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历经26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特色鲜明的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基地和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科研基地。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科建设和发展迅速,现有6个本科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生态学、化学、制药工程,其中生态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在本科专业招生中,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生态学专业按照生物科学类实行大类招生,学习一年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业成绩分专业学习。学院现具有民族生态学博士学位授予点,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学三个硕士一级学科,具有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民族生态学和生物物理学等8个硕士学位点,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办学体系。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年轻化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61人。其中专业教师44人,80%具有博士学位,教授占39%,副教授占41%,其中2人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 ,6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5位教师荣获宝钢教育基金全国优秀教师奖。生态学教学团队为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此外,学院与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10多所国外大学签订了科研合作及办学协议,共享教学和科研资源。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及科研平台:先进的仪器设备、较好的实验条件和创新的工作环境。学院下设生物科学系、环境科学系、化学系、生物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具有总价值2000多万元的各类仪器设备。生物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化学实验中心被列为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单位。学院先后建立了8个专业实习基地,其中小龙门国家森林公园专业实习基地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实验中心和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条件。
近几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211工程”——“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重点学科”建设项目、“985工程”——“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国家“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民族生物学与生物资源保护利用技术项目”,此外,还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0多项各类科研项目。依托学院的中国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科研条件平台和以科研项目带动的教师团队建设快速提升了学院综合竞争力和整体水平。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生不仅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各类科研训练项目并获得资助,在省部级、学校级各种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竞赛中多次获奖。自2008年以来,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学生组队代表学校参加了四届北京市化学实验大赛,共计派出13个队,有5个队荣获一等奖,5个队荣获二等奖,1个队荣获三等奖,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水平。2012年,学院的学生在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答辩现场上,通过真人演示的形式呈现了一组精彩、别致的婚礼片段,受到好评荣获金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以服务于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为特色学科及专业方向,致力于建设国内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型学院,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科建设和发展迅速,现有6个本科专业: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生态学、化学、制药工程,其中生态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在本科专业招生中,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生态学专业按照生物科学类实行大类招生,学习一年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业成绩分专业学习。学院现具有民族生态学博士学位授予点,生态学、环境科学、生物学三个硕士一级学科,具有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民族生态学和生物物理学等8个硕士学位点,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办学体系。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年轻化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61人。其中专业教师44人,80%具有博士学位,教授占39%,副教授占41%,其中2人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 ,6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5位教师荣获宝钢教育基金全国优秀教师奖。生态学教学团队为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此外,学院与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10多所国外大学签订了科研合作及办学协议,共享教学和科研资源。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及科研平台:先进的仪器设备、较好的实验条件和创新的工作环境。学院下设生物科学系、环境科学系、化学系、生物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具有总价值2000多万元的各类仪器设备。生物实验中心、化学实验中心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化学实验中心被列为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单位。学院先后建立了8个专业实习基地,其中小龙门国家森林公园专业实习基地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实验中心和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条件。
近几年来,学院先后承担了“211工程”——“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重点学科”建设项目、“985工程”——“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研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国家“111计划”(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民族生物学与生物资源保护利用技术项目”,此外,还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0多项各类科研项目。依托学院的中国民族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研究所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科研条件平台和以科研项目带动的教师团队建设快速提升了学院综合竞争力和整体水平。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学生不仅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各类科研训练项目并获得资助,在省部级、学校级各种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竞赛中多次获奖。自2008年以来,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学生组队代表学校参加了四届北京市化学实验大赛,共计派出13个队,有5个队荣获一等奖,5个队荣获二等奖,1个队荣获三等奖,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训练水平。2012年,学院的学生在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答辩现场上,通过真人演示的形式呈现了一组精彩、别致的婚礼片段,受到好评荣获金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以服务于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为特色学科及专业方向,致力于建设国内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型学院,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