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育才学校2008年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应(yìng)用 觊觎(jì yú) 倾(qīng)向性 闷(mèn)声闷气
B.剽(piáo)窃 尽(jìn)管 潜(qián)台词 书声琅(láng)琅
C.绯(fēi)闻 飙(biāo)升 处(chǔ)女作 翘(qiáo)首以望
D.提档(dàng) 挨(āi)批 混(hǔn)凝土 博闻强识(zh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脉搏 口头禅 和盘托出 水泄不通 万变不离其综
B.轻佻 水蒸汽 出奇制胜 风波迭起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C.联袂 附骥尾 矢志不渝 磬竹难书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D.幽雅 一溜烟 辘辘饥肠 真知灼见 迅雷不及掩耳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规范学生的言行,不光是教师的责任,家长也责无旁贷;教师纵然有三头六臂,也不能单独承担起这一关乎民族未来的重任。
B.中央加大环保管理力度,在港商聚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地方政府治污也紧接着亦步亦趋,部分港商显然对内地政府在环保上的态度猝不及防。
C.15名英国士兵4月5日安全返回国内,不再投鼠忌器的英国政府对伊朗的态度明显变得强硬起来。
D.那些保健品柜台的推销员们,身穿白大褂,正襟危坐在各种令人眼花缭乱、高深莫测的仪器后面,让你错以为是医院前来义诊的医务工作者。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将推出七期特别节目,目的就是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自救自护的法律意识和能力。
B.能源危机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开发可再生能源,成为各国缓解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途径。
C.在2007年度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舞台上的李丽笑容灿烂,我们很难想象,她是靠体内的钢板和螺钉支撑坐姿的残疾人。
D.我们在遇到刁钻蛮横的人时,不要姑息纵容,否则,一旦姑息纵容,这种人的行为会变本加厉。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最早的“三友”见于《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意思是:可以得到益处的是“三友”,招致灾害的也是“三友”。
B.思想,谈话,演说,作文,这四步一步比一步难,一步比一步需要更多的条理:思想可以独自随心所向,谈话和演说就得顾到少数与多数的听者,作文更得顾到不见面的读者, 所以越来越需要条理。
C.近来,媒体的有关报道引起了人们对“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兴趣,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字地球呢?
D.东晋人温峤被评为“过江第二流之高者”,大概相当于中上类,便感到很难为情,“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近之间,温常失色”。(《世说新语?品藻》)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近年来见诸报端的有关遥感考古消息可以说是连篇累牍,例如美国的考古学家们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发现了早已沉没海底数千年的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欧洲的考古学家根据早期航空照片发现了多处古罗马的建筑遗址和著名的“罗马大道”;欧美等国考古学家联手通过卫星遥感资料发现了深藏于南美密林深处十世纪玛雅人的宫殿等等。人们不禁要问,考古学家是如何利用遥感探测分析研究出地下考古遗迹的呢?这是由于保存于地表或地表以下的古代遗迹随着岁月的流失逐渐荒废,有的成了农田,有的形成村镇,但由于这些遗迹全部为人工建成,与周围没有经过人工扰动的土壤环境存在着差异,这就形成了这一地区在土壤、水分、地表温度等一系列的特别征象,人们在平地观察这些特别征象是微乎其微的,但在高空中使用遥感探测仪器就会发现明显的区别。例如一处古代的宫殿已被夷为平地,其宫殿基址部分是用石头或夯土建造的,反映到地表上的植被就由于缺少水分,不宜扎根而枯萎低黄;而周围没有人工扰动的土壤,因其水分充沛,腐殖质丰富,植被就显得油绿茂盛,这一点从高空用肉眼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一个有经验的考古学家在高空或通过遥感影像很容易分辨出在一般人眼中杂乱无章的现象,他能够准确地说出哪些是人工留下的痕迹,哪些可能是古代建筑基址、陵墓、城镇、村落、道路等等。当然在确定了准确位置后还要靠考古发掘才能最后证实判断是否正确。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位业余考古学家误把“二战”时期德国人修建的战壕当成古罗马时期的水渠,经过考古发掘才证明了判断的错误。
