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高2008级高考适应性试题
语 文
说明: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第I卷1至4页,第II卷5至9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答第II卷时,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4.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第II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 I 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汶川wèn 沉疴kē 卷帙zhì 宵衣旰食gàn
B.呷茶jiá 渐染jiān 轻佻tiāo 户枢不蠹dù
C.罹难 lí 滂沱pāng 参与yǔ 热泪盈眶kuàng
D.脐带qí 咋舌zhà 博弈yì 噤若寒蝉jì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春辉 炭疽 主旋律 赈灾艺演
B.入闱 鸿儒 水蒸气 一幅油画
C.吊唁 跋扈 座谈会 风生鹤唳
D.板画 贻害 白内障 辰巳午未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在这次“5.12”大地震后,不少人捐钱捐物,支援全省的抗震救灾工作,而他却细大不捐,极为吝啬,受到了所有人的鄙视。
B.由于地震、泥石流和山洪,成都通往汶川的公路全部中断,参与救灾的解放军指战员不畏艰险,独辟蹊径,绕过公路,徒步进入汶川境内。
C.尽管我们不在抗震救灾的前线,但听到广播和电视里前线记者的介绍,我们感同身受,深深体会到参与抗震救灾的解放军战士那种忘我精神。
D.屈原涅而不缁,始终保持自己的清白,始终不向黑暗势力妥协投降,以自己对理想的坚守和执着,赢得了无数知识分子的景仰。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语义明确的一项是 ( )
A.驾车经过此地时,他发现一边放着一个写满红字的牌子,看上去字迹不很清楚,到底该走哪条路,他依旧茫然。
B.老校长那清晰的思路、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情绪以及坚定的信心,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在场的每一个校友。
C.公司的技术工程师详细地汇报了他们如何引进先进技术,积极改进本厂设备,发动职工努力学习新设备的使用方法,从而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
D.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难道还有人能否认地球是绕着太阳旋转这一客观规律吗?
二、(9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古蜀文明
古蜀人和古蜀文明,一直是考古学家们试图破解的千古谜团。距今3000-5000年前的古代四川人来自哪些种群?他们的种族结构、人种构成究竟怎样?
这些都是古蜀人留给我们的悬疑。
近日,有消息称:成都市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运用DNA技术来分析出土的古蜀人人骨。四川地区古代民族的种系和族属及其迁徙、分化、融和情况是否能够被探明?千古蜀人之谜能否因此揭开?
在遥远的历史上,成都平原究竟发生过多少传奇?早已为人所熟知的蚕丛纵目、鱼凫神化仙去、杜宇化鹃、开明复活等传说是否就是真实的古蜀历史?
长期以来,人们将信将疑。整个古蜀历史,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考古发现,古蜀人有规律地周期性迁居。究竟是什么迫使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距今约3700年-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较为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已经存在于成都平原,考古学界将其称为“宝墩文化”。居住在此的宝墩人,便是这里最早的拓荒者。
考古发现,宝墩时期的成都平原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其中,较大的村落还修筑了夯筑城墙。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带有夯筑城墙的村落使用时间并不很长,都是有规律的周期性废弃。
究竟是什么迫使宝墩人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当时,最大的可能还是生存的需要。”江章华分析认为:在大约800年中,宝墩人祖祖辈辈都沿袭了同一种生产方式。“从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生产方式已经足以维持令他们心满意足的幸福生活,自然没有改变的迫切需要。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砍伐森林,从事着简单的农业耕种。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土地也因消耗而变得贫瘠,当无法承载宝墩人的生活的时候,他们便不得不离别故土,另觅一块富饶之地,重建家园。
“如果不是特别紧迫与特殊的原因,或许宝墩人将会继续着他们平静的日子。然而,在距今3700年左右,情况发生了变化。考古证实,一股外力冲破了这种沉寂。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了。”
据江章华介绍,所说的“新的历史时期”,始于约3700年以前。一支新的文化进入成都平原。这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夏文化。成都平原的文化因此发生巨变,形成了三星堆文化。
我国考古史上最有影响的一次发现便发生在这里。1986年夏天,震惊世界的两个埋藏坑被发现,出土文物近2000件之多,包括了各种金器、青铜器、玉器、象牙器等。尽管学术界对于两个坑的年代与性质尚存争议,然而,文物所折射出来的三星堆高度发达的文明已是不争的事实。
可是,距今32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生机盎然的三星堆文化发生突变,繁荣数百载的三星堆都城也一时化为废墟。“考古发现,具有典型的三星堆文化风格的陶器在此时开始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尖底陶器。圜底釜、用龟甲占卜的习俗也是三星堆没有的现象。”江章华说。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三星堆都城为何被废弃?是文化创新,是社会变革,还是政局变化?
