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学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895年成立的北洋大学工学院采矿冶金科,1938年迁并于西北工学院矿冶系,1957年并入西安交通大学,1958年从西安交通大学分出成立独立的西安矿业学院,是当时隶属原煤炭工业部仅有的2所5年制本科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划转陕西省。1999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学校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实施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2004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学校先后荣获陕西省“文明校园”、“平安校园”、西安市“园林化单位”称号。
学校占地面积108万㎡,有雁塔和临潼两个校区,设有研究生院和18个学院(部)。拥有安全技术及工程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级优势(重点)学科,涵盖45个二级学科。拥有国家能源煤炭分质清洁转化重点实验室、国家煤炭工业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部级)、西部煤矿安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3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6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现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项目、9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5门省级精品课程、6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8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现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8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1个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权点和1个会计硕士(MPACC)专业学位授权点,56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地矿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工、理、文、管、法、经、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全日制在校生2.3万余人。
学校有教职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1200余人,教授、副教授500余人,教师中具有博硕士学位者1070余人。其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人,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10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2人,陕西省“百人计划”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8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9人。学校还有一支由200多名专家、教授组成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双聘院士10人。
“十二五”以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3600余项,其中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73项;科研经费总额6.3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1项;获得专利授权1388项(其中,发明专利211项)。
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荷兰、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60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友好的合作关系。学校是“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创始院校之一,开展了“1+2+1中美双学位项目”、“1+1+1中美双硕士学位项目”、“双博士学位项目”,与澳大利亚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及台湾、马来西亚高校交换生项目、赴美带薪实习项目、假期海外研修项目、外国短期留学生来校学习等多种合作项目。
50余年来,在教育部、原煤炭工业部、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几代西科人顽强拼搏、艰苦创业,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了8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为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西安科技大学将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卓越工程师计划
主要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采用“3+1”模式,即3 年校 内基础课程学习,1 年校外实践学习;开设专业: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
采矿工程
安全工程
测绘工程
地质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化学工程与工艺
自动化
土木工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
机械工程
土木工程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
矿业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
数学
物理学
力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机械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
化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矿业工程
电气工程
控制科学与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土木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
地理学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工商管理
设计学
安全科学与工程
机械工程
土木工程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矿业工程
安全科学与工程
马克思主义理论
奖学金设置
学校设有优秀新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优秀本科生奖学金、企业奖学金等共计26项,每年奖励额度超过800万,覆盖学生数占全校学生的24.5%,优秀新生奖学金最高额度20000元/人。通过国家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学杂费减免、校外机构资助、特困生绿色通道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国家助学金最高资助额度3500元/年,每年资助额度近3000万。
优秀新生奖学金
奖项设置 奖励额度 科类 评选条件
一等奖
20000元 理科 一本分数线85分(含)以上
文科 一本分数线60分(含)以上
二等奖
12000元 理科 一本分数线70分(含)以上
文科 一本分数线50分(含)以上
三等奖
8000元 理科 一本分数线60分(含)以上
文科 一本分数线40分(含)以上
优秀奖
4000元 理科 一本分数线45分(含)以上
文科 一本分数线30分(含)以上
困难生资助办法
1.济困助学措施
校友助困基金:学校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每年资助10名,奖学金金额2000元。
勤工助学:学校为经济特困学生提供部分勤工助学岗位,给予适当的报酬。
学校执行国家贫困生资助的相关政策,评定国家奖学金(8000元/人)、国家励志奖学金(5000元/人)、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自强助学金、国家助学金。
2.学校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协助贫困学生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积极联系银行,为贫困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
学生宿舍
标准公寓化管理,六人间,住宿费:1000元/人/年(带暖气)食堂一角,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