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06柳州高中、南宁二中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
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掾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掾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
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
迁大理正。有盗官练置都厕上者,吏疑女工,收以付狱。芝曰:“夫刑罪之失,失在苛暴。今赃物先得而后讯其辞,若不胜掠,或至诬服。诬服之情,不可以折狱。且简而易从,大人之化也。不失有罪,庸世之治耳。今宥所疑,以隆易从之义,不亦可乎!”太祖从其议。历甘陵、沛、阳平太守,所在有绩。
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讬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为教与群下曰:“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夫设教而犯,君之劣也;犯教而闻,吏之祸也。君劣於上,吏祸於下,此政事所以不理也。可不各勉之哉!”於是下吏莫不自励。
后为大司农。芝奏曰:“王者之治,崇本抑末,务农重谷。方今二虏未灭,师旅不息,国家之要,惟在谷帛。臣愚以为专以农桑为务,於国计为便。”明帝从之。
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 (《三国志?魏书》卷十二 有删节 )
注:①太祖:指魏武帝曹操。②菅长:菅县县令。③主簿:县令的下属,主管文书。④掾吏:县令的属官。⑤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地方的官员。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2)盖君能设教,不能使吏必不犯也。吏能犯教,而不能使君必不闻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指津】:(1)(5分)译文:刘勋给司马芝写信,不署上姓名,却多次在信中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没有给他回信,一概按照法律处理。
(2)(5分)译文:君王能够设立法令,(却)不能让吏员们一定不违犯法令。吏员们能触犯教令,却不能让君主始终不知道。
参考译文 :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郡温县人。年轻时是一个读书人,到荆州躲避战乱,在鲁阳山里遇到强盗。同行的人们都丢下年老体弱的人逃走了,只有司马芝一个人坐在那里守护老母亲。强盗来到后,用刀对着司马芝。司马芝叩头说道:“我的母亲年纪很大了,(她的养老送终问题)只能拜托诸位了。”强盗们说:“这是个孝子啊!杀他不仁义。”司马芝于是能免于被杀,用小车把母亲推走了。司马芝在南方住了十几年,亲自耕种,恪守礼义节操。
魏武帝曹操平定了荆州,任命司马芝作菅县长。当时天下政权刚刚建立,各地大多不遵守法律。郡主簿刘节是旧日的大家族子弟,为人豪爽侠义,拥有一千多位宾客,外出就做盗贼,回到官署里则扰乱吏治。不久,司马芝派遣刘节的门客王同等人去当兵。掾史拒绝,禀告说:“刘节家里从来就没有派人服过徭役,如果他们到时把人藏起来,您一定要为滞留误期而负责的。”司马芝不答应,给刘节写了封信说:“您是这里的大家族,又是郡里的左右手,而您的宾客经常不服劳役,黎民百姓早就心怀怨恨和不满,有些流言已经被上级听到。现在征发王同等人去当兵,希望您能按时派遣他出发。”士兵们已经在郡里集结了,但刘节把王同等人藏了起来,还乘机让郡督邮以征兵为借口去讹诈责问县里。县里的掾史没有办法,请求让自己代替王同去当兵。司马芝就派人骑快马把一封信送到郡城济南,信上说细列举了刘节的罪状。太守郝光历来敬重信任司马芝,当即下令让刘节代替王同去当兵,青州人称司马芝“能让郡主簿去当兵”。
后来司马芝升作广平县令。征虏将军刘勋,地位尊贵,受宠骄横。他又是司马芝原来所在郡里的将军。刘勋宾客和子弟们在司马芝的管界内多次犯法。刘勋给司马芝写信,不署上姓名,却在信中多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没有给他回信,一概按照法律处理。以后刘勋由于行为不轨被诛杀,与刘勋交往并有关联的人全都获罪,而司马芝却因为不徇私而被人们称道。
黄初年间,司马芝被调入京城任河南尹。他抑制豪强,扶持贫弱,私下请托也行不通了。正遇宫中太监想托司马芝办事,又不敢开口讲,就通司马芝妻子的伯父董昭传话。董昭也害怕司马芝,没有替他传话。司马芝给下属官员们规定教令,说:“君王能够设立法令,却不能让吏员们一定不违犯法令。吏员们能触犯教令,却不能让君主始终不知道。设立了法令却有人违犯,这是君主的不足,官吏们触犯了教令让君主知道后,就是官吏们的灾祸了。君主在上面有劣政,官吏们在下面造成灾祸,这是政事得不到治理的原因。大家能不以此自勉吗?”于是他下属的官吏们没有不以此勉励自己的。
后来,司马芝任大司农。司马芝上奏说:“王者的治国方法,崇尚农耕本业,抑制商贩这些末梢的行业,发展农业,重视粮食。现在吴、蜀两地的贼人还没有被消灭,战争不断,国家最重要的事务就是储备粮食和布帛。我认为要专门把农耕蚕桑当作要事,从国家大业考虑,这样才是方便有利的。”魏明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司马芝性情公平正直,不以廉洁方正自矜。他和宾客们谈话时,有不同意的,就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回来后也不会说什么不同的话。司马芝在任职期间死去,家里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自从魏国建立以来到现在,历任河南府尹中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
二、(南昌2006第二次调研测试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也。少落拓,不治产业,家贫无以自给,每穿窬为盗。与辅公炻为刎颈之交。公炻家以牧羊为主,公炻数攘羊以馈之,姑有憾焉,因发其盗事。郡县捕之急,伏威与公炻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时年十六。常营护诸盗,出则居前,入则殿后,故其党咸服之,共推为主。
