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
( 独家资料 注意保存 概不外传 )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根茎/泾渭 炽热/叱咤 半身不遂/天遂人愿
B.河畔/绊脚 漩涡/渲染 风尘仆仆/前仆后继
C.看顾/看涨 纰漏/蚍蜉 惟妙惟肖/唯唯诺诺
D.挣扎/挣脱 奢靡/披靡 乘人之危/乘风破浪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3分)
A.洪战辉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崇高的人生追求,对那些逆境厄运加身,总是觉得低人一等,自嗟自伤、怨声载道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
B.闹得沸沸扬扬的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几经波折终于尘埃落定,现在看来新方案在实际操作中语数外的基础地位很难突出。
C.当今课堂教学,老师条分缕析的讲解,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
D.当今传媒界,炒作成风、虚假成灾,在追名逐利甚嚣尘上的污浊氛围中,季羡林主动摘冠脱冕的高风亮节之举,犹如一束亮光,石破天惊,令人耳目一新。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为了纪念希腊士兵斐迪辟从马拉松跑到雅典报捷后死去的事迹,在雅典举行的近代第一届奥运会中,用这个距离作为一个竞赛项目,定名为马拉松赛跑。
B、彩陶保留着几千年来人类生活变化的痕迹,呈现出人类生活的特点,因而彩陶也被称作一种浓缩的史书。
C、当然,任何大胆的革新行为,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理解,但是误解和攻击终究是不可避免的。
D、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不靠奢华的外表和强行的推广就能深受广大民众所喜爱。
4、把下面五句话按照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使之语意连贯。(4分)
从来谈论西湖之胜景的,大抵注目于春夏两季;而各地游客,也多于此时翩然来临。
四时的烟景不同,而真赏者各能得其佳趣;不过,这未易泛求于一般人罢了。
①于此季节,往来湖上,沉醉于柔婉芳馨的情趣中,谁说不应该呢?
②——秋季游人已渐少,入冬后,则更形疏落了。
③这当中自然有所以致然的道理。
④但是春花固然可爱,秋月不是也要使人喜欢吗?
⑤春夏之间,气温和暖,湖上风物,应时佳胜,或“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或“浴晴鸥鹭争飞,拂袂荷风荐爽”,都是要叫人眷眷不易忘情的。
5、为了打造“书香校园”,学校开展了阅读名著活动,请你从《论语》《史记》《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哈姆莱特》《呐喊》《女神》《子夜》《家》《雷雨》《围城》中选择一部,仿照示例,写一段推荐词。要求紧扣名著的内容,能够反映自我的阅读体验,语言优美,最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字数120内。(5分)
示例:《论语》是智慧的宝库,温温而雅的孔子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如何做人呢?他告诉我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如何学习呢?他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如何追求真理呢?“朝闻道,夕死可矣”。
答: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9题。
刘健字希贤,洛阳人。健少端重,与同邑阎禹锡、白良辅游,得河东薛氏之传。举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谢交游,键户读书,人以木强视之。然练习典故,有经济志。成化初,修《英宗实录》。健学问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之重。清宁宫灾,太监李广有罪自杀。健与同列李东阳、谢迁疏言:“古帝王未有不遇灾而惧者,向来奸佞荧惑圣听,贿赂公行,赏罚失当,灾异之积,正此之由。今幸元恶殄丧①,圣心开悟,而余慝未除,宿弊未革。伏愿奋发励精,进贤黜奸,明示赏罚,凡所当行,断不在疑,毋更因循,以贻后悔。”帝方嘉其言,而广党蔡昭等旋取旨予广祭葬、祠额。健等力谏,仅寝祠额。南北言官指陈时政,频有所论劾,一切皆不问。国子生江瑢劾健,东阳杜抑言路。帝慰留健,而下瑢于狱。二人力救,得释。十三年四月,大同告警,京师戒严。兵部请甄别京营诸将,帝召镇远侯顾溥督团营。时帝视朝颇晏②,健等以为言,颔之而已。十四年秋,帝以军兴缺饷,屡下廷谇③。健等言:“天下之财,其生也有限。今光禄岁供增数十倍数,诸方织作务为新巧,斋醮日费钜万,太仓所储,不足饷战士。而内府取入,动四五十万,宗藩、贵戚之求土田、夺盐利者,亦数千万计。土木日兴,科敛不已,内府工匠之饩廪④,岁增月积,无有穷期,财安得不匮?”今陕西、辽东边患方殷,湖广、贵州军旅继功,不知何以应之?望陛下绝无益之费。躬行节俭,为中外倡,而今群臣得毕献其诚,讲求革弊之策,天下幸甚。”明年四月,以灾异陈勤朝讲、节财用、罢斋醮、公赏罚数事。及冬。南京、凤阳大水,廷臣多上言时务,久之不下。健等因极陈怠政之失,请勤听断,以振纪纲。帝皆嘉纳。(《明史?刘健传》)
