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中学2008届考前适应性考试(一)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清楚。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填在试卷上。
3.第Ⅰ卷和第Ⅱ卷的所有答案均答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缱绻 必竟 毕恭毕敬 百尺竿头,更近一步
B.捭阖 简朴 精兵减政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C.颦蹙 表帅 率性而为 翻手为云,复手为雨
D.嬗变 闲暇 闻名遐迩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有些企业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开始着手解除那些工龄即将满十年的员工的劳动合同,以 未来的经济补偿风险。
②华天饮食服务公司由于狠抓管理,杜绝铺张浪费,三个月下来,仅办公经费一项就 .了五十万元。
③北京市知名食品与北京食品研究所,历时近两年,研发了200多个样品,从中 出第一批“新北京特产”。
A.规避 结余 遴选 B.回避 节余 遴选
C.规避 节余 筛选 D.回避 结余 筛选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减少了旧本中拖沓冗长的回放交代,以几分钟的舞台呈现,对全剧情节做了有力铺垫,收到了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B.首都北京因为“身份”特殊,经常会实施交通限行措施,限行原因包括举行重大节日活动、召开重要会议、举办重要赛事等,不一而足。
C.在希腊古奥林匹克遗址,最高女祭司娜芙普利都点燃了奥运圣火,她神情庄重颐指气使地将火炬传递给了第一火炬手亚历山大。
D.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当地各级领导殚精竭虑,含辛茹苦,始终奋战在第一线,赢得了老百姓的广泛称赞。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为满足旅客出行,营造和谐春运,北京站推出了特色售票服务项目,针对不同对象开设各种购票窗口,为旅客购票提供了方便。
B.由于本市对擅自夸大疗效,严重欺骗消费者的药品采取了暂停在京销售的强制措施,使本市去年药品严重违法广告下降了5%。
C.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图书馆因经费不足,订阅报纸杂志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少,很难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D.他说《末代皇帝》剧中真实的部分基本都出自于他的作品,不真实的部分则是编剧颠倒黑白,无中生有,纯属编造了大量情爱故事。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印章源流
印章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一门艺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维汉墓发掘中,发现棺椁两厢整齐地堆放着一排排竹笥,每个竹笥都用绳索包装捆扎,在捆扎接结的地方都用青泥团包裹着,青泥团上有很清晰的凸起印文——车大侯家丞,这便是古代使用印章的遗迹。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亚字形,印文是小鸟的图像。这种印象在春秋战国时也很普遍,称为肖形印。中国的文字经历了甲骨、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几个书体演进阶段,在篆书盛行的时代,因为篆书字体的构成适宜镌刻,从而形成以篆书为主的制印传统,再加上印章制作的工艺特点,因而印章艺术又称为篆刻艺术。
有人认为印章只是实用的符号,或不过是附属于书画作品的点缀,“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对于这种说法,笔者不能苟同。印章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生存发展与时代息息相关。在先秦时代,礼乐信义的伦理观念在社会生活中占支配地位,印章曾被作为信物和人格风采的标志。中国的旧制是,帝王用者曰玺曰宝,官吏曰印,秩卑者曰钤记。其制度严明,秩序井然。帝王用玺的制度为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沿袭。皇帝的玉玺成为皇权交替、册封的凭据和镇国之宝,玉玺作为国之重器被礼敬珍藏。
我国唐代初期宫廷就建立了收藏艺术品的机构,凡经皇帝看过的收藏品,都加盖“贞观”年号的印章作为内府收藏的记号。此后相继沿制,收藏鉴赏印逐渐形成专门的印种。在追求与书画艺术协调一致的过程中,收藏印转为匠心经营的艺术创作,对促进篆刻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元代是文人画形成的时代,文人画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流行在绘画作品上加诗文题跋及钤盖作者姓名、字号、别号及诗词格言印章。
明清以降,石质印材的发现为大批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文人、书法家、画家参与篆刻创作提供了契机,也因此推动了篆刻艺术风格多样化的形成。文人雅士篆刻之风大行,流行于市面的闲章常有奇趣:或摘取诗句或引用典故,或直抒胸臆。艺术印章是明清篆刻艺术繁荣的标志,明清两代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篆刻艺术的同步发展。
5.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肖形印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常见,它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
B.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印章篆刻艺术既有实用价值,也有文化艺术价值。
C.在追求与书画艺术协调一致的过程中,收藏鉴赏印逐渐成为专门的印种。
D.印章发展到明清,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文人雅士个人的情趣和审美追求。
6.下列选项不属于作者不同意把印章当作“雕虫小技”的理由的一项是 ( )(3分)
A.它被作为信物和人格风采的标志。
B.它是中国封建社会严明制度、井然秩序的体现。
