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概况
1、历史沿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是北京化工大学有机化学系,始建于1958年。1978年成立高分子系以及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并于1983成立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究所。1988年高分子材料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是当时全国工科院校仅有的两个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学科之一。1996年3月由高分子系、高分子材料研究所以及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究所、腐蚀与防护研究室等组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以高分子(聚合物)材料为特色的学院之一,是我国材料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
2、培养宗旨
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为:“以宽专业教育取代窄专业教育,以素质教育取代行业教育,以个性教育取代模式教育,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诸方面与国际水平全面接轨。”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合成、表征、加工应用等全面基础及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材料类科学及工程技术人才。
3、发展趋势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校“211工程”、“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的学科。经过以重点学科为依托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学术梯队等方面的建设与改革,学院将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级人才培养和基础科学研究基地。
二、学院机构
1、系
聚合物科学系
聚合物工程系
生物材料系
有机功能材料系
复合材料系
碳及无机功能材料系
金属表面工程系
现代大分子工程系
2、研究所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研究所
3、中心(科研、教学)
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高分子与工程实验科学教学国家级示范实验中心
先进弹性体研究中心
北京市水性聚合物合成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光聚合基础与应用研究中心
4、创新引智基地
先进碳材料及特种高分子教育部创新引智基地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建设基地
5、重点实验室
化学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
碳纤维及功能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新型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重点实验室
材料电化学过程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6、博士点
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
化学研究方向:可控/活性聚合、非均相聚合、聚合物结构与性能、聚合物表面与界面、聚合物凝聚态物理。 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高分子材料合成制备、高性能聚合物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先进弹性体科学与工程、材料加工工程、生物高分子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应用电化学工程、金属环境劣化与保护、先进碳材料、无机功能材料。
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7、硕士点
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
化学研究方向:可控-活性聚合与大分子工程、多相多组分聚合物体系、聚合物物理。
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材料化工、功能材料模拟设计及合成、材料环境行为与失效机理、碳材料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加工-结构-性能关系、碳纤维制备与加工工程、纳米材料、天然高分子、生物医用材料、光及生物降解材料、信息材料、感光高分子。
8、博士后流动站
材料科学与工程。
三、师资力量
1、知名学者
院士2人(双聘)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
“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
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21人
北京市科技新星15人
2、名师
“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
3、荣誉团队
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2个
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
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高分子科学课程教学团队,聚合物工程教学团队
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个:高分子科学课程教学团队,聚合物工程教学团队
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
4、教师职称
本学院教职工17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6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58人,讲师50人。
4、教师学历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9人,占教师总数的72%。
具有硕士学位教师31人,占教师总数的17.5%。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53人,占教师总数的30%。
四、人才培养
1、模式一
本科-硕士连读模式
本科-硕士-博士连读模式
硕士-博士连读模式
2、模式二
拓宽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实施导师制,各专业教授围绕学生学风建设、学业规划、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方面开展一对一指导。
●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独立申报并完成科研课题。
●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开展创新型实验。
●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3、模式三
国际合作与交流模式:
●联合培养:北京化工大学与英国拉夫堡大学“3+2”本硕联合培养、;与美国Akron大学“3+2”本硕联合培养、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3.5+0.5+1”本硕联合培养、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2+2”本科双学位联合培养、与日本名古屋大学建立硕士研究生双学位培养制度、与法国图尔工程师学院建立“4+1” 本硕培养模式(经过学院组织)。
●出国实习:北化-剑桥海外暑期学校。
●通过多种国际合作式人才培养方式,学院每年选派多名成绩优秀的本科生到国外留学。
4、模式四
开设“高分子材料实验班”,从入选全校的理科实验班同学中选拔生源。以最强的师资,因材施教,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卓越人才。开设“国际班”,从全校最高分同学选拔,单独设立培养计划,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
五、学院成果
(一)学术成果
1、科研课题
l 近三年承担国家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16余项。
l 近三年承担部委和省市级项目 60余项
l 近三年承担三百余项企业合作科技项目
l 2012年科研到款1.55亿元,其中纵向到款8000余万。
2、学术论文
“十一五”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0余篇。
3、学术专著
“十一五”期间出版专著10余部。
4、专利
“十一五”期间申请专利近500项,授权国家专利120余项。
5、科研成果
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省部级发明奖3项
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
省部级教学成果5项
(二)教学成果
1、教改立项
承担或参与国家级教改项目2项
承担北京市教改项目3项
承担校级教改项目31项
承担北京市教改项目3项
承担校级教改项目31项
2、精品课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材料导论”、“聚合物加工工程”
北京市精品课程4门:“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材料导论”、“聚合物加工工程”
