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鞍山市十三中高三第二次模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洪武中,坐累戍朔州。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久之,除中书舍人。
绂未仕时,与吴人韩奕为友,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①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有谏之者,绂曰:“丈夫宜审所处,轻者如此,重者将何以哉!”。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也。客以红氍毹②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一日退朝,黔国公沐晟从后呼其字,绂不应。同列语之曰:“此黔国公也。”绂曰:“我非不闻之,是必于我索画耳。”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逾数年,晟复以书来,绂始为作画。既而曰:“我画直遗黔公不可。黔公客平仲微者,我友也,以友故与之,俟黔公与求则可耳。”其高介绝俗如此。
昆山夏昶者,亦善画竹石,亚于绂。画竹一枝,直白金一锭,然人多以馈遗得之。昶,字仲昭,永乐十三年进士,后改庶吉士,历官太常寺卿。昶与上元张益,同中进士,同以文名,同善画竹。其后,昶见益《石渠阁赋》,自谓不如,遂不复作赋。益见昶所画竹石,亦遂不复画竹。 (节选自《明史?王绂、夏昶传》)
注:①楮(chǔ)一种树皮可以用来造纸的树。②氍毹(qú shū):一种毯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 (写:摹画。)
B.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期:要求。)
C.晟走及之,果以画请,绂颔之而已 (颔:点头。)
D.昶……同以文名,同善画竹 (名:名声。)
答案及解析:D。根据文章“昶与上元张益,同中进士,同以文名,同善画竹。”分析此句中的“以文名”,“以”是介词意为“凭借”、“因为”“文”是介词“以”的宾语,所以此处的“名”应译为动词“出名、闻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绂始为作画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B.①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①昆山夏昶者……亚于绂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D.①然人多以馈遗得之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答案及解析:B(A项①“才”;②“最初”。B项均表判断,相当于“是”或“就是”。C项①比;②在。D项①“凭借”或“借助”;②“因为”。)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绂“高介绝俗”的一组是
①“以善书供事文渊阁” ②“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
③“虽豪贵人勿顾也” ④“明旦访其人赠之”
⑤“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 ⑥“绂颔之而已”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③④⑤⑥
答案及解析:D。此题最适宜使用排除法,①句与“高介绝俗”无关,据此可排除A、C,②句说的是在书法方面的追求,与性格也无关系,故可排除B,“高介绝俗”的意思是“清高耿直,不随流俗”。由此可推知应为D项。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绂博学多才,不仅能善于唱歌和作诗,还爱好看书、“写山木竹石”,所以特别被当时的人称赞。
B.王绂作画不肯轻易下笔,但在游览时,饮酒到了兴头上,就会在长廊的粉壁上借着酒兴尽情地挥洒。
C.沐晟向王绂求画,过了几年都没有得到,最后沐晟又用自己收藏的书来换,王绂才给他作画。
D.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夏昶见到张益的《石渠阁赋》后,就不再作赋了;张益见到夏昶画的竹石后,也从此不再画竹。
答案及解析:B(A项对“工歌诗”和“能书”的解释有误;C项对“晟复以书来”的解释有误;D项中“夏昶和张益为人都很谦虚”脱离了文意,原因应是“自谓不如”。)
二、(2006—2007学年度泗阳中学高三检测)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裹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岁旱,劫掠公行,下令劫夺者死。有夺五斗米者,淳佯取死囚杖杀之,而榜其罪曰:“是劫米者”,众旨慑服。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濯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按议散之,兵皆汹汹。淳曰:“是骄悍者:留则查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布政。
【注】①两造:诉讼的双方。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檄累下 接连 B.而己出营赀以偿 营救
C.生女多不举 抚养 D.永人骇其事 对……感到惊骇
答案及解析:B。根据文意,府吏遵从张淳的意见让自己的妻子代替他本人坐牢,自己从狱中出来,借钱来赎罪,“赀”即“资”,“以”是表目的“来”的意思,“营”在“赀”前,当理解为“借,谋求”。
2、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呼为“张一包”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B.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 君何以知燕王。
C.盗正濯足于河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D.今闻吾去乃归耳 良乃入,具告沛公
答案及解析: D。A于是/凭借、利用;B用/凭;C在/被;D才。
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淳在永康任知县时,判案神速,积压的官司日渐减少。凡是前往官府申诉的,他能当即定下审判日期,诉讼双方按预约日期到官府,他很快就能结束诉讼。
B.张淳精心诱捕卢十八,让御史在一个月内下达数以十计的缉捕公文,自己却故意说大盗逃跑时间太长,抓捕不了,这样做是为了麻痹卢十八。结果卢十八钻进圈套,被张淳捕获。
C.张淳对永地的百姓喜欢将互相之间的一点小小的怨恨,夸大成人命案一般的大案来申诉很反感,查验不属实,就定诉讼者有罪,之后,诬告人的诉讼案就少了。
D.张淳为了制止大旱之年公然抢劫的事,故意用死囚替代抢米的人,将死囚用杖打死,并张贴出告示说“这是抢夺米的人”,众人都因恐惧而顺服。
答案及解析: C(“诬告人的诉讼案就少了”理解错,原文是“自是无诬讼者”)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1)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3分)
译文:
(2)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3分)
译文:
(3)以理卜,何神之有。(3分)
译文:
答案及解析:(1) (永康)官吏和百姓平时大多奸猾,接连告官有七个县令被罢免。(3分) (“素”、“罢”各1分, 其余1分)
(2)张淳于是让差役假装告这位官吏欠人银子,把官吏关入狱中。(3分)(“负”“系”各1分,其余1分)
(3)按道理推断,有什么神明呢。(3分)(“以”“卜” 各1分,“何神之有” 句式1分)
三、(重庆一中高2007级高三10月月考)
(一)、课内奠基: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患:担心
B.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计:打算
C.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 悉:全部
D.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穷:经济拮据
答案及解析:D。此题所涉及的四个选项均出自教材,“穷”在古代汉语中很少表示“经济拮据”,更多的是表示“困窘、走投无路”比如“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D项源于《屈原列传》,也应译为“困窘、走投无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 窥父不在,窃发盆
