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命题作文:高考作文命题的新突破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种作文形式。这种本来在中考中最为常见的命题形式,在2009年的高考中也闪亮登场。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握在了考生手里,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的限制,既可使评卷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作现象。2009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福建省和湖北省率先以半命题作文的形式出现,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这是继前几年多题选作、看图立意、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命题方式之后的又一个崭新变化,是华丽之后归于平实的写真,是骚动之后归于宁静的稳重,引领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新潮流。
2009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为《这也是一种》,表面上看起来平易质朴,但细加思量,我们又发现,其实简洁明了的题面中暗含“玄机”。“玄机”就在这个“也”字上!“也”是副词,但它又经常出现在包含两个简单句的复合句中,起连接和关联两分句的作用;“也”字句有时可独立存在,其前分句可不出现而隐含着。这也就意味着,“也是”所包含的价值判断应该有一个“参照”存在,落实在具体的行文中这个“参照”可明可暗,可显可隐。这两者之间可以是对等、并列、强调的关系,也可以是转折、让步、假设的关系,考生在写作中只要能体现“也”字多种功能中的一种就算审明了题意。不然,此作文题就会被偷换成《这是一种》了。“也”字意味着在前面部分必须要有所铺垫,形成一个转折。一个“也”字,要求文中有认识的转变,你可以不交代这个认识的变化过程,但要有体现“也”字的点题。比如写《贫穷也是一种财富》,它的“参照”是显现的,“社会上很多人认为拥有金钱、别墅、汽车是一种财富,而我认为,贫穷也是一种财富”,这两者之间存在转折关系。写《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它的“参照”是隐性的,他认为人生有“舍”才会有“得”,因为放弃,所以才收获了人生其他更多方面的成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放弃也是一种人生的智慧,放弃和“隐性”的其他智慧之间存在着并列关系。写《严厉也是一种爱》,则是相对于我们熟悉的这种温情脉脉、细腻体贴的爱来说的,严厉往往会给人造成“这不是爱”的错觉,细心体会,尤会发现严厉的背后也是爱,一种刚性的爱,强调突出“严厉”这种爱的表达方式。就作文题来说,考生填上词语或短语后组成的完整题目,它所表达的意思必须准确明了,如果对自己要表达的写作对象缺乏准确的把握,就有可能因题意不明而偏题基至离题。
2009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目为《站在的门口》,这也是一个填充式的半命题作文。每一位考生都能有话可写,有感可发。填充的内容就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关键。可要填些什么呢?可填具体的处所,如李大妈家、王老师家等,从而演绎各种具有生活味和人情味的故事,还要反映所“站”的人物的复杂情感。可联系自己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的抉择来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情节取胜;或可站在局外者的角度来写别人的故事或历史上的逸事等,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以深刻犀利见胜。还可填抽象的词,如知识宝库、文化宝库、历史宝库、精神宝库等,从而表达对知识、文化、历史、精神的追慕与思索。
二、如何写好半命题作文
从本质上讲,半命题作文只是划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学生。其结构形式有如下几种:
1. 补前半题:如《 我的梦想》;
2. 补后半题:如《告别 》;
3. 补中间部分:如《给 的一封信》;
4. 补首尾部分:如《 ,别再让我 》。
另外,还有补正标题的或补副标题的。
郡么怎样才能写好半命题作文呢?