大业九年,率众入长白山,投贼帅左君行,不被礼,因舍去,转掠淮南,自称将军。时下邳有苗海潮,亦聚众为盗,伏威使公炻谓曰:“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若公能为主,吾当敬从,自揆不堪,可来听命,不则一战以决雌雄。”海潮惧,即以其众归于伏威。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率兵讨之,伏威与战,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迫其步骑陷于大泽,火至皆烧死。有海陵贼帅赵破阵,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伏威令公炻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破阵大悦,引伏威入幕,尽集其酋帅纵酒高会。伏威于坐斩破阵而并其众,由此兵威稍盛。
炀帝遣右御卫将军陈棱以精兵八千讨之,棱不敢战,伏威遗棱妇人之服以激怒之,并致书号为“陈姥”,棱大怒,悉兵而至。伏威逆拒,自出阵前挑战,棱部将射中其额,伏威怒,指之曰:“不杀汝,我终不拔箭。”遂驰之。棱部将走奔其阵,伏威因入棱阵,大呼冲击,所向披靡。获所射者,使其拔箭,然后斩之,携其首复入棱军奋击,杀数十人。棱军大溃,仅以身免。乘胜破高邮县,引兵据历阳,自称总管,分遣诸将略属县,所至辄下,江淮间小盗争来附之。伏威曾选敢死之士五千人,号为“上募”,宠之甚厚,与同甘苦,有功战则令“上募”击之,及战罢阅视,有中在背便杀之,以其退而被击也。所获资财,皆以赏军士,有战死者,以其妻妾殉葬,故人自为战,所向无敌。
又移居丹阳,进用人士,大修器械,薄赋敛,除殉葬法,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太宗之围王世充,遣使诏之,伏威请降。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赐姓李氏。寻太宗征刘黑闼,拜伏威为太子太保,留于京师,礼之甚厚。后辅公炻之反也,诈称伏威之令以绐其众,高祖遣赵郡王孝恭讨之。时伏威在长安暴卒。及公炻平,孝恭收得公炻反辞,不晓其诈,遽以奏闻,乃除付伏威名,籍没其妻子。贞观元年,太宗知其冤,赦之,复其官爵,葬以公礼。(《旧唐书》)
把I卷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力分势弱,常恐见擒,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伏威于坐斩破阵而并其众,由此兵威稍盛。(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指津】:①势力分散薄弱,常常担心会被人擒服,何不合并起来而变得强大,就不担心隋军擒制我们了。(“见擒”“相制”译对各得1分,大意对得1分,共3分)
②杜伏威在宴席上杀了赵破阵共收编了他的部众,从此他的兵威就渐渐强大了起来。(“于坐”“稍”译对各得1分,大意对得1分,共3分)
③对那些胡作非为的人以及贪赃枉法的官吏,无论罪行轻重�律杀掉。(“贪浊”“无”译对各得1分,大意对得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杜伏威是齐州章丘人,年轻时放纵不羁,也不思谋置办家产,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养活自己,常常做些打洞翻墙的偷盗勾当。和辅公炻是生死相许的朋友。公炻的姑姑家以放羊为主,公炻多次从姑姑家偷羊送给他,公炻的姑姑很怨恨,于是便告发了杜伏威偷盗的事。郡县合门追捕他追得很急,杜伏威和辅公炻便一起逃亡,纠集一群人一块做强盗,当时他才十六岁。平常很注意照顾保护一块为盗的人,出行时走在前头,返回时则自己断后,因此他的徒众都佩服他,共同推举他做首领。
大业九年,率领他的徒众进入长白山,投奔贼师左君行,没有受到礼遇,于是便离开了左君行,转而在淮南一带打家劫舍,自称为将军。当时下邳有个叫苗海潮的,也正聚众为盗,杜伏威便派辅公炻对他说:“现在大家同为隋朝的暴政所苦,各自兴兵谋大义,势力分散薄弱,常常担心会被人擒服,合并起来而变得强大,就不担心隋军擒制我们了。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如果你能挑头为主,我愿意恭敬地服从,假如你觉得自己不能担当这个重任,可以来投奔我,否则我们可以决战一场来分高下。”苗海潮害怕了,就带领他的手下人一起归顺了杜伏威。江都留守派遣校尉宋颢率领人马讨伐杜伏威,杜伏威与他交战,假装失败了逃亡,把宋颢的人马引入江边芦苇丛中,而后从上风头放火,把宋颢的步骑逼入在泽中,大火所到之处宋颢的人马都被烧死。海陵还有个贼帅赵破阵,听说杜伏威的兵少便轻视他,派人来召唤杜伏威,说是要与伏威并为一伙。杜伏威命令辅公炻领着人马在外面严阵以待防备变故,自己领着十个人带了牛和酒进去拜见赵破阵。赵破阵十分高兴,把杜伏威引入营帐中,让手下的头领们都集合起来尽兴豪饮。杜伏威就在宴席上杀了赵破阵并收编了他的部众,从此杜伏威的兵威就渐渐强大了起来。
隋炀帝又派遣右御卫将军陈棱带领精兵八千人讨伐杜伏威,陈棱不敢出战,杜伏威给陈棱送去女人的衣服来激怒他,并在给陈棱的信上称呼他为“陈姥”,陈棱大怒,带领全部人马倾巢而出。杜伏威引兵迎拒,亲自来到阵前挑战,陈棱的部将射中了杜伏威的面额,伏威大怒,指着那个部将说:“如果不杀了你,我就一直不拔掉这支箭。”就径直向他冲去。陈棱的部将转身跑回自己阵中,杜伏威于是冲入陈棱阵中,一边大喊一边向前冲,所到之处敌人纷纷败走。抓获了那个向他射箭的将领,逼他为自己拔了箭,然后把他杀了,携带着他的首级又一次冲入陈棱军中奋力拼杀,杀了几十个人。陈棱的军队大败,最后仅有陈棱自己免于一死。又乘胜攻破高邮县,引兵占据历阳,自称为总管,分别派遣手下诸将进攻下属各县,所到之处就被攻克,江淮之间的小股盗匪争着前来归附他。杜伏威曾经选出敢死队的勇士五千人,号称为“上募”,对这支队伍十分宠爱,与他们同甘共苦,有可立大功的恶战就命令“上募”出击,等到仗打完了便�一检查,发现有背部被人击中的便把他杀掉,因为他是畏惧退却才被击伤的。战斗中所缴获的资财,全都拿来赏赐军士,有战死的人,就让自己的妻妾为他殉葬,所以每个士兵都奋勇作战,所向无敌。
杜伏威又移居丹阳,选拔任用有才能的人,大举修造各种作战器械,减轻赋税,废除用活人殉葬的做法,对那些胡作非为的人以及贪赃枉法的官吏,无论罪行轻重一律杀掉。太宗围攻王世充,派人送来诏令,杜伏威请求投降。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并赐姓李氏。不久之后太宗征讨刘黑闼,又授予杜伏威太子太保的职位,留在京师,礼遇甚厚。后来辅公炻谋反,假托杜伏威的命令来欺骗他的部属,高祖派遣赵郡王孝恭前往讨伐。当时杜伏威在长安突然身亡。等到辅公炻的叛乱平复,孝恭得到了辅公炻煤反的文告,不知其中有假,立即把它陈奏给皇上,于是褫夺了杜伏威的名位,让他的妻子儿女没籍为奴。贞观元年,太宗即位,知道杜伏威的冤屈,就赦免了他,恢复他的官爵,并按照国家的礼制安葬了他。
三、(江苏省盐城中学2006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敞。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二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2分)