B.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 / 顾念畜劣物终无所用
C.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D.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 / 我劝天公重抖擞
答案及解析:D。A项前者是“私下里”谦词后者是“偷偷地”B项前者是“回头、转身”,后者是“只是”表转折C项前者是“请别人做某事”,后者是“请求别人让自己做某事”D项都是“劝说、劝谏”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B.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C.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D.相如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答案及解析:B。“亲戚”古指“父母兄弟等亲人”而今义则是指“除父母兄弟亲人以外的有着某种血缘关系的人”,“左右”古指“君王的侍卫大臣”而今义大多是表示一种约数,“指示”在此句中是两个词“指”是“用手指指”,“示”是“给……看”而今义是“上级部门给下属的指令。
四、(江苏省姜堰中学2006~2007学年度阶段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共6分,每小题2分)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义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乃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匹。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损益,听之纚纚①,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比耳。然鸢肩火色②,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并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十八年,迁中书令。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③赐周曰:“鸾凤冲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④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注】①纚纚(lí):洋洋洒洒的样子。②鸢肩火色:双肩上耸如鸢,面色如火。鸢,老鹰。③飞白书:用飞白字体写的御书。飞白,一种字体,笔画露白,似枯笔所写。④要:关键。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刺史达奚恕数咎让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
B.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C.明年,拜监察御史,奉命称职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D.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答案及解析:A 。 (A.责备 B.感到奇怪,诧异/区别,分别 C.适合、胜任/称道 D.显露/凶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周乃去,客密州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B.周为条二十余事 臣请为王言乐
C. 我暂不见周即思之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
D.乡人以无细谨,薄之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答案及解析:B。 (A.于是/是 B.给、替 C.就/假使 D.认为/因为)
3.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马周年轻时曾任州助教,虽不善处理人际关系,但得到赵仁本的赏识,于是被举荐到长安去任职。
B.马周替中郎将常何写了一篇切中时务的奏章,深得太宗赞赏,太宗于是下诏马周入值门下省,并赏赐他三百匹丝帛。
C.马周善于陈述奏章,且能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岑文本认为他论事切合情理,文采洋溢,使人听之忘却疲倦,并把他比作苏秦、张仪、终军、贾谊。
D.马周患病多年,太宗经常派御医前往看护,并让太子亲自为他调药。马周感激涕零,临终反把所有奏章焚毁,不愿以此博取身后的名声。
答案及解析:C。 (A.马周是无可奈何之下去长安的,并不是被赵仁本举荐去做官的; B.三百匹丝帛是赏赐给常何的; D.太宗亲自为马周调药。)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及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9分,每题3分)
(1)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
(2)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答案及解析:(1)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高、厚、“使”后面补“之”,各1分)
(2)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感激而西、舍、不之顾,各1分)
(3)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所以、去、徒,各1分)
参考译文:
马周字宾王,是博州茌平人。他年幼时死去父母成为孤儿,家里贫穷拮据。他十分喜爱学习,精通《诗经》、《春秋》。性格开朗豪迈,乡里的人都认为他不讲究小节,看不起他。武德年间,州里的助教一官无人,他补职任官,事情治理得不好。刺史达奚恕常常责怪他,马周于是离去,客居到密州。赵仁本推崇他的才气,给他准备了很多行装,让他进关。马周途中客住汴州时,被浚仪县令崔贤侮辱,于是心中悲愤不已,又向西走,住在新丰,旅店的主人不照顾他,马周就要了一斗八升酒,悠闲地在那儿自斟自饮,众人对此都感到奇怪。他又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贞观五年,唐太宗下诏百官谈论朝政行失。常何是一个武将,没有什么学问,马周为他分列条目写了20多件事,都是切中时务的,太宗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家中的门客马周教我这样说。这个门客,是个忠厚孝义之人。”唐太宗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太宗接连派使者去敦促四次了。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入值门下省。第二年,又拜马周为监察御史,马周恭敬地接受了命令,而且胜任这一职务。唐太宗因为常何而行到马周这个人才,就赐给常何三百匹丝帛。
马周善于陈述奏章,机敏、辩证、清晰、深入,切中要害,处理问题周密,当时有很高的声誉。太宗常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想他。”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马周论事,文采洋溢,切合情理,没有一字可以增删,听起来洋洋洒洒,能使人忘却疲倦。苏秦、张仪、终军、贾谊正是这样啊。然而他两肩上耸,面有火色,向上升官一定很快,只是恐怕不能活得长久。”没过多久,马周升任治书待御史,兼谏议大夫职务,代理晋王府长史。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当时设置太子司议郎,唐太宗抬高了此官的官阶。马周感叹道:“只遗憾我资质、品格不够,不能当上这个官职。”唐太宗远征辽东,留马周在定州辅佐太子。等到太宗回来,马周又担任吏部尚书,晋升银青光禄大夫。唐太宗曾经用飞白书赐给马周,上面写着:“鸾凤直冲霄汉,一定要凭借羽翼;辅佐所要寄托依靠的,关键在于尽忠尽力。”
马周患消渴病多年,太宗亲自到翠微宫去,寻找好地方为他建造宅第,经常让御厨为他备饭,御医前去看护,唐太宗又亲自为他调药,太子也前去探视。病更重时,马周就把原来上的奏章全部烧掉,他说:“管仲、晏子显露君主的过失,博取身后的名声,我不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去世,年仅48岁。唐太宗追赠他为幽州都督,陪葬在昭陵。
