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高考倒计时19

只有立足平等的教育,使草木自己成长,每个人的本质才都能得以发挥。【教育方式】

首页>志愿传奇>院校大全
院校大全

上海市公办本科211一流学科
理工类教育部官方网址招生网址招生电话:021-62379160、62373266
院校简介

东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经过66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经从建校之初的一所纺织单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有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依法自主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国家、上海和行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地理历史:学校地处中国上海,现有松江校区、延安路校区和新华路校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78万余平方米。校园环境宜人,系“上海市花园单位”。学校创建于1951年,时名华东纺织工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1960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大学之一。1985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9年,更名为东华大学。

基本情况:学校现设有纺织学院、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旭日工商管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外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国际时尚创意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体育部。学校拥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点、2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1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5个本科专业,学科涉及工学、理学等十个学科门类。共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上海市一流学科,1个上海高校Ι类高峰学科,同时设有13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2个国家“111”引智基地以及国家大学科技园。全校各类学生近3万人,其中本科生14267人,硕士生7330人 ,其中博士生1022人,成人教育学历生2023人,各类留学生4788人,其中,学历留学生1111人。全校教职工共2144人,专任教师1296人,其中专职院士4人,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含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级职称教师近900名。

教育教学:学校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遵循“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秉承“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校训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弘扬“积极向上、爱校荣校、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敬业奉献”的东华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基础宽厚、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学校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质量为导向,构建本科生“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多元成才、人人成才”的培养体系。研究生教育实施“长学制培养、硕博连读、申请-考核、公开招考”等多元选拔体系以及“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评“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院校”,获批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4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入选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典型案例。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8篇,列全国高校第30位。建有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入选“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特色专业等国家级项目50余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130余项。东华学子在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F和红点国际设计大赛、世界可穿着艺术设计大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国内外重大比赛中屡获佳绩。学校全面推进双创教育,首批入选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计划”,成立上海市大学生文化创意创业基地、上海市实践育人创新基地、上海首个高校众创空间、上海市大学生创客联盟和“尚创汇”东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并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上海市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尚创汇”众创空间入选科技部2017年国家级众创空间。获“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易班工作站入选全国高校十佳易班工作站,基于易班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工程获“第六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和“最佳学研促进奖”。

学科科研:2017年,我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学科为纺织科学与工程。近年来,学校持续构建以纺织为“一体”,材料和设计为“两翼”,创新学科为“引擎”的学科特色新格局。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纺织科学与工程获评A+,继续名列前茅,8个学科位于前30%。纺织科学与工程Ⅰ类高峰学科在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第一阶段建设绩效评价中获评优秀。入围ESI世界前1%的学科领域4个(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数学)。工科学科领域进入ARWU(上海交通大学设立的大学排行榜)世界大学排名前150强。纺织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自动化专业通过专业认证。MBA教育通过AMBA认证,蝉联“中国最具影响力MBA排行榜”第11位。近年来,学校产学研合作项目达5000余项;科研项目连续三年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新世纪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26项,近两年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项,纺织类三大检索论文收录总数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的总和,国际专利授权数量、高校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在高等院校中名列前茅。大批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国防军事、重大建筑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为系列航天员专用服装研发、我国战略武器的研制,神五至神十一载人航天工程和“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等的发射成功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对接国家战略特需和国际时尚创意两个制高点,积极推进“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海派时尚设计及价值创造协同创新中心”三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东华大学先进低维材料中心”、“东华大学国际时尚科创中心”和“东华大学纺织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合作交流:学校积极推进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与全球100多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0年,学校获批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2015年,与肯尼亚莫伊大学建立首家纺织服装特色的莫伊大学孔子学院。持续开展中英人文交流,海派旗袍两度亮相爱丁堡艺术节,英国国务大臣兼妇女及平等事务部长贾斯蒂•格里宁来访。东华女足获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大学生女足组队资格,并代表中国大学生女足完成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出访任务。学校与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德国劳特林根应用技术大学、日本文化学园等合作举办学位或学历教育项目,其中与日本文化学园合作举办的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评“上海市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与国际高水平大学之间建立人员、信息、教学和科研成果常态化交流机制,已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35所学校签署了学生交流协议。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居全国高校第10位,是首批28所全国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之一。学校建立交换生全英文授课平台,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生项目,开拓资助渠道,选拔优秀学生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举办了系列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学校举办纺织服装产业“一带一路”产能国际合作高级研修班、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时尚流行变迁研究项目、举办中肯纺织产业合作论坛等活动推进中非文化交流,努力营造“全球视野、多元文化”校园环境。此外,学校积极推进校友会、基金会和校董会建设,凝聚力量,推动发展。