译文:
⑵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3分)
译文:
⑶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3分)
译文:
【要点指津】:⑴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
⑵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
⑶士人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
参考译文: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担任将军,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的名声从此显扬。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由囚徒(直接)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
建元六年,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韩安国说:“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通过大行王恢告诉皇上说:“匈奴刚与汉和亲,亲近信任边地之民,可以用财利去引诱他们。”于是暗中派遣聂翁壹做间谍,逃到匈奴,对单于说:“我能杀死马邑城的县令县丞等官吏,将马邑城献给您投降,财物可全部得到。”单于很看重并信任他,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便答应了聂翁壹。聂翁壹就回来了,斩了死囚的头,把他的脑袋悬挂在马邑城上,假充是马邑城官吏的头,以取信于单于派来的使者。说道:“马邑城的长官已经死了,你们可以赶快来。”于是单于率领十余万骑兵穿过边塞,进入武州塞。正在这个时候,汉王朝埋伏了三十多万军队,隐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诸位将军都隶属护军将军。互相约定,单于进入马邑城时汉军的伏兵就奔驰出击。当时单于军队距离马邑城还有一百多里,将要抢夺劫掠,可是只看见牲畜放养在荒野之中,却见不到一个人。单于觉得很奇怪,就攻打烽火台,俘虏了武州的尉史。想向尉史探问情况。尉史说:“汉军有几十万人埋伏在马邑城下。”单于回过头来对左右人员说:“差点儿被汉所欺骗!”就带领部队回去了。
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处于忠厚之心。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在梁国推荐了壶遂、臧固、郅他,都是天下的名士。士人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韩安国在元朔二年去世。
四、(2006年泗阳中学模拟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击,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节选自《史记》)
1.对下列各句中“其”字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 指代前文中的“(田)忌”
B.据其街路 指代前文中的“大梁”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指代前文中的“庞涓”
D.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 指代前文中的“斫大树白”
【要点指津】:D。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中的省略,这既需要我们有上下联系的思想,又要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明确代词的具体指代对象,D项中“其”应指代“大树白”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孙膑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①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②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③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④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⑤马陵道狭,而旁多阴隘,可伏兵。 ⑥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要点指津】:D。第1句侧重表现孙膑的“智慧”;第3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庞涓”,后一分句的主语是田忌,都与孙膑无关;第5句是司马迁对“马陵”地理环境的客观叙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膑原在魏国,因受迫害而沦为刑徒,后来,他暗地里见到并说服了齐国使者,得以逃到齐国,受到齐国将军田忌的信任和像对待客人一样的款待。
B.在田忌与齐王等人赛马时,孙膑教给田忌用下等马与对方的上等马对比,用上等马与对方的中等马对比,用中等马与对方的下等马对比,结果一负、一平、一胜,赢了齐王千金。
C.本文记叙的“围魏救赵”和“马陵道之役”的故事,充分表现出孙膑的卓越的军事才能。期中“马陵道之役”的胜利,更是由于他通过仔细研究,充分掌握了敌我情况而取得的。
D.文章刻画人物的性格面貌,生动逼真。写孙膑的出谋献策,往往只说做法,不讲原因,到了,才看到它的作用。这种写法,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答案、B.根据原文“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可知结果不是一负一平一胜而是一负二胜。
参考译文:
齐国全都来到魏国都城大梁,孙膑以受刑囚犯的身份暗中求见齐使。齐使认为孙膑是一位奇才,就私下用车把他载到齐国。齐将田忌认为孙膑有才就像对待客人那样对待他。
田忌屡次与齐国几位贵公子下很重的赌注赛马,孙膑见田忌的马匹与对手的马匹相关不远,这些马匹分上、中、下三等。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让您取胜。”田忌相信孙膑的话对,(于是)和齐王及各位公子下了千金的赛马赌注。等到临近比赛,孙膑说:“今天用您的下等马匹与他们的上等马匹比,用您的上等马匹和他们的中等马匹比,用您的中等马匹与他们的下等马匹比。”双方赛马完毕,田忌一负二胜,终于赢得齐王千金。