(注)①殄丧:灭亡。殄:灭绝。 ②晏:晚,迟。 ③廷谇:当廷斥责。谇,斥责。
④饩廪:古代月给的薪资。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练习典故,有经济志 经济:经营 B.谢交游,键户读书 谢:谢绝
C.余慝未除,宿弊未革 宿:旧的 D.帝以军兴缺饷 兴:扩充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刘健为人“端重”的一组是(3分)
①谢交游,键户读书,人以木强视之
②练习典故,有经济志
③健学问深粹,正色敢言,以身任天下之重
④国子生江瑢劾健,东阳杜抑言路,帝慰留健,而下瑢于狱。二人力救,得释
⑤健等因极陈怠政之失,请勤听断,以振纪纲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刘健自幼正直稳重,择友而交,拜薛氏为师。平时不喜交游,常常闭门读书,研究历史,有经国济世之志。
B.太监李广畏罪自杀后,刘健和李东阳、谢迁向皇帝进言革除宿弊,并力谏为李广坟墓题字。
C.刘健居官正直敢言,得到皇帝信任,当有人弹劾刘健时,皇帝反而安慰挽留刘健,将进言者关进监狱。刘健再三为进言者求情,该人才得以释放。
D.刘健注意国家财政现状与百姓的疾苦,力谏内廷节俭,控制贵戚巧取豪夺,革除宿弊,造福天下。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凡所当行,断不在疑,毋更因循,以贻后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岁增月积,无有穷期,财安得不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望陛下绝无举之贯。躬行节俭,为中外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宫春怨 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注]云和,云和是出产琴瑟的地方,这里借指瑟。昭阳,汉宫名,汉成帝宠妃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居处。
⑴诗中第一句“西宫夜静百花香”有什么作用?(4分)
⑵请结合全诗,评析诗中的人物形象。(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⑴登斯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⑵纷吾既有此内美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离骚》)
⑶鼎铛玉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⑷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_______________,此亦飞之至也……(庄子《逍遥游》)
⑸________________,鲜克有终。(《诗经》)
三、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提 醒 幸 福 毕淑敏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地训练。
简而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样少。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驶过去很远时,捡起地上的金鬃毛说,原来我见过她。
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那时候我们往往步履匆匆,瞻前顾后不知在忙着什么。
世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地震的,没有人预报幸福。
其实幸福和世界万物一样,有它的征兆。
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你不要总希冀轰轰烈烈的幸福,它多半只是悄悄地扑面而来。你也不要企图把水龙头拧得更大,使幸福很快地流失。你需要静静地以平和之心,体验幸福的真谛。
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会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际闪烁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像一粒粒缀在旧绸子上的红宝石,在凄凉中愈发熠熠夺目。
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机遇、友情、成功、团圆……它们都酷似幸福,但它们并不等同于幸福。幸福有时会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如果把人生的苦难和幸福分置天平两端,苦难体积庞大,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但指针一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
我们要提高对于幸福的警惕,当它到来的时刻,激情地享受每一分钟。据科学家研究,有意注意的结果比无意注意要好得多。
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这是春天啦!心里就会泛起茸茸的绿意。
幸福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请记住这一刻!幸福就会长久地伴随我们。
那我们岂不是拥有了更多的幸福!