中国的航空遥感考古工作起步较晚,但考古学家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已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过涉及航空遥感考古资料。从6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就利用航空照片去分析库区古代遗址、墓葬的分布,到70~80年代利用遥感技术探测秦始皇陵和陪葬地区的地下情况。在吸收了国外航空遥感考古成功经验条件下,经过外国专家专业理论培训和河南洛阳地区进行航空遥感考古实践,中国的航空遥感考古学家把目光集中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大家知道,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草原游牧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特别是从公元3世纪以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的日渐崛起,经过鲜卑人首次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王朝,到公元8世纪以后辽、金、元草原帝国的形成,特别是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元帝国,把帝国疆域扩展到马队骑兵所能达到的极限,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内蒙古草原上留下了丰富的考古遗迹和千古之谜。正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域广阔,文物众多再加上现在荒漠广阔而人迹罕至的困难条件,采用航空遥感考古的方法进行研究是再好不过的尝试。
6.根据文意,对“遥感考古”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在高空乘坐飞机进行观察地表并探测地表以下的考古遗迹。
B.利用可见光拍摄的照片或用远红外探测器探测地表下的考古信息。
C.使用遥感技术远距离地对考古遗迹进行探测,为考古发掘提供资料。
D.利用传感器对地表及地表以下的古代文物进行观察、探测。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所说的欧美考古学家一系列重大发现都得益于现代航空遥感探测技术的使用。
B.地表上的植被枯萎低黄与油绿茂盛的特别征象可以辨别出已夷为平地的人工遗址。
C.有经验的考古学家在高空通过遥感考古就能准确地说出人工痕迹和古代遗址的区别。
D.我国考古学家对广袤的内蒙古草原遥感考古,解开了游牧民族疆土扩大的千古之谜。
8.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A.在高空中使用遥感仪器就会发现特别征象的区别,说明考古学家不一定要在高空。
B.业余考古学家误把“二战”战壕当成古罗马水渠,证明遥感考古一定得经专业训练。
C.我国从60年代就利用航空照片进行考古,说明我国遥感考古学理论研究较为先进。
D.采用遥感技术考古研究内蒙古,证明这一地区地表环境形成的特别征象非常明显。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教战守策 苏轼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辩,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遇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故,则固已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 果:究竟
B.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 乘:趁着,趁(机)
C.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 渐:渐渐
D.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邀:要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木欣欣以向荣
D.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1.下列句子中能够说明作者主张保持练兵原因的句子的是
①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②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
③则其为患必有不测 ④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
⑤战者,必然之势也 ⑥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则民将不安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①③⑤ (http://www.51985211.com)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作者举出先王和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太平时期也不可废弃武装的观点。
B.作者认为朝廷和西、北方面的强敌迟早会有一战,所以主张要保持武装力量。
C.作者认为当有战争时会出现让未受过训练的百姓作战的情况,所以应该从现在开始向各行业的人传授军事知识,甚至是盗贼,也要将他们收服,传给他们击战技术。
D.按照作者的观点,当时的士兵欺压百姓,骄傲蛮横,是因为他们自恃只有他们懂得作战。所以如果全国习兵,也可以灭掉这些人的嚣张气焰。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四、(22分)
13.用“/”把第Ⅰ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遇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