这以后,魏国进攻赵国,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兵。齐威王要让孙膑担任统帅,孙膑推辞说:“遭受重刑的人难当重任。”齐王于是让田忌担任统帅,而让孙膑担任军师,坐在有篷盖车中,为齐军出谋划策。田忌要率领齐军直奔赵国,孙膑说:“理乱丝只能用手徐徐解开,不可紧握拳头使劲;排解斗殴也只能好好的劝解,不可插手帮打。现在魏赵两国交战,魏国的精兵必定全部用在国外,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您不如率兵快速直奔大梁,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的真正空虚之地,魏国就一定会舍弃赵国而前来自救,这样,我们就可以一下子解除赵国被围的局面,同时消弱魏国的力量。”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魏军果然撤离了赵国都城邯郸,与齐军在桂陵打了一仗,结果田忌大败了魏军。
又过了十三年,魏与赵联合攻打韩国,韩国紧急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将前往救韩,直奔大梁。魏国大将庞涓听到了消息,就撤离韩国回头追击齐军,但此时齐军已奔西而去。孙膑对田忌说:“他们魏国军队一贯骄横看轻齐军,齐军一直被认为胆怯;善于作战的人顺着事情的发展趋势向有利的方面加以引导(魏兵以齐兵为怯,齐兵就伪装胆怯逃亡,诱使魏兵上当)。兵法上说:(一昼夜)追逐胜利于百里之外,(兵既疲累,供应也不及)这样,虽上将也难免爱挫,(即使是追逐)五十里,士卒也只有一半能够先期到达。让齐军进入魏地后筑供十万人吃饭用的灶,第二天筑供五万人吃饭用的灶,第三天筑供三万人吃饭用的灶。庞涓率军连追了三天,非常高兴,说:”我本来知道齐军胆小,进入我国仅三天,齐军中的逃亡者就超过了一半。“于是丢下步兵,和他的骑兵昼夜兼程追击齐军。孙爱估计庞涓的行程,晚上将到达马陵。马陵一带道路狭窄,道旁有许多障碍,可埋伏军队。于是(派人)砍去一大树的树皮,露出白色木质部分,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同时让善于射箭的一万齐兵弓弩手夹道埋伏,约定说:“晚上见到举火的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到夜晚到达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白色木质上写有字迹,就点燃火把照看。未等读完上面的字,齐军就万箭齐发,魏军大敌逃散。庞涓自知败势不可挽回,就割脖子自杀了。齐军于是彻底打败了庞涓的军队
五、(2007年高考模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周忱字恂如,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明年,成祖择其中二十八人,令进学文渊阁。忱自陈年少,乞预、帝嘉其有志,许之。寻擢刑部主事,进员外郎。宣德五年九月,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苏州一郡,积遗至八百万石,思得才力重臣往厘之。乃用大学士杨荣荐,迁忱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
忱一切治以简易。既久任江南,与吏民相习若家人父予。每行村落,屏去驺从,与农夫饷妇妇相对,从容问所疾苦,为之商略处置。其驭下也,虽卑官冗吏,悉开心访纳。遇长吏有能,如况钟及松江知府赵豫辈,则推心与咨画,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常诣松江相视水利,见嘉定、上海间沿江生茂草,多淤流,乃浚其上流,使昆山、顾浦诸所水,迅流驶下,壅遂尽涤。暇时以匹马往来江上,见者不知其为巡抚也。
当时言理财者,无出忱右。钱谷巨万,一屈指无遗算。尝阴为册记阴晴风雨,或言某日江中遇风失米,忱言是日江中无风,其人惊服。有奸民故乱其旧案尝之。忱曰:“汝以某时就我决事,我为汝断理,敢相绐耶?”顷之,诏趣造盔甲数百万。忱计明盔浴铁工多,令且沃锡,数日毕办。
(节选自《明史?周忱传》) (http://www.51985211.com)
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分别属于正面表现周忱“简易”与精明能干的一组是( )
A 每行村落,屏去驺从。 B 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
谷巨万,一屈指无遗算。 忱言是日江中无风,其人惊服。
暇时以匹马往来江上。 D 当时言理财者,无出忱右。
C. 与吏民相习若家人父子。 令且沃锡,数日毕办。
【要点指津】:A。“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说其善于用人而不能说明其“简易”“与吏民相习若家人父子”是说其亲民爱民而不能说明其“精明能干”D项中没有表达“简易”方面的内容。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宣宗宣德五年,由于大学士杨荣的举荐,周忱升任工部右侍郎被派遣到赋税拖欠严重的江南担任巡抚。
B.周忱经常与部下进行交流,不论是低级闲杂的官吏还是像况钟这样有才干的官员,都让他们扬其所长,所以做事情都能够成功。
C.周忱经常到松江府视察水利情况,他用疏通上游的方法,让江水迅速流下来,冲掉松江的淤积,使河道畅通。
D.有人称某日运粮船遇风损失了官家的米谷,周忱指出那一天并没有刮风,因为他用一个册子记下每天的天气状况。
【要点指津】:B(能够“尽其长”的只是况钟等有才能的官员)
参考译文:
周忱字恂如,是江西吉水人。明成祖永乐二年进士,被选为庶吉士。第;年,成祖在其中选择二十八人,命他们进入文渊阁学习。周忱向皇帝诉说自己年轻,请求参加进丈渊阁学习。皇帝称赞他有大志,批准了他。不久,周忱被提升为刑部主事,又晋升为员外郎。宣德五年九月,皇帝因为天下资财赋税大多管理不好,江南更是严重,单是苏州这一个郡,累积拖欠赋税达八百万石,想找一个有才干的重臣去治理。于是由大学士杨荣推荐,提拔周忱为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各府,总管监督当地的赋税粮食。
周忱用简单方便的方式来处理所有事情。他长时间在江南一带担任长官,跟当地官吏百姓彼此熟悉,就像家里人父子一样。周忱时常在村落中巡行,不带骑马的随从,跟农夫农妇面对面交谈,态度平和地询问他们的疾苦,给他们谋划处理问题。他统制部下,即使是低级闲杂的官吏,也都坦诚地询问、采纳他们意见。遇到有才能的官员,像况钟以及松江知府赵豫之类的人,就推心置腹同他们商量筹划,务必用尽他们的长处,所以事情没有不能完成的。周忱常常到松江府视察水利情况,看到嘉定、上海之间沿江长着茂盛的杂苹,多处淤积不通,于是疏通上游,让昆山、顾浦各地的江水,迅速流下下来,淤积处全都被冲掉。空闲时骑着一匹马在江边来来去去,看见的人不知他就是巡抚大人。