5.下列各项表述,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运用DNA技术分析古蜀人人骨有可能解答古蜀人的人种构成和种族结构。
B.千百年来,考古学家们一直试图破解古蜀人和古蜀文明带给人类的谜团。
C.蚕丛纵目、鱼凫神化仙、杜宇化鹃等传说既有神秘的一面又有历史真实的一面。
D.三星堆文化产生于距今3700—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这时的文化已经比较发达。
6.下面对“宝墩文化”消失的原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沿袭着同一种生产方式。
B.生活上心满意足,不思进取。
C.所从事的农业耕作过于简单。
D.外来文化的冲击。
7.根据文意,下面的推断恰当的一项是 ( )
A.考古发现的古蜀人的迁居规律证明他们在不断的进行周期性的生存选择。
B.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才诞生较为发达的宝墩文化,证明地理因素在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C.成都平原分布着的带有夯筑城墙聚落的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标明宝墩文化的发达程度。
D.文化创新、社会变革和政局变化等诸多因素使三星堆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
三、( 9 分,每小题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明穆宗隆庆) 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硃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都给事中舒化论瑞,滞不达政体,宜以南京清秩处之,帝犹优诏奖瑞。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将履新任,会高拱掌吏部,素衔瑞,并其职于南京户部,瑞遂谢病归。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提学御史房寰恐见纠擿,欲先发,给事中钟宇淳复怂恿,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忠介。
(取材自《明史?海瑞传》)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署南平教谕 署:委任,代理
B.墨者多自免去 墨:贪污,不廉洁
C.执政阴沮之 阴:暗中,秘密
D.素疾大户兼并 疾:加快,迅速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 B. 礼官辄表贺
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 一鸣辄跃去
C.率夺还之 D. 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臣请为王言乐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听说他为老母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斋戒修道。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来。
C.海瑞推行政令气势过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机告状,世家大姓有被诬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员上疏陈述他的罪状,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
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刚正果敢,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恶人先告状,上疏诽谤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但皇帝没有同意。
第II卷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120分,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题号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分数
四、(18分)
11.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5分)
(2)已而,给事中戴凤翔劾瑞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遂改督南京粮储。(5分)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邃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2﹚这首诗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 3 .按要求将名句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两题任选一题)( 5 分)
(1)
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剑阁险峻高大,两山如门,极为险要,易守难攻的句子是:
, , 。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______________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王安石)
,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李白)
(2)
面对强大的自然力,人显得何其渺小和脆弱,不禁想起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用比喻感叹人
生短暂渺小的句子: , 。
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山峰高峻迫使太阳神的车子绕道而行,下有波涛回旋急流滚滚的句子
是: ,______________ 。
,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五、(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 一17 题。
小村即景
韩小蕙
这是晋中南广袤大地上的一个普通小村庄,普通到你都不必问起它的名字。但就是这个普通的小村庄,竟使我体验到一种地域的魅力。
这一带的地貌真是奇特,令平原人看上一眼便永远难忘。
人正在大地上行走,突然,脚起脚落之间,路便没有了。探身一望,脚下就是直上直下的悬崖,有的深度达数十丈,令人头晕目眩。
而身后,人刚才过来的地方,明明是平展展的土地。生着庄稼,长着树木,流着河水,跑着马车。还有一座座土砖结合而筑成的农舍和用秫秆隔成的农家小院。从里面,不时传来鸡鸣、羊叫和娃儿的笑声。
倏的,一群漂亮的狗你追我逐地奔了来,撒欢儿地在地上跑着、跳着、扑咬着,尽情地嬉戏,却没见一只掉下崖去。人正在惊疑之际,崖上崖下的乡亲便喊起话来:
“哎——吃哩?”
