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随着天津“3+3”新高考选科模式的推进,“选科”“专业”等相继成了这一届高三家长群中的的十大热词。
虽然家长们依旧没有放弃那些优质大学响亮的名气,但在新高考模式下的今天,相比大学的综合实力,专业的内核实力才是广大学生家长值得着眼的重要课题,同样也是考生未来职业发展中必须要考量的一项指标!
那么在高校的专业选择上:
有哪些坑必须要小心?
为什么它们被称作坑?
我们又该如何躲避或填平这些坑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新高考首年志愿填报的第一坑——专业坑。

2020年,几乎所有志愿相关的信息都在不断地强调一个数据内容——第四轮学科评估。
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我们整理了一份最具有代表性的院校名单,这些院校论综合实力,绝对是中国高校界的佼佼者。
在很多家长看来,一个拥有名气的优质大学绝对支撑得起考生的未来发展,哪怕考生进入了这个学校最差的专业。
但这就是我们要第一个躲避的“巨坑”!
以中国高校的两大巨头之一清华大学来论,进入这所名校就读绝对是每一个高考家庭的梦想。
但是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们会发现他的王牌专业是在国际上享誉盛名的机械工程评级A+,但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却有些不尽人意,仅仅是C-,这一专业的毕业生水平甚至不敌北京交通大学!
我们再以第四轮学科评估综合实力20强榜单上排位13的郑州大学为例,虽然其被评级的学科高达43个,但其中C类学科却高达13个:
我们甚至可以发现,在郑州大学,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在2018年本科专业报考热度排行榜中上榜的热门专业,全都被甩进了最低评价的C类学科之列!
而类似郑州大学这样的名校却不在少数,隐藏在名气之下的“差专业”不仅就业没有优势,就连在学校的资源支持上都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可谓是“坑中之王”!
那些知名大学的巨坑专业
那为什么我们要如此紧盯第四轮学科评估,又为什么要坚信这份名单的专业权威呢?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句学科评估的本质:
学科评估是国家教育部学维语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对具有博士或说是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总体水平评估,是以第三方方式开展的非行政性项目。
学科评估中,不仅能够考量高校的学科水平、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是促进高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自2002年首次学科评估后,2016年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不仅是最新的一次,同样也是最权威、最具有价值的一次评估。
所以学科评估体现的是一所大学在某类学科上的综合实力,它无关名气、无关地域。
哪怕是清华大学和天津理工大学这样的差距,如果某一学科被评为同一等级的话,那么他们在该类学科上的综合实力也都是一样的。
我们依旧以十所最突出的院校为例:
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都是具有王者实力的985大学,但其C类学科也不在少数,如应用经济学、土木工程、医学类等均入选2018热门专业排行榜top10,但在这些院校中全部沦落到C类学科。
那么,如果在这些“名牌大学”中选择了“差专业”,我们会吃什么亏呢?
1.高考成绩的亏
2.综合实力的亏
【注】:所谓C级学科不是说这类专业就是差专业,相比于没有进入评级的学科,他们依旧是好专业,只是在被评级的所有学科中,这些学科相对而言属于差学科。
2018年,北外和中传媒的新闻传播学在天津分别以最低651和642招生。
但是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新闻传播学评级仅为C+,而分数略低的中国传媒大学却在该专业评级为A+,不论是资源配比还是师资力量上,后者的投入绝对要远远高于前者。
这也说明了两所不同的大学,同样的专业,中传媒新闻传播学的综合实力要远远高于北外。
另一个更直观的例子是复旦和西安电子:
2018年,考生想要上复旦大学C级学科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必须要达到690分,而690分同样是复旦大学的最低录取分,也就是即便是690分,也未必一定能进入这个专业。而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录取分仅为631分,而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却是西安电子的A级学科、王牌专业。
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最后我们再举一个最极端的例子:
2018年,中国政法大学在天津招生最低分为628分,但是如果进入这所学校的应用经济学专业,那么其教学水平仅仅只能和天津商业大学的该类专业平级,所以如果考生报考了这个专业,也就变向的等于在成绩上亏了129分!
相信对于每一个考生而言,考了这么高的成绩,最后却落了一个和双非院校的专业一个等级,不免让人遗憾。
虽然以上的数据对比具有特殊性,但却反映了一个典型性问题!
在报考志愿时,大家优先考虑的往往是地理位置、院校背书等一系列趋于表象化的东西,常常忽略各个专业的内核实力。
但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真正的内行最看重的是教育部的学科评估等级,因为只有学科等级的优劣直接决定的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研究水平和综合实力,而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前景的根本因素还是考生所报考专业水准是否过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