当时人们认为管理钱财的官员,才干没有能够超过周忱的。钱财谷物数量巨大,周忱屈指一算全无遗漏。他曾经暗中用册子记下天气阴晴风雨的情况,有一人说是某一天在江中遇到刮风,失去官家一些米谷,周忱当即指出这一天江中没有风,那个人又吃惊又佩服。有个奸诈的人故意搞乱自己过去的案子,来试一试周忱的本事。周忱说:“你在某个时候来找我判决,我已经替你判决料理,你还敢来欺骗我吗?”不久,皇帝下令催促制造几百万副盔甲。周忱算明盔甲镀铁用工太多,命手下暂且用浇锡的办法,结果几天就完成制造盔甲的任务。
六、(清华附中06高考模拟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敖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史,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翁归治东海明察,郡中吏民贤不肖,及奸邪罪名尽知之。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东海大豪郯许仲孙为奸猾,乱吏治,郡中苦之。二千石欲捕者,辄以力势变诈自解,终莫能制。翁归至,论弃仲孙市,一郡怖栗,莫敢犯禁。东海大治。
节选自《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1.下列各句全都能表现尹翁归为政才能的一组是( )
①为狱小吏,晓习文法。
②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
③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④甚奇其对,除补卒史,便从归府。
⑤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⑥一郡怖栗,莫敢犯禁。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⑤⑥ D.②③⑤
【要点指津】:C(①句是介绍他的经历,还体现不出他的才能;③句是他向田延年自我介绍,也不足以表现他为政的才能;④交代他因此次应对受到田延年赏识,还不足以表现他为政才能。)
2.下面对文章叙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尹翁归文武兼备,敢作敢为,在平阳县做官时,素来依仗权势横行不法的霍氏家奴门客也不敢横行霸道,又因为他廉洁奉公,不受馈赠,那些商人们也都害怕他。
B.太守田延年发现他是个人才,决定重用他,调他作了督邮的属下,他揭发检举官员,都要找到他们确凿的罪行,依法行事,使那些下属官吏虽然受到惩处,却无法产生怨恨。
C.尹翁归被征召作东海太守,去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于定国本想有所嘱托,但由于对他的人品才干的佩服,以至于和他交谈了一天,也始终没有说出口。
D.尹翁归明察秋毫,对东海的官吏百姓的情况了解得非常清楚。郯县的土豪许仲孙作奸犯科,以前的太守都拿他没有办法,尹翁归到任之后,把他斩首示众,东海大治。
【要点指津】:B(“调他作了督邮的属下”的说法有误,这里的“署”是“署理”或“担任”的意思。另外,“无法产生怨恨”的说法也欠妥当,应该是“没有怨恨”)
参考译文:
尹翁归,字子兄,是河东平阳人。他少年时使成为孤儿,与叔父一起生活。早年在牢狱中任小吏,熟悉法令文书。喜欢击剑,无人是他的对手。当时大将军霍光执掌朝政,霍家子弟都在平阳,他们的奴仆、家客手执兵器在街市打架斗殴,官吏不敢管。及至尹翁归担任管理街市的官吏,没有人敢在街上横行不法;他公正廉明,不受贿赂,商人们都很敬畏他。
后来,正巧田延年为河东太守,巡视各县,抵达平阳。把过去的吏员五六十人召集起来,田延年亲自接见,令习文的人站在东面,习武的人站在西面。几十人都按照命令站好,到尹翁归时,却伏地不起,他对田延年说:“翁归文武兼备,任凭您吩咐。”功曹认为这个官吏倨傲不逊。田延年说:“这有何妨。”于是把尹翁归召上前来问话,对他的见解非常惊奇,因此补任他为卒史,并带回自己的官府。他处理案件,揭发奸邪,都能够一查到底,弄清原委。田延年极看重他,自认为才能不及尹翁归,迁升他为督邮。河东郡共管辖二十八个县,分为两个部分,闳儒负责汾河以北,尹翁归负责汾河以南。他揭发检举官员,都依法行事,被检举的人也是罪有应得,属县的长官虽然受到惩处,却没有人怨恨。
受征召拜为东海太守,赴任时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于定国家在东海郡。欲托他照顾两个同乡的孩子,便让这两个孩子呆在后堂等待引见。于定国与尹翁归谈了一天,也未敢把这两个人引见给尹翁归。尹翁归离开之后。于定国对这两个人说。“他是个贤良的官员,你们没有什么本事,我又不能靠私交求他照顾。”
尹翁归治理东海郡,明于观察,郡中的官吏百姓,是贤良还是不肖,以及奸邪犯法者的名字,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他要有所收捕惩处,以一儆百,官员百姓都愿服从,害怕他的威严而改过自新。东海大土豪郯县的许仲孙奸邪狡猾,破坏吏治,郡中深受其害。每次太守要逮捕他,他都依靠势力,使用奸诈伎俩自我解脱,始终没有受到制裁。尹翁归到后,将许仲孙在街市上斩首,全郡的人都震惊慑服,没有人再敢触犯法令,东海郡大治。
七、(200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赵绰字士倬,河东人也。性质直刚毅。刑部侍郎辛亶尝衣绯裈①,俗云利于官,上以为
厌蛊,将斩之,绰曰:“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上怒甚,谓绰曰:“卿惜辛亶而不自惜也?”命左仆射高颎将绰斩之。绰曰:“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至朝堂,解衣当斩。上使人谓绰曰:“竟如何?”对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上拂衣而入,良久乃释之。明日,谢绰,劳勉之,赐物三百段。
时上禁行恶钱②。有二人在市以恶钱易好者,武侯执以闻,上悉令斩之。绰谏曰:“此
二人坐当杖,杀之非法。”上曰:“不关卿事。”绰曰:“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欲妄杀人,岂得不关臣事?”上曰:“撼大木不动者,当退。”对曰:“臣望感天心,何论动木!”上复日:“啜羹者,热则置之。天子之威,欲相挫邪?”绰拜而益前,呵之不肯退。上遂入。治书侍御史柳彧复上奏切谏,上乃止。上以绰有诚直之心,每引入阁中,或遇上与皇后同榻,即呼绰坐,评论得失。
(选自《隋书?赵绰传》)
[注释]①裈(kūn):裤子。②恶钱:私铸的钱。
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绰“执法一心,不敢惜死”的一组是( )