五、(06-07年广东惠州一中月考)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云六岁就其姑夫袁叔明读《毛诗》①,日诵九纸。陈郡殷琰名知人,候叔明见之,曰“公辅才也”。云性机警,有识具,善属文,下笔辄成,时人每疑其宿构。(竞陵王萧)子良为南徐州、南兖州,云并随府迁,每陈朝政得失于子良,寻除尚书殿中郎。子良为云求禄,齐武帝曰:“闻范云谄事汝,政当流之。”子良对曰:“云之事臣,动相箴谏,谏书存者百有余纸。”帝索视之,言皆切至,咨嗟良久,曰:“不意范云乃尔,方令弼汝。’”文惠太子尝幸东田观获稻,云时从。文惠顾云曰:“此刈甚快。”云曰;“三时之务,亦甚勤劳,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无徇一朝之宴逸也。”文惠改容谢之。及出,侍中萧缅先不相识,就车握云手曰:“不谓今日复见谠言。”云性笃睦,事寡嫂尽礼,家事必先谘而后行。好节尚奇,专趋人之急。少与领军长史王畡善,云起宅新成,移家始毕,畡亡官舍,尸无所归,云以东厢给之。移尸自门入,躬自营唅,招复如礼,时人以为难。及居选官,任寄隆重,书牍盈案,宾客满门,云应答如流,无所壅滞,官曹文墨,发擿若神,时人咸服其明赡。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士或以此少之。武帝九锡②之出,云忽中疾,居二日半,召医徐文伯视之。文伯曰:“缓之一月乃复,欲速即时愈,政恐二年不复可救。”云曰:“朝闻夕死,而况二年。”文伯乃下火而壮③焉,重衣以覆之。有顷,汗流于背即起。二年果卒。
(节选自《南史?范云传》)
[注]:①《毛诗》:指现今通行的《诗经》。②九锡:古代帝王赐给功高势显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物品。③壮:中医艾炙,一灼称一壮。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郡殷琰名知人 知:了解;识别
B.时人每疑其宿构 宿:文中为“预先”之意
C.方今弼汝 弼:辅助
D.文惠改容谢之 谢:道歉
答案及解析:D。结合上下文意,此处是范云随文惠太子时的劝谏,太子对他的忠言表示感谢,因此处太子也并无过错,所以不能译为“道歉”。应为“谢,感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政当流之 ②政恐二年不复可救
B.①闻范云谄事汝 ②事寡嫂尽礼
C.①性颇激厉,少威重 ②士或以此少之
D.①子良为南徐州、南兖州 ②子良为云求禄
答案及解析:B(事,事奉。A①名作状,按政令;②通“正”,只,仅;C①缺少,②轻视,看不起;D①担任,②替)
3.下列加点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A.每陈朝政得失于子良
B.愿殿下知稼穑之艰难
C.有所是非,形于造次
D.无一时一事不适耳目之观
答案及解析:D。D项中的“耳目”是偏义复词,因后面是“观”侧重在“目”;其它三项或并列或对举都各有所指。
4.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句是
A.云性机警,有识具,善属文——范云天生机智敏锐,很有见识,善于作文章
B.日“公辅才也”——说“(这孩子)是三公等辅佐大臣的人才啊”
C.不意范云乃尔——想不到范云竟然如此
D.好节尚奇,专趋人之急——爱讲气节,崇尚(行动)不同于常人,专门在人有急难
之时快速地加以救助
答案及解析:A(“识具”,两个词:识,见地;具,才具,才能。)
5.下列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体现范云“有识具”的一项是
①帝索视之,言皆切至
②三时之务……无徇一朝之宴逸也
③不谓今日复见谠言
④家事必先谘而后行
⑤躬自营唅,招复如礼
⑤朝闻夕死,而况二年
A.①⑤ B.②⑥ C.①②D.③④
答案及解析:C(①、②分别从侧面、正面体现。③是萧缅对范云“识具”的赞扬;④是尊重寡嫂的行动;⑤是助人的行动;⑥是助武帝的急切心情。这些都不是“识具”本身)
6,下列叙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范云从小就用功读书,每天能将九页《毛诗》读熟到能够背诵的程度。
B.范云因为箴谏朝政有功,被授尚书殿中郎,齐武帝将下命令要范云弼子良。
C.范云在选择官员时,对堆积如山的文件和满门宾客的提问,处理神速,应答如流,
时人个个佩服。
D.范云在武帝即将称帝时突然发病中风,为了助武帝成功,宁愿只活两年,请求医生
为他快速治病。
答案及解析:D(A将“诵”说成背诵;B将授官与“箴谏”挂钩,将“方今”解作“将要下命令”;C将“居选官”解作“选择官员”,对文件和宾客的解说更是望文生义。这些都与原文不符。)
六、(06泰安市期终统考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裴)子野字几原,生而母魏氏亡,为祖母殷氏所养。少好学,善属文,仕齐为江夏王行参军。梁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至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久之兼廷尉正,时三官①通署狱,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后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人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初,子野曾祖松之,宋元嘉中受诏续修宋史,未成而卒,子野常欲继成先业。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称“松之已后无闻焉”。子野更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而云“戮淮南太守沈璞,以其不从义师故也”②。约惧,徒跣谢之,请两释焉。叹其述作曰:“吾弗逮也。”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过秦》、《王命》分路扬镳。于是吏部尚书徐勉言之于武帝③,以为著作郎。普通七年,大举北侵,敕子野为《移魏文》,受诏立成。武帝以其事体大,召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鸿胪卿刘之遴、中书侍郎朱异集寿光殿以观之,时并叹服。武帝目子野曰:“其形虽弱,其文甚壮。”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及五鼓,敕催令速上。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乃奏,武帝深嘉焉。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靡丽,制多法古,与今文体异。或问其为文速者,子野答云:“人皆成于手,我独成于心。”子野在禁省④十余年,默静自守,未尝有所请谒。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末年深信释教,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赐谥贞子。
(节选自《南史?裴子野传》)
[注]①三官:南朝梁时廷尉设廷尉监、廷尉正、廷尉平三官,称廷尉三官。②沈璞,沈约父,因未及时响应宋孝武帝平叛,被处死罪,并罪及家人,沈约在《宋书》中对此事曲文掩饰。③武帝:梁武帝萧衍。④禁省:皇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至行,将表奏之。嘉:赞许。
B、 武帝目子野曰:“其形虽弱,其文甚壮。” 目:眼睛。
C、 敕子野为《移魏文》,受诏立成。 敕:皇帝命令。
D、 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 徐:慢。
答案及解析:B“目”是动词,看。因为“目”前有“武帝”后有“子野”,不难看出,前是主语,后面的就应是“目”的对象,而“目”作为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所以它此处要活用为动词,译为“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人有争者,示之以理。 B.松之已后无闻焉。
申之以孝悌之义。 于是余有叹焉。
C.未之为也。 D.子野为文典而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蟹六跪而二螯。
答案及解析:C分别是代词,它,指文章;助词,处于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A介词,用。B句末语气助词,可不译。D连词,表并列关系。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裴子野出色文才的一组是( )
①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至行,将表奏之。②其叙事评论多善。③以为著作郎。④敕子野为《移魏文》,受诏立成。⑤徐起操笔,昧爽便就。⑥唯以教诲为本。
A、①②④B、③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⑥
