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真正落到语文教学的实处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两点粗浅的认识。
一、摆正教师的位置,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关系中,教师为主,学生为奴;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我们必须与这种陈腐的观念彻底决裂,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是教学的一方,是教学的参与者,与学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有人把教师比作是出租车司机,而学生则是乘客。这个比喻是失之偏颇,还是相当精辟,我不想妄断,但它却形象地突出了教学中学生为主体的观点。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尽力有意识地做到:学生需要教师教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需要教师怎样教,教师就怎样教。教师须经常询问和倾听学生的意见,按照学生们的愿望和要求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当然还须依照《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在教与学的次序上,做到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或学生边学,教师边点拨,学生未学,教师绝对不讲。在教与学的时间分配上,教师应尽力压缩讲解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动脑、动手……总之,教师须清醒地意识并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二、摆正教材的位置,突出《大纲》的“工具”性,落实叶老的“例子”说。
语
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学生步入社会后交际的重要工具。叶老也曾多次说过: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只不过是一个个的例子。教师就是通过这一个个的例子,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因而,今天的语
文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有它的独特性:“所学非所考”。也就是说,约占教材80%的现代文考试时绝对不会出现原课文中的一个问题。学习这些课文,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去解决日后语
文学习中的问题,或在今后的语
文学习或其他方面加以运用,即实现“知识的迁移”。作为今天的语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材的作用,摆正教材在教学中的位置,一定要对学生负责——用最经济的时间让学生取得最有价值的收获。
认识到了教材的作用,在处理每篇课文时,就需要教师更加深入地研究教材,吃透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一点或几点,生发开去,让学生自己分析、研究、归纳、总结,学深学透。总而言之,就一篇课文而言,一般地讲,教学中宜粗不宜细,应采用“框架式整体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诚然,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的实处,还需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讨和尝试。但上述两点,却是前提和基础,否则,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