“哎——吃哩。”
这是汉子的声音。声音于崖上崖下巨大的空间之中,显得格外雄浑苍凉。倘是女子,便会于雄浑苍凉之中,又夹杂上缠绵悱恻的韵味,令人遐想无穷。
一忽儿,月上高崖,清辉撒满大地,崖上崖下便一起进入了这里才有的极其静谧旷远的夜世界……
借用地理学的名词术语,这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再准确一点说,这是平原与山地的交界地带,因而既呈现平原的平整,又间有山地的起伏。起起伏伏之间,便出现大断大裂又错落有致的高崖低谷。人在高处放眼望去,但见对面崖壁像是一面巨大的史前壁画,那上面的神秘图形令你读不够也思不够。而远处,则是一派倒海翻江的山茆沟壑图,纵是天下最杰出的大师,也绘不出它们的英雄本色。
老乡们却绝少这样看景。他们更相信老辈人留下的传说。说是女娲炼石补天的那会儿,补到这里地界时伸了个懒腰,漏下一缕沙粒,地面上便不平起来。因为年深日久,他们早已没有了对女娲的愤激,生命的因子里,只留下择佳地而生息的顽强生命力。在极不规则的地表之上,他们竟顺势建起了房舍,形成村落,荷家养畜,婚丧嫁娶。虽然活得不轻松,但也能在春种秋收之中,闻得一些戏文。何况,当青草漫满黄土世界之时,山茆沟壑也显得蓊郁苍翠起来。鸟儿也能飞来几只,唧唧喳喳地叫上一阵。
这地方只是不能过冬天。一到荒凉的冬季,造化的穷凶极恶便再难掩饰了。
每当钻天杨的最后一片叶子被狂风吹落之后,生命的绿色消失殆尽,苍茫的黄土高坡就裸露出它的贫穷。高崖与低谷之间,只萧疏着荆棘枯草的几只枝杈,天低云暗,更载不动悬崖、坡坡、沟沟、壑壑的忧并愁。而夹带黄土的狂风却全然不理会这些,只一阵紧一似一阵地刮着,对准光秃秃崖际,麻利地刮下一层又一层黄土,怪笑着抛洒向半空中。
在这样的日子里,连狗也不敢跑出门去;家家农户院子,更是门户紧闭。汉子蹲在炕沿上抽烟叶,婆姨搂着被吓坏的娃儿,满崖满坡满世界中,失却了一切人声兽语,只剩下黄土的怒号和黄土的呻吟……
这一切,是平原人无论如何也经受不住的。 (http://www.51985211.com)
与江南的鱼米之乡相比,不用说,这样的地域环境是太沉重了。
可无论历史上还是今天,这里始终被称为晋中南宝地。庄户人家的日子红火,为历史上偏居此隅的各路诸侯们奠定了太平昌盛的基础。气势恢弘的中原文化,也由这里播往陕北高原,甚至河西走廊、祁连山脉。就连异族侵略者,也不敢贸然践踏这片神圣的黄土地——有老乡告诉我,在抗战最严酷的1940年,小鬼子也只有在大规模“扫荡”时,才敢来村子里指指戳戳。
到底是谁的功勋呢?
人杰?地灵?还是天意?