所以,丰收的季节,先不要去想可能的灾年,我们还有漫长的冬季来得及考虑这件事。我们要和朋友们跳舞唱歌,渲染喜悦。既然种子已经回报了汗水,我们就有权沉浸幸福。不要管以后的风霜雨雪,让我们先把麦子磨成面粉,烘一个香喷喷的面包。
所以,当我们从天涯海角相聚在一起的时候,请不要踌躇片刻后的别离。在今后漫长的岁月里,有无数孤寂的夜晚可以独自品尝愁绪。现在的每一分钟,都让它像纯净的酒精,燃烧成幸福的淡蓝色火焰,不留一丝渣滓。让我们一起举杯,说:我们幸福。
所以,当我们守候在年迈的父母膝下时,哪怕他们鬓发苍苍,哪怕他们垂垂老矣,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很幸福。因为天地无常,总有一天你会失去他们,会无限追悔此刻的时光。
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这只是你心灵的感觉。所以,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12、纵观全文,文章共有三层意思。这三层意思是:(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4分)
答:
14、为什么说“机遇、友情、成功、团圆……它们都酷似幸福,但它们并不等同于幸福”?
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回答。(4分)
答:
15、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提醒幸福”,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个文题的理解。(6分)
答:
四、选考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这是因为,传统农村士绅起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的中介作用。他们一方面代表官府向农民征税,另一方面又利用他们的特殊身份地位,而对官府保持自己的影响力。这就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地方利益的代言人。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此后中国农村中不再存在一个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另一方面,学堂则成为跻身政界的唯一出路,而学堂均在省城和京城,又由于城市集中着财富、名位、权力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巨大优势,这样,自民国以来,就出现了大批农村知识青年源源不断地被城市吸纳并脱离农村的“无根化”过程。农村知识分子大量地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并在城市中去寻求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与空间,是清末民国以来社会变动的一个基本趋势。与此同时,由于农村文化人缺乏再生机制,农村文化生态从而持续退化与空洞化。在这种背景下,农村基层的权力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正如美国学者杜赞奇所指出的,“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政权落入另一类型的人物之手。他们大多希望从政治和村公职中捞到物质利益,村公职不再是赢得公众尊敬的场所而为人所追求。”“传统村庄领袖不断被赢利型经纪人所取代,村民们称其为‘土豪’、‘无赖’或‘恶霸’。这些人无所不在,影响极坏。……进入民国之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内卷化,土豪劣绅乘机窃取各种公职,成为乡村政权的主流。”可以说,民国初年以后,主宰农村命运的,正是这样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
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农村智力资源向城市的单向流动,此后数十年从来没有中止过。除了那些心存田园浪漫情怀而下乡过几天“悠然见南山”悠闲日子的城市文人雅士外,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
16、下列有关文章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绅士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若干职责。这些职责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B、然而,由于科举的废止,对于农村士绅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意思是农村士绅完全失去了做官从政的机会。
C、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原因就在农村精英文化系统维持了文化生态平衡。
D、科举制度的取消,实际上只是中国农村文化生态失衡的开始,从此,农村不再是吸引人们的去处,任何人任何情况下都不再愿意去农村。
