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设有本科专业3个:自动化(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省级品牌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科专业1个:电气自动化技术。现有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和《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国家级教学团队一个。在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近2600余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1人,其中教授(教授级高工)22人,博士生导师13人,副教授23人,高级工程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32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27人;现有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跨世纪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有1人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近五年来,承担和完成了科研项目100余项,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项目、省部级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及横向协作项目。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20余项,专利3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30余部,发表科技论文600余篇。学院年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近1000万元。学院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多种渠道办学的道路,先后与武钢、柳钢、湘钢、水钢、舞阳钢厂、日本松下电工等中外企业建立了长期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学院在冶金生产过程优化控制、先进运动控制技术及应用、微光机电系统集成与智能控制、大型工业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和特色。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邀请美国休斯顿大学、瑞典隆德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韩国汉阳大学以及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重点大学的著名学者到学院举办学术讲座,聘请了9名全国著名学者担任学院兼职教授或学科建设顾问,与韩国汉阳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良好关系。
学院长期致力于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五年,有100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英语竞赛等活动中获奖。近几年,本科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和就业率位居全校前列,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全院教职工敬业爱岗、勇于开拓,学院领导班子锐意进取,团结和谐。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向创一流学院,育一流人才的目标奋进。
培养目标:此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素质、能力协调统一,系统掌握自动化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获取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感知科技发展趋势的能力和一定的英语水平,能在控制理论、运动控制、过程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智能系统等方面从事理论研究、系统研发或自动控制系统运行、管理、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电机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单片机原理与计算机控制技术、PLC技术、传感器与仪表、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工业企业供电等。
★自动化(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
培养目标:此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钢铁工业技术创新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学术素养和工程素养,系统掌握自动化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树立较为全面的系统观念,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将最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创造潜能,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在自动化及相关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研究、技术创新、技术设计、技术开发、技术应用等工作的高素质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和具有管理与协调工程领导潜质的复合型精英工程技术人才。试点班采用特色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小班授课,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学习进行指导。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电机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单片机原理与计算机控制技术、PLC技术、传感器与仪表、过程控制与集散系统、工业企业供电、电气传动新技术、工业控制网络等。
培养目标:此专业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培养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从事各类电子信息系统和设备的研发、维护、运营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电子电路、微机原理与应用、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基础、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计算机操作系统、单片机及接口技术、数据结构、图象处理、网络技术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等。
★电子信息工程(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试点班)
培养目标:此专业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培养具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工程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工程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念的复合型高层次专业人才。试点班采用创新培养方案,即在教育模式上为一年通识教育和三年专业教育,同时在课程设置上采用三年理论教学和一年工程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小班授课,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学习进行指导。
主要课程:电子信息工程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微机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电子线路、通信原理、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数字语音处理、可编程逻辑器件及EDA技术、电磁场与电磁兼容原理、物联网原理与应用、无线通信等。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备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电气工程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学、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电气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应用、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电力系统自动化、新能源与分布式发电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