答案及解析:①言其品行;③是裴子野“出色文才”的结果,没有直接表现其“出色文才”;⑥言其对后代的教育。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裴子野在兼任廷尉正时,因名字被同僚签署,受牵连获罪免官,但他能淡然处之,
终无怨恨之意;出任诸暨县令,不乱用刑罚,深受百姓称颂和喜爱。
B、 裴子野继承曾祖父裴松之遗业,修完《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颇为中肯,不掩
饰史实,但兰陵萧琛却不以为然,认为他的史论无法和《过秦》、《王命》相提并论。
C、 裴子野为文既典雅又快速,其文与当时风行的文体不同,他所作的《移魏文》徐勉
等人深为叹服,武帝也称许其文气势豪壮。
D、 裴子野为人静默自守、安贫乐道,对家人不从物质上满足他们,唯以教诲为本,妻
室儿女长期苦于饥寒;晚年时,他深信佛教,素食至终。
答案及解析:兰陵萧琛对裴子野的论著持赞许态度,“分路扬镳”此处比喻双方才力相当,不分高下。
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约惧,徒跣谢之,请两释焉。叹其述作曰:“吾弗逮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问其为文速者,子野答云:“人皆成于手,我独成于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1)沈约害怕了,赤着双脚到子野处道歉(谢罪),请求双方都摈弃(解除)仇怨。沈约赞叹子野的著作说:“我不及(他)啊!”(2)有人问他写文章快速的原因,子野回答说:“别人的文章是用手写成的,唯独我的文章是用心写成的。”
参考译文:
裴子野字几原,出生时母亲魏氏就亡故了,被祖母殷氏抚养。他年少时喜欢学习,善写文章,出仕齐任江夏王行参军。梁武帝天监初年,尚书仆射范云赞许他极好的品行,将要上表举荐他,恰因范云去世而没有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他兼任廷尉正,此时,廷尉三官共同签署一项管理监狱的法令,子野曾不在场,同僚就自作主张地将他名字签上,上奏后皇帝不同意,子野也受牵连获罪免官。从这次免除后,长期没有官职,但他始终没有怨恨之意。后来,他出任诸暨县令,在任期间,不乱用刑罚,老百姓发生争执,就给他们讲明道理,因而深得百姓的称颂和喜爱,辖境之内没有官司诉讼。先前,子野曾祖父裴松之,宋元嘉年间受皇帝之命续修宋史,没有完成就去世了,子野常想继续完成祖先遗业。到了齐武帝永明末年,沈约在他修撰的《宋书》中声称“松之以下,裴氏家族就再也没出过什么人才了”。子野接着修完《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颇为中肯,《宋略》记载“宋孝武帝杀淮南太守沈璞,是因他不响应讨逆义师。”沈约读后害怕了,赤着双脚到子野处谢罪,请求双方都摈弃仇怨。沈约赞叹子野的著作说:“我不及他啊。”兰陵萧琛评价子野书中的史论,认为与贾谊的《过秦论》、班彪的《王命论》不分高下。于是吏部尚书徐勉将他的情况上奏梁武帝,任命他为著作郎。梁武帝普通七年,大举北伐,武帝命子野作《移魏文》,受诏之后,一挥而就。武帝因为此事关系重大,召来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鸿胪卿刘之遴、中书侍郎朱异在寿光殿汇集,共同观看文稿,当时都一并叹服。武帝看着子野说:“他的外表虽然单薄瘦弱,他的文章却气势豪壮。”接着又令子野作文晓喻魏相元叉。当夜受命,子野认为可以等到第二天早晨才上奏,就没有动笔。到了五更时分,皇上下诏催子野快速奏上。子野这才慢慢起身,提笔为文,拂晓时就已写成。上奏之后,武帝深为赞许。子野写文章既典雅又神速,不尚靡绮骈丽,文体效法古人,与当时风行的文体不同。有人问他写文章快速的原因,子野回答说:“别人的文章是用手写成的,唯独我的文章是用心写成的。”子野在皇宫十多年,沉静寡欲以自守,对皇上不曾有过什么要求。没有住房,就借了两亩官家之地,修了几间茅屋,妻室儿女长期苦于饥寒,子野唯以教诲为本,(而不从物质上满足他们)晚年深信佛教,终身吃麦饭素菜。于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去世,皇帝赠谥号贞子。 (http://www.51985211.com)
七、(2007年山东省宁阳二中模拟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刘行本起家梁武陵王国常侍。遇萧脩以梁州北附,遂与叔藩归周,寓居新丰。每以讽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武帝亲总万机,转御正中士,兼领起居注。累迁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以进之。及行本为掌朝,将进笔于帝,承御复欲取之。行本抗声曰:“笔不可得。”帝惊视问之,行本曰:“臣闻设官分职,各有司存。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笔。”帝曰:“然。”因令二司各行所职。及宣帝嗣位,多失德,行本切谏忤旨,出为河内太守。隋文帝践阼,拜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上不顾。行本正当上前日:“陛下不以臣不肖,令臣在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安得轻臣而不顾?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二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并发明诏。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礼。”上嘉之,赐绢百匹。拜太子左庶子,领书侍御史如故。皇太子虚襟敬惮。时唐令则为左庶子,大子昵狎之,每令以弦歌教内人。行本责之曰:“庶子当匡太子以正道.何嬖昵房帷之间哉!”令则甚惭而不能改。时刘臻、明克让、陆爽等并以文学为太子所亲。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卿等正解读书耳。”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吏民怀之。 (《隋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衣食乏绝,晏如也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B.周代故事,天子临轩 故事:旧日的行事制度
C.遂原所笞者 原:追究
D.请加徒一年 徒:徒刑
答案及解析:C。“所笞者”即所拷打的人,“打”本就是“追究”,如果结合文意“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因行本进谏,“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就可以轻松理解此处的“原”应为“赦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遇萧脩以梁州北附 ②以万人若一郡降者
B.①承御亦焉得取臣笔 ②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C.①今肇乃敢重其教命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①令则甚惭而不能改 ②若无罪而就死地
答案及解析:B。 A.以:都解释为“率领”;B.焉:第一个释为“怎么”,第二个句中助词,表停顿,无义;C.乃:解释为“竟、却”;D.而:都表示转折,相当于“却”。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说明刘行本端方正直的一组是( )
①每以讽读为事,精力忘疲 ②臣闻设官分职,各有司存 ③因置笏于地而退 ④受人馈钱二百文,依律合杖一百 ⑤由是请托路绝,吏民怀之
A.①⑤ D.②③⑤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及解析:B ①句是勤学,④句是引法律条文。
4.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刘行本曾刻苦读书,北周武帝时做掌朝下大夫,正直敢言,北周宣帝时因恳切进谏违
背皇帝心意,调出朝廷做河内太守。
B.隋文帝曾发怒用竹板打一郎官,刘行本先是进言不该如此惩罚此人,隋文帝不听,刘
行本则直言谏争,终使皇帝知错而改。
C.雍州别驾元肇向皇帝请求加重处罚违背他的约令的一犯罪州吏,刘行本反驳元肇不按
律令执法而树立个人威权的做法。
D.刘行本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之官,他直言谴责不用正道教导太子的左庶子唐令则,而
对擅长文学的受太子亲近的刘臻等人加以慰勉。
答案及解析:D 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对刘臻等人加以慰勉”不合文意,是指责他们。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安得轻臣而不顾?巨所言非私!
译文:
(2)庶子当匡太子以正道,何嬖昵房帷之间哉!
