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网址招生网址招生电话:0931-7971922
院校简介

【办学历史】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机构设置】 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1987年,国务院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2012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依托学校设立“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学校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研究院1个,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研究中心3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研究中心19个,省高校新型智库5个,省创新群体5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9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学校现设26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1个独立学院,3个孔子学院。

【办学条件】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960亩,新校区占地面积541.8亩、生态实训基地2272.5亩。校舍总规划建筑面积89.2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30.7万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9964.92万元,各类文献资源332.3万余册。学校建成了以远程教育、综合教务管理及校园计算机网、通讯网和有线电视网为主体的现代公共教育服务网络系统。

【人才培养】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24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学生35501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7713人,博士研究生422人,硕士研究生7972人,留学生415人,继续教育学生8979人。连续六期实施本科教学改革工程。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08年教育部英语本科专业评估获得优秀。2010年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师资队伍】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2191人,正高级职称人员332人,副高级职称人员725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662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917人。其中专任教师1344人,教授(研究员)308人,副教授(副研究员)559人。博士导师137人(含校外兼职导师24人),硕士生导师1122人(含校外兼职导师393人)。现有双聘院士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在职人员1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5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计划”人选34人,省级教学名师24人。学校聘请了10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特聘或兼职教授,其中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12人。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李秉德、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

【学科专业】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有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化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心理学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美术学等10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教育博士1个专业博士授权类别,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 3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6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现有77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美术学、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物理学、历史学、化学、生物科学等9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

【科学研究】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历来重视产学研结合。近年来,社会科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西北历史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自然科学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教育技术等领域研究深入,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收录论文数居全国师范大学10位左右,化学学科、材料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科研奖励,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30余项,其中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1项(其中二等奖3项,终身成就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其他省科学技术奖94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567项,省敦煌文艺奖38项。

【国际合作】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美国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苏丹喀土穆大学、英国胡弗汉顿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与海外70多所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目前,学校已与苏丹喀土穆大学、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萨拉热窝大学分别合作建立孔子学院。

【附属办学】西北师范大学现设有附属教育集团,建有附中、二附中、附小和幼儿园,均为甘肃省和兰州市示范性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是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窗口学校和教育实习基地。

【社会服务】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彰显特色优势,着力提升质量,为服务地方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一是教师教育、教育学科实力雄厚,着力推动我省及西北地区基础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二是人文社科优势突出,着力服务政府规划决策和示范区建设。三是自然科学基础研究水平较高,着力夯实我省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知识源头。四是艺术体育区域知名,着力提升我省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五是产学研用紧密关联,着力支撑我省创新驱动和转型跨越发展战略。

【办学定位】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致力于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和引领教育发展的优秀教师。

(数据截止时间:2019年3月)

特色项目

人才实验班

本着“强化基础、因材施教、开展研究性学习、注重能力训练”的原则,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专业功底深厚, 具有一定创新能力、适合进行学术研究、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本科生。

云亭创新人才实验班

计划在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历史学、化学、物理学、生物科学等6个本科专业中实施。

卓越工程师计划

主要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采用“3+1”模式,即3年校内基础课程学习,1年校外实践学习;开设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工程等。

优势专业
【双一流建设学科】

英语

数学与应用数学

美术学

汉语言文学

地理科学

物理学

历史学

化学

生物科学

【全国顶尖专业】

【国家特色专业】

硕/博士学科
博士

教育学

化学

中国语言文学

历史学

数学

物理学

地理学

心理学

生物学

美术学

硕士

中国语言文学

考古学

中国史

世界史

教育学

心理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社会学

公共管理

法学

理论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统计学

工商管理

外国语言文学

音乐与舞蹈学

美术学

体育学

数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物理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

