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招生投档说起。
由于招生高校众多,招生人数成千上万,有些省的人数多达50万以上,有的省人数甚至多达近百万、这么大的数量,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既要保证有序的工作秩序,又要保证高质量高效率的工作录取工作中采用何种志愿投档方式就很重要,以前绝大部分省市区都采用排序志愿的投档录取方式。什么是排序志愿投档录取方式呢?举个例子,甲考生高考成绩为559分,本科一批的前三个志愿依次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级招办先把所有第一志愿填报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考生(成绩在本科一批控制线上)进行排序,再从高到低并按一定比例(通常为计划数的120%)投档。如果甲没有达到华中科技大学的调档线,则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否第一志愿满额,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一志愿不满时(如计划招生500名,第一志愿上线人数为450人),甲才有被投档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机会;当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第一志愿满额的话,甲第二志愿也就无法录取(当然须看是否符合院校志愿分数级差的条件,本例不符合)。然后就接着看第三志愿所报学校情况。所以,排序志愿即是录取投档时,省级招办一般按考生所报第一志愿院校排队,有几所学校就排几条队。当考生成绩无法上第一志愿高校时,就看第二志愿高校的第一志愿报考情况,如果不足,再接收第二志愿,依次类推。排序志愿强调的是志愿优先的原则,有利于宏观掌握高校的上线生源情况。志愿优先,即为第一志愿优先,[文章来源:中国大学在线]皆因第一志愿首先投档形成。
(2)高校招录第一志愿现状。
由于许多年来的招生实践,加之第一志愿报考人数众多,有助于招生工作完成的质量和效率及速度,许多省(市区)第一批次第一志愿的录取率一般在70%左右,有的省市甚至达到了80%,许多重点高校及热门高校通常在第二志愿就解决“战斗”,以至于许许多多高校越来越重视第一志愿,其公开的理由是,考生第一志愿报考某校,表明他喜爱这所高校,也表明这所高校在他心目中的突出位置,因此他到这所高校去学习,就有动力、就肯下功夫,也就容易学好,有利于他们成才。高校非常愿意招第一志愿,这在高校的招生章程中看得十分清楚,几乎没有高校规定不对第一志愿优先,反而看到的几乎全是第一志愿优先。那么广大考生及家长就必须以极大的认真、极度的重视来填报第一志愿。这样一来就产生一个问题,每年都有许多超高分(超过第一批次几十分以上)的考生,仅仅因为志愿填报尤其是第一志愿填报的失误,不仅不能进心仪的重点大学,就连第一批次的一般院校可能都进不了,这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也会产生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问题。因此教育部在2002年以前不仅在招生文件中强调招收非第一志愿高分考生的问题,还在考核高校时设置了一个平均办指标,试图加似缓解;在2002年以后就在招生章程的录取规则中设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分数级差,其目的无疑也是为了尽可能解决高分考生志愿填报的问题。到了2009年,教育部就在湖南;江苏、浙江、上海、安徽、辽宁、河北等7个省市已经实施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的基础上,新增了吉林、江西、福建、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宁夏等9个省区进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的改革试点。虽然,实施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的地方可能还会增加,但需要指出的是, 2009年新增的有些地方仅仅只是在某一批次实行了平行志愿投档录取的改革试点,如四川、贵州、吉林等省。因此,从目前考生总人数上来看,实行排序志愿的仍占半数以十。所以,丁解排序志愿并掌握真假志愿级差的制胜技巧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2.如何识别“真假志愿优先”?