译文:
(3)由是请托路绝,吏民怀之。
译文:
答案及解析:(1)我说的如果不对,您应在道理上表明我不对,怎么能轻视 我而不理会呢?我说的话不是出于私心!
(2)庶子应当用正道匡正太子,怎么能够在帷幔之间这样娇宠太子呢!
(3)因此私下嘱托办事的路子断绝了,官吏们和百姓都很感念他。
[分析] 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和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文言文翻译的关键是对句子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一些特殊句式和固定短语,如第一句中的“若”“致”“安得”“轻”“顾”,第二句中的“匡”、“何……哉”的句式、“房帷之间”的状语后置及前面介词“于”的省略等。第三句中的“由是”“绝”“怀”等。
参考译文:
刘行本以担任粱武陵王的封国常侍而走上仕途。遇到萧倚把梁州归附了北朝,于是与叔父刘藩归附了北周,寄居在新丰。他常常把诵读作为该做的事,投入精力忘记疲劳,虽然缺衣少食,却能恬然自安。他性情刚烈,有不可改变的志向。北周的大冢宰宇文护引荐他做中外府记室。北周武帝亲自总管各种事务,刘行本调任御正中士,兼任起居注。屡次升官为掌朝下大夫。北周的先例,皇帝到殿前,掌朝大夫负责将笔砚拿到皇帝座位前,接着承御大夫拿过来递给皇帝。等到刘行本做掌朝大夫,将要把笔递给皇帝,承御大夫又想要来拿过去。刘行本高声说:“笔不能拿!”皇帝吃惊地看着,问他,刘行本说:“我听说设立官位分清职责,各自有主管的事项。我既不能佩戴承御大夫的刀,承御大夫又怎么能拿我的笔呢?”皇帝说:“对。”于是命令二位主管官员各自行使自己的职责。等到北周皇帝继位,多有过失恶行,刘行本恳切的进谏违背皇帝心愿,调出朝廷做河内太守。隋文帝登基为帝,任命刘行本做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皇帝曾对一个郎官发怒,在殿前用竹板子打他。刘行本进言道:“这个人一向清白,他的过失又很小。”皇帝也不理会。刘行本直对着皇帝走上前说:“陛下不认为我没才能,让我在身边。我说的如果是对的,陛下怎么能不听呢?我说的如果不对,您应该在道理上表明我不对,怎么能轻视我而不理会呢?我说的话不是出于私心!”于是他把笏板放在地上,退出。皇帝脸色严肃地向他道歉,于是赦免了要被打板子的那个人。雍州别驾元肇向皇帝说:“有一个州府官吏,接受了别人赠送的二百文钱,按律令应杖打一百板。然而我到任之初,与他们一起定了一些规矩。这个官吏故意违反规定,我请求施加一年徒刑。”刘行本反驳他说:“施行法令,(必须)发布明确的诏令。现在元肇竟敢重视他的教导命令,轻视法律条文,损害法律树立个人权威,不合人臣的礼制。”皇帝称赞他,赐他百匹绸绢。后任命刘行本为大子左庶子,像先前一样兼任书侍御史。皇太子谦恭地敬畏他。那时唐令则做左庶子,太子跟他很亲近又不庄重,常常让他用乐歌教宫内的人。刘行本责备他说:“庶于应当用正道匡正太子,怎么能够在帷幔之间这样娇宠太子呢!”唐令则很羞惭却不能改。当时刘臻、明克让、陆爽等一起凭文学才能受到大子亲近。刘行本恼恨他们不能调教爱护太子,常常对他们三人说:“你们只懂得读书而已。”后刘行本又凭旧职兼任大兴宫长官,权贵们害怕他端方正直,没有人敢到他的门前,因此私下嘱托办事的路子断绝了,官吏们和百姓都很感念他。
八、(2007年泰安市调研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陶安,少敏悟,博涉经史,避乱家居。太祖取太平①,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太祖召与语。安进曰:“海内鼎沸,豪杰齐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太祖问曰:“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太祖曰:“善!”留参幕府,授左司员外郎,进郎中。及聘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至,太祖问安:“四人者何如?”对曰:“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氏之才不如溢、琛。”太祖多其能让。黄州初下,思得重臣镇之,无逾安者,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洪武②元年,命知制诰兼修国史。帝尝御东阁,与安及章溢等论前代兴亡本未。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帝曰:“居高位者易骄,处逸乐者易侈。骄则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卿言甚当。”又论学术。安曰:“道不明,邪说害之也。”帝曰:“邪说害道,犹美味之悦口,美色之眩目。邪说不去,则正道不兴,天下何从治?”安顿首曰:“隆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安事帝十余岁,视诸儒最旧,御制门帖子赐之曰:“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时人荣之。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释】①太祖:朱元璋。太平:今安徽当涂,宋置太平州,明清改称府。②洪武:朱元璋称帝后的年号。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抚形胜以临四方 抚:据有
B.太祖多其能让 多:赞许
C.视诸儒最旧 视:看待
D.时人荣之 荣:认为荣耀
答案及解析:C。如果单独看C选项,这个题目确实比较难,但如果把这四个选项综合起来看,通过排除得出答案并不太难,关键就在于结合文意,对照原文排除,把这四项都代入原文,可以发现A、D最易,B项结合文章太祖与陶安的对话可以推知“多”为“赞许”是说得通的。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安与耆儒李习率父老出迎 耆儒:资深的儒家。
B.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 拨乱:治理乱世
C.应天顺人,以行吊伐 吊伐:抚慰人民,讨伐罪人。
D.论前代兴亡本末 本末:原委。
答案及解析:A。耆儒:年老的学者。耆,年老。儒,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不同。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制门帖子赐之 (代陶安)
B.时人荣之 (代皇帝赐门帖子)
C.闻之道路 (代陶安的“隐过”)
D.帝大怒,立黜之 (代陶安)
答案及解析:D。结合“御史或言安隐过。帝诘曰:‘安宁有此?且若何从知?’曰:‘闻之道路。’帝大怒,立黜之”可知,此处“之”指代言陶安隐过的御史。
4.朱元璋称陶安“谋略无双”。下列句子,都说明陶安有谋略的一组是
①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
②臣谋略不如基,学问不如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
③遂命知黄州。宽租省徭,民以乐业。
④安言丧乱之源,由于骄侈。
⑤道不明,邪说害之也。
⑥陛下所言,可谓深探其本矣。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答案及解析:B。②句说明他谦让,“太祖多其能让”就是很好的注解,⑥句是他对皇帝的称赞,利用排除法,可以很容易得出答案。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安虽避乱家居,却并非不谙世事。他看出朱元璋的与众不同,认为他拨乱救民,顺
应民意,必能平定天下。
B.陶安不赞成朱元璋急于攻取金陵,因为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占据如此优美的地方
