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新工科”专业
1
什么是“新工科”?
对于“新工科”并没有明确定义,但它的基本范畴是指新兴产业。是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
从目前国内大学的专业设置情况看,电子技术类、计算机技术、网络与信息工程、安全工程、新能源、功能材料等专业都将纳入“新工科”的范畴。从这些专业的分布中不难发现,“新工科”专业的设置将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以新型信息、能源、控制等领域为主干。对于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来说,国家对“新工科”建设的倡导也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如果将目光投向“新工科”专业,更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2
“新工科”包含哪些专业?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包括了202个“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和410个“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其中,“新工科”专业改革类则涵盖了包括人工智能类、大数据类、智能制造类等热门“新工科”在内的19个项目群。
3
哪些考生适合学“新工科”?
新工科的部分专业对考生的 理科成绩是有要求的。比如说航空航天类专业,就要求学生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钻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数学、物理的要求非常高;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喜欢科学实验和动手实践,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一颗深入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等。所以,想学新工科,还是 先把数学和物理学好再说。
4
“新工科”就业去向
航空航天类专业:目前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在软硬件条件上已有了极大改善,大多数研究机构都设在北京、上海、西安、武汉、沈阳等大城市。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单位、海事局、造船厂、研究院、国内外船级社、船舶公司、海洋石油单位、高等院校、船舶运输管理、船舶贸易与经营、海关、海上保险和海事仲裁等部门,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研究、制造、检验、使用和管理等工作,也可到相近行业和信息产业有关单位就业。
生物制药专业:生物制药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生物药物研制、生产与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以及生物医药所涉及的保健品、医药相关产品的生产与应用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有很多,就业岗位归纳起来主要有机械工程技术人员、设计研发人员以及机械产品的销售人员。
“新工科” 建设的重要布局
作为深化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国家级前瞻战略, 未来技术学院是高校建设的重要一步。
5月7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正式揭牌,该校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担任未来技术学院院长。2021年5月,教育部确定并公布了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名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位列其中。根据教育部计划,未来4年将在全国布局建设20至30个未来技术学院。
着眼于“未来”,引领着“未来”,这类新兴学院像雨后春笋般崛起。4月初, 河南理工大学建设未来储能技术学院,这是河南省首个未来技术学院;4月29日,在多位院士的见证下, 湖南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揭牌成立……
国家战略,高校先行
2020年5月,为落实《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推进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工作,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
文件指出, 通过四年左右时间,在专业学科综合、整体实力强的部分高校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主要依托专业或学科已经列入 “国家级一流专业”或“一流学科”建设范围,具有相对优势。教育部将统筹各类资源,对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予以政策、经费支持和倾斜,推动稳定发展。
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共有17所高校申报,最终 12所国内顶尖高校进入首批名单。
首批未来技术学院都聚焦在哪些领域寻求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各高校都以处于领先地位的本校优势学科为基础,虽然学科、专业不尽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 跨学科交叉融合领域。东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聚焦工业智能领域,通过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机器人科学与工程等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引领未来工业智能技术发展方向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以未来生命健康技术为主要方向,围绕生物医学工程和分子医学两大前沿交叉学科开展建设; 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聚焦先进智能制造、生物医学成像、光电子芯片与系统、人工智能等4个未来交叉学科技术方向。
二是 战略必争领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瞄准空天科技前沿领域,本科专业面向全校信息大类、航空航天大类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优势专业,博士阶段面向全校任选研究方向和导师,培养一批具有想象力、洞察力、执行力、领导力等核心素质的未来空天系统大师。
三是 前沿技术领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聚焦量子科技领域。
梳理发现,首批未来技术学院涉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能源环境、空天科技等诸多领域,关系到国家战略、国家安全、经济社会、人民生活等。
早在2016年, 中国科学院大学就率先成立了国内首个未来技术学院。此后,全国各高校纷纷成立未来技术学院。高绩整理了部分已成立未来技术学院的高校名单,具体如下:
未来技术学院承载着培养未来关键核心技术领军人才、实现颠覆性技术突破的使命,但我国未来技术学院刚起步,各高校的建设尚在摸索着前进。
国内探索,中国特色
未来技术学院建设被看成是新工科建设的“升级版”,未来技术学院不同于传统学院,既不能简单沿用传统的学院建设模式,也不能只是注重人才培养,还要重视对未来技术的探索和研发,并将其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
国外经验,突破限制
北京大学学者卢晓东等人撰文介绍了日本九州大学共创学部的理念和教育实践的经验,文章称,九州大学共创学部以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为目标,重点放在 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共创能力,据此改革了人才培养过程, 以“领域”取代学科,突破专业限制,基于 选课自由促进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结构。
图源:《日本未来技术学院探索:重混、领域、个人专业与能力本位》
未来已来。期待我国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设,坚持中国特色、坚持面向未来、坚持交叉融合、坚持科教结合、坚持学生中心、坚持开放创新,通过不断突破、持续创新、强化引领,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颠覆性、革命性科技突破统筹设计和有机结合,打造能够引领未来科技发展和有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科研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