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简介
常州大学坐落于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常州市。学校始建于1978年,原名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是一所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创办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84年实行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办学机制,1992年正式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0年起,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常州大学。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署共建常州大学协议。历经三十六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成为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越。设有武进校区和白云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拥有建筑面积超过50万㎡。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2.9亿元,纸质图书140多万册,并与进驻常州科教城的数百家知名大学、大院、大所的研究机构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600多人),成人教育学生8000多人,设有15个二级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怀德学院。
学校学科建设提档升级,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以来,先后取得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硕士学位授予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工程领域和1个艺术领域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有65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以及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有1个省优势学科,2个部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6个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重点实验室,16个省级工程中心。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类,16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1部国家级精品教材,4部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9部省级精品(重点)教材, 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4项省级及以上高等教学成果奖。在第13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荣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06年,学校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学校拥有一支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教职工队伍。现有教职工15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近100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60人(其中,教授168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88%(其中,博士学位近40%)。1人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3人获“江苏特聘教授”,2人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为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1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37人(其中,中青年科学家1人、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5人)、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奖”5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4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1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3人。在2014年《中国大学评价》中,教师平均学术水平列全国本科院校第148位。学校连续四次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和“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科研实力增势强劲,“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不断彰显。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 863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6项,三大检索论文469篇,申请发明专利495件、授权215件,全年经费到款超过1.6亿元。“十一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5项。“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先进催化与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为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积极为国家支柱产业、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与各级地方政府、各类企业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学校与国内40 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30多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1个、市级工程中心17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25个,产学研基地156个,校企联盟178个。学校技术转移中心成功入选科技部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成为首个国家级平台。学校被省政府评为“十一五”获重大科技成果奖励成绩显著高校,三次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同时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优秀合作单位”。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快推进国际化教育交流与合作进程。学校以中外合作、学术交流以及科研合作为重点,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与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爱尔兰国立大学梅努斯开展合作办学,同时与美国、日本、俄罗斯、芬兰、瑞典、德国、英国、西班牙以及泰国等国家的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先后获得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2014年增设了泰中“2+2”合作办学项目。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接收外国留学生人数增长了56%。
学校以“责任”为校训,形成了“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常大精神。同时,学校得益于江苏省、常州市政府以及我国三大石油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及深厚地方文化底蕴的孕育,夯实了教育教学的基础,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45000余名具有“大工程观导向的高等工程教育新模式”为特色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科技精英和管理骨干,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地提升。学校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外国专家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以及“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常州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等称号,并多次荣获全国和江苏省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校还被授予“全国绿化400佳单位”和“江苏省花园式校园”称号。
目前,学校正处在继往开来、乘势而上的大好时期,全体师生员工大力弘扬“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常大精神,着力提高教学品质与教育质量,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层次,构建内涵式发展体系,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华罗庚学院
前身是2012 年成立的常州大学精英学堂;按照“导师制、淘汰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培养机制;实行单独编班,前两年进行大类培养,后两年按学生所选专业培养;实行学业导师和学术导师双导师制等。
中外合作项目
1. 与爱尔兰梅努斯大学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制药工程专业,学制四年“3+1”;
2.与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合作举办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制五年“3+2”,即:国内学习3 年,国外学习 2 年;
3. 与美国新泽西城市大学合作举办应用化学专业,学制四年“3+1”,即:国内学习 3 年,国外学习 1 年。
化学工程与工艺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
材料科学与工程
法学
化学
机械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电子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软件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奖学金设置
常州大学设有“奖、助、勤、贷、补、减”多种渠道相互补充的经济资助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主,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企业社会奖学金为辅的模式解决学费和住宿费;以国家助学金为主,勤工助学和企业社会助学金为辅解决生活费;特殊困难学生可以申请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常州大学完备的资助体系将帮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无法一次性缴齐学杂费的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新生,学校开辟“绿色通道”,先为学生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核实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办法予以资助。
1.新生“青果奖学金”,遴选出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奖励金额为10000元/生。
2.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奖学金8000元,奖励特别优秀的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面约占在校生的3%;国家助学金平均3000元,根据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分为2000元、3000元、4000元三个标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面约占在校生的16%。
3.综合测评奖学金:根据学生素质综合测评评定,特等奖4000元/生/学年,获奖面2%;一等奖2000元/生/学年,获奖面3%;二等奖800元/生/学年,获奖面10%;三等奖400元/生/学年,获奖面20%;单项奖200元/生/学年,获奖面20%。
4.企业社会奖助学金:翟健栋博士奖学金20000元、扬子石化-巴斯夫奖学金5000元、常宝奖学金5000元、顾氏助学基金5000元/生/学年、唐荆川爱国兴学奖助金5000元、福彩爱心助学金3000元、常宝助学金2500元等数十项。
困难生资助办法
常州大学具有“奖、助、勤、贷、补”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学生资助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以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为主,国家励志奖学金和企业社会奖学金为辅解决学费和住宿费;以国家助学金为主,勤工助学和企业社会助学金为辅解决生活费;特殊困难学生可以申请困难补助。常州大学完备的学生资助体系将帮助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在校生还享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
学生宿舍
学校实行学分制收费,并严格按照江苏省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收取学费。公布的各专业学费均为每学年预收学费,具体收费详见招生计划表,学年结束时学费按学分分学年结算。住宿费:根据入住条件不同收费标准为700~1500元/生•年。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切实履行“热情、周到、方便、快捷”的承诺,常州大学所有学生宿舍实行公寓化管理。学生公寓实行24小时管理,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经常开展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活动,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为学生创造整洁、文明、舒适、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连续多年获得“江苏省文明宿舍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连续多年获得“江苏省文明宿舍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后勤产业集团公司饮食服务中心获全国“高校伙食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科教城校区第二食堂喜获“江苏好食堂”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