一、要读懂题目,需对题目作适当分解
一般来说,一篇作文试题可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三部分。当然,并不是每道作文题都有这三个部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必须对试题的各个组成部分作准确、细致、全面的审查。只有这样,在行文时才能不折不扣地按要求表述,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在中成长》,作文题给出了填充处可供选择的四个词语(幸福、快乐、竞争、挫折),而且规定填充处只能从中选出一个,不能超越这个范围。有的考生没有注意这个要求,选择了其他词语,就会轻易地丢掉不少分数。
二、在分解题目的基础上,要从上述三方面寻找关键词(或词组)
关键词是试题中的重点,文章该写什么,甚至该怎么写,都可以从这个词中看出来。如作文题《我终于》,有的考生对“终于”两字视而不见,所写作文只有“终于”产生的结果而没有写“终于”之前的经过,这样,就偏离了题意。我们在拿到题目后,先要分析已有文字部分所表达的意思。如《善待(亲人、生命、自己……)》,从这个题目现有的文字部分即可看出,“善待”即有好好对待的意思,“善待”的对象可以是亲人、生命、自己……也可以是你觉得应该好好对待的人、物或精神、品质等。再如《讲给的事儿(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从这个题目已有的文字可看出,本文应写事,而且是向别人叙说的口吻,述说的对象是“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中的一员即可。
三、要补好文题
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补充文题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体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以利于正确定向下笔。说到底,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因此,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易于写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小草、春天、智者、母亲……)的对话》,你觉得所供选择的词语中哪个最好写,你就补上哪个,若觉得这几个都不怎么好写,你还可以另选词语。总之,应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已认为好写和有东西可写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2. 考虑体裁。在补充题目时要考虑你所写文章的体裁。一般考场作文对文体都没有要求,所以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考虑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说明文,或是议论文;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或是阐述某个道理。如《珍惜所拥有的》,文题对记叙、议论或书信、日记几种文体都适合,但是,你只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抓住一种文体,补题时应扣住文章体裁和写作对象。上题若写记叙文,则可补上母爱、亲情、友谊等;若写议论文,则可补上青春、生命、智慧等。当然,题目要求中如果有文体限制,就必须按文体特点来补题。如果“文体不限”,就可结合自已的写作特长将题目补全,一旦你选择了某种文体,就必然要接受该文体的制约。
3. 符合语法逻辑。即补充部分与给出部分在语法上要搭配得当,不能有语法错误,并且符合生活的事理。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违反逻辑。例如《我明白了》,此题要补充的应该是一个什么道理,或者某人所说的话的意思,如《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是符合语法的,但如果补充成《我明白了唱歌》,就不符合语法了。又如《我第一次》,如若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淖。
4. 内容健康。半命题作文给我们以自由选材的余地,但同时也放宽了题目本身的一些要求。有的考生往往填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给半命题作文带来了一些负作用,自然也降低了作文的品位。如《的滋味》,就有考生在横线上填了“打麻将”“抽烟”“喝酒”等词语,让人瞠目结舌,甚为困惑。因此,写作时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或是标新立异,填写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而应填写积圾向上,反映青少年时代风貌的健康内容。
5. 避免雷同。由于半命题作文有限制的一面,考生中最常见的毛病便是补题雷同。尤其是传统题材,补题雷同的现象在半命题作文中更是突出,作文“撞题几率”也相当高。比如,半命题作文《难忘的》,极易雷同的补题是《难忘的一天》《难忘的一件事》等,由于平时习作中多出现类似的命题,相当多的考生似乎只有“一天”只有“一件事”是“难忘的”;写《当我面对的时候》这一半命题作文时,补题为《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当我面对成功的时候》的作文便会成批出现,要“面对”的似乎不是“挫折”就是“成功”。根据2009年湖北省阅卷场反馈的信息,考生在为《站在的门口》补充内容时,相当一部分考生选择的是“挫折”“自信”“良知”迭择”等词汇,本来很好的内容因为补充题目的雷同导致分数大打折扣,令人遗憾。
6. 不能过大。像《走近》这样的题目,学生经常会把题目拟得过大,难以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来。如果把题目补为《走近科学》、《走近自然》《走近名著》,对于这样大的题目,文章容易写得空泛、笼统,难以写出真情实感。所以,在补题的时候要尽量把题目具体化,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例如补为《走近姚明》《走近大观园》《走近诸葛亮》等等,这就具体得多,就能用真实的生活细节来写活名人、名著、科学等对自己的深刻影响,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已的体验与观感。
四、要选好材料
补写好了文题,也就成了命题作文,那我们就要按照命题作文的要求,对已经补好的文题进行审题:审人称、审体裁、审题眼、定选材范围。要将选择的材料迸行认真的筛选,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材料,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文章的主题。
五、要有好的开头,扣题的结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开头要能抓住人心,能吸引阅卷老师往下读,分数也会有所提高。半命题作文如果没有结尾会让阅卷老师感觉文章没写完,所以结尾也是作文的关键。开头和结尾可采用同一语句或同一风格(如排比句、带哲理的议论等)。
六、要有个性、亮点。
有个性、亮点,才是有创新的文章,也才能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标题追求“眉清目秀”,注意色彩的点染,动态词语、修辞手法的运用;情节追求“一波三折”,采用误会、陡转、巧合、波澜;语言追求“文采动人”,锤炼词语,变换句式,采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等。
三、半命题作文写作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是什么?有人说,生活是一首歌,是一首悲欢离合的歌;有人说,生活是一首诗,是一首馥郁香醇的抒情诗;有人说,生活是一条跑道,是一条长满鲜花和荆棘的跑道;有人说,生活是一个方程,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方程……我们每一天都面对生活,你对生活又是怎样理解的呢?