17、属于“由于这一农村文化系统的存在,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中的“自主性”的一项是( )(3分)
A、稳定的士绅阶级来充任农村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态环境的组织者与调节者。
B、农村青年可以源源不断向城市流动。
C、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
D、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
18、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废除持什么观点?(6分)
答:
19、科举制度的突然废除为什么会造成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6分)
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http://www.51985211.com)
李清照传(节选)
国难当头之时,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却愈加激烈,朝廷章法大乱,众官无所依从。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赵明诚罢守江宁被命移知湖州,但未到任即被免。三月,清照与明诚乘船上芜湖,入姑孰(准备移居赣水上),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处)。秦亡后,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最后失败。项羽垓下兵败后,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欲助项羽渡江,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言罢,拔剑自刎。面对历史遗迹,抚昔思今,清照思绪难平,于是作诗一首,题为《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中通过歌颂项羽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活,要活得昂扬,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慷慨英武,可歌可泣。
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同时,诗人还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了无气节和昏庸无能。
五月,明诚把家属送到池阳(安徽贵池),又接到旨意复知湖州。六月十三日,盛夏酷暑,明诚离池阳,“涂(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金石录后序》)行至建康时,病势已重。七月末,清照于池阳闻讯,心急如焚,急解舟赴建康,然而已无力回天。八月十八日,明诚病逝。
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再没有“相对展玩咀嚼”金石书画藏品的欣慰,再没有“相向惋怅者数日”的余韵,再没有坐归来堂斗茶大笑的乐趣,更不会再有苦苦相思之后团聚的甜蜜了。相见直要待来生。前路漫漫,等待着她的,是孤苦伶仃颠沛流离,是世情险恶中伤欺侮。遭此一击,刚毅的清照,也难以承受了。“葬毕,余无所之余又大病,仅存喘息。”(《金石录后序》)李白是“拔剑四顾心茫然”,而清照此时是“葬毕夫君心茫然”。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清照无限悲痛,大病一场。蘸着血泪,她写下了《祭赵湖州文》,其中有句云:“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白日”句典出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八:襄州居士庞蕴将入灭(佛教称僧人死亡为入灭),令其女灵照观日之早晚来报。其女回报说:“日已中矣,而有蚀也。”待父出门观看时,其女“即登父坐,合掌而亡。”父见其状,夸其女“锋捷”,庞延至七日之后乃亡。此句即谓明诚先己而亡,死得其所,较之后亡者之处境为好,以聊示自慰,寓己悲痛之深。“坚城”句典出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孟子?告子下》中有“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的话。刘向《说苑?善说篇》载:“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阤”即溃塌之意。此句意谓己之悲伤同于杞妇,而“坚城”一词,语涉双关,且以暗示赵明诚为国之长城之意。这组骈文对句是此篇祭夫文中仅存下来的残句。对于夫君于乱离中暴病身亡,清照含着无限的悲痛,这一“叹”一“怜”中,哀之痛,伤之切已溢于言表。
20.对文中“从此,清照将永远是孤雁一只了”一句话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一句在文章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过渡到写李清照后半生的艰难生活,寄寓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B.说明缺乏真情的生活了无生趣,即便是以后也曾再嫁,但依然是一只漂泊无依、形影相吊的孤雁。