面对四方的进攻,很难不被攻克。
C.陶安为人恭谨谦逊,既有知人之德,又有自知之明,他认为刘基、宋濂等都有比自己
强的地方,所以深得朱元璋的赞赏。
D.陶安认为,骄纵与奢侈是导致国家丧乱的根源,异端邪说会妨害正道的树立。他的见
解得到了朱元璋充分的肯定。
答案及解析:B。陶安认为攻占金陵并凭着金陵的有利地势,会取得更大胜利。这从文中“安曰:‘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可以看出。
参考译文:
陶安,幼年时就很聪敏,广泛阅读经史,因为避乱而隐居在家。明太祖朱元璋攻取太平府,陶安与老儒李习率领城中的父老出迎。太祖接见他,跟他谈论。陶安进言说:“如今天下大乱,豪杰们纷纷起来争夺,然而那些人的用意在于掠夺子女玉帛,没有治理乱世、拯救人民、安定天下的胸怀。您这次渡江作战,军威神武而又不害百姓,使人们心悦诚服。上应天意,下顺民心,执行抚慰人民、讨伐罪人的神圣使命,天下不难平定。”太祖问:“我想攻取金陵,怎么样?”陶安说:“金陵是古代帝王的都城,如果取为己有,占据优越便利的地势来面对四方,那么向哪里进攻而不能取胜呢?”太祖说:“好!”就留下他参与幕府,授职左司员外郎,又进升为郎中。等到聘请的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到了之后,太祖问陶安:“这四个人怎么样?”陶安回答说:“我在谋略方面不如刘基,在学问方面不如宋濂,在治理百姓的才干方面不如章溢、叶琛。”太祖赞许他能谦让。黄州刚被攻下的时候,太祖想要派一个重要的大臣去镇守那里,朝中没有胜过陶安的,于是就任命他做黄州的知州。陶安宽缓租赋,减少徭役,百姓因而安居乐业。
洪武元年,太祖任命陶安掌管起草诏命,兼修撰国史。皇帝曾经驾临大臣们议事的东阁,与陶安及章溢等谈论前代兴亡的原委。陶安说,丧乱的根源,由于骄纵奢侈。皇帝说:“处在高位的人容易骄纵,处在安逸享乐的环境的人容易奢侈。骄纵,好的话就听不进去,有了过失也听不到。奢侈,正确的思想道德就不能树立,行为也会无所顾忌。这样下去,没有不灭亡的。你说的很恰当。”君臣又谈论到立国的学说、道统。陶安说:“正道不明,是因为有邪说为害。”皇帝说:“邪说妨害正道,犹如美味使人吃了愉快,美色使人看了晕眩。邪说不除去,正道就不能兴起,天下还怎么治理?”陶安叩头说:“陛下所说的,可以说是深深地探求到了治国的根本了。”
陶安侍奉皇帝十余年,与其他读书人相比资格最老,皇帝制作了门联送给他,说:“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非常荣耀的。有的御史向皇帝提到陶安私下的一些过失。皇帝盘问说:“陶安怎么能有这样的事?况且你是从哪里知道的?”那个御史回答说:“我也是道听途说。”皇帝大怒,立刻罢免了他。
九、(2007年济宁调研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孙宝字子严,颖川鄢陵人也。以明经为郡吏。御史大夫张忠辟宝为属,欲令授子经,更为除舍,设储偫①。宝自劾去,忠固还之,心内不平。后署宝主簿,宝徙入舍,祭灶请比邻。忠阴察,怪之,使所亲问宝:“前大夫为君设除大舍,子自劾去者,欲为高节也。今两府高士俗不为主簿,子既为之,徙舍甚说,何前后不相副也?”宝曰:“高士不为主簿,而大夫君以宝为可,一府莫言非,士安得独自高?前日君男欲学文,而移宝自近。礼有来学,义无往教,道不可诎,身诎何伤?且不遭者可无不为,况主簿乎!”忠闻之,甚惭,上书荐宝经明质直,宜备近臣,为议郎,迁谏议大夫。
鸿嘉中,广汉群盗起,选为益州刺史,广汉太守扈商者,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姊子,软弱不任职。宝到部,亲入山谷,谕告群盗,非本造意。渠率②皆得悔过自出,遣归田里。自劾矫制,奏商为乱首,《春秋》之意,诛首恶而已。商亦奏宝所纵或有渠率当坐者。商征下狱宝坐失死罪免。益州吏民多陈宝功效,言为车骑将军所排。上复拜宝为冀州刺史,迁丞相司直。
时帝舅红阳侯立使客因南郡太守李尚占垦草田数百顷,颇有民所假少府陂泽,略皆开发,上书愿以入县官。有诏郡平田予直③,钱有贯一万万以上。宝闻之,遣丞相史按验,发其奸,劾奏立、尚怀奸罔上,狡猾不道。尚下狱死。立虽不坐,后兄大司马卫将军商薨,次当代商,上度立而用其弟曲阳侯根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会益州蛮夷犯法,巴、蜀颇不安,上以宝著名西州,拜为广汉太守,秩中二千担,赐黄金三十斤。蛮夷安辑,吏民称之。
【注】①储偫(chǔ zhì):储备、存备之意。②渠率:匪首。③予直:给与报酬。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大夫张忠辟宝为属 辟:征召
B.何前后不相副也 副:符合
C.商亦奏宝所纵或有渠率当坐者 坐:获罪
D.遣丞相史按验 按:依据
答案及解析:D。这里考查的是实词的常见义项,“按”在古汉语中有“考察、审查”之意,还有“巡行”意根据文章上下语意,“宝闻之,遣丞相史按验,发其奸,劾奏立、尚怀奸罔上,狡猾不道”,此处应译为“考察,审查”为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合用发布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大夫君以宝为可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前日君男欲学文,而移宝自近 耳得之而为声
C.言为车骑将军所排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发其奸,劾奏立,尚怀奸罔上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答案及解析:A。(A前一“以”:动词,认为。后一“以”:介词,把。B而:均为顺接连词,就。 C为:均为表被动的借此,被。D其:均为人称代词,他们。)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孙宝“经明”和“质直”的一组是( )
A.欲令授子经,更为除舍,设储偫 亲入山谷,谕告群盗,非本造意
B.礼有来学,义无往教 自劾矫制,奏商为乱首
C.一府莫言非,士安得独自高 宝闻之,遣丞相史按验,发其奸,劾奏立,尚怀奸罔上,
狡猾不道
D.道不可诎,身诎何伤 上以宝著名西州,拜为广汉太守
答案及解析:B。(A上句写张忠为让儿子在孙宝门下受业而为孙宝提供优良环境,下句写孙宝亲自到盗贼盘踞之所去做劝抚工作。C上句写孙宝申辩自己并非清高的理由,下句写孙宝为了弹劾皇舅所作的查验工作。D上句写孙宝自己受屈是为了维护师道,下句写孙宝在益州的很好声望及授职)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张忠对孙宝拒绝“授子经”的做法而“心内不平”,再写张忠听到孙宝解释
“前后不相副”的原因后而“甚惭”,均采用衬托手法,或突出孙宝通晓经书的才气,或表现孙宝刚正情节的德行。
B.孙宝对光汉郡盗采取的劝恶从善、悔过自新的政策,说明他治乱有道、抚民有方。
C.文章对帝舅红阳侯依靠南郡太守霸占开垦的草田数百顷,其中很有些是乡民租赁少 府的山坡川泽,略作开发,骗取官府的钱达一万万以上等内容的叙述,是为了反衬孙宝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
D.孙宝得知皇舅王立遇南郡太守串通而徇私枉法后,暗地里派遣丞相史前去调查取证,然后才上奏弹劾皇舅和太守,这说明孙宝既有刚直不阿的情操,又具有审慎周密的性格。
答案及解析:C。“是为了反衬孙宝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不切合文章实际。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礼有来学,义无往教,道不可诎,身诎何伤?(4分)
译文:
(2)宝闻之,遣丞相史按验,发其奸,劾奏立、尚怀奸罔上,狡猾不道。(4分)
译文:
答案及解析:(1)从道义上讲,只有求学的向老师靠近,没有老师去靠近学生的;师道不能受屈,自身受屈有什么要紧呢?