化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生物学

地理学

戏剧与影视学

哲学

民族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博士后

教育学

中国语言文学

历史学

数学

化学

物理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地理学

心理学

学费奖金

奖学金设置 2018年本科学生奖学金

序号 奖学金名称 奖励人数 奖励标准(元) 备注

1 国家奖学金 33 8000

2 国家励志奖学金 794 5000

3 综合一等奖学金 684 3000

4 综合二等奖学金 1296 2000

5 综合三等奖学金 1908 1000

6 学术科研奖 126 1500

7 创新创业奖 40 1500

8 从师从业技能奖 10 1000

9 优秀学生干部奖 320 1000

10 国(境)外学习奖学金 30 1500

11 自立成才奖 80 1000

12 校长奖学金 0 5000

13 明德奖学金 240 2000

14 叶圣陶奖学金 17 3000

15 日本华人企业家奖学金 10 2000

2018年本科学生助学金

序号 资助项目名称 资助人数 资助标准(元) 备注

1 国家一等助学金 1442 4000

2 国家二等助学金 2532 3000

3 国家三等助学金 1442 2000

4 应善良资助金(连续) 120 3500

5 西北之光奖助学金 40 2500

6 资生堂集团奖助学金 15 5000

7 苏纪英助学金(连续) 16 5000

8 华霖世纪奖助学金 25 4000

9 胡氏教育奖助学金 50 3000

10 和的奖学金 100 3500

11 阳光助学金 6 2000-3500

12 林添禄资助金 3 5000

13 好娃娃奖 2 2000

14 宁夏燕宝基金助学金 100 4000

15 金中恒助学金 90 5000

16 雷学金助学金 14 10000

17 陈登助学金 100 2000

18 甘泉助学金 2 2000

19 苏创夫王书培奖学金 5 4000

20 建档立卡资助 263 500

21 吴东魁助学金 60 10000

22 金中恒助学金额外助学金 10 5000

困难生资助办法

学校建有“奖、贷、勤、补、助”多元资助体系,不断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力度。2017年,共有6591名学生获得各种资助,资助项目23项(见表),资助金额1983.55万元,同时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6765人次,开辟校内勤工助学岗位600余个,向社会输送家教超过1000余人次。

序号

资助项目名称

资助标准(元/人)

1

国家一等助学金

4000

2

国家二等助学金

3000

3

国家三等助学金

2000

4

应善良资助金(连续)

3000

5

西北之光奖助学金

2500

6

资生堂集团奖助学金

5000

7

苏纪英助学金(连续)

5000

8

华霖世纪奖助学金

4000

9

胡氏教育奖助学金

3000

10

和的奖学金

3000

11

阳光助学金

1500-3500

12

陈登助学金

1000

13

林添禄资助金

5000

14

好娃娃奖

2000

15

宁夏燕宝基金助学金

4000

16

金中恒助学金

5000

17

明德奖学金

2000

18

叶圣陶奖学金

3000

19

雷学金助学金

10000

20

苏创夫王书培奖学金

4000

21

甘泉助学金

2000

22

日本华人企业家奖学金

2000

23

金通爱心救助

30000-70000

校园生活

学生宿舍

学生公寓占地65.65亩,现有15栋八层框架结构学生宿舍楼,3480间学生宿舍,总建筑面积113895平方米;建有蓄水池、配电室、锅炉房等基础配套设施。公寓同时设有购物、通讯、诊所、洗浴、银行储蓄等生活服务场所。

学生餐饮文化中心于2017年8月改造升级,供应川、粤、陇、陕、晋等菜系1400余菜品。同时全面实行学生管理、党委学生工作部具体指导的工作模式,将生活服务、专业见习、就业实训、创新创业、文化活动于一体,实现环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将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学生自治高度融合,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民主化管理参与、人文化就餐服务、礼仪化用餐引导、标准化日常监督、创新化活动营销,帮助餐厅改善经营、提高服务,促进学校餐饮服务改革;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和榜样引领,影响和带动全体学生形成文明的就餐习惯,使全体学生成长为生活自理、行为自律、人格自尊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