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距离2026年高考292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高考心理 > 正文内容

临近中高考 一大拨考生焦虑中

作者:  时间: 2019-01-12

考前焦虑,是很多学生和家长都有过的一种经历。但是面对这种经历,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往往没有好的解决方案。离中考高考仅有二十多天,很多家长一直对考生说不要紧张,可越是强调不紧张,考生自己却越紧张。考前焦虑常常让考生在考试的时候,不能发挥应有水平。考生不仅会出现食欲下降、睡眠紊乱,严重的甚至会发展成为抑郁症。杭州市七医院儿童心理科主任周国岭说,面对大考,梳理考前心态,是考生和家长需要共同面对的任务。

  稍有关心他就大发雷霆

  “我曾经在门诊接触过一位初三的考生,他的情况已经不仅仅是一般的考前焦虑,还伴有分值不低的抑郁。”周国岭主任说。

  张静远(化名)是一名15岁的初三学生,目前就读于一所民办初中,平时的成绩非常好。“据他的父母说,他的数理化成绩通常都排在年级前20名,是班里数一数二的尖子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还拿过全国二等奖,照这样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是没什么问题的。”周国岭主任说,“面对平时的小考试,张静远总能应对自如,可面对马上要到来的中考,他却表现出很大的焦虑。”

  从一模考试前的半个月开始,张静远就出现了失眠、烦躁的情况。“这个孩子晚上睡不好觉,白天也无精打采。父母稍微关心一下,他就极不耐烦,这让他的父母很是为难。有一次,他妈妈只是端了一盘水果去书房,他就大发雷霆把果盘全部掀翻。”周国岭主任说,“伴着这样的精神状态,他考完了一模,年级排名跌至一百名开外。成绩的大幅下滑让他更加情绪低落,他觉得同学都看不起他、嘲笑他。”

  父母看张静远的状态越发不可控制,带他到了市七医院就诊。检查结果显示,他不仅焦虑分值很高,抑郁检测的分值也不低。

  周国岭主任谈到,考前焦虑是一个恶性循环,越是紧张,学习就越差,晚上睡不好觉,记忆力就越差,学习效率就越低,焦虑时头疼就更厉害,这里有非常明显的循环。

  考试是焦虑发生的应激源

  周国岭主任说,考试焦虑是在考试情境的激发下,受个体评价能力、人格特征及身心因素所制约的,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基本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这是一种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的表现形式,最主要表现在认知、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三个方面。认知是对失败的担忧,于是担心失败,认知干扰因素越大,认知干扰因素越大,自我集中的现象越突出。而生理唤醒,是特指考试情境所引起的客观的生理特征与主观体验,比如说血压增高,心跳加快,还有很多学生会表现成手心出汗、握笔时手抖等。

  “考试焦虑的第三个反应叫行为反应,常常会表现为逃避、回避。”周国岭主任说,“常常有考生眼看着要考试了,他却说不想去学校,不想参加高考了。家长急得要命,寒窗苦读这么多年,结果在最后的关头倒下。类似这样的行为,本质上就是对考试的逃避。这是一种回避行为,这是一种行为障碍。”

  别过分关心或小心翼翼

  做家长的在大考之前,有哪些需要配合注意的地方?周国岭主任谈到,考生家长既不要过分关心,人为施压,例如常对考生说“书看得怎样、谁谁谁打算考哪里、谁谁谁考试名次又进步”等,也不要太小心翼翼,走路轻手轻脚,一点声音也不敢发出来。

  “我建议,在不干扰考生复习的情况下,家里的环境保持和往常一样就可以了。过紧或者过松的关注都不可取。”周国岭主任说,“另外,不妨通过简单的运动锻炼,来缓解焦虑的情绪。每周可以有两到三次运动,每次半个小时,不仅不会占用时间,甚至还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周国岭主任建议,家长应多和考生交流,不要盯着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孩子的努力。不论考试成绩好坏,都不要大喜大悲。作为学生,也要及时调整心态,必须保证充分的睡眠,学习快速放松。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