校级精品课程4门:“材料科学研究方法”、“材料物理”、“高分子科学实验”、“高分子材料”
3、双语示范课程
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材料导论”。
4、精品教材
北京市精品教材10部:《高分子物理(第二版)》、《高分子材料》、《应用电化学》、《聚合物物理学》、《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与应用》、《生物材料制备与加工》、《橡胶弹性物理及合成化学》、《高分子科学实验》、《应用电化学》、生物材料制备与加工》。
5、特色专业
6、教学成果
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
校级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9余项。
六、国际合作
1、合作研究项目
与多所国外大学和多家跨国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与科研合作关系,建有联合实验室,合作项目逐年增多,很多本科生直接参与了这些项目的研究。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大学、麻萨诸塞大学(安姆斯特分校、罗威尔分校)、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阿克隆大学、怀俄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拉夫堡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加拿大McMaster大学;日本住友研究开发株式会,大阪大学、北海道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俄罗斯门捷列夫化工大学、莫斯科生态环境大学;乌克兰化工大学;韩国汉城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2、教学、讲座、会议项目
本学院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或作合作与交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我校访问、交流、授课。
学术讲座及授课:美国工程院院士、Akron大学Stephen Chen教授,IUPAC(国际纯粹化学和应用化学联合会)Prof Jin Jung-II教授,加拿大McMaster大学Pelton教授,英国皇家化学会(RSC)主席Prof. David Garner,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等高校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奇教授等来我院给本科生授课,给研究生开讲座。
国际会议:学院科研、教学工作在国内外的影响水平逐渐提高,主办或承办了5界ISIMME(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grated Molecular/Materials Engineering )国际会议以及Unilever —RS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unctional Materials Science学术研讨会等。
3、学生海外联合培养
联合培养模式:
英国拉夫堡大学“3+2”联合培养模式,授予北京化工大学学士学位和拉夫堡大学硕士学位,近三年派出40余人。
法国奥尔良工程师学院,“4+1”模式,授予北京化工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和法国图尔工程师学院工学硕士学位, 近三年派出10余人。
与日本名古屋大学建立硕士研究生双学位培养制度,两校双学位培养的学生均有一年在对方学校学习,分别授予两校的硕士学位。
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中,10余名同学顺利通过考核。
与美国阿克隆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已有22名同学通过面试。
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2+2”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
英国拉夫堡大学“3+2”联合培养模式,授予北京化工大学学士学位和拉夫堡大学硕士学位,近三年派出40余人。
法国奥尔良工程师学院,“4+1”模式,授予北京化工大学工学学士学位和法国图尔工程师学院工学硕士学位, 近三年派出10余人。
与日本名古屋大学建立硕士研究生双学位培养制度,两校双学位培养的学生均有一年在对方学校学习,分别授予两校的硕士学位。
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中,10余名同学顺利通过考核。
与美国阿克隆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已有22名同学通过面试。
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2+2”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
七、学生成果
1、科研项目
学生论文
学院通过导师制、本硕博连读等措施加强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先后有本科生在Carbon、J. Phys. Chem. B、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等高水平的国际杂志上以第一作者或者第二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
大学生实验创新性计划
国家级创新性科研项目20余项
校级创新性科研项目50余项。
学院通过导师制、本硕博连读等措施加强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先后有本科生在Carbon、J. Phys. Chem. B、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等高水平的国际杂志上以第一作者或者第二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
大学生实验创新性计划
国家级创新性科研项目20余项
校级创新性科研项目50余项。
2、竞赛项目
科技竞赛
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二等奖3人;
获得全国英语竞赛一等奖1人,三等奖2人;
获得北京市英语竞赛一等奖1人;
获得全国物理竞赛三等奖2人;
获得国家ITAT大赛三等奖1人;
获得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 奖、二等奖各1人;
获得北京数学竞赛一等奖1人;
获得包括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和北京市数学建模等在内的国际、国家级和省市级各类科技活动一、二等奖30余项。
体育竞赛
学院多人获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北京市大学生运动会竞赛项目前六名;
文艺竞赛
由学院学生参加的校合唱团获得北京市二等奖。
共获得文艺类、社科类、体育类等奖项20余项。
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二等奖3人;
获得全国英语竞赛一等奖1人,三等奖2人;
获得北京市英语竞赛一等奖1人;
获得全国物理竞赛三等奖2人;
获得国家ITAT大赛三等奖1人;
获得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 奖、二等奖各1人;
获得北京数学竞赛一等奖1人;
获得包括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和北京市数学建模等在内的国际、国家级和省市级各类科技活动一、二等奖30余项。
体育竞赛
学院多人获得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北京市大学生运动会竞赛项目前六名;
文艺竞赛
由学院学生参加的校合唱团获得北京市二等奖。
共获得文艺类、社科类、体育类等奖项20余项。
八、学生前景
1、本硕/博连读
学院开通本硕博连读的通道,本院优秀的本科毕业生2012年有17名学生可免试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2、考研
近三年来本院毕业生的平均考研率41.89%左右,其中,考取“985”和“211”院校的学生占95.6%,包括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等;考取中科院的学生占4.3%。
3、出国
以2012届毕业生出国(境)情况为例:其中留学美国41人,法国5人,英国20人,香港中文大学1人,其他国家26人;就读大学主要有美国斯坦福大学、纽约州立大学、Akron大学、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拉夫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
2010年出国43人,占总毕业生人数10%。
2011年出国81人,占总毕业生人数14.2%。
2012年出国93人,占总毕业生人数16.94%
4、就业
2012届毕业生总就业率为99.45%,就业地区主要分布在京、津、沪及各省会和沿海发达城市,就业分布最多五省市:广东、山东、上海、天津和北京。具体企业有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茂名石化分公司、辽阳石化公司、洛阳橡塑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寰球工程公司、神华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哈药集团制药总厂、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分行以及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宝洁公司、联合利华、普华永道、强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