(2)孙宝得知了这些情况后,派遣丞相史去调查,查清了王立和太守之间的勾结,于是上奏弹劾王立和太守李尚心怀奸诈,欺骗主上,狡猾而不守臣道。
参考译文:
孙宝字子严,颖川鄢陵人。因为通晓经学担任郡中官吏。御史大夫张忠征调孙宝做属官,想让(孙宝)教他儿子经学,另外给(孙宝)安排了一套房子,准备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孙宝自己辞职离去,张忠再三挽留他,心里面很不舒服。后来,张忠任命孙宝担任主簿,孙宝搬进原来为他准备好的房子,祭祀灶神,要请邻居们做客。张忠案中了解(这一情况),觉得孙宝前后行为不可思议,(就)派他的亲信询问孙宝:“先前御史大夫为您准备一套大宅子,您自己辞职离开,想表现您的高尚情操。(这一点我们十分理解。)现在两府高士都(认为)低俗,不愿担任主簿,您接受了这个职务后,(却)搬进了那套房子,而且(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为什么前后(态度)截然不同呢?”孙宝说:“高士不愿担任主簿,可是大夫张大人认为我可以担任,全府上下没有谁说不可以的,那些高士怎能独自高傲呢?前些日子张大人的公子想学文学,却把我调去主动接近(他的公子)。(可是)从道义上讲,只有求学的向老师靠近,没有老师去靠近学生的;师道不能受屈,(学生)自身受屈有什么要紧呢?再说怀才不遇的人没有什么工作不可以做的,何况是主簿一职呢?”张忠听到这番话后,很是惭愧,(就)上书推荐孙宝,说他通晓经书,性情耿直,应该放置在皇帝身边,担任仪郎,升迁为谏议大夫。
鸿嘉年间,广汉一代盗贼群起,孙宝被选调为益州刺史。广汉太守扈商,是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的外甥(姐姐的儿子),软弱不称职。孙宝上任后,亲自进入山谷,晓谕盗贼,希望他们弃恶从善,改邪归正。匪首都可以悔过自新,前来自首,然后回乡种田(再不追究)。
(孙宝)自己弹劾自己违背了朝廷制度(宽容了盗贼),同时上奏坦和扈商(软弱无能,导致盗贼四起),其实是祸乱之首。根据《春秋》的宗旨,首恶者应当受到惩处。扈商也上奏说孙宝宽待的人员当中有人是应该判罪的贼人头目。扈商被依诏逮捕入狱,孙宝由于过失也遭处罚,幸免死罪。益州官民大多称赞孙宝的功绩,可是,他们的言论遭到车骑将军的压制。(后来)皇上又任命孙宝担任冀州刺史,迁为丞相司直。
当时国舅红阳侯王立派人通过南郡太守李尚侵占开发了几百顷田地,其中很有些是百姓租赁少府的山坡湖泽,略作开发,便上书朝廷希望纳归政府管辖。皇上下诏,南郡开荒有功,应付给报酬,算起来可得一亿贯以上。孙宝得知这些情况后,(就)派遣丞相史前去调查,查清了王立和太守之间的勾结,于是上奏弹劾王立和太守李尚(他们)心怀奸诈,欺骗主上,狡猾而不守臣道。李尚(于是)(被)抓进监狱,死掉了。王立虽然没有判罪,后来他哥哥大司马卫将军王商故去时,按顺序应该由王立接任王商的职务,皇上考虑到王立(贪占开荒款)那件事(就跳过他)而让他的弟弟曲阳侯王根担任大司马骠骑将军。
(当时)正遇上益州少数民族闹事,巴、蜀两地很不安定。皇上因为孙宝在西州很有威望,就封他做广汉太守,领两千石官禄,并赏赐三千斤黄金给他。当地少数民族(因为他的到来)安定下来冰柜顺了朝廷,(对此)官民(无不)称赞。
十、(湖北宜昌高三调研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孟业字敬业,钜鹿安国人也。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业,拒而不受。行台郎中郭秀甚相礼接,方欲荐之,会秀卒。
魏彭城王韶,齐神武之婿也,拜定州刺史,除业为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惟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惟正与直,愿君自勉。”业惟有一马,瘦死,韶以业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相酬。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为典签,州中要职,诸人欲相贿赡,止患无方便耳。今唤食肉,恐致敛,有损声名,所以仰违明教。”后未旬日,韶左右王四德、董惟金并以马死托肉,为长史裴英起密启,神武有书与韶,大致诮让。业寻被谮,出外行县事。后神武书责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乃令出外也!”及韶代下,业亦随还,赠送一无所受。仁之后为西兖州,临别谓吏部郎中崔暹曰:“贵州人士,惟有孟业,铨举之次,不可忘也。”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使刘西衮如此钦叹?”业答曰:“惟知自修也。”
皇建二年,累迁东郡太守,以宽惠著名。
河清三年,敕人间养驴,催买甚切。业曰:“吾既为人父母,岂可坐看此急。令宜权出库钱,贷人取办,后日有罪,吾自当之。”后为宪司所劾。被摄之日,郡人皆泣而随之,迭相吊慰。送业度关者,有数百人,至黎阳郡西,方得辞决,攀援号哭,悲动行路。诣阙诉冤者非一人,敕乃放还。郡中父老,扣河迎接。
业志守质素,不尚浮华。为子结婚,为朝肺腑吒罗氏。其子以荫得为平原王段孝先相府行参军,乃令作今世服饰绮襦纨裤。吒罗家又恃姻娅,炫曜矜夸。业知而不禁,素望颇贬。
(《北史?列传第七十四》有删改)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除业为典签 除:授官
B.郡中父老,扣河迎接 扣:到
C.诣阙诉冤者非一人 阙:郡府
D.铨举之次 铨:选拔
答案及解析:此题只要细读原文,联系上下文意,得出答案并不难,关键在于平时阅读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积累。根据“后为宪司所劾”“至黎阳郡西,方得辞决”“敕乃放还”尤其是“敕”字,可以推断此处应为“朝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分三十匹与业,拒而不受。 微斯人,吾谁与归?
