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院校资讯首页

同城双子星高校是指一座城市或者一个地区里两所实力和档次相当,经常被拿来组CP的名牌大学。我国主要的大城市往往都拥有两所风格迥异、相爱相杀的一组名校,比如北京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的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等等。

本文就从我国主要的十多座大城市的双子星大学切入,对比各城市双子星预算经费所体现出来的财力。本文所涉及的双子星包括:

城市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北京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上海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同济大学 杭合 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南京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武汉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天津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广州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成都 四川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长沙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重庆 西南大学 重庆大学 哈长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沈大 东北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上述16对双子星大学基本涵盖了我国实力最强的30多所名校,大部分都是同城能级接近的两所,而杭州/合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这三组比较特殊的CP则是因为本地确实缺乏匹配对象而在同区域跨城组成。

从2023年16组双子星城市总额看,理工科组合计达到2500亿元,高于综合性大学组2100,与当前国家的投资重点方向吻合。16组中理工科高于综合的达到11组,占压倒性优势,只有5组是综合性大学占优。

具体到高校,我们发现:

1、北大VS清华-理工科胜出:北大仅相当于清华经费的54%,且与往年比,两者差距不断拉大;

2、北师大VS北航-理工科胜出:北师大相当于北航的69%,差距也比往年有所扩大

3、人大VS北理工-理工科胜出:人大作为理工科规模极小的人文社科类大学,少于军工背景的北理工情有可原,人大本身破百亿的经费体量已经很让人印象深刻

4、复旦VS交大-理工科胜出:与上年相比,两者差距急剧拉大,复旦仅相当于交大的67%

5、华师大VS同济-理工科胜出:两者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华师大长期大幅度低于同济,今年仅相当于同济的50%

6、浙大VS中科大-综合胜出:关公战秦琼的组合,总量上毫不意外浙大遥遥领先,是所有组合里差距最大的一组,当然中科大规模很小,人均经费占优

7、南大VS东南-理工科胜出:从学校档次实力看,南大明显要高一档,但从经费上看南大落后东南太多,且差距呈扩大趋势,该组合是唯一一组实力强大的学校经费反而落后的一组

8、武大VS华科-综合胜出:两者长期势均力敌,过去几年华科一直以微弱优势领先,但今年武大逆势翻盘,也是今年唯一逆转的一组

9、西交大VS西工大-综合胜出:两者其实都是工科出身,但西交大实际上已经转型为综合大学。西交大实力强一档,但经费领先不多,因为西工大所属的工信部经济实力强大

10、南开VS天大-理工科胜出:过去几年一直是天大领先,但两者今年都成为失落者,同病相怜,天津的衰退某种程度上拖累了两校

11、中大VS华工-综合胜出:中大全方位长期领先,往年两者差距都在2倍以上,但今年华工表现抢眼,将差距缩小至1.57倍。这一组也是综合性大学最扬眉吐气的一组

12、川大VS成电-综合胜出:这一组与上一组极为相似,综合性大学整体长期领先且差距保持在1.5:1左右,今年成电涨幅更大

13、湖大VS中南-理工科胜出:这一组合也是毫无争议

14、西南大学VS重庆大学-理工科胜出:唯一一组211对985的组合,胜负毫无意外

15、吉大VS哈工大-理工科胜出:工信部对教育部的优势体现得淋漓尽致

16:东大VS大工-理工科胜出:其实两者都是工科大学,但至少东北大学在省会沈阳且名字更为综合,姑且将这一组的综合之名给到东大。大连理工不出意料地保持领先。

综上所述,整体上理工科大学的经费在绝对金额上占优,虽然与学科结构和性质有极大的关系,却也反映了当下的国内外局势在高等教育领域投资方向的一些倾向性


上一篇: 藏在“深山”里的211高校,个个实力不凡!

下一篇: 4所超200亿!教育部直属高校2023年预算公布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