但由于招生高校众多,招生方式与方法就难免大同小异或小同大异,关于第一志愿优先也是如此。第一志愿优先,就存在优到什么程度,是“真优先”,还是“假优先”以及“模糊优先”的问题。如何识别“真假”第一志愿优先呢?有直接识别法和间接识别法两种方法。
(1)直接识别法。
就是通过《招生章程》中关于第一志愿的有关规定加以识别真假第知志愿优先。①真志愿优先。什么是真志愿优先?即不仅进档时优先,录取专业时也优先。因为说到底高校的录取与否取决于对专业的确定,所以这才是来真格的,故称之为真志愿优先。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去年的《招生章程》中有如下规定:“我校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当第一志愿考生的录取人数未达到计划录取人数时,可按志愿顺序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对第一志愿报考该校的重点线上考生从高分到低分以不超过录取计划人数的110%比例提档;第一志愿重点线上生源不足时,在第一志愿录取完成后对重点线上第二志愿考生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提档; 依次类推,从第三志愿、第四志愿及调剂志愿的考生中提档。”[文章来源:中国大学在线]从这条规定中哪里可以看出是第一志愿真优先,即不仅进档时优先、录取专业时也优先,就从这里:“第一志愿重点线上生源不足时,在第一志愿录取完成后对重点线上第二志愿考生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提档。”告诉得明白无误,在第一志愿录取完成后才再录取第二志愿考生。
②模糊志愿优先。
什么是“模糊志愿优先”?就是通过高校在招生章程中关于第一志愿的有关规定,由于其规定“模糊”,故而不清楚是进档时优先,还是录取专业时也优先。如××师范大学在今年的《招生章程》中有如下规定:“按志愿顺序录取,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招收非第一志愿考生。”按志愿顺序录取,无疑是第一志愿优先,在一志愿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当然必须招收非一志愿考生,不然就完不成招生计划。因此,从××师范大学《招生章程》中的如此规定,是不知道第一志愿优先,优在何处,是进档时优先,录取专业时不优先; 还是进档时优先,录取专业时也优先。
(2)间接识别法。
就是如果不能通过招生章程中关于第一志愿的有关规定加以识别真假第一志愿优先,那么就通过招生章程中关于非第一志愿的有关规定加以识别之。①识别真志愿优先。如南方医科大学在今年的《招生章程》中有如下规定:“学校对投档到我校的考生按照,志愿优先、专业优先、分数优先’的原则录取。‘志愿优先’即优先录取第一志愿(含并列第一志愿)的考生。对同时投档的非第一志愿考生,我校志愿间的级差分为20,10,5,0,...,即第二志愿投档到我校的考生,在安排专业时分数级差为20分,第三志愿投档到我校的考生,在安排专业时分数级差为加分,其他志愿考生依次类推;非第一志愿投档到我校的考生,只能录取到第一志愿录取后未满额的专业。”[文章来源:中国大学在线]“非第一志愿投档到我校的考生,只能录取到第一志愿录取后未满额的专业”。这就意味着该校第一志愿的专业录取已完毕,不再变动。这不是进档时优先,录取专业时也优先又是什么。再如北京交通大学在今年的《招生章程》中有如下规定:“报考我校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不足时,将依次接收服从专业调剂的非一志愿的考生。对于几个志愿同时投档的省区,将根据各省投档分数情况设定志愿分数级差,志愿分数级差一般在40~60分之间。”规定非第一志愿考生在保证服从专业调剂的情况下,按照实考分数由高到低依次录取。这不也意味着该校第一志愿的专业录取已完毕,不再变动。这不是进档时优先,录取专业时也优先又是什么。
②识别假志愿优先。
什么是假志愿优先,就是仅进档时志愿优先,而确定专业时并不优先小由于高校的录取与否取决于对专业的确定,所以这不是来真格的,故称之为假优先,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招生章程》中有如下规定:“招收高分二志愿考生政策:1.在一志愿生源充足的省份,若有高分考生第二志愿报考我校(二志愿考生的最低分数原则上应高出一志愿考生最低分数40分以上),我校将用该省招生计划的90%录取一志愿考生,用该省招生计划的10%录取二志愿考生,若该省生源质量好,根据预留计划使用情况,我校可用预留计划增加一、二志愿考生录取人数。2.在确定二志愿考生专业时,减去15分与一志愿考生等同安排专业(招收高分二志愿考生政策仅在校本部招生时执行)。”在第一志愿生源充足时,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这就意味着压缩不超过招生计划10%(在黑龙江省不超过15%)的第一志愿的招生计划,去招第二志愿的高分考生;不仅于此此,第二志愿的高分考生仅按其高考分数减去15分,就能与一志愿考生等同安排专业。这不就充分说明志愿优先只限于进档时优先,而录取专业时不优先又是什么。
除了识别真假第一志愿优先外,同时还要参考对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分数级差的规定。①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的比例是多少;②志愿级差的差值多大;③志愿级差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即第一志愿充足与否,也就是实质上有些院校在第一志愿充足的情况下,是不接收非第一志愿的。综上所述,其对策显然是,在同批次同档次院校中,首先考虑真志愿优先,再考虑只接收第一志愿的,也就是第一志愿充足时不接收非第一志愿,或者是接收非第一志愿级差差值大的或比例小的。高校在《招生章程》中关于第一志愿的有关规定,出现“模糊优先”的必须咨询清楚方可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