C.表明李清照从此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上开始了一个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痛苦历程,感情、境遇也从此改变。
D.“孤雁”既明指李清照,又暗指项羽,说明李清照与项羽有着相同的失意之悲,只能苟安于频遭中伤欺侮的处境之中。
21.对文中引用“白日”之典和“坚城”之典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让读者对李清照《祭赵湖州文》一文中这两句的深刻含意有更深入的理解,表明此时的李清照内心无比伤痛之情。
B.增强了文章的内在韵味,丰富了文章的底蕴,并以此说明遭遇亡夫一击,李清照已是刚毅不再,唯存庞蕴之女一死之心而已。
C.表明了李清照复杂的内心世界,既有对明诚死得其所的自我慰藉,有赵明诚为国之长城的欣慰,也有无法忍受的痛楚。
D.这两句即便是《祭赵湖州文》一文仅存的残句,但也充分说明这篇祭文是发乎真情、饱蘸血泪之作。
22.从选文看,李清照创作《乌江》一诗的背景和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6分)
23.作者在读到李清照《乌江》一诗的时候感慨地说:“气节,是人的精神风貌中至关重要的因素。”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气节”的理解。(6分)
五、作文(7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从企鹅的沉潜中发现了奥秘:在将要上岸之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也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
请以“沉与浮”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抄袭。
周考(二十)参考答案
1.B (A.jīng/jīng chì/chì suí/suì B.pàn/bàn xuán/xuàn pú/pū
C.kàn/kàn pī/pí wéi/wěi D. zhēng/zhèng mí/mǐ chéng/chéng)
2.B (A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指群众不满。C条分缕析:有条有理地细细分析。褒义,不是弊端。D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料,有不可名状的奇境。后多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3、B
4、④①②⑤③
5、略
译文:
刘健,字希贤,洛阳人。刘健小时候就很端正持重,和同乡阎禹锡、白良辅一同游学,得到河东薛氏的指教。在天顺(明英宗年号)四年考中进士,又选拔为庶吉士,主持编修典籍的职务。他谢绝交游,闭门读书,人们都认为他木讷倔犟。但是他熟读典故,有治理天下拯济百姓的志向。成化(明宪宗年号)初年,他修纂了《英宗实录》。刘健的学问深厚纯粹,为人庄重严肃,敢于说公道话,以天下为己任。清宁宫发生火灾,太监李广畏罪自杀。刘健和李东阳、谢迁上疏说:“帝王在遇到灾害时没有不感到忧惧的,一直以来奸佞的人迷惑了皇上的视听,贿赂的行为公开实行,赏和罚都失去了允当,灾难、异常的事正是因为这发生的。现在幸好罪魁祸首死了,皇上的心顿悟了,但是残余的罪恶势力还没有铲除,长时间的弊端也没有改革。希望皇上振作精神,提拔贤能的人,罢黜奸佞的人,明确的昭示赏罚,凡是该施行的事,就不要再犹豫了,不要再因循守旧,省得以后后悔。”皇帝正称赞他们的奏章,而李广的同党蔡昭等人不久就奉旨给李广下葬、祭祀、立祠。刘健等极力权谏,皇上只取消了祠额这一项。民间评论官府、指陈当时的当政者,皇上都不追究他们的责任。国子生江瑢弹劾刘健,李东阳截断了他的奏章。皇帝为了安抚刘健,而把江瑢发送到监狱里。刘健、李东阳二人极力营救,江瑢才得以释放。成化十三年四月,大同报告边境警情,京城戒严。兵部请求考核北京军营的各将领,皇帝派镇远侯顾溥都督团营。当时皇帝上朝很晚,刘健等人劝说,皇上只是点头而已。成化十四年秋,皇上因为发动战争缺乏饷银,多次斥责征收银两的官员。刘健等人说:“天下的财富,他们的产生也是有限的。如今仅皇上赐给的俸禄每年增加数十倍,各地方官员穿的用的一定要新颖精巧,斋醮每天耗费万万,纸笔钱都要好几万,国库里所存的钱,不足以发放给将士。而内府的支出,动不动就四五十万,宗亲贵戚们求田宅、夺盐利的,也有好几千万。土木工程越来越兴盛,苛捐杂税从没停止,内府工匠的工钱,每年每月都在增加,没有停止的时候,钱怎么能不缺呢?”如今陕西、辽东边境的祸患很大,湖广、贵州的军队要建立功勋,不知怎么应付?希望陛下停止不必要的支出。亲自实行节俭,为朝廷内外作榜样,群臣就能够都竭尽其能,寻求改革弊端的方法,这才是国家的大幸。”第二年四月,刘健又借灾异的事情上奏了勤朝讲、节财用、罢斋醮、公赏罚这几件事。到了冬季,南京、凤阳发生大水灾,大臣大多上奏时政,很久不能停息。刘健等人借此极力上奏怠慢政事的坏处,请求皇上多听意见,来振肃纪纲。皇帝都赞赏采纳了。
6.A(治理国家)
7.C
8.B(刘健等极力谏诤,要皇上不要给李广的坟墓题字。)
9.⑴凡是该施行的事,一定不能再犹豫了,不要再因循守旧,省得以后后悔。
⑵每年每月都在增加,没有穷尽的时候,国家财力怎么能不匮乏?
