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志愿填报首页

究竟何为大类招生,大类招生怎么招,对我们考生又有什么影响呢?

一、大类招生的含义

大类招生的全称应该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的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当然,也有不同院系的专业合并在一起,按一个大类招生的。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

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按大类招生是高校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教学改革,并不是相近专业的简单归并,而是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一次深刻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学校进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二、大类招生的具体做法

按大类招生主要有三种操作模式:

1.按学科招生:这是现在很多高校都普遍采用的招生模式,即在同一院系中,不分专业,只按院系大类填报志愿。如我们经常在学校招生计划中看到的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材料类、机械类、公共管理类等。

不过要提醒考生的是,即使是同样的类,各学校旗下所包含的专业也不同。如南京理工大学的“工商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而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的“工商管理类”则包括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4个专业。

2.以“基地班”、“试验班”、“强化班”、“英才班”等形式招生

以“基地班”、“试验班”等形式招生的也属于大类招生,一般学生在入学后的前两年学习基础课,后两年按照兴趣和专业要求选择具体的专业继续学习。如我们熟悉的北京大学的元培文科试验班,清华大学的新雅理科试验班。还有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经济管理试验班,包含管理科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等专业,工科试验班包含力学类、机械类、能源动力类、安全科学与工程类等等。

3.采用通识教育的形式招生

指的是新生入校统一进入一个学院不分专业进行通识教育,待大二再分专业。通识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专业限制,不分文理先学习基础课,所有课程重新安排和改造,课程体系进行全面变革等。如中国政法大学的公共管理类,学生在入校后的一年半三学期中学习通识课程,然后根据学生志愿、日常表现和考核,分流进入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不同专业中学习。

三、今年的大类招生趋势

之前,已经有很多高校进行了多年的大类招生,如北京大学从2002年就开始实行大类招生,至今已经15年,学生入学后先进行学科大类基础课学习,一年或两年后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细分专业学习。与此同时,北大也在不断进行教学培养方案的修订。

今年,全国更多的高校将要实现全部大类招生,以清华为例,2017年,清华大学将纳入本科招生的所有专业整合为16大类,分别为:建筑类,土木类,环境、化工与新材料类,机械、航空与动力类,能源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自动化工业工程类,数理类,化生类,经济、金融与管理类,人文与社会类,法学类,艺术类,文理通识类和临床医学类。学生填报志愿的时候将需要按照专业类来填报,在大一年级,所有学生将接受大类统一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导引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等,在大一结束前完成专业确认,并在大二进入相关院系开始专业学习。

另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也将按照航空航天类和信息类等八大类招生。

四、大类招生的影响

大类招生的一大好处是能够减少考生填报志愿的盲目性。在选择志愿时,大多数考生对专业的了解和选择比较盲目,未必清楚专业真正的发展前景,甚至连自己是否对这个专业感兴趣都不清楚。所以在填报志愿时跟着感觉走的现象非常普遍,如认为学管理就能当领导,学建筑就要下工地,学金融就是去银行。考生最终被录取的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相距甚远。实行大类招生录取后,不急于确定方向,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步对专业产生质的认识,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喜爱专业,有助于学生减少未进校前选择专业的盲目性。

另外,大类招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考一考定终生的问题,避免了一些学子在高考发挥不当的情况下或是因几分的差距而和自己心仪的专业失之交臂而痛悔的遗憾,给考生一个机会先进大类,再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自己喜爱感兴趣的专业。

最主要的是,大类招生也符合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的现实,社会需要的是高实用型、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这种人才所迫切需要的就是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这种精神和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为基础的。按照大类招生培养人才,就可以打破专业界限,尤其在低年级打基础阶段,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组合班级,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确定目标,因材施教,也能培养学生创业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素质,具有自立的意识和跨行业、跨国界创业的能力,促成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大类招生也会加剧“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就财经类高校而言,在按学科大类招生后进行专业分流时,几乎所有学生都热衷于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审计学等少数优势专业,而这些专业的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资源与设施等都与“蜂拥而至”的学生不相匹配,教学质量难免受到影响。所以会出现有些财经类高校的热门院系本科生人数多达五六千人之多,而一些冷门院系则“门庭冷落”。

而且,大类招生对学生的自我认识,理性判断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说学生经过前1-2年的学习,其对专业方向和自身专长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确有助于其理性选择专业,但在实际操作中,专业选择中的从众行为、父母包办等现象还是大量存在,很少有学生真正考虑个人特质与专业职业的适配关系。这时,就需要学生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职业定位等有一个综合的、理性的分析判断。

上一篇: 高考专业选择有大智慧,这些“指标”最懂你!

下一篇: 选专业到底是选方向明确的还是百搭的?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