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120余人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有一定学术创新能力的学术队伍。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64人,博士(含在读)41人,85%以上的高级职称教师年龄在45岁以下。全国优秀教师1人,湖北省优秀教师1人,宝钢优秀教师2人。学院有多位教师赴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韩国、香港、台湾等地学习、访问和学术交流。
近年来,文法与经济学院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市)及课题三十余项。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相关学术专著20多部。
学院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武汉科技大学为人师表、敬业奉献的教风和沉静好学、知行合一的学风传统,遵循学校办学思路,走“学术立院、人才强院、民主建院、制度治院、发展兴院”的道路,坚持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的发展思路,保持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和特点,实行优势学科为龙头重点发展,相关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鼓励发展的学科发展战略,积极倡导学术创新和教育创新,以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努力将我院建成较高水平和较具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学院的总体发展目标和定位:将公共管理学科办成全国一流,经济学、法学、哲学、社会学达到国内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型学院
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标准,培养具有知识面广、专业能力强的经济类、法律类和公共管理类应用型人才。
为达到上述人才培养的目标,学院依照专业学科的不同特点,根据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采取加强基础课、优化专业课、调整选修课、强化技能课,鼓励学生辅修第二专业,努力构建以人为本、多元发展、注重应用、强化特色的教学体系,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能以较强的应变性适应社会的需要。此外,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拓宽人才培养新路子。2005年,学院承办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正式开始接受欧美留学生作短期汉语培训。2007年,又与德国拂莱贝格工业大学签订了经济类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
学院目前在黄家湖校区拥有一座专用的、造型别致的教学楼,其中包括多媒体学术报告厅、计算机实验室装备计算机三百余台;有藏书21800余册、中外期刊300多种、使用面积416平方米的文法与经济图书分馆以及使用面积达1080平方米的实验教学中心。国际经济与贸易、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模拟实验室已经建成投入使用,模拟法庭也已成为我院法学专业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训练职业技能的特殊实验室。
目前学院正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图书资料电子化、教学实习仿真模拟化(计算机模拟)、教学管理网络化。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遵循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积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现实要求,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严谨、宽松的学术环境,推行素质教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声誉。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开拓精神,能在工业外贸部门和其它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经济学、国际结算、国际投资、国际市场营销、国贸专业英语、中国对外贸易概论、世界经济等。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的法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公证机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
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环境法等。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备行政管理、文秘等方面的专门知识,能在企事业单位、公共部门等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人力资源管理、文书写作与管理、电子政务、秘书学、政府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等。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扎实宽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求真务实的创新开拓精神,能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胜任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健康保险、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年金管理、劳动人事管理等劳动与社会保障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公共管理学、社会学、政府经济学、人口学、保险学、社会保障学、保险精算、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