C.它是皇权的凭据,是国之重器。
D.印章制作的工艺并不复杂。
7.下列选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篆书盛行的时代,以篆书为主的制印传统形成。
B.唐代收藏印的出现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C. 明清篆刻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标志着篆刻艺术的繁荣。
D. 篆刻艺术的发展带动了明清两代书法、绘画艺术的同步发展。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得道之士,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入人①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今捲捲然②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
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荆佽非③犯河中之难,不失其守,而天下称勇焉。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罢而不为用,出而鬻之。”田子方曰:“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束帛以赎之。罢武闻之,知所归心矣。
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
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文王葬死人之骸,而九夷归之;武王荫暍人④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援龙渊⑤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罚也,而战武士必其死。故圣人行之于小,则可以覆大矣;审之于近,则可以怀远矣。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
①入人:与世人和谐。
②捲捲(quán)然:勤苦貌。
③佽(cì)非:人名。
④暍人(yē):中暑的人。
⑤龙渊:宝剑名。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诎伸 诎:同“屈”
B.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 载:拥戴
C.武王荫暍人于樾下 荫:树阴
D.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 狱:案件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能具体表现“行小覆大”“审近怀远”的一组是 ( )
①捲捲然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
②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
③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
④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
⑤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
⑥武王荫暍人于樾下,……,而天下怀其德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圣人内有操守,外能与物推移,即使处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也不会陷于失败的境地。
B.田子方用丝绸赎回了病弱的老马,表现了他的怜悯之心,老弱的军人因此归附于他。
C.作者用螳臂当车的故事,表现了齐庄公对“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行为的否定。
D.文王葬死人之骸、勾践自罚等事例表现了圣人慎重对待身边的事,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
第Ⅱ卷(共120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3分)
(2)此故公家畜也。老罢而不为用,出而鬻之。(3分)
(3)越王勾践一决狱无辜,援龙渊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罚也,而战武士必其死。(4分)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①—③题。(8分)
送柴侍御 丹阳送韦参军
王昌龄 严维
流永通波接武冈, 丹阳郭里送行舟。
送君不觉有离伤。 一别心知两地秋。
青山一道同云雨, 日晚江南望江北,
明月何曾是两乡。 寒鸦飞尽水悠悠。
①从体裁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 ;从题材角度看,这两首诗都是
。(2分)
②王诗中,诗人为什么说“送君不觉有离伤”?(2分)
③请概括写出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并具体分析每首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4分)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任选5题)。(5分) (http://www.51985211.com)
①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苏洵《六国论》)
②六朝旧事如流水,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挂枝香》)
③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④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⑤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 !(关汉卿《窦娥冤》)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17题。
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
裘山山
①八月,我又去了西藏。当我从成都那片常年灰暗阴沉的天空下,走进高原的阳光里,一眼看见那片熟悉的蓝天,呼吸到那缕清冷的、却是无比新鲜的空气时,我就知道自己一直在渴望着与它重逢。我忍不住张开整个身心对它说:你好,西藏!
