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最新试题首页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
A、急湍(tuán)愀然(qiǎo)说服(shuì)量体裁衣(liáng)封妻荫子(yìn)
B、浸渍(jīn)熟稔(rěn)纤细(qiān) 数见不鲜(xiǎn) 令人咋舌(zà)
C、盥洗(guàn)孝悌(dì)茎叶(jìng) 方兴未艾(xīng)叱咤风云(chà)
D、戕害(qiāng)确凿(záo)懿范(yì)压轴大戏(zhòu) 畏葸不前(xǐ)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