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为什么今年的强基计划报名人数会比去年少100万这么多?既然少了这么多,那今年入围和校考的竞争会不会减轻?面对强基竞争新局面,我们全国各地的家长又该如何应对呢?今天就给大家分析分析这些情况。
一、2022强基报名人数是怎么来的? 提示:以上表格是按今年强基报名系统中每个院校截止报名时的数字编码整合而成,可能存在误差,最终以强基计划院校官方发布的数据为准。 当然,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来,清华北大报名人数最多,然后四川大学异军突起,可能是因为四川大学的性价比比较高很多一本线上希望捡漏的考生都想报川大,所以四川大学的报名人数达到了第三名。 二、为什么今年强基数据会五折腰斩? 1、有可能家长及考生报考强基实现了理性回归 强基计划自2020年首次实施以来,受到了广大考生及家长的关注。“双一流”、“985”高校的光环、对接国家高精尖发展领域的招生专业、本硕博一贯制的培养模式都足够吸引人;更重要的是较之往年自主招生中奖项、论文、专利等满天飞的“审核乱象”,强基计划更多的是靠高考成绩这一无法改变的依据去入围,让广大的非竞赛党有了去名校的机会。于是强基首年135万人,21年187万人,百万大军涌入了强基计划。但值得关注的是强基首年有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多所高校强基计划未招满,21年更是出台了“校考确认”的政策。这背后所反映的其实是家长和考生们将强基计划当成了进入名校的途径,作为升学的备选,报考时缺乏足够的理性。而在实施两年后,“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专业的未来发展尚未可知,过往两年仅低目标院校普通批次投档线十几分甚至高于普通批投档线的入围线也让很多家长望而却步。在这种情况下,对强基计划的思考、对学生情况的定位自然会更理性,也就导致了报考人数的减少。 2、也可能今年强基计划报考系统实现了升级 关注并完成强基计划的家长及考生可以知道,同一招生院校在不同省份的招生计划及招生专业是不一样的,同一省份的文理科或不同选科能报考的专业也不一样,每个考生都只能看到自己申请表上的数字编号。按照往年,都会计算在最终的报考总人次中,导致了去年有187万人次报名。而在今年,强基计划报名系统对于报考人数的统计是以报名截止后实际完成的人数为准,或是以报名完成后系统生成的申请表上的数字编号为准。有人估计,往年报考总人次需要除以2,也就是强基首年有67万人,21年有94万人报考,这样看来22年的86万人次就很合理。所以,今年的数据是报考为86万人。 我们认为第二种原因的可能性会大一些,你觉得呢? 三、2022年强基竞争会减轻吗? 我们分析,假如报考强基的考生都很理性,也就意味着每个大学的报名人数都只有招生计划的5倍或6倍,然后能全部进入校测,届时竞争会更激烈。但现实情况是每个学校的报名人数都远超招生计划的5倍或6倍。为什么,强基院校的吸引力远大于所投放专业的吸引力,只能报一所的情况下有人想冲高,有人想捡漏,有人报着无所谓的心态去报名,那报名人数还是会多。即使相较去年人数减少很多,可总体情况还是在院校正常投档线下10至20分的学生会通过初审,那这种情况下人数减少其实不意味着竞争减小,因为参与竞争的还是和你同水平的人。当然也分析了下面三种情况供大家参考: 1、报名人数的减少意味着争夺入围资格的考生人数减少,入围压力变小。除破格生直接入围校测外,绝大多数人都是凭借高考成绩入围,总报名人数的减少使得考生在入围校测时不用面临更大的压力。 2、强基还是招生院校分数线附近的考生的竞争,人数的减少并不会使竞争有所减缓。前文提到,家长理性的回归,院校招生模式的微调使得家长们在进行强基院校定位时更为理性,所报考的目标院校大都是与自身情况接近的。在这种前提下,报名人数的减少意味着部分高考分达不到目标院校要求的考生放弃了报考,剩下的都是情况差不多的考生,此时竞争仍会很大。 另外,作为国家招生政策的重要部分,强基计划的初衷是为了选拔对基础学科有兴趣、有天赋、有特长,愿意投身于基础学科建设和研究的学生。复交南三校今年入围模式的调整其目的也在于选拔有学科特长或是竞赛基础的考生,在将来可能会有更多的学校采取此种模式。就这一点而言,压力也会越来越大。 四、如何应对强基竞争新局面? 