①据法不当死,臣不敢奉诏。 ②陛下宁可杀臣,不可杀辛亶。
③上拂衣入,良久乃释之。 ④此二人坐当杖,杀之非法。
⑤陛下不以臣愚暗,置在法司。 ⑥治书侍御史柳彧复上奏切谏,上乃止。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⑤ D.②⑥
【答案及解析】C。(①④只是表示反对。③是皇帝的不满。⑥别人的行为。)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或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赵绰执法严明,为人正直,因而屡屡触怒皇上。
B.皇帝用“撼大木”和“啜羹”两个比方来暗示赵绰,不要妄图破坏了皇帝的威严。
C.皇帝因赵绰不听从他的旨意,执意要杀了他,幸亏柳彧劝止皇上,赵绰才保住性命。
D.隋文帝处置案件往往任由己意,并屡被赵绰的力谏激怒。隋文帝呵斥他,威胁他,甚至于要处死他,但最终都还是认可了赵绰的意见。
【答案及解析】C。(柳彧劝皇帝不要斩杀那两个换恶钱的人,不是劝阻杀赵绰,况且第二段也未表现皇帝要杀赵绰。)
参考译文:
赵绰字士倬,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性格朴实直率刚毅。刑部侍郎辛亶曾经穿着红色
的裤子,俗语说这样可以有利于升官,皇上认为这是巫术,将要斩死他。赵绰说:“依据法律,辛亶不应该定为死罪,我不敢执行诏令。”皇上大怒,对赵绰说:“你是只顾怜惜辛亶而不怜惜自己吗?”下令让左仆射高颎将赵绰处斩。赵绰说:“陛下宁可杀了我,也不能杀辛亶。”把赵绰押到朝堂上,脱了他的官服将处以斩刑。皇上派人问赵绰说:“你究竟打算如何?”赵绰回答说:“我一心一意执法,不敢顾惜自己的生命。”皇上气得拂袖而去,过了好久才下令释放了赵绰。第二天,皇上向赵绰道歉,慰劳并鼓励了他,赏赐给他绸缎三百区。
当时皇上严禁使用劣质铜钱。有两个人在市场上用劣质铜钱换好钱,巡逻的将士逮住了
他们并向皇上报告,皇上下令将他们全部处以斩刑。赵绰进谏说:“这两个人只该判处杖刑,处死他们不合乎法律。”皇上说:“这不关你的事。”赵绰说:“陛下不认为我愚昧糊涂,任命我为法官,皇上想要胡乱杀人,怎么能不关我的事呢?”皇上说:“一个人想撼动大树却撼动不了,就应该退下。”赵绰说:“我希望感动皇上的心,哪里只是说要撼动大树呢!”皇上又说:“喝汤的人,如果汤太热就会放下不喝。天子的权威,你也想要触犯吗?”赵绰一边下拜,一边更加向前,皇上呵斥他,他也不肯退下。皇上只好退回后殿。治书侍御史柳彧又上奏极力劝谏,皇上这才接受了。皇上认为赵绰有诚实正直之心,常常请他到宫中去议事,有时遇上皇上和皇后同坐,皇上就叫赵绰也坐下,和他议评朝政的得失。
八、(2007年湖南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待漏院记
王禹偁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①,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②启行,煌煌火城③。相君至止,哕哕銮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撤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④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人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⑤,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⑥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玩器,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土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⑦,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⑧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死下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选自《四部丛刊》本《小畜集》
【注解】①品物:万物。亨:通达。②相君:对宰相的敬称。③火城:朝会时的火炬仪仗。④兆民:百姓。⑤灾眚:灾祸。荐至:接踵而至。⑥厘:矫正。⑦慆:长久不绝。⑧重瞳:相传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子,此指皇帝。
1、下列四个选项中,不能使国家安定太平的一项是( )
A、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
B、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
C、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
D、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
【答案及解析】:D。权臣营私弄权,混淆皇上视听。
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从天道到圣人,从自然到社会,从宏观到微观,由远及近,以古论今,步步深入,
环环相扣。起笔以“德”字作为全篇立论的依据,给人以凛然感。
B、文章通过对贤、奸、庸三类宰相的描述和评判,表达了作者公正无私,勤政安民的吏
治主张,富有进步意义。
C、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待漏院临朝前的大臣们的不同心态进行对比,颂扬了敢于直
谏的贤相,鞭挞了谄上欺下的奸臣,指责了碌碌无为的庸员。
D、尽管本文“似箴似铭”、“非骈非散”,但都继承了韩愈“文从字顺”的一面,具有
平易晓畅,结构严密,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的特色。
【答案及解析】:A。以“勤”作为立论的依据。
参考译文 :
天道不说话,而万物却能顺利生长,年年有所收成,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掌握四时、五行的天官天吏在疏通运行它的元气。皇帝不说话,而人民和睦相亲,四方万国安宁,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三公商讨了治国纲要,六卿职责分明,宏扬了皇帝的教化。由此可知,国君在上清闲安逸,臣子在下勤于王事,这是取法于天的缘故。自古以来善于辅佐国君治理天下的相才,从皋陶、夔到房玄龄、魏征是屈指可数的。这些人不但有德行,而且都勤劳不懈。况且早起晚睡,侍奉国君,卿大夫尚且如此,更何况宰相呢!