1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3分)
(2)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恐,然孰与夫一旦之危哉?(3分)
1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 园
【清】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4分)
16.填空。(4分。每小题1分,每题错一个字即不得分。)
(1)杜甫的律诗写得汪洋恣肆,气象雄浑,晚年漂泊西南时所创作的《登岳阳楼》中的诗句“ , ”创造了与曹操《观沧海》中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极为相似的意境。
(2)《兵车行》反映了频繁征兵开边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君不闻 , ,
”的诗句写出了田园荒芜的凄凉景象。
(3)李白是盛唐诗歌的杰出代表,《蜀道难》中写了蜀道的艰险难行,又以“ ,
。 ,愁空山”的句子写出了蜀道的凄凉景象。
(4)厢记》《牡丹亭》的作者分别是 和 。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春天的速度
徐迅
昨夜下了一场小雨,早晨起来一看,远远近近的土地都绽出了莹莹的新绿,门口的桃树也打起了花蕾,爽目得很。贪婪地跑到外面呼吸了一口空气,忽然就想起朱自清关于春姑娘的说法,这群可爱的小姑娘,驾着自然的辇车,雀跃着来到了我们中间。
春天的到来就是这样出乎我们的意料。门前的一棵枯树,前天心里还疑心它是否成活,今天就盈注了勃勃的生机;昨天塘里的一泓死水,早上却盎然漾起了涟漪……相比较其它的季节,春天的速度真是很快。是那“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节拍,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欣喜。苏东坡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先知的岂止是“鸭”,真正体会到春天速度的应该是风,是花,是草,是人的心情……
春天的风似乎抽出了那冰冷的刺,变得柔和、流畅起来。轻轻地梳理,就飘逸起千万缕秀发,暄软得像一团云絮,既没有夏季风的燥热,也没有冬天北风呼啸着的坚硬,叫人感觉如一只懒散的小猫伸出的小爪,挠得人痒痒。那速度均匀而敏捷。体现在花花草草上,春天的速度又更加异常,像是一位急不可耐的“催生婆”,省却了“十月怀胎”的过程,在一夜之间就分娩出鲜活的生命。枯草衰叶,一下子就有了水灵灵的生意,有了绿,有了芽,有了蓓蕾,很快就有了肆意疯长的绿叶,有了怒放的鲜花,有了一日比一日更甚的蓬勃的生命气象。由于速度的原因,也让人体会不出它们的腼腆、局促。相反,越发变得局促起来的却是我们自己。
鸟也是那时候陡然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一整个冬天,除了几只饥饿的麻雀和令人讨厌的乌鸦外,很少见到鸟。但这时候,所有的鸟突然间都冒了出来。它们心情莫名其妙地愉快,一个个迈着轻快的步彳戈,沉湎在春风里,几只、几十只地蹦跳在树枝上,错落起来,就像划出了一条五线谱,演奏起春天的大合唱。几只小鸟吱吱地站在屋顶上,唧唧喳喳的,说话的速度也变得很快。
春水泛滥,这是春天的另一种更快的速度。它积蓄在一口池塘里,不知怎么就贮存了那么大的力量,几天就将池塘里的水涨得满满的,春心迷荡;它明净而飞快地奔泻在溪流里。急溜溜的,像是要赶赴春天的一场宴会。如果它奔流在大江里,那速度就快得有些凶猛的意味了。后来连它自己也控制不住。它奔腾,它咆哮,它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最后它自己也被这种速度吓坏了。于是哭天喊地,泛滥成灾——江河里的水是经常缺乏节制的东西。
对于春天,人们一般都沉迷在一片美丽妖娆的景象之中,习惯上看到的是小麦的生长,却无心关注它拔节的速度;看到繁花满地,春风荡漾,收获的也是一大把喜悦的心情,最多也只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移情转意——生活给人展示的往往都是这种表面上的假相,春天真实的速度反而被掩盖住了。因此在春天,人们的生活一开始就运行在错误的轨道上。看上去春天很美丽,很圆满,但那凶猛的水却一下子就冲垮了我们建立在错误基础上的大堤。这就是我们不愿、却不得不经常看到的事实。
雪莱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许多人对此充满了信念,其实撇开理性,雪莱仅仅是叫我们提防着——
春天的速度。
17.文章第四段,作者运用了几个表现速度的词语,请找出来,并说说它们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分)
18.作者说“因此在春天,人们的生活一开始就运行在错误的轨道上。”联系上下文说说“错误的轨道”的含义。(4分)
19.这篇文章写景形象而生动,请你选择感触最深的一处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5分)
20.“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诗蕴含了怎样的理趣?本文作者为什么说“撇开理性,雪莱仅仅是叫我们提防着——春天的速度”?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六、(12分)
21.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写序号即可)。(4分)
①尽管艺术采用的是形象的表达方式,但它的表达也有一个基本的技巧适中问题,也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科学问题。
②艺术不是科学,但艺术创作却具有科学的品格,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就是这个意思。
