、针织服装款式设计、服装色彩学与辅料、针织花型与服装设计CAD 等。实践环节
社会实习、微机上机、工程训练、专业课基础实验、计算机绘画技巧、针织成型产品上机实习、针织服装结构设计与制作、生产实习、综合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方向特色
针织与服装方向的教学内容与学科领域是研究利用各类纺织纤维经各种针织加工方法制成针织面料,并设计、制作针织服装、装饰织物以及用于国防、航空航天、能源、建筑、水利、生物医学以及环境保护等产业用的高性能针织品。就业去向
面料及服装设计,企业生产技术管理、纺织品贸易公司、海关、商检、科研院所、继续深造、出国留学等。纺织品检验与商务方向 Textile Testing and Business
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各种纺织材料结构与性能的知识,具有纺织品质量检测、控制及产品设计、开发的能力以及纺织品内外贸易专业知识,能胜任纺织品检测、质量控制、产品开发及贸易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
纺织材料学、纺织材料检测学、纤维和纺织品测试技术、纺织标准学、纺织仪器学、国际贸易务实、国际贸易法、国际营销学等。实践环节
社会实习、微机上机、工程训练、专业课基础实验、纺织材料学实验、纺织品质量分析实验、纺织测试仪器及近代测试技术实验、生产实习、综合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方向特色
注重纺织材料结构与性能、纺织材料测量技术与仪器的研究,主要研究各种纤维及其制品的结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各种纺织品的测试方法与仪器及其功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理论。注意与贸易,商务方面的结合,结合纺织品进行国际贸易中所涉及的贸易法、贸易单证、营销学等方面的教学。就业去向
纺织品检验公司、纺织品贸易公司、海关、商检、技术监督、教育等单位、科研院所、继续深造、出国留学等。纺织品设计方向 Textile Designing
培养目标 培养既具备纺织工程(纺织品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具备艺术设计能力、系统掌握纺织工程(纺织品设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获得纺织品设计的基本训练,能够胜任纺织品设计及相关技术工作; 具有一定的领导意识、创新能 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卓越人才。 主要课程 设计基础素描、现代设计色彩、平面设计、图案元素、设计色彩表现技法、时尚美学理念、创意设计、服装人体工学、服用纺织品设计、装饰用纺织品设计、提花织物设计基础、纺织品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设计基础、纺织品创意设计与 世界文化、印花图案设计、染织市场预测模型和设计优化等。 实践环节 工程设计制图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纺织检测实验、现代设计色彩写生、纺织工艺实验、纱线设计、织物打样训练、仿样设计与制样、创意设计实践、染织设计实习、丝网染印实践、纺织品设计综合训练、生产实习、综合训练、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专业方向特色 注重艺术设计技术与工程的结合,注重设计中艺术、产品性能设计知识、色彩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结合与应用,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系统训练。 就业去向 面料设计师、企业产品开发、纺织品贸易、纺织品流行预测与情报、纺织品检验、国家事业单位、纺织院校、科研院所、继续深造、出国留学等。纺织国际贸易方向 Textile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纺织工程专业技术知识和经济及贸易方面的基本知识,从事纺织工程工艺设计和工程技术,外贸经营、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涉外经济活动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法、国际结算与融资、市场营销学、纺织经济概论、外经贸函电、外经贸会话等。实践环节
社会实习、微机上机、工程训练、专业课基础实验、纺织品检验实验、电子商务实习、生产实习、综合训练、毕业实习(外贸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专业方向特色
纺织国际贸易方向作为一门纺织与经济贸易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注重纺织工程专业知识与贸易知识的结合,使学生在雄厚的纺织专业基础上又掌握一定的国际贸易知识和技能。就业去向
贸易公司、纺织品检验、海关等单位、纺织企业、纺织院校、科研院所、继续深造、出国留学。纺织产业管理与评估方向 Textile Industrial Management and Evaluating
培养目标
培养既具有扎实纺织专业知识,又掌握一定的纺织产业管理咨询、认证与产业评估方面知识的现代纺织服务型高级人才。主要课程
产业评估体系与方法、产业经济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ISO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咨询与程序、生态纺织品认证等。实践环节
社会实习、微机上机、工程训练、专业课基础实验、认证咨询练习、产业评估实训、生产实习、综合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方向特色
注重纺织专业知识与纺织产业管理咨询、认证评估等的结合,注重纺织类现代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就业去向
行业咨询与认证评估机构、企业管理部门、大中型企业、行业发展预测与情报、国家事业单位、纺织院校、科研院所、继续深造、出国留学等。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 Non-woven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纺织及材料科学方面基础知识和能力,适应现代新材料迅速发展趋势,能在非织造材料与产品制造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和装备设计、环境保护、国内外贸易、产品设计、新产品研制、工程应用及营销与管理等工作的社会急需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
1.掌握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必需的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掌握现代工程技术人员必需的机械、电气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设计、实验和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3.掌握各种纺织原料的性能,具有纺织、针织和染整后整理等纺织加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非织造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的基本技能。
4.具备本领域初步的科学研究和组织管理能力。主要课程非织造学、纺织材料学、非织造产品与应用、非织造工程设计、非织造产品质量与检测、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功能纤维及其应用、复合材料、非织造布后整理、国际贸易与实务等。
实践环节
社会实习、微机上机、工程训练、专业课基础实验、非织造产品的材料与结构分析、非织造材料设计与检测、非织造工程及项目实习、非织造生产与装备的认知实习、贸易与营销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特色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学科与工程紧密联系的特点,它与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科技相结合,综合了纺织,塑料,造纸,化学,印刷等的技术与装备,广泛涉及到物理学,化学,力学,工程学等各个学科分支。非织造材料具有很大的材料设计自由度,可使之具备多种多样的优异性能,非织造技术又具有工艺流程短,工艺灵活多样,生产效率高,原材料范围广,产品品种多和应用领域广等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很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又要有较宽的相关知识面。强调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性的训练,重视工程观念的建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和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能力。就业去向
国内外纺织贸易、外资企业、政府部门、商检与海关、国有及私营企业、科研院所、继续深造等。功能材料专业 Functional Materials