请以《生活是》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要求:①在题目的划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提示】每一个人都真实地生活着,面对生活,人人都有话可说。对生活的热爱、眷恋,对生活的感激、期待,对生活的厌倦、无奈,对生活的不满、埋怨……都可以用真实的文字加以表达。面对生活,你可以感受生活的壮阔,也可以感慨生活的包容;你可以诠释生活的美好,也可以传达生活的残酷;你可以分析生活的性格、涂抹生活的色彩,也可以捕捉生活的细节、联想生活的故事……但是,一定要注意,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都要表现一个鲜明而集中的题旨。文章不能仅仅停留于描述平淡的生活状态,而应该表现自己独到的思考和感悟。
生活是一首歌
王凌豪
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且日益成熟,总以为自己已经尝过胜利,品过挫折,就觉得自己已经看破人世,懂得生活。直到在生活中尝遍酸甜苦辣后,蓦然回首,才发现那任凭风吹雨打的亲情与友情还始终缠绕着我。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生活是一首歌。
那年暑假,我去送一位去远方求学的同学。临别时,我祝他“生活如歌”。他笑着说:“生活本来就是一首歌。”潸然中,我也笑了。
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是歌曲,自然与真情的凝聚是生活。歌曲美丽,生活也美丽,于是歌曲与生活便融合在一起。
人的一生宛如跳动的音符,在那无边无际的乐谱上永不停息地跳跃,奏响一曲曲属于自己的生命之歌,谁也无法逃避,谁也无法挣脱。
日出日落,雁去雁归,在黄土地上,我们的祖辈合唱了一首上下五千年的歌——这首歌唱过长江长城,唱过泰山黄河,从远古唱到今日——歌中有你也有我,同看潮涨又潮落。
既然生活是首歌,我们就得高唱生活。
难忘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一首血洒秦廷的悲壮之歌。
难忘贝多芬,双耳失聪仍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坚强地奏出雄壮的《命运交响曲》。这是一首坚强雄壮的生命之歌。
我们不必奢求生活,也不必躲避生活,只需实实在在地活好每一分钟,唱好自己的生命之歌。
记得我的一位朋友,他热爱唱歌,更热爱生活,他是校园“十佳歌手”之一,但无论谁都无法从他那洋溢着快乐的笑脸和幸福的歌声中读出他的不幸。他虽然患了绝症,可他总是这样说:“我要微笑着唱完自己的歌。”就是这一句极平常的话又极不平常的话语,至今仍感动得我热泪盈眶。
活着唱是一种执著,唱着活是一种追求。
歌声可以给我们欢笑,也可以给我们泪水,而生活却可以给我们整首歌。
雨果曾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的确,生活为弱者准备的是悲歌,给强者准备的是赞歌,悲观者唱出的只能是挽歌,进取者唱出的总是凯歌。
歌声如丝如缕,如火如荼。我们不必对酒当歌,也不必长歌当哭,我们只需引吭高歌。
无论生活怎样“欺骗”我们,我们都不能消沉,不能失落,你要坚信你会是一个强者,你还要高声唱出你自己的生活之歌。记住,我们永远无私无畏,无怨无悔。
只因为生活给予了我们歌声,只因为歌声给了我们生活,于是我们便坦然高歌呢。
【分析】此文是对生活的真切感悟和深刻思考。文章从自己的成长过程落笔,然后纵横拓展,概述古今中外生活中的有关事例,强调在生活中坚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文娓娓道来,内容丰富,论证具体,透视生活的深层内涵,昭示深刻的生活哲理。从结构来看,文章破题之后,衔接自然,前后呼应,一气呵成,浑然一体。从发展等级来看,本文想象丰富,语言很有表现力,文采突出,增强了文章的诗意与深度。
四、半命题作文模拟演练
文题设计1
请以《窗外的 》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④不少于800字。
构思提示:首先,“窗”的含义很多。它可以是具体的,如学校、家里的建筑物用来“采光、换气”的实用装置;它也可以是抽象的,如一个人的“心灵之窗”“精神文明的窗口”等。它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但命题并不是让我们写“窗”,而是写《窗外的》。对此,我们的写作重点就应偏向“窗外”的相关事物,而这个“窗外”是对文章内容作出的限制,避免离题。值得注意的是,应该将自己有着深刻认识和体悟的事物填入空白处,写出真情实感。最后,文体上可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来写。
文题设计2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书法之于沙孟海,正如音乐之于王洛宾;哲学之于周国平,正如文化之于余秋雨……可以说,他们各自所钟爱的事物也承载了他们生命的几乎全部内涵。
请以《 之于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④不少于800字。