新时代,新作为。展望未来,东华人以改革再出发的豪迈,以建设“特色东华”、“紧凑东华”、“精致东华”的美好愿景为激励,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紧跟上海加快推进建设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步伐,按照“12345”内涵建设和“12211”外延拓展思路,努力“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特色项目

理科实验班

是对优秀新生“加强基础、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重点教改班;具体教学管理依托材料学院(拟60名)、 信息学院(拟40名)等;学生在试验班完成基础学业后,原则上可在全校范围内自主选择相关专业(类)学习。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采用“3+1”模式,即3年校内基础课程学习,1年校外实践学习;开设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环境工程、轻化工程、纺织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自动化、服装设计与工程等。

优势专业
【双一流建设学科】

纺织科学与工程

【全国顶尖专业】

纺织科学与工程

【国家特色专业】

纺织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

轻化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日语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应用物理学

环境工程

功能材料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硕/博士学科
博士

纺织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化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土木工程

设计学

硕士

纺织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化学

生物医学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机械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应用经济学

工商管理

马克思主义理论

新闻传播学

艺术学理论

美术学

设计学

控制科学与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

电气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土木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光学工程

数学

物理学

外国语言文学

中国史

公共管理

科学技术史

博士后

纺织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

化学

学费奖金

奖学金设置

东华大学帮困助学制度

学校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认真落实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关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各项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扎实做好帮困育人工作,学校始终承诺:“决不让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多年来,学校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机制、拓展帮困渠道,建立了“奖、贷、勤、补、免、贴、帮”等多位一体的资助体系,确立了“经济保证,精神援助,发展支持”三足鼎立的帮困育人工作方针,积极引导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致力学业、成就未来、回报社会。

一、国家助学贷款----贷

学校设立国家助学贷款办公室。为确保国家助学贷款顺利发放,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帮困助学政策,建立了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渠道的帮困资助体系。为了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安心入学,学校编制《国家助学贷款指南》和《东华大学帮困指南》,随同入学通知书一并寄出,让每位新生和家长及时知晓我校帮困政策,并在报到当日,畅通绿色通道,确保每一位困难学生都能顺利入学。

学校还建立了国家助学贷款“三级网络管理体系”,制定了《东华大学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实施办法》,建立了银校双方定期沟通、贷款学生培训、毕业生还款确认、助学贷款信用承诺等制度。学校充分运用网络等手段,逐步实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制度化,确保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顺利进行。

二、奖学金(部分)----奖

国家奖学金 154名 8000元/人

国家励志奖学金 410名 5000元/人

上海市奖学金 32名 8000元/人

东华大学奖学金 5% 3000元/人

学习优秀奖 20% 1000元/人

社会工作优秀奖 5% 500元/人

宝钢奖学金 10名 5000元/人

高士线业奖学金 9名 4000元/人

福田福汇奖学金 20名 2500元/人

苏美达奖学金 15名 5000元/人

杰普奖学金 8名 5000元/人

常盛奖学金 4名 2500元/人

德美化工奖学金 40名 2000元/人

金宝奖学金 10名 2000元/人

亨斯迈奖学金 18名 1000~6000元/人

中国经编园奖学金 3名 2500~5000元/人

香港溢达奖学金 36名 2500~5000元/人

恒逸奖学金 80名 3000~5000元/人

纺织之光奖学金 15名 4000元/人

乌斯特奖学金 13名 8000~12,000元/人

桑麻奖学金 99名 2000~6000元/人

旭日奖学金 6名 8000~10,000元/人

服可利奖学金 16名 5000元/人

三、助学金(部分)----助

学校制定了《东华大学学生帮困助学管理办法》。凡经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除可申请各类奖助学金以外,还可申请学费补助、校内助困贷款和临时困难资助。学费补助金额为500~全额学费,各年级均可申请;校内助困贷款无息,一、二年级困难学生可申请,每人每年最高2000元;对出现临时困难的学生,学校及时给予补助,帮助学生度过难关。