B.所以仰违明教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欲令厚相酬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韶乃戏业曰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答案及解析:D。前后两个均为“于是”。(A交给,动词/跟,介词;B因此/…的原因。C偏指一方/互相)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业“性廉谨”的一组是 ( )
①分三十匹与业,拒而不受。
②及韶代下,业亦随还,赠送一无所受。
③欲令厚相酬,业固辞不敢。
④令宜权出库钱,贷人取办。
⑤郡中父老,扣河迎接。
⑥乃令作今世服饰绮襦纨裤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④ D.②③⑤
答案及解析:A。④、⑤、⑥均不是,据此可以排除相关选项。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长史刘仁之对孟业很器重,安排孟业为典签,对他寄以厚望,并嘱咐元韶要专心任用
孟业。
B.孟业被人谮毁,出外巡行县中事务,但神武帝对孟业仍非常信任。
C.孟业的马死了,元韶让州府官员差使一起吃马肉,目的是让他们酬谢孟业,但孟业
坚决推辞没有接受。
D.孟业立志恪守质朴本性,不崇尚浮华,但因没有禁止儿子及亲家的奢侈炫耀,平日
的声望大为降低。
答案及解析:A。安排孟业为典签的是元韶而不是刘仁。
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郭秀甚相礼接,方欲荐之,会秀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业固辞不敢,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被摄之日,郡人皆泣而随之,迭相吊慰。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1)郭秀对他很是以礼相待,刚要向上推荐他,恰巧郭秀死去。
(2)孟业坚决推辞不肯照办,元韶于是就和孟业开玩笑说:“您这是求取名声给人看啊。”
(3)被捕那天,郡中百姓都哭着跟随他,不断地慰问他。
参考译文:
孟业字敬业,钜鹿安国人。家庭原本贫寒低微。年轻时做州吏,性情廉洁谨慎,同僚中一些人,侵吞盗窃公家绢帛,分给孟业三十匹,他拒绝接受。行台朗中郭秀对他很是以礼相待,刚要向上推荐他,恰巧郭秀死去。
魏彭城王元韶,是齐神武帝的女婿,被任命为定州刺吏,他安排孟业为典签。长史刘仁之对孟业说:“我在州衙之外,您在州衙之内,同心协力,或许会有成就吧?”不久,刘仁之入朝做了中书令,临上路时提醒元韶说:“殿下身边可以信任的人,只有孟业,希望一直用他,其他人不可信任。”又与孟业告别,拉着他的手说:“现在我离开彭城,您就失去了援助,担心你以后不能自我保全,只有忠正耿直,希望您努力吧。”
孟业只有一匹马,瘦死了,元韶以孟业家贫为由,让州府官员差役一起吃马肉,想让他们重重地酬谢孟业。但是孟业坚决推辞不肯照办,元韶就和孟业开玩笑说:“您这是求取名声给人看啊。”孟业回答说:“孟业身为典签,是州中的重要职位,那些人想贿赂我财物,只担心没有机会罢了。现在让他们吃肉,恐怕导致聚财敛物,有损于名声,因此违背您的英明教诲。”后来不过十天,元韶身边的王四德、董惟金都因马死送人马肉,被长史裴英起密奏,神武帝给元韶写了一封信,大加责备。孟业不久被谮毁,出外巡行县中事务。后来神武帝写信责备元韶说:“姓孟的那个典签,非常用心,为什么竟让他出外呢?”等元韶所派替代他的人下去后,孟业也就跟着回来了,赠送的物品一点没接受。刘仁之后来在西衮州做官,临走时对吏部朗中崔暹说:“你们州的人才,只有孟业一个(最突出),选拔举荐的时候,不要忘记他。”崔暹问孟业说:“你以前在定州,有什么政绩,让刘西衮如此钦佩叹服?”孟业回答说:“只是因为懂得修养自身罢了。”
北齐昭帝皇建二年(561),升为东郡太守,以宽厚仁惠闻名。北齐武帝河清三年(564)。皇帝命令民间养驴,催购相当急迫,孟业说:“我既然是百姓的父母官,怎么能坐看百姓的这种急难?应该拿出国库中的钱财,贷给百姓购买。今后有了过错,我自己承担下来。”后来被宪司弹劾。被捕那天,郡中百姓都哭着跟随他,不断地慰问。送孟业出关的,有几百人,到黎阳郡西边,才得以辞别,拉手痛哭,悲惨之景感动了行路的人。到朝廷诉冤的不只一人,皇上于是下令将他放回。郡中父老百姓,到黄河边迎接。
孟业立志恪守质朴本性,不崇尚浮华。给儿子备办婚事,对方是朝中近亲叱罗氏。他儿子蒙受恩荫,做平原王段孝先相府行参军,就让人制作当世富家子弟穿戴的绮丽服饰。叱罗家又依仗这种婚姻关系,糍耀自夸。孟业知道而没有禁止,平日的声望大为降低。
文言阅读
下一篇: 200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
- 相关推荐
- 高考语文2006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17...2020-12-23
- 200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2020-12-23
- 语文高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2020-12-23
- 语文高考复习:词性和词类活用2020-12-23
-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归纳总结(教师版)2020-12-23
- 高考语文2008年高考名师押题文言文部分2020-12-23
- 语文高考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2020-12-23
- 高考语文2008高考文言词类活用复习纲要2020-12-23
版权所有:圣辅教育科技 | 闽ICP备16009067号
Copyright @ 2016-2022 www.sinogaok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