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性质
内涵一
生物工程是国家“211工程”和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重点学科。
内涵二
学院实施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大类招生规划,推进理工结合,形成生物科学、技术、工程上下游贯通。按照“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规划思想,学生入学后,经过基础课学习,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自主选择进入生物工程或生物技术专业。
内涵三
与国内同类专业相比,本专业在生物炼制、生物资源与生物能源、生物催化、新型生物分离技术、环境友好材料等领域享有较高声誉。本专业知识面宽:打通了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专业的公共基础和部分专业基础课,设置共性专业基础课,三年级按两个专业方向学习模块课程,囊括了基因工程与细胞工程、酶工程与蛋白质工程、免疫学、生物工艺学、生物信息学、生化分离工程、生化反应工程、生物技术制药、环境生物学等课程;同时,还增加了相应选修课程。注重开拓国际视野,使学生掌握较宽厚的、系统的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基础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需要。
内涵四
●本专业按四学年设置课程,修业年限为3-6年。
二、专业特色
特色一
本专业是国家一级学科,学校的重点建设专业,被评为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与国内同类专业相比,在生物炼制、生物资源与生物能源、生物催化、新型生物分离技术、环境友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享有较高声誉。
特色二
生物工程与技术专业教育的发展与生物工程与技术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点。本专业培养模式为“ 3+1 ”,即本科生1-3年级以课堂教学为主,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课程的实践深入理解掌握课程内容,训练实验操作能力。第4年以实践教学为主,通过工程实践和科研实践,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一学年着重培养的能力为:实验技能;科学研究能力;工艺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
特色三
努力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实施导师制,本硕博连读、实验班、卓越工程师班、联合培养等立交桥式多元化培养模式。
特色四
本专业在学术研究和教学内容方面不断与国际接轨,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德国汉堡大学、瑞典Uppsala大学、丹麦工业技术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澳大利亚Ballarat大学等学校,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和科研合作关系,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和专家举办学术讲座、进行学术交流,并为本科生授课,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2009年学院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达成“3+1”联合培养协议,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均可参与选拔,培养合格者将获中美两国两所学校的双学士学位。2011年学院与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达成“3+2”联合培养协议,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的学生均可参与选拔,培养合格者将获得中加两国两所学校学士和硕士学位。自2012年起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3+1”联合培养项目获得国家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奖学金项目资助的基础上,2013年与法国巴黎高科高等化学学校联合培养项目,同样获得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资助,国家提供往返国际旅费和留学第一年的生活费。
三、师资力量
1、 知名学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中科院双聘院士1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人
“973”首席科学家1人
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人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获得者1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
北京市科技新星4人
中科院双聘院士1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1人
“973”首席科学家1人
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人
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
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获得者1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
北京市科技新星4人
2、名师
3、荣誉教师
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1人
北京化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4人
北京化工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获奖4人
4、荣誉团队
5、教师职称
本专业教学和科研人员共35人,其中教授(或研究员)11人,副教授(或高级工程师)12人,讲师(或工程师)11人。
6、 教师学历
具有博士以上学历教师26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74%。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23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66%。
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23人,占本专业教师总人数的66%。
四、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核心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个)
3、专业方向课程(核心课程)
五、学生前景
1、本硕/博连读
学院开通本硕/博连读的通道,本院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每年约有20-25%左右学生免试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
2、考研
3、出国
2012年约12%的毕业生出国留学,主要有美国罗切斯特理工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堪萨斯州立大学、佛罗里达大学、福德汉姆大学、爱尔兰都伯林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
4、就业
近三年,本专业的总体就业率高于98%,国有企业(扬子江药业、哈药集团、中石化、潞安煤化工集团、中交投资有限公司等)约占15%;民营高科企业(山东泓达集团、江苏恒瑞医药、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海正药业等)约占72%;外资企业(拜耳医药、第一三共药业等)约占5%;机关事业单位约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