国家助学金 1981名 1000~3000元/人

周华盛助学金 100名 5000元/人

民族班特困学生助学金 55% 3000~5000元/人

伟新助学金 25名 2000元/人

安诺其助学金 26名 1000~5000元/人

真维斯助学金 62名 1000~4000元/人

康师傅助学金 22名 2000元/人

银丝助学金 4名 2500元/人

申通资产物业助学金 8名 2500元/人

亨斯迈助学金 10名 1000元/人

四、勤工助学----勤

学校十分重视勤工助学工作,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勤工助学活动,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学校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和岗位职责,着力推进勤工助学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和绩效化。学校于1995年成立了经纬勤工助学服务中心,每年为困难学生提供了大量校内校外勤工助学岗位,既有效缓解了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又提高了学生实践工作能力。

五、育人工作

慈善育人基地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和谐校园互动氛围,探索学校帮困助学工作的新模式、新渠道,学校建立了“慈善育人基地”,成立上海市慈善物资管理中心东华大学工作站、经常性社会捐助东华大学接收点和东华大学慈善爱心屋,积极推进慈善帮困,慈善育人。

慈善育人基地以“真诚传递关爱,爱心缔造和谐”为宗旨,以“三个中心三个平台”为依托,在校内撒播爱的关怀、缔造爱的和谐、营造爱的环境。“三个中心”即:经纬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公室、慈善物资管理中心东华大学工作站;“三个平台”即“东华大学慈善爱心屋、经常性社会捐助(东华大学)接收点、东华大学慈善义工分队”。籍此基地,学校整合多种社会资源,在校内产生辐射效应,倡导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氛围,逐步形成一个校内师生和谐、生生和谐、大学和社会和谐这样一个“大和谐”的局面。

我校慈善爱心屋成立半年多来,已经为我校234名困难学生发放了各类物资近1000余件。平时,为困难学生发放各类生活物品,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冬季到临的时候,为困难学生发放各类新旧棉衣抵御严冬;夏季的时候,为困难学生发放消暑物品。慈善爱心屋的建立,为我校困难学生提供了及时的实质性帮助,学生也体会到了学校对困难学生的关心与爱护。

怀着感恩的心 传播爱的种子——阳光服务队

东华大学阳光服务队自成立6年多以来,始终坚持“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宗旨,带领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学校每月评比出“阳光之星”和“慈善之星”各一名,鼓励他们继续活跃在公益活动的舞台上。在松江文武民工小学、松江广胜小学、六安松秀民工小学讲台上有我们阳光服务队队员的身影;在上海市第四社会福利院、海纳百川双拥福利院、松江鼎信社区老年之家处处弥漫着队员们和老人们的欢声笑语;在社区、街道、青少年活动中心遍布着队员们的足迹......他们践行着无私奉献的崇高使命,在授人玫瑰的同时,注重自身身心的熏陶,培养自强自立,自我解困的精神,摆脱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目标,同时增强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感恩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六、特色工作

开设空中课堂 畅通绿色通道

新生辅导员在入学前的假期,利用网络,开设空中课堂,提前与新生在网络上交流沟通,介绍学校的概况。特别是为经济困难学生介绍我校的帮困助学政策,比如国家助学贷款、各类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等等,让困难学生无后顾之忧,安心报到入学。同时,还走访部分困难学生家庭,将爱心送到家。

在新生报道入学现场,学校设立了绿色通道,为经济困难学生办理缓交学费、校内助困贷款等手续,保证“决不让一个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迎新现场,学校继续采取与银行联手打造绿色通道,设立国家助学贷款咨询站,在新生报到入学现场为困难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手续。同时,学校勤工助学科也设立摊位,为特困学生优先安排勤工助学岗位,让特困学生在课余时间兼职,实现自强自立,自我解困。慈善爱心屋也在现场为困难新生发放“爱心礼包”,给学生实物帮困。

塑造健全人格 成就华彩人生——心理帮困

为了健全和完善困难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嫉妒、怨恨情绪,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学会合作。学校定期在困难学生中开展系列心理讲座和团体体验训练,诸如“压力与健康——认识你自己”、“大学生心理问题与调适”、“如何规划大学生活”、“新生入学适应性”、“我爱我家——新生入学适应性团队训练”、“共同的家团队培训”等讲座和实践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获益良多。另外,还出版刊物《心苑》、心理健康宣传册和建立心理咨询网站等,进一步实行对困难学生的心理帮困。

在帮困中育人 在帮困中成才——技能帮困

学校坚持“在帮困中育人”的教育理念,推出了“技能帮困”项目。在2005年11月、2006年11月、2007年11月,为2005级、2006、2007级贫困新生举办了为期四周、总人数近200人的免费办公自动化基础培训。通过这个项目的推进,进一步完善了以往以经济资助为单一资助的模式,使得困难学生免费获得技能学习的机会,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任课教师从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中选拔招聘,也为这些学生开辟了新的技能型的勤工助学岗位,可谓是“一举两得”。