无论报名人数是多是少,其实竞争依旧都很激烈,因为毕竟都是头部考生进行竞争的。所以学科竞赛网今天也在这里给大家一些好的建议,就是我们在关注强基计划的时候一定也要关注其他的名校升学路径,尤其是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的考生,除了强基以外还有更好的、竞争没那么激烈的降分路径。将分5点按照省份逐一分析,江苏、浙江、广东、山东以外其他省市的考生该如何应对强基新形势,将在第五点给大家分析。 1、浙江考生着重关注浙江高水平三位一体 关注浙考圈的家长都知道浙江省除了强基计划以外,还有西湖大学创新班、中科大创新班这两个招生人数可观的降分路径,除了这两个小项目以外,浙江省本省还开展了浙江高水平三位一体招生计划。在浙江进行高水平三位一体招生的院校有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7所。高水平三一招生院校的计划数远远高于强基,浙江省内考生一定要把握三位一体这个招生机会。以浙江大学三位一体为例,2021年招生计划达980人。复旦上交招生数量达到500人。预计今年浙复交在浙江的招生数会超过1500人,是全国强基院校在浙江招生之和的4倍左右。 2、江苏考生重点关注江苏综合评价报考 江苏的考生也非常幸福,因为除了有强基计划在江苏投放了不少名额以外,江苏本省还安排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新增)、华南理工大学等4所985大学在江苏投放了综评名额,南大东大综评2022年都进行了大规模扩招,南大扩招80人,东大扩招30人,南京大学综评招生达230人,东南大学招生达180人,浙江大学在江苏进行首届招生达30人,另外华南理工大学也招收综评60人。 所以,但但这4所985大学就已经达到600人的招生规模,超过了39所强基计划院校投放的招生名额。除了南大东大浙大华工的综合评价招生以外,还有国科大、南师大、南邮、南信工、南林、南医、南科大等双一流大学在江苏投放上千名额。所以江苏的考生除了报考强基计划以外,还可以同步报考江苏综评,增大进入双一流院校的机会。 3、山东考生重点关注关注山东综合评价报考 对于山东省的考生而言,综合评价已成为冲击985、211名校的重要途径之一,甚至比强基招生人数还多。今年山东综合评价已经启动,山大、中国海洋、华南理工、浙江大学等985大学在山东招生超过500人。而且只需要参加面试。 4、广东考生重点关注关注广东综合评价报考 2022年广东省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中山大学等11所高校开展基于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模式试点。当然,最值得广东家长注意的是中山大学因为种种原因把综评停招了,但是今年开始恢复!一恢复就狂招495人,而华南理工大学作为广东本省985院校也招收综评考生达295人。单单两校就招收700多人,远超强基计划投放名额。报 5、其他省份考生该如何应对强基新形势? 道路千万条,高考第一条。无论是强基计划还是综合评价,其最终录取过程中高考成绩都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上述四省之外的家长及考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好好准备高考,因为高考考好了即使不参加强基也能上985大学,如果高考没考好就算强基考好了也未必能被强基录取,因为强基也是和高考挂钩的。在准备高考之外,也可以关注面向全国多省份招生的综合评价院校,如有着“中国外交人才的摇篮”之称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新晋“双一流”院校南方科技大学,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小而精”的上海科技大学,以及号称与清华北大比肩的国科大(中国科学院大学),还有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中外合办院校也都对大多数省份进行综合评价招生;除此之外,高校专项计划招生、港澳院校招生也都是我们可以提前规划和准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