天意不过是人们自己编造出来的感觉。地灵向来也是依靠人杰才得以体现的。归根结底,我以为,还是这里的人民是有血性的人民。自然环境的险恶,造就了他们挑战意识。倘若人类不劳动,不创造,不抗争,不奋斗,天天依赖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优哉游哉地享受,恐怕这世界上根本就没今天这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
这读不透也思不透的“史前壁画”,这倒海翻江的“山茆沟壑图”特别是这依地势而形成和兴旺的小村,永远地载入我的记忆。我清楚,在今后的人生之旅上,我会常常想起它们来的。
选自《现代散文鉴赏》
14. 文章开篇说“这个普通小村庄,竟使我体验到一种地域的魅力”,结合全文,概括这种“地域魅力”的特点。(6分)
15. 文章说“‘哎——吃哩?’‘哎——吃哩。’令人遐想无穷”,请揣摩语言,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4分)
16. 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简要分析。(6分)
17. 本文题目是《乡村即景》,但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只是在写景,作者真实的用意是什么?(6分)
六、(15 分)
18.将下列语句排列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4分)
①如果在天高气爽之时,站在山顶登高远眺,目力可及之处,一边可遥望阿尔卑斯山洁白的雪峰,另一边则可将蔚蓝的地中海尽收眼底。
②参天的杉树、松树和橡树使山终年郁郁葱葱,为野猪、野兔及各类鸟兽提供了理想的家园。
③屋后,卢贝隆山拔地而起,最高处可达3500英尺,由西向东蜿蜒64英里。
④浓阴之下,岩石之间,野花、麝香草、熏衣草和蘑菇随处可见。
答:
19.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写两句话,和原文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5分)
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没有哪
片乌云,可以覆盖心灵辽阔的疆域; ;
;
没有某种天灾人祸,可以在秋天,让心的田野颗粒无收。
20.请你对下列三类人各说一句话,每句话在20个字以内。(6分)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我省汶川地区发生8.0级特大地震,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了极大的损失。灾情发生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一时间飞抵成都,亲临灾区指挥部署抗震救灾,连续几天不眠不休;由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消防官兵、公安干警、预备役官兵、医护人员和众多志愿者组成的救援大军,不怕牺牲、不怕疲劳,日夜奋战在救援的第一线。此时此刻,你肯定有很多话要对他们说。
①我想对温总理说:(用比喻)
20字
②我想对救援人员说:(用对偶)、
20字
③我想对灾区人民说:(用“不能……也要……”的句式)
20字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一个作家感叹:人活着,就是爬坡,就是过河,就是只问耕田不问收获;到了什么时候,我们再回头,觉得一生不过也如一瞬,一个“归”字在前面等着。
人应该怎样活着?怎样的生命才是厚重的、有质量的?
请自定立意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成都七中2008级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答案
1.A.B,“呷茶”当读xiā;C,参与yù;D,“咋舌”当读zé。
2.B.A,当作“春晖”和“赈灾义演”;C,当作“风声鹤唳”;D当作“版画”。
3.D.正确,“涅而不缁”比喻在邪恶的环境里不受影响,能够保持高尚的操守。A,“细大不捐”细的大的都不舍弃,形容收集详备或搜罗净尽。这里望文生义,误解了“捐”的意思。B“独辟蹊径”比喻独创新方法、新风格、新思路。C,“感同身受”指心里感激得就像自己亲身受到恩惠一样,多用于代人向对方致谢。
4.D.A,“一边放着一个”语义歧义;B,“性格”“信心”是不好“感染”的,错在主谓搭配不当;C,成分残缺,“汇报”没有中心词。
5. A. B“千百年来”使用不当,C文中没有提及“历史真实”,D应是“宝墩文化”。
6. D. 从12段可以得出。
7. A. B项“地理因素在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答非所问。C项并不是所有村落都带有“夯筑城墙”,D项中所说的三种原因是猜测。
8.D.(疾:憎恶、痛恨、憎恨。)
9.C.(A凭借……的身份;目的连词。B总是;立即,就。C全,都。D因(此);给。)
10.C.(“皇上迫于压力让他解职而去”的说法不对,原文中说“帝犹优诏奖瑞”“……遂改督南京粮储”“……瑞遂谢病归”可作为佐证。)
11.(10分)①(5分)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该死,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逃散没有留下来的,这样(的人)是不会逃跑的。(“触忤”“市”“是”“遁”,语意1分)
②(5分)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把士大夫当作鱼肉),沽名钓誉破坏政事,于是改调海瑞去任南京粮储之职。(“已而”“劾”“鱼肉”“缙绅”各占1分,句意1分。)
