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有教职工103人。其中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10人、副教授(含高级实验师)5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省部级专家1人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人,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在校普通本科生2088人,硕士研究生327人,博士研究生66人。
学院设有能源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3个本科专业;有轮机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电力推进与自动化技术和智能交通运输5个博士、硕士点;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轮机工程为国家重点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已基本构成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学术至上、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本着“求真、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等诸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学院本科毕业生供需比达1∶3。
咨询电话:027-86582031(教学办) 027-86582033(学工办)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热能与动力工程等方面基础知识,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动力机械与动力工程的设计、制造、使用、安装、维修、管理、试验研究、开发、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物理、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学、控制理论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3.获得本专业相关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等。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自控原理与应用、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内燃机学、热能与动力机械制造工艺学、汽车发动机设计、动力装置原理与设计、动力机械制造与维修等。
学生毕业后主要到船厂、柴油机厂、船舶设计院工作;还可以到中国船级社各大分社、地方海事局从事船舶入级与正常检验工作;也可以到汽车行业从事发动机研发工作。另外,还有部分同学会选择考研究生或者到空调与制冷行业工作。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工程流体力学、物理化学、油气储运工程等方面知识,能在国家与省、市的发展计划部门、交通运输规划与设计部门、油气储运管理部门等从事油气储运工程的规划、勘查设计、施工项目管理和研究、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与能力:1.掌握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物理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油气质量检测、油气储运设备的防腐与安全保障技术;3.具有油气储运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运输管理的初步能力;4.熟悉国家关于油气储运行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等。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物理化学、泵与压缩机、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油气集输、油库设计与管理、油气储运工程最优化、技术经济学、燃气输配、油气运输船舶等。
学生毕业后主要到中石化、中石油、油港码头、各大油田、天然气公司、设计院等从事设计或者管理工作。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
轮机工程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原理和轮机系统等方面的知识,符合国际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STCW78/95)和我国海船船员适任标准的要求,基本具备A类船舶二管轮任职资格,并能在海洋运输各事业单位从事轮机操纵、维修和船舶监修、监造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学生毕业后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船舶动力装置、电器、液压、气动和机电一体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2.掌握轮机工况检测、轮机系统的保养和维修等基本技术;3.具有操纵船舶动力装置,履行船舶监修、监造职责的初步能力;4.熟悉有关海船运输安全方面的公约和法律法规;5.了解海洋运输船舶的发展动态等。
主要课程: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轮机自动化、船舶电气设备、船舶管理等。
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远洋运输行业,也可以选择到航海类高职院校任教或者地方海事局、船舶检验局工作,还可以考取国家海事局或海关公务员,另外,还有部分同学会选择考研究生或者到船厂、船舶设计院工作。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