困难生资助办法

东华大学帮困助学制度简介

东华大学高度重视困难学生助学工作,坚持助困育人,建立了帮困助学体系和助困育人机制。2003年2月,学校的帮困助学岗被评为上海市“红旗文明岗”。

学校的帮困助学体系主要包括:

1、国家助学贷款。国家规定困难学生可申请每人每年6000元的贷款,毕业后1至2年后开始还款,六年内还清。在校期间利息由财政补贴,毕业后由学生自负。

2、勤工助学。学校鼓励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参与合法的勤工助学活动,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进行自我解困。学校特别重视困难学生的岗位资助工作,优先安排困难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

3、国家奖助学金和上海市政府奖助学金。是由中央政府和上海市政府为家庭经济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提供的无偿资助。国家奖学金为每人每年4000元,国家助学金每月15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上海市政府奖学金为3000元/人,上海市政府助学金为每月150元(每年按10个月发放)。每年按有关政策进行调整和发放。

4、人民奖学金。人民奖学金分为东华大学奖学金和十余项旨在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单项奖学金,获奖面20%左右。

5、社会奖(助)学金。由知名企业和知名人士、校友设立的奖(助)学金。目前,共59项,包括1000万的恒逸助学基金和1000万的周华盛助学基金。2006年受益学生700余名,最高金额10000元/年。

6、专项助学金。从03年起设立了民族班特困学生助学金(一等5000元,二等4000元,三等3000元),受益面达45%。

7、学费补助。对家庭特困的学生视困难程度给予学费补助。

8、校内助困贷款。学校从2004年起推出了校内助困的贷款制度。凡一、二年级困难学生可申请无息的校内助困贷款,每人每年最高2000元。

9、临时困难资助。对出现临时困难的学生,学校及时给予适当补助,帮助学生度过难关。

10、冬令补助。学校在寒假放假前,发放一定额度的补贴,用于资助困难学生购买冬衣等物品。

11、推行技能帮困。坚持对家庭困难学生和民族班学生免费进行计算机、英语等能力的培训,以增强困难学生的勤工助学上岗能力。

12、结对关爱行动。“走进困难家庭,情暖学子心”已成为我校帮困的一项例行工作。学校各级教工党支部,积极开展“结对子”活动,给予困难学生经济和学业上的指导,使学生能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老师的关心。

13、畅通绿色通道。家庭经济困难,暂时无法缴齐学费的学生在入学报到时,可以申请办理学费缓交手续,学校给予办理入学相关手续。

14、慈善爱心屋。接受社会、企事业单位、个人的现金实物捐赠后,对接受的捐赠物品进行整理、清洗、消毒等管理工作,将捐赠物品发放给经过学校困难认定的贫困学生。并专设“图书角”,接受校内外捐助的图书、杂志、电子读物等物资;教辅类图书发放给贫困学;非教辅类图书、杂志、电子读物等供贫困学生借阅。

学校在帮困的同时,坚持重在育人,建立了助困育人机制。主要建立五项制度:

1.实行困难认定制度。学校规定,凡在籍、注册的全日制本科生,家庭经济困难,且品德优良,学业成绩合格者,可在学校规定时间内提出困难认定申请,经学校认定后按困难程度享受相关帮困政策。

2、推行助学贷款信用承诺制度。学校规定,凡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必须进行书面信用承诺。学校每年组织申贷学生进行信用承诺宣誓仪式。

3、推行社会公益活动承诺制度。学校规定受助学生必须参加50—100学时的社会公益劳动。2002年起,学校成立了“东华大学社会公益服务队”,2006年更名为“东华大学阳光服务队”。四年多来,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4、实行红绿卡持卡上岗补贴制度。根据学生困难程度不同,为困难学生办理红、绿卡。学校鼓励持有红绿卡的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勤工助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勤工助学上岗,获得合法收入。对持有红、绿卡上岗的学生,学校给予一定的上岗补贴。

5、实行国家、上海市政府奖(助)学金、学费补助追回的制度。对获得国家、上海市政府奖(助)学金、学费补助的学生,若被发现弄虚作假或违反校纪校规,学校将全额追回已经发放的资助金。

校园生活

学生宿舍

>平均伙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