朝廷从建国初期就沿袭前代的制度,在丹凤门右边设立宰相待漏院,表示要辛勤料理政事。当那宫殿望楼微见曙光,东方还未大亮时,宰相就已起身赴朝,辉煌的灯光将皇城照耀得光亮通明。宰相的车驾来到,鸾铃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时宫门未开,玉壶里的更漏水还在不停地流滴。于是,宰相撤除车上的逢盖,下车后在待漏院里休息。在等候上朝的时刻,宰相大概在思考问题吧?
他或许在想,老百姓还没过上太平日子,应考虑怎样使他们平安;各方少数民族尚未归顺,考虑怎样使他们来归附;战火未息,用什么方法来平息;田园荒芜,怎样让人们去开垦;德才兼备之人尚未任用,我怎样推荐他们;奸诈的小人在朝掌权,我怎样贬斥他们;六气不能调和,灾祸接连发生,我愿意辞去相位向上天祷告来消除灾殃;五种刑罚运用不当,欺诈行为不断发生,我请求修养德行来矫正它。怀着深深的忧虑,等待天明入宫。宫门开后,善听各方意见的天子离得很近。宰相说出了心理话,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国家的政治风气因此清明平静,黎民百姓因此富裕安乐。如果能像这样,那么统领百官,享受优厚的俸禄,就不是侥幸而得,而是完全应该的。
他或许在想,私仇还没报复,考虑怎样将仇人赶走;旧日恩情尚未报答,考虑怎样使恩人荣耀;奴仆美女金玉丝绸,怎样才能搜括到手;香车骏马古玩珍器,怎样才能巧取掠得;奸邪之徒依附我的权势,我就要尽力提拔他们;正直之臣说直话顶撞我,我就要尽力贬谪他们;春、夏、秋三季都有报告灾情的,皇上面有愁容,我便考虑怎样用花言巧语取悦皇帝;官员滥用王法,国君听到了怨言,我便考虑怎样奉承献媚求得皇上欢心。满脑子私念纷至沓来,坐在待漏院闭目养神。宫门开了,皇上时时环顾四周。宰相进了谗言,皇上被他迷惑,政权由此而毁坏,皇位也因此而动摇。如果像这样,那么即使宰相被打入死牢,或流放远地,也不是不幸,而是完全应该的。
因此可见,一个国家的政权,亿万人民的性命,系在宰相一人身上,难道可以不谨慎吗?还有那种既没有恶名声,也没有好名声,跟着群臣一道上朝,又一起退朝,窃取高位贪图利禄,滥竽充数而一心想保全身家性命的宰相,也是不足取的。大理寺小吏王禹偁撰写此文,请求刻在待漏院的墙壁上,用来劝诫那些执政的大臣。
九、(200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之山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即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宴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人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晏子“求贤”和“礼贤”的一组是( )
A.①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 ②晏子于是延人为上客
B.①即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②晏子荐以为大夫
C.①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 ②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D.①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②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答案及解析】:A。B项,①是说晏子的节俭;②是说晏子荐贤。C项,①是说晏子对君主的忠心厚义;②是说晏子的名声大。D项,①是说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②是说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如实地回答。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抓住车夫妻子从门缝里窥视的细节,来揭示一个女子的内心隐秘。从瞬间的窥视
到提出离婚,御妻的神色、姿态、心理已然活现,不仅闪跃着个性的光芒,也表现了
她的心计、意念和独特的看人标准。
B.作者写石父、写御妻、写御者,是为了写晏子。这种借宾形主的手法,使晏子的形象
更加丰满。
C.司马迁赞美晏子,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罪的知己。所以,他在赞语中说:“假令晏子
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D.一个身为囚犯的石父,晏子却解救他,尊重他;一个地位卑贱的车夫,晏子却提拔他,
荐为大夫。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晏子自己的国相风度。
【答案及解析】:D。解救、尊重在囚禁中的石父,这是晏子求贤的表现;提拔推荐知过自改的车夫,这是晏子荐贤的表现。
参考译文: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当上齐国宰相后,仍然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
越石父有才德,却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并让他一同坐车回去。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了,进了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于是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虽然没有才德,但是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对我无礼,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府待为上宾。
晏子做齐国宰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坐在宽大的伞盖下面,用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非常得意。后来丈夫回到家里,他的妻子要求离去,车夫问她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身为齐国宰相,名扬诸侯,刚才我看见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如今你身高八尺,不过替人当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离去。”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如实地回答。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和《晏子春秋》,其中的言论详细极了。读了他们的著作后,还想看看他们的事迹,所以就依次编写了他们的合传。至于他们的著作,世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佚事。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王室国运衰微,齐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了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难道这是说的管仲吗?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尽了臣子的礼节之后才离去,这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就想到竭尽忠心,退朝就想到弥补朝政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十、(2007年高考模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①,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粱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阳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粱。粱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
