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211院校专业首页

一、学院概况
1、历史沿革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在1986年兴建的生物化工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1年建立了制药工程专业,同年成立了北京市生物加工过程重点实验室,2005年建立了生物技术专业,2007年建立了教育部生物炼制工程研究中心。将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制药工程相融合,形成了学院的主要特色。
2、培养宗旨
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坚持“创新型人才培养须从本科生抓起”的培养原则,坚持突出“以科研促进教学”的人才培养特色,积极推进科研与教学相融合。专业目标是培养具有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的创新工程技术人才。
3、发展趋势
学院的生物化工学科是国家“211工程”和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学科。依托我校在“大化工”、发酵工程与酶工程等领域的学科优势,经过学科体系、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与改革,学院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生物、制药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学院机构 
1、  系
     生物工程系;
     制药工程系;
     生物技术系。
2、中心(科研、教学)
     教育部生物炼制工程研究中心;
     生物实验教学中心;
     生物资源与生物能源研究中心;
3、重点实验室
     北京市生物加工过程重点实验室。
4、硕士点
          化学工程与技术、药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
5、博士点
          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化工、制药工程
6、博士后流动站
  化学工程与技术(含生物化工、制药工程方向)
 
三、师资力量
1、知名专家
  工程院院士1人
 中科院双聘院士1人
 “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 1人
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
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
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
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获得者1人
 北京市科技新星5人
 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人
 外籍特聘教授3人。 
2、名师
     “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
3、荣誉团队
 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优秀教学团队。
 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制药工程教学团队。
4、教师职称
本学院教学和科研人员共57人;其中,教授(或研究员)19人,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17人,讲师(或工程师)21人。
5、教师学历
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6人,占教师总数的81%。
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37人,占教师总人数的65%。
 
四、人才培养
1、模式一
     本科-硕士连读模式
     本科-硕士-博士连读模式
     硕士-博士连读模式
2、模式二
拓宽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3+1培养模式,3年专业基础培养,1年科技实践能力培养
        ●实施导师制
        ●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独立申报并完成科研课题。
        ●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创新型实验、实验设备研制等。
        ●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3、模式三
多渠道搭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
     建立“本硕博”连读机制,因材施教,优质优教;
     密切产学研结合,拓宽办学途径;
     多校强强联合,共同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4、模式四
实施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立工程实验班。
5、模式五
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学生培养逐步与国际接轨,不断缩小与国际研究生教育水平的差距,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国际科技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与条件。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和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等建立了“3+1+1”、“3+2”、“3+3”和“4+2”培养模式。 
五、学院成果
(一)学术成果
1、科研课题
     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78项,其中“973”计划项目7项,“863”计划项目16项。
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24项。
 承担北京市自然基金科技重大专项1项、面上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2项。
 承担国防军工项目1项。
 承担企业合作项目81项,科研经费到款总额超过3590万余元。
2、学术论文
近五年,发表SCI论文超过70篇/年。
3、专利
近五年,申请专利123项,授权发明专利41项。
4、科研成果
    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国家科技进步、省部级奖励10余项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    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二)教学成果
1、教改立项
     承担国家级教改5项
     北京市教改项目6项
     校级教改项目14项
2、精品课程
     国家精品课1门:“生物工艺学”。
     北京市精品课3门:“生物工艺学”,“制药工程与工艺”,“生化分离工程”。
     校级精品课程4门:“生物工艺学”、“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化学”等。
3、双语示范课程
     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2门:“生物工艺学”,“生物分离工程”。
4、精品教材
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制药工程原理与设备》、《生物分离技术》、《生物化学工程》。
 北京市精品教材3部:《现代药物制剂技术》、《生物反应工程》、《生物分离技术》。
 全国第六届优秀教材1部:《生化反应动力学与反应器》。
5、特色专业
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生物工程
     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生物工程制药工程
6、教学成果
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     校级教育教学成果一、二等奖6项
 
六、国际合作
1、合作研究项目
与多所国外大学和多家跨国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与科研合作关系,包括: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德国汉堡大学、德国爱尔兰根大学,瑞典Uppsala大学、丹麦工业技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澳大利亚Ballarat大学、荷兰代尔夫特大学、英国华威大学等诸多学校等。
2、教学、讲座、会议项目
学术讲座:
      每年邀请中科院院士、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30余次。
国际会议:
      2005年亚洲生物技术青年学者研讨会、2007第五届国际分离科学与技术大会,2007年首届国际生物炼制大会,2009年高级生物、纳米与制药国际研讨会,2010年第一届国际生物质能大会,参会人员来自近20个国家500多人。
3、学生海外联合培养
本科生联合培养模式:
♦ 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达成“3+1”联合培养协议
♦ 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达成“3+1+1”联合培养协议
♦ 与英国伯明翰大学达成“2+2”联合培养协议
♦ 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达成“3+2”联合培养协议
♦ 与英国女王大学达成“2+2”联合培养协议
♦ 与法国巴黎高科高等化学学校达成“3+3”和“4+2”联合培养协议
 
七、学生成果
1、科技竞赛项目
 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4人次
 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2项,铜奖1项
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2项
 全国青年科技创新竞赛产品类二等奖1项
 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大赛三等奖1项
 “东富龙”杯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竞赛三等奖1项
 北京市科技发明一等奖5人次
 北京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2、文体、艺术竞赛项目
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标准舞“院校杯”公开赛第一名

 第十二届CBDF国际标准舞“院校杯”公开赛普通高校C组拉丁舞第二名

 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三等奖2项

 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团体及双打比赛第4名

 北京市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3、学生论文
近三年,学院本科生在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 Biotechnology,TumorBiology,Soft Matter,Food Research,Protein Science,J.Polymer Science Part A:Polym.Chem.以及化工学报等多个国内外重要刊物,以第一或第二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40 余篇,SCI收录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
4、大学生实验创新性计划
  教育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16项
 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2项
 北京化工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85项
 
八、学生前景
1、本硕/博连读
学院开通本硕/博连读的通道,本院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每年约有50名可免试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
2、考研
近三年来本院毕业生的平均考研率45%左右,其中,全部考取“985”和“211”院校,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
3、出国
l  2012年出国25人,占总毕业生人数11%。其中留学美国11人,占出国人数的44%

l  2010年出国12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7%。其中9人留学美国,占出国人数的75%。

l  2009年出国1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6.3%。其中8人留学美国,占出国人数的61.5%。
4、就业
   2012届毕业生总就业率98.24%,就业方向:国企、民企、合资企业。国有企业:20.4%,主要有:哈药集团、扬子江药业集团、华北制药、国药集团、北京市燃气集团、北京燕山石化;民营企业:54.1%,主要有:浙江海正药业、山东泓达集团、江苏正大天晴药业、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外资企业:21.4%,主要有:拜耳医药、诺华制药、辉瑞公司、礼来公司、曼秀雷敦、资生堂、北京强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机关事业单位:4.1%。

上一篇: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招生专业生物工程类

下一篇: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功能材料专业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