②神奇的高原带着一种永恒的苍凉站在我的面前。这苍凉中蕴含着人类难以征服的力量,蕴含着我无法了解和进入的神秘。广袤的天空下,人和土地的比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最尽头相逢,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博大和苍凉。
③但对于常人来说,这种博大和苍凉常常会令内心产生恐慌。在一次去往日喀则的途中,我们停车在路边。左右两侧是漫漫的沙砾地,目力所及处几乎没有一丝生命的痕迹。我独自远离了汽车和同伴,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慌,感到自己很渺小,渺小到只剩下一个念头。在这片土地上,人唯—能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活下去。我因此崇敬那些能够活下去的人,崇敬那些从生下来就被搁置在这儿并能够活下去的人,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④他们独自行走在路上,从偏远的土墙泥屋走向高高山顶的喇嘛寺庙。他们也许衣衫褴褛,也许饥肠辘辘,但他们目标明确,步履沉稳,他们的目光越过人类的头顶直视天边。他们用前半生辛勤劳作,后半生去走朝圣的路。我之所以说“走朝圣的路”而不说“去朝圣”,是因为他们往往死在路上。
⑤所以每当我看见他们独自行走,或一走一拜时,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敬意和感动,就会问自己:什么是你的朝圣之路? 这个时候就会感到自己的俗处,只能从人的生存本能去考虑,没有一种能在大自然面前保持镇静和平衡的精神世界,没有一种能与这自然对应的坚定信仰。
⑥每每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每每看见旷野中偶尔闪现的绿树和灌木,每每看见牛粪镶嵌在围墙上的藏民院落,每每看见猎猎飘扬在路上、河上、山顶上的五色经幡,甚至每每看见从山上横冲下来漫过公路的泥沙,我常会觉得自己被放逐了,因此而淡化了生存以外的欲念。人一旦从种种欲望中挣脱出来,从种种俗利的淹没中挣脱出来,就会感觉到一种彻底置身于自然的舒畅。在这种时候,人的心灵往往会抹去岁月的泥沙,以纯净的声音和自然对话。
⑦记得在去往藏北草原的途中,我一直静静地望着起伏无尽的草原和草原尽头的雪山。山顶很白很硬,山下的草地却很绿很柔和。我久久地注视着,忽然觉得心里有些异样。雪山和草原在那一刻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亮,仿佛在回应我的心境。我觉得心里一阵阵发热,几乎落下泪来。我知道自己在那一刻与自然融合了,在那一刻与自然有了真诚的对话。这是—种对故乡的情感,它令我倍觉亲切。
⑧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一再惊奇而且使我们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并对那些似乎极隐秘和最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
⑨在这个地球上,能使人产生故乡感觉的,不止那方渗透着血脉的泥土,还有一片能与你心灵相通的天空。也许在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自然并不只是个客观存在,而是具有神性和灵魂的自然。在这里,与自然的对话,就是与灵魂的对话。
⑩是的,西藏,它是我灵魂的故乡。
○11从西藏归来,忽然之间就淡漠了许多欲望。临走之前的种种念头和怨艾,仿佛都被那高处的风吹走了,只留下一种单纯的感觉。
○12重新走在纷纷攘攘的都市,重新见到一张张熟面孔,重新听到一些熟识的和生涩的消息,令我感到我被甩出原生活轨道的这段时间,这里是多么的热闹而又无聊。我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上,又夹在了走时看的那本书中间。
○13西藏给予我的启示,似乎无法带出西藏。它超重,超大,以至使我无法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份财产带在身边,只能经常攀上去,感受它,然后搁下它。
○14它如同故乡一样无法携带呵。但它的气息已随我而来,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嗅着它的气息而生活,抵御都市对我的中伤。待到它的气息渐渐弱小时,我会再次踏上与它重逢的旅途,一次又一次。
14 .文章开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表达上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4分)
15.作者为什么会对那些朝圣的人们充满敬意和感动?(6分)
16.第⑥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17.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作者为什么把西藏比作“灵魂的故乡”。(6分)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18.仿照下面示例的“植物语录”,在下列植物中任选两个,各拟一句话。要求语言准确、生动,且有一定哲理。(每句不超过20个字 4分)
仙人掌 昙花 甘蔗 爬山虎 苦瓜
例:竹子------ 每前进一步,都及时作出小结
1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①—②题。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们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进行测验,测验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反馈方式:第一组每天告知学习结果,第二组每周告知一次学习结果,第三组只测验不告知学习结果。8周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反馈方式对调,第二组反馈方式不变,实验也进行8周。反馈方式改变后,第三组的成绩有突出的进步,而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第二组成绩稳步上升。
①此实验的目的是(不超过20字)(3分)
②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不超过20字)(3分)
20.许多广告是语言运用的经典,阅读下面两则广告,任选其一(也可另选一则自己熟悉的广告),参照示例,对其创意及效果进行评价。(5分)
示例: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某奶粉广告)
这则广告从奶粉的制作过程入手,可谓别出心裁,寥寥12字,明白晓畅,又对举鲜明。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奶粉纯正自然的品质,让人过目不忘。
①我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维修人员闲得无事可做。(瑞士手表广告)
②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北大方正激光照排印刷技术广告)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1、 请以“震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12分,每小题3分。
1.D 2.C 3.B 4.C
二、9分,每小题3分
5.C 6.D 7.D
三、9分 ,每小题3分
8. C 9.D 10.C
四.(23分)
11.(1) (人们)尊重圣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能像龙一样善于变化。(3分)
(2) 这原是您家里喂养的一匹马,因为年老体衰,不中用了,所以把它拉出来卖了(3分)
(3) 越王勾践一次断案错杀无罪之人,拿起龙渊之剑切开自己的大腿,血流至脚,用来自我惩罚,而战斗的武士有了必死的决心。(4分 )
12.①七言绝句(或七绝、绝句)(1分);送别诗(1分)
②两地流水相通,形同比邻;(1分)自己和朋友风雨与共,明月共睹,虽处异地,情感相通(1分),因此“送君不觉有离伤”。
③感情色彩:王诗豁达乐观,表达的是对朋友的宽慰之情;严诗凄凉哀婉,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
表现手法:王诗“青山”“明月”句,是作者借助想象来抒情;“明月”句是作者运用反问的手法直抒胸臆。(答出1点即可)严诗写“日晚”“寒鸦”“江水”,寓情于景,抒情委婉含蓄。(2分,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
13.