12.(1)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泉响鸟鸣,四围空旷宁静:描绘出一幅月下西园凄清寂寞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谪居僻远之地,似有自得之趣,实则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郁悒(郁闷)情怀。(描述景象2分,概括意境1分,情感理解准确1分。)
(2)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细微声音,以动写静,“泉响”衬托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描绘出空旷寂寞的景象。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更好表现出作者沉思苦闷和内心的不宁静。(答出“以动写静”或“反衬”给1分,具体分析2分,表达的感情1分。)
13.(1)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夜发青溪向三峡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天行健
14.地貌奇特(高崖低谷,大断大裂)(2分),气候恶劣(北风怒吼,生存艰难)(2分),但民情淳朴,人民勤劳有血性(1分),具有择佳地而生息的顽强生命力(1分),具有劳动创造,抗争奋斗的可贵精神。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层次C级。这句话位于篇首,“地域的魅力”总写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文章从三个方面来分写这种感受和体验。第2至11段写了奇特的地貌,第12至16段写恶劣的气候,第17至第20段写了人民的精神。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概括层意,即可得到相关信息。
15.同样的字眼,不同只在标点,一个问号(1分),一个句号(1分),一问一答之间,形象传神地刻画了两个乡民友好问候的场景,表达了晋中南淳朴自然的民风。(2分)。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能力层级B。结合语境“崖上崖下的空间之中”可知,生活在这种奇特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友善,纯朴。一个问号,一个句号,相同的语言,表达出共同的问候。
16.平原人与村里人对比(1分),气候对平原人来说是无论如何经受不住的,而村里人却从容忍耐(1分),从而突出村里人的坚强(1分);拿鱼米之乡的地域和黄土高原地域的对比(1分),突出小村地域的恶劣(1分),层层对比之下,使小村的地域魅力凸显出来(1分)。
本题考查鉴赏方学作品的能力(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E。文章写尽了不村的地域的魅力,在第15,16段中拿平原人与这里的人作对比,拿江南鱼米之乡与这里的地域环境作对比,分别突出了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坚强,这里的地域环境的恶劣。
17.作者写景是为了抒情,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借小村之景,即奇特的地形,恶劣的气候,体现人民的精神气质。抒发了对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的赞美(2分),表达了对小村人民坚忍不拔精神的钦佩之情(2分)。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表达方式,抒情,托物言志)能力层级E。题目是《乡村即景》,实际上即景抒情,借景抒情。从第1段“地域的魅力”总写作者的感受从第20段中的抒情语句中可以看出。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借写乡村的“景”赞美地域文化的美以及人的精神品质。
18.③②④①
评分标准:一句排错该题不得分。本段文字按照从高到低,由近及远的顺序排列。
19.参考答案:没有哪次地震,可以颠覆心灵宏伟的建筑;没有哪场冰雪,可以冻结心灵喷涌的温泉。
评分标准:句式1分,比拟得当2分,内容(选用对象均是天灾人祸)1分,文采1分。
20.略
诗歌赏析:
半夜了,四野万籁无声。诗人辗转反侧,夜不成寐,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多么寂静的环境啊!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于是他干脆起床,“开户临西园”。
来到西园,只见: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两字用得极妙。“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在这极为静谧的中夜,再侧耳细听,听得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
“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
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诗人“倚楹至旦”的沉思苦闷形象,发人深思。他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想些什么呢?“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寂寞”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韦之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