东华大学功能材料本科专业是教育部支持和鼓励的国家新兴战略产业相关专业和立项建设的国家特色专业,也是我校举全校之力重点建设的专业。本专业依托我校纺织、材料、化工生物等强势特色学科,下设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与技术、生物材料、新能源与光电材料三个专业方向。本专业现有来自国内外一流大学的专任教师77名,具有博士学位74人。其中正教授31人,博导16人,35 名教授有国外留学经历。校特聘教授5人,国外兼职特聘教授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双聘),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东方学者1名,国家杰出青年2名。 本专业以培养高质量的综合型专门人才为目标,该专业招生录取时不分专业方向,学生入学后修读两年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后,学校通过考核并结合教学资源及学生志愿情况,确定其就读专业方向(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与技术、生物材料、新能源与光电材料)。培养目标
本专业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扎实,能够在本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的综合型专门人才。主要基础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计算机技术基础、线性代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工程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工程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高分子科学概论、功能材料导论、功能材料等。
主要实践环节
综合实践、工程制图、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工程训练、专业综合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与技术方向 Biomedical Textile Material and Technology
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通过生物学基础、医学基础、纺织医用材料、生物医用纺织品制备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生物学、医学与纺织功能材料的交叉融合,使学生获得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与技术的科学实验研究能力、工程设计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贸易及组织管理能力的基本训练,了解生物医用纺织品及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熟悉生物医用纺织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功能设计及市场营销,能在医用纺织品、人工器官、生物功能材料、卫生保健用纺织品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生产、教学、管理及贸易等方面工作。学生毕业时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坚实的数、理、化、医学、生物、材料和纺织工程基础以及外语的综合能力; 2、掌握生物医用纺织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从事生物医用纺织品研究的初步能力; 4、了解生物医用纺织品设计方法和制备方法; 5、具有从事生物医用纺织品新产品开发的初步能力; 6、了解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和经营管理的有关政策和法规; 7、了解生物医用纺织品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方法的发展动态; 8、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专业方向课程
生物学基础、医学基础、生物化学、生物力学、人体工学、生物医用材料学、纤维加工学、纺织结构成型学、生物医用纺织品的功能设计与制备、保健卫生用纺织品、组织工程原理与方法、生物医用纺织品的评估与营销等。就业去向
生物医用材料研究机构、医疗器械公司、产业用纺织品(保健卫生用品)公司、三资企业、贸易公司、检验检疫部门、医院、医疗机关事业单位、读研深造、出国留学等。生物材料方向 Biological Materials
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集生物功能材料、医学工程、生命科学等学科于一体,在组织工程材料、天然生物材料、药物材料、检测与诊断材料等方面已经形成学科优势。本专业方向教师在组织工程支架、组织和器官修复与再生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药物材料、仿生生物材料、基因/ 药物载体及可控释放体系、临床诊断与检测材料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本专业方向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生物医学工程、组织工程和药物释放等交叉学科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而设立的,培养具有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医学工程和生物学领域的相关知识,掌握生物材料交叉学科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能够从事生物医学功能材料的合成、制备、改性、加工成型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各种生物材料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并具有扎实的生物材料、医学工程和生物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
3、能在生物医学功能材料的合成、制备、改性、加工成型及应用等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
4、了解生物材料国际前沿领域的相关内容及发展趋势;
5、熟悉本专业必需的交叉学科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基本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专业方向课程
材料结构与性能、生物材料学概论、医学基础、生物医用器件设计、细胞培养技术与实验、分子检测及生物安全性评价、药物缓释材料、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医学影像基础、生物医学信息与生物控制等。就业去向
生物材料是一门正在高速发展的交叉学科,因此随着相关研究和技术的进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继续升学和出国深造的前景广阔。本专业方向毕业生适应能力强、就业面宽,毕业后可在研究院所、设计院、大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工作。新能源与光电材料方向 New Energy and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培养目标
本专业方向通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各种先进材料的制备与加工、结构分析与性能检测技能及综合训练等专业特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半导体材料及器件、光功能材料及器件、纳米材料与器件、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国际前沿交叉领域的相关内容及发展趋势。根据能源和光电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在新能源和光电科学研究及其利用的技术开发与实施等方面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该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各种功能材料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材料设计、制备、性能检测等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材料设计和材料研制的基本能力; 3、掌握新能源和光电材料的基本知识,熟悉常见器件包括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等的工作原理和组装过程; 4、了解新能源和光电材料国际前沿领域的相关内容及发展趋势; 5、熟悉本专业必需的交叉学科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基本能力以及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专业方向课程
固体物理基础、电化学基础与化学电源、光催化材料与技术、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储氢材料与燃料电池、材料研究方法和测试技术功能材料、复合材料学、高技术纤维、电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先进陶瓷材料与器件。就业去向
新能源与光电材料是国际上的朝阳领域,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燃料电池、发光材料、电子材料、半导体加工等新能源和光电材料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新能源科学教育与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另外,在读研深造、出国留学方面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