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②但寒烟衰草凝绿
③楼船夜雪瓜洲渡
④ 纵豆蔻词工
⑤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5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
五、(22分)
14.作者在文章开篇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出自己对西藏的思念和热爱之情。(4分)
15. .①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
②他们有坚定的信仰
③他们有执著的追求
④他们没有俗利和杂念
(6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
16. .渲染环境的博大苍凉;表现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生命力的顽强;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
(6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
17. .西藏是一个能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地方;西藏让人淡漠生存以外的欲望,使人的心灵变得单纯宁静;西藏成为人抵御城市中伤的精神力量。(6分,每点2分)
六、15分
18.答案示例:仙人掌---干旱不是我的敌人,而是我的伙伴,是他成就了我的坚强。(4分)
19.①研究反馈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或“研究反馈方式和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3分)
②及时反馈学习结果,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3分)
(如答:反馈频率和成绩提高成正比例关系,得2分)
20.评分细则:
①能说出广告的创意。(2分)
②能恰当地评价广告的表达效果。(2分)
③语言表述准确。(1分)
七、60分
23.依据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附:文言译文
通晓事理的人,外在的行为会发生变化而内心思想不会变化。外在的行为变化,是为了与世人和谐相处,内在思想不变化是用来保全他的身心。因此内心有了固定的操守,外部就能够曲伸变化,或长或短,或卷曲或舒展,与外物一起变迁,因此即使有一万次举动也不会陷入失败之中。(人们)尊重圣人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能像龙一样善于变化。现在的人,苦苦地恪守一种节操,推行一种德行,即使达到粉身碎骨的程度,也还不能改变初衷,是因为他们对小的利益看得很清楚,而在大的道理上却被壅蔽了。赵宣孟在桑树荫下救活了饥饿的人,天下称颂他的仁惠;楚国的佽非面对江中的恶龙果敢地冲了上去,没有失去他的勇气,天下人称赞他的勇敢。因此看一个人具体的行为,就可以评价他的思想了。
田子方在路上看到一匹老马,深有感触地叹息了一声,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一匹什么马?”车夫回答说;“这原是您家里喂养的一匹马,因为年老体衰,不中用了,所以把它拉出来卖了。”田子方说:“年轻的时候贪图它的力气,老了就抛弃它,这是仁德的人所不愿做的。”于是用五匹丝绸把它赎了回来。老病军人听到这件事,都衷心地归附田子方。
齐庄公出外打猎,看到有一只昆虫举起它的脚要击打庄公的车轮。庄公问他的车夫说:“这是什么虫子?”回答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螳螂。这种虫子,知道前进而不知道后退,它不自量力并且轻敌。”庄公说:“这要是一个人的话,必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于是齐庄公便掉转车头躲开了它。那些勇敢的人听到这件事,都知道自己应该为谁效死力了。
因此田子方同情一匹老马,而魏国人拥戴他;齐庄公避开一只螳螂,而天下勇士归附他;商汤王让祷告的捕鸟人把网撤去三面,而四十个国家朝拜他;周文王用礼节安葬死人骨骸,而九夷都来归附;周武王把中暑的人安置在树荫之下,左手抱着他,右手给他搧扇子,而天下的人怀念他的恩德;越王勾践一次断案错杀无罪之人,拿起龙渊之剑切开自己的大腿,血流至脚,用来自我惩罚,而战斗的武士有了必死的决心。因此圣人在小的地方的行为,就可以影响到大众;慎重地对待身边的事情,就可以使远方的人归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