构思提示:这是一个要求补填出选材的半命题作文题。此处所给的材料对我们的审题、立意和构思却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含了题目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这段材料给我们提供的信息主要有以下三点:(1)书法、音乐、哲学、文化等某一事物与某一人物的紧密联系。(2)这一事物是这个人一生所钟爱的。(3)这一事物承载了这个人一生的几乎全部内涵。实际上,这三条信息对我们的作文要求也作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即,我们要在学习、生活或工作中找到一个具体事物,这一事物必须是与“我”有着密切联系的,是“我”所钟爱的,它可能会承载“我”生命的几乎全部内涵。写作时,要写出这一事物对“我”的学习、生活或工作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尤其要突出第三条要求中的“承载一生的几乎全部内涵”这一点,不能流于泛泛喜爱的层面。
文题设计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人们一直在追问,在寻找。其实,幸福就是父母给你的一杯清茶,老师给你的赞许目光;幸福原来就是你给别人的一声喝彩,你对别人的一次宽容;幸福原来就是亲近自然的经历,战胜自我的心路……
请以《幸福原来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④不少于800字。
构思提示:这个标题,命题者有意设置了话题材料,帮助考生打开思路。话题材料中提到的“幸福是父母给你的一杯清茶,老师给你的赞许目光;幸福原来就是你给别人的一声喝彩,你对别人的一次宽容”,实际上是四个很好的写作角度。当然,如果不适合,也可以由此展开想象,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无论怎样,关键是要写出对幸福的理解,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文题设计4
请以《在 面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④不少于800字。
构思提示:《在面前》是一个表示某种态势、境遇的介宾短语。为什么以态势、境遇命题?最终目的是什么?让思维驰骋,不难看出,命题者设计这个文题,其初衷是要学生自我营造一种态势、境遇,形成特定的氛围,让生活中某一个人(或数人)置于其间,述其言,叙其行,从而显示人物的某种精神、气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这种态势、境遇,可能是有形的,如金钱、鲜花、繁华的街市、名贵的服饰、心仪的好书;也可能是无形的,如威胁、困难、快乐、幸福;也可能是恶劣的,如挫折、失败。运思到这个程度,就不难设置一个恰当的对立物、映衬面,为构思中的人、事创下典型的环境,从而有力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
文题设计5
走进社会,你会惊讶生活的多姿多彩;走进民间,你会洞悉民风的淳朴与强悍;走进校园,你会觉察学海的苦辣与酸甜……
请以《走进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④不少于800字。
构思提示:写作本文,可以侧重写自已的一段经历;可以侧重写对某一事件的感悟;可以侧重写对某一社会现实、思想潮流的思索。无论写什么,从构思行文的角度看,写作材料的选择、层次结构的安排、表现技巧的运用,都要有“真”的事件、“真”的情感,要有“实”的表现手法。此外,在事件叙述与人物描写时,要特别注意写出生活化的情境,要有典型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刻画,逼真地再现特定情境中的特定人物,真实反映生活的本质,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文题设计6
以《品 》为标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②自主确定立意。③文体不限(除诗歌外)。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构思提示: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写这类作文,首先要理解已命的半个题目,准确领会“品”的含义。品,在这里应当作动词,有品尝、品味、咀嚼、感受等的意思,后面应该填上一个名词性的词语。可以是有形的,如茶、酒、橘子等等;也可以是无形的,如幸福、友谊、母爱等等。所填的应该是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刻的词语,或有事可叙,或有情可抒,或有感可发。立意上既可以从宽来写,也可以写一种具体的情感;既可以写自己生活中的事,写成一篇记叙文,又可以抒发情感,发表观点,写成散文或议论文。但无论怎样,都要写出个性、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