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院校动态首页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也称2011计划,是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启动的第三项体现国家意志的国家工程,针对新时期中国高校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形势的又一项体现国家意志的重大战略举措。该名称源自2011年4月,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该战略工程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
       “2011计划”战略定位:国内急需,国际一流。
       分析:211工程、985工程是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并实施的高校提升计划。
       211工程高校”提出于1993年2月13日。 主要精神是”未来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前21世纪,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力量,分期分批建设地建设100所左右高校和重点学科和专业,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211工程”高校有112所。
       “985工程高校”是江泽民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的,“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目标。 “985工程”高校有39所。
        2013年4月11日教育部公布的“2011计划”第一批共14所协同创新中心,涉及牵头高校为11所。 “2011计划”是动态的管理,实行淘汰制。
       涉及 “2011计划”牵头和重点参与的教育部直属高校12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川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天津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注:清华大学本不在第一批牵头高校,但是在第一批14所协同创新中心中,清华大学重点参与3所)
         涉及”2011计划“牵头的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高校4所: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 
         国家实验室计划: 2000年启动。
国家实验室要面向国际科技前沿,组织开展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创新活动(举全国之力创建,估计不会超过30所)。
          国家实验室目前涉及的高等学校共10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独家承建国家实验室高校共7所 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分析: “211工程”、“985工程”学科建设,创建国际一流或国内一流高校为目标,概念比较虚化。20年来,国家在建设高等学校方面先后出台了“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以及“国家实验室”计划。战略定位,“211工程”是
建设100所左右高校和重点学科和专业,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985工程”是建设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2011计划”是建设一批”国家急需,国际一流“的创新中心。“2011计划”着眼于发挥整体优势,在科学研究中创建国际一流大学。“国家实验室”计划是举全国之力建设若干所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凝炼发展目标和研究方向,开展原创性、系统性科学研究,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科学研究中心。   从四项工程的发展过程看,国家定位高等学校越来越注重向科学性、实用性、战略性、整体性方向发展。而淡化”国际一流大学“这样的模糊概念。    
         高校重点建设离不开资金支持。上述四项工程若同时展开,国家资金将会力所不及。 2013年财政部预算计划未提“211工程”建
设。可以预计,“985工程”建设也会逐渐淡出。代之而来的是“2011计划”和“国家实验室”计划。即国家资金重点支持必须出战略性的、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成果  ,在科学和技术研究中创建“国际一流大学”。     
         而同时涉及第一批“2011计划”和“国家实验室” 计划的高校为6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注: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有可能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共建)。  这六所(或七所)学校可能是国家重中之重发展。
         高等学校未来发展:
       涉及第一批“2011计划”牵头和“国家实验室”计划的 高等学校16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另外还有复旦大学涉及建设一所国家大科学中心 
      涉及“2011计划”的地方重点扶持的高等学校4所: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
         以预期,上述20所高等学校未来必将获得高速发展。                                                                                                                                                   

类型介绍

根据“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2013年4月11日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2011协同创新计划”名单共14所:
  1.  
  2. 序号 中 心 名 称 主 要 协 同 单 位 类别
    1
    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
    前沿
    2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军指挥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中心、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等
    文化
    3
    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航科技集团等
    行业
    4
    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集团等
    行业
    5
    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
    前沿
    6
    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
    区域
    7
    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行业
    8
    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
    前沿
    9
    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文化
    10
    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商飞公司等
    行业
    11
    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浙江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浙江医学科学院、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
    区域
    12
    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等
    区域
    13
    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
    区域
    14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半导体所、国防科技大学
    前沿

上一篇: 报考财经类院校不可不知的院校秘密

下一篇: 塔里木大学2013年新疆专科投档分数线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