会粱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缪②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酒酣,临邛令前奏琴曰:“窃闻长卿好之,愿以自娱。”相如辞谢,为鼓一再行。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卓王孙大怒曰:“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人或谓王孙,王孙终不听。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临邛,从昆弟假货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相如与俱之临邛,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炉。相如身自著犊鼻裈③,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有一男两女,所不足者非财也。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独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节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 ①赀:通“资”,钱财。郎:郎官,是汉代的宫廷宿卫侍从之官。
②缪:通“谬”,诈,佯装之意。
③著:穿。犊鼻裈(kūn,坤):形似牛犊之鼻的围裙。或说是形如牛犊之鼻的短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司马相如“穷困潦倒却又志气不衰”的一组是( )
A.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 后称病,使从者谢吉。
B.因病免,客游粱。 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
C.家居徒四壁立。 虽贫,其人材足依也。
D.从昆弟假货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 买田宅,为富人。
【答案及解析】:A。B项的“因病免,客游粱”与“穷困潦倒”无关; C项的“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不完全说“志气”; D项的“买田宅,为富人”已非“穷困潦倒”之时。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相如被授予郎官之职,侍卫孝景帝,做了武骑常侍,但这并非他的爱好。他喜欢
的是善于游说的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人。与读书人和游说之
士相处了好几年,于是写了《子虚赋》。
B. 司马相如本来就多才多艺,在与卓文君的婚姻问题上,他主动出击,先是用琴声暗自
诱发她的爱慕之情,继而托人以重金赏赐文君的侍者,以此转达倾慕之情,最终成就
了这段美满姻缘。
C,卓文君很喜欢音乐,当看到司马如喝酒、弹琴时,就心生爱意,以至私奔相如。在生
活无着的情况下,她主动建议返回乡里,相如“酤酒”,“文君当炉”,不顾非议,以
之营生。
D.对待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婚姻问题,卓王孙始而大怒,有人劝说他,他根本听不进,
后来,在一些兄弟和长辈交相劝说之下,卓王孙承认了这门亲事,并心甘情愿地分给
文君家奴一百人,钱一百万,以及她出嫁时的衣服被褥和各种财物。
【答案及解析】:D。 “卓王孙承认了这门亲事”是“不得已”,而非“心甘情愿”。
参考译文:
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他少年时喜欢读书,也学习剑术,所以他的父母给他取名犬子。司马相如完成学业后,很仰慕蔺相如的为人,就改名相如。最初,他凭借家中富有的资财而被授予郎官之职,侍卫孝景帝,做了武骑常侍,但这并非他的爱好。正赶上汉景帝不喜欢辞赋,这时粱孝王前来京城朝见景帝,跟他来的善于游说的人,有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相如见到这些人就喜欢上了,因此就借生病为由辞掉官职,旅居粱国。粱孝王让相如这些读书人一同居住,相如才有机会与读书人和游说之士相处了好几年,于是写了《子虚赋》。
正赶上粱孝王去世,相如只好返回成都。然而家境贫寒,又没有可以维持自己生活的职业。相如一向同临邛县令王吉相处得很好,王吉说:“长卿,你长期离乡在外,求官任职,不太顺心,可以来我这里看看。”于是,相如前往临邛,暂住在城内的一座小亭中。临邛县令佯装恭敬,天天都来拜访相如。最初,相如还是以礼相见。后来,他就谎称有病,让随从去拒绝王吉的拜访。然而,王吉却更加谨慎恭敬。临邛县里富人多,像卓王孙家就有家奴八百人,程郑家也有数百人。二人相互商量说:“县令有贵客,我们备办酒席,请请他。”一并把县令也请来。当县令到了卓家后,卓家的客人已经上百了。到了中午,去请司马长卿,长卿却推托有病,不肯前来。临邛令见相如没来,不敢进食,还亲自前去迎接相如。相如不得已,勉强来到卓家,满座的客人无不惊羡他的风采。酒兴正浓时,临邛县令走上前去,把琴放到相如面前,说:“我听说长卿特别喜欢弹琴,希望聆听一曲,以助欢乐。”相如辞谢一番,便弹奏了一两支曲子。这时,卓王孙有个女儿叫文君,刚守寡不久,很喜欢音乐,所以相如佯装与县令相互敬重,而用琴声暗自诱发她的爱慕之情。相如来临邛时,车马跟随其后,仪表堂堂,文静典雅,甚为大方。待到卓王孙家喝酒、弹奏琴曲时,卓文君从门缝里偷偷看他,心中高兴,特别喜欢他,又怕他不了解自己的心情。宴会完毕,相如托人以重金赏赐文君的侍者,以此向她转达倾慕之情。于是,卓文君乘夜逃出家门,私奔相如,相如便同文君急忙赶回成都。进家所见,空无一物,只有四面墙壁立在那里。卓王孙得知女儿私奔之事,大怒道:“女儿极不成材,我不忍心伤害她,但也不分给她一个钱。”有的人劝说卓王孙,但他始终不肯听。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文君感到不快乐,说:“长卿,只要你同我一起去临邛,向兄弟们借贷也完全可以维持生活,何至于让自己困苦到这个样子!”相如就同文君来到临邛,把自己的车马全部卖掉,买下一家酒店,做卖酒生意。并且让文君亲自主持垆前的酌酒应对顾客之事,而自己穿起犊鼻裤,与雇工们一起操作忙活,在闹市中洗涤酒器。卓王孙听到这件事后,感到很耻辱,因此闭门不出。有些兄弟和长辈交相劝说卓王孙,说:“你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家中所缺少的不是钱财。如今,文君已经成了司马长卿的妻子,长卿本来也已厌倦了离家奔波的生涯,虽然贫穷,但他确实是个人才,完全可以依靠。况且他又是县令的贵客,为什么偏偏这样轻视他呢!”卓王孙不得已,只好分给文君家奴一百人,钱一百万,以及她出嫁时的衣服被褥和各种财物。文君就同相如回到成都,买了田地房屋,成为富有的人家。
文言阅读
- 相关推荐
- 高考语文2006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17...2020-12-23
- 200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汇编2020-12-23
- 语文高考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2020-12-23
- 语文高考复习:词性和词类活用2020-12-23
- 语文高考文言文知识归纳总结(教师版)2020-12-23
- 高考语文2008年高考名师押题文言文部分2020-12-23
- 语文高考如何推断文言实词词义2020-12-23
- 高考语文2008高考文言词类活用复习纲要2020-12-23
版权所有:圣辅教育科技 | 闽ICP备16009067号
Copyright @ 2016-2022 www.sinogaok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