③古人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深沉慨叹;今人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中的“是”改成“这”,而提议者被尊为“一字之师”
④无科学性,艺术表达不会有美感,也就难以为人所理解。
⑤这一切都说明了艺术上的一字之差是美感强弱的构因素、决定成分
22.下图是记忆的三级信息加工模式图。请根据图示,对图中的三种记忆关系作简要说明。(4分)
23.某校团委准备组织全校师生为遭受地震灾害的地区捐款捐物,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份倡议书。(不能出现具体姓名,80字左右)(4分)
七、(60分)
24.请以“支点”为题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A 闷(mēn)声闷气 B 剽(piāo)窃 尽(jǐn)管 D 挨(ái)批 混(hùn)凝土
2.D(A项“万变不离其综”的“综”应为“宗”;B项 “水蒸汽”的“汽”应为“气”;C项 “磬竹难书”的“磬”应为“罄”)
3.B(亦步亦趋:老师走,学生也走:老师跑,学生也跑。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每件事情都顺从别人,跟着人家走。感情色彩使用错误)
4.C(A“提高……意识”搭配不当,B“缓解”缺少宾语,应在“不可再生能源”后面加上“危机”,D. “否则”和“一旦姑息纵容”语意重复。)
5.D(括号前的句号移至括号后。)
6.C (A,缺少“利用遥感技术”,“在高空”不一定要乘坐飞机;B,文中没有对“用远红外探测器”的说明;D,文中没有“传感器”的说明内容,探测的是“考古遗迹”,而不是“考古文物”。)
7.B (A,文中所说的重大发现未必“都得益于现代航空遥感探测技术”;C,是一般的“人工痕迹”还是“古代遗迹”,还要有待于考古发掘的证实;D,“对广袤的内蒙古草原遥感考古”,还处在设想阶段。)
8.A (B,文中举业余考古学家的例子是要说明“确定了准确位置后还要靠考古发掘才能最后证实判断是否正确”的;C,条件不充足,结论缺少充足的依据;D,颠倒了“特别征象”与考古研究的关系,对内蒙古的考古研究还没有进行,不可能有证明的结论。)
9C 渐:逐步(训练),此题可由词性推断出来。
10C (“以”都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A 表转折/定语后置标志;B 构成名词性词组/语气助词“呢”;D定语后置标志/主谓之间不译)
11D (②是作者所说的“腐儒”的观点/④是具体的做法/⑥是作者假设的仓促作战时的情形。)
12C (并不是教盗贼击战技术,“司盗者”意思是缉捕盗贼的差役。)
13 遇者见四方无事 / 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 / 此亦不然矣 / 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 /岁以百万计
14.⑴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无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大意1分,“之”1分,“厌”1分)
⑵没有战争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大意1分,“无故”1分,“孰与”1分)
15.(1)答案一:“窥”。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二:“动”。小园中池水澄清,树木倒映其中,本是静止的,傍晚微风乍起,水中树影也随风婆娑荡漾,这样静动结合,画面更美。
(2)幽竹寒花(菊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16.(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⑷王实甫、汤显祖
17.陡然、突然、冒(3分)。
这些词语写出了鸟儿到来之快,表现了作者意外而惊叹的心情。(2分)
18.人们总是沉醉于春天的美丽和圆满(2分)却忽略了春天的速度,没有意识到时间飞逝(2分)
19.评分标准:1.概括列举内容。(1分)2.明确修辞手法。(1分)3.分析修辞手法运用(4分)(怎么用的?1分;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1分;对表达作者感情有何作用?1分。
20.①作者雪莱把深刻的哲理蕴含于冬去春来这一简单的自然规律中(1分)。既表达自己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必胜的信心(1分),也激励人们在生命的困境中以乐观的姿态有信心地面对未来(1分,意思对即可)。
②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借春天的速度,告诉人们时间在飞快的流逝,从而警示人们不要沉醉于春天的美丽,更要注意春光的短暂,要珍惜时光,珍爱生命。因而作者说撇开理性,仅仅是叫我们提防着——春天的速度。(3分,意思对即可)
21.②③⑤①④
22.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虽是不同的记忆系统,但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瞬时记忆的信息通过注意,可部分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又可进入长时记忆;同时短时记忆也时常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共同加工。
(答出三者的总体关系1分,后面每个要点1分)
23.要点:(1)概括震灾情况;(2)爱心送温暖;(3)语言有号召力。(要点(1)1分,(2)、(3)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