⑶希望陛下停止不必要的支出。亲自实行节俭,为朝廷内外作榜样。
10.⑴点明时间和地点,写宁静的春宫夜深,花香袭人,本为乐景,在此以反衬宫中人的怨情。
⑵诗中写的是一位幽闭深宫的少女,作者用一连串的动作反映了她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在宫中花香月色无边的春夜,她百无聊赖地卷珠帘斜抱琴瑟,凝望昭阳宫,写出了幽闭深宫的深深怨情。
11.⑴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⑵ 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
⑶ 金块珠砾,弃掷逦迤,⑷ 翱翔蓬蒿之间 ⑸ 靡不有初
12、(1)幸福是什么。(2)幸福有些什么特点。 (3)当幸福到来的时刻,要激情地享受幸福,珍惜幸福,幸福就在你身边。
13、标本是我们见过的东西,毫无生命活力,而未制成标本之前,却是生动、灵活、色香俱全的。作家用“回忆幸福标本”的说法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忽略:当“鲜活”的幸福就在我们身边时,不知道感受,不知道珍惜;而当幸福离我们而去了,幸福已不再像原先那样充满生命活力了,却去回味、追寻,念念不忘。
14、作者认为,“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振颤”,“简而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机遇、友情、成功、团圆……”这些东西很多时候确实会带来幸福.但许多时候也会带来不幸;再说,难道没有那些东西,我们就不能幸福吗?显然不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幸福,所以并不一定要有那些东西才是幸福的。
15、①人生充满坎坷和未知,但是对于未知的明天我们仅仅是“忧”,能化解灾难吗?其实我们不必总是惶恐不安的,毕淑敏睿智地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要提醒幸福。②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告诉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多半只是悄悄地扑面而来;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披着本色外衣,亲切温暖地包裹起我们;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因此,幸福是需要我们时时提醒的。③作者写这篇文章,实际上也是提醒我们什么是幸福,提醒我们当幸福到来的时刻,要珍惜幸福,激情地享受幸福。
16、C
17、A
18、要变革不适应时代发展的科举制度(3分),但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取得真正的效果(3分)。
19、一方面因为科举制度使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保持着在农村的精英地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废除科举后,他们无法再充任该角色。(2分)另一方面,科举制度废除后,在城市的学堂及财富、名利、权力吸引农村知识分子源源不断涌入,使农村文化生态持续退化和空洞化。(2分)最终一些没有文化、甚至只有反文化的社会阶层掌控了农村基层政权。(2分)种种因素加在一起,最终造成了中国农村文化的断裂。
20.D(无“喻项羽”之意,更无“相同的失意之悲”,“苟安于频遭中伤欺侮的处境之中”则是脱离文本的妄加发挥)
21.B (“唯存庞蕴之女一死之心而已”错。
22.背景:李清照随夫来到项羽自刎的乌江,抚昔思今,感慨万千。目的:展示自己的人生追求,讽刺了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了无气节的昏庸无能。
23.⑴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时:生,要堂堂正正,出类拔萃;死,要轰轰烈烈,慷慨悲壮。(就写《乌江》诗而言)⑵在民族危亡时刻,不应计较个人的得失。(就“国难当头之时,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的争夺却愈加激烈”而言)⑶在山河破碎时,不能苟且偷安。(就“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了无气节和昏庸无能”而言。)
(提到“李清照本人不南渡,不投降,充分显示个人的气节;其丈夫赵明诚抱病赴任,死于途中,为国之长城,显示其为国而死的气节”就可以给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