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距离2026年高考294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交流文萃 > 正文内容

激活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  时间: 2017-10-18

刘国正先生曾撰文指出:“语文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师引导学生,学生也推动教师;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的境地。这种“活”的境界在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确实时时可见。笔者认为: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应在教学内容上积极引进“活水”,在教学思路设计上努力求新,把课上“活”;还要在教学方法上真正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达到教与学双方的和谐交流,把学生教“活”。“活”,是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必要保证。
   一、广闻博采,不断引进时代“活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当然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广闻博采,时时引进时代的“活水”。我的尝试如下。
   适当抽换教材。抽掉一些已经失去生命力的课文,换上一些时代色彩强、文质兼美的文章。
   增设“文化快餐”。每堂课必拿出五分钟,开设“每课一成语”、“每堂一首诗”、“三分钟自由谈”等栏目,合成一份内容丰富的“文化快餐”。同时指导同学作剪报,每两周拿出一堂课展开交流。
   补充同题材名作,扩大学生阅读面。语文教学,不乏同一体裁、同一时代、同一作者、同一风格的课文教学,只有经常拓展延伸,在教学内容上不断输送新鲜“血液”,才能体现语文活动是一种创造性艺术。我讲《雨中登泰山》,重点介绍了姚鼐的《登泰山记》:作者大年三十登泰山,新年初一绝顶观日出,何等气魄;写泰山雪景,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又何其壮美。经过比较阅读,学生体会到:写景状物宜选择独特景致来描绘,雪景、雨趣,我们或许可写雾中的山水。再如这几年余秋雨散文一直是文化热点。《文化苦旅》中有一篇《三峡》,文笔优美流畅,引用传说生动感人,特别是写小时候误解“朝辞白帝彩云间”诗句的一段,饶有情趣。在《长江三峡》一文的教学中以此作为比较阅读的材料,学生学习兴趣倍增。
   注入新观点,介绍新成果。在某些现代文学名篇的教学中,有时须注入新的观点。比如评价章士钊、陈西滢、杨荫榆、梁实秋、胡适等现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时,可依据史实,对其重新作出客观的评价。在文言文教学中,我常常紧扣课文作引申,补充介绍相关的时文佳作,如选取《现代毛遂——自辞》《当代伯乐——改相马为赛马》《石钟山得名新考》等富于时代气息的新作,让学生吸收新的研究成果,既拓宽视野,又激发其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努力优化教学思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理清两个思路:课文的“写作思路”和教师的“教学思路”。事实上,教师理清作品的思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设法把自己的认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也就是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力求拿出个人在处理教材和安排教学步骤上的最佳思路。
   (一)重视导语、结束语的设计
   如果把教学比作一曲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起课,就掀起一个小高潮。“起如爆竹,结如鸣钟。”我曾尝试以点评课文、续补后篇、排演课本剧等方法结课,收效良好。比如点评课文,就是指导学生在充分品读作品的基础上,以片言只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只谈文中的某个细节、某件道具,但要从较新的角度切入,用语简洁优美。这一训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二)选好突破口,教出新意
   教师顺着课文段落先后,从首段依次分析至篇末,这种教法虽有普遍运用的价值,但是一味拘守,也会湮没某些课文的特色,还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形成定势,难以生动活泼地发展。设计有新意的教学思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发现、感悟为契机,从课文中选取关键性的语句或问题作为切入口,奇峰突起,优化课堂组织过程。主要形式如下。
   反首为尾。即抓住结尾这一文意的凝结点来追本溯源。例如熟读《捕蛇者说》后,指导学生找出主旨句。如果学生答成“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教师借机区分主旨句与写作目的句。再提出:“赋敛之毒有甚是毒”,作者写到了几种毒?哪种厉害、何以见得?这样一下子抓住了要害,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又有助于学生体会课文对比、反衬手法的妙用。
   中间开花。由某些关节点或过渡句、段展开分析,也可以出奇制胜。比如笔者上公开课《明湖居听书》,初读课文后就提问:“小说中谁的演唱技艺最高?哪几个段落写她出场表演?”以此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文章的中心部分(即六、七、八自然段)上来,先置前后其他各个段落于不顾。通过两次朗读加强语感,又通过句式分析讲清通感和博喻的知识,然后要求学生以这两种辞格造句来评价课文声音描写的艺术特色。以上的教学设计即属“中间开花”。
   三、启思导学,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教学方法,应使教法建立在学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实践,教师主要起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用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帮着学生学习”。
   适应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坚持“授人以渔”,相机把各种思维方法(如比较、联系、假设、归纳、分类、联想、想象等)教给学生,指导和训练他们把规律性的知识转化为探索新知的方式。还积极培养学生主动质疑解惑的习惯,鼓励他们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勇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比如在《火刑》一文教学中,有同学指出课文末段的说法(“他的天才思想一一被证实了”)不够严密,因为前文曾介绍布鲁诺“非常大胆地提出,在别的行星上,也有生物,甚至还有像人一样有智慧、会思索、按照理性生活的动物”。我充分肯定了他敢于质疑、善于发现的精神。对于学生的较有价值的质疑,我总是引导同学各抒己见,在不同看法的碰撞中提高认识水平,通过生疑、析疑、解疑的过程,强化他们积极思维、善于探索的能力。
   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所以在讲述、提问、讨论、发现、探究、练习等教学方法中,只要条件适宜,我总是优先选择让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最近笔者上了公开课《一碗阳春面》。课文悬念设置巧妙,细节描写传神,是一篇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短篇精品。我考虑到这样的佳作,学生经过认真自读,是读得懂也能初步品出其妙处的,所以我决定把这一课上成文学鉴赏课,引导学生在自读中有所发现,然后在交流中加深认识。具体设计为:第一步,布置课外自读,并以“《一碗阳春面》的滋味”为副标题,完成一篇文学短评,主要从情节安排、细节描写和主题思想等方面择其一作为评论点。第二步,课堂交流,师生点评,并根据学生交流,理出小说的情节结构,进一步领会细节的魅力,并准确概括文章主旨——这是一曲美好人性的颂歌。第三步,教师就有些难点和学生忽视的妙点设计问题,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第四步,学生再读原文,修改原来的文学短评,写下作文后记。从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学生课前的文学短评质量很高,比如有的同学扣住母亲的衣着分析人物的慈祥美,很有见地;不少同学概括小说主旨为既歌颂了逆境中顽强、团结、奋争的精神,又赞颂了老板夫妇给不幸者以温暖的品德,这也比课文“自读提示”及《教参》的说法全面、准确。
   此外我还积极引进先进的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创设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协调多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适应教材各部分的特点,也使学生找到更合理的掌握知识、增长才干的途径,真正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