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985且211院校专业首页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构筑了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教育在内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半导体芯片系统设计与工艺、材料物理化学3个研究生专业;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最早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1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于2008年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于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强有力的科研基础为本系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撑。目前拥有教育部敏感陶瓷工程研究中心、电子信息功能材料教育部国防重点实验室、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北京生物芯片国家工程中心(与清华大学等共建)、武汉市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11个研究所和1个实验教学基地,同时还是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骨干成员之一。2007年12月,经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成为首批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集成电路方向),同时还被批准建立首批“面向群体创新人才互动式培养实验区”。

  本系目前拥有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人,教授2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0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24人,在站博士后8人。2012年3月统计,在读学生共计1449人,其中博士生87人、硕士生348人、本科生1014人。

  现设有两个本科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以材料为基础,以电子和光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制造为核心,以系统应用为方向。“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是以半导体器件为基础,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及半导体工艺开发为核心,以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集成及应用为方向。两个本科专业均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专业方向,符合信息技术学科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属于信息科学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

  为了适应21世纪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本系在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理工结合,强调宽口径培养,注重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以及信息显示等专业领域中的一个或两个方向具有特色。

  本系始终坚持将本科教学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教学和科研的互动,不断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提出并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学习经历,通过实际科研项目的驱动,将课外科技活动、科技竞赛、专业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注重本科生的长线培养。近3年来,本科生自主创新实践活动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荣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微软创新杯” 、“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一系列大赛中,先后荣获省级及以上奖励80余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9项,彭浩等3名同学荣获2010年微软“创新杯”嵌入式开发项目中国区团体冠军;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累计达到50余篇。“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是教育部面向本科生设立的最高级别的创新实践项目,自2008年起,我系本科生连续3年项目数名列学校前茅。

  本系毕业生一直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和后劲足而著称。无论出国留学和考研深造,还是进入研究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的毕业生均受到普遍欢迎,社会声誉良好,已成为新生首选的院系之一。以2011年为例,研究生录取率为44.5%,其中录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就达到20人;应届出国留学的比例为18%,留学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增多;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5%。

  国际化办学、高水平“产学研”联合办学机制是我系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与国际知名大学结成联盟,在人才培养上相互借鉴和交流;在国内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已建立若干个专业实习基地;针对地方和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紧缺专业人才需求,联合知名企业共同开发专业实验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已与美国和英国等国的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开办了“校际交流班”,交流模式为“3+1”(即在我系读3年,赴国外大学读1年)、“2+2”(即在我系读2年,赴国外大学读2年),双方均互认学分,成绩合格者获两校毕业文凭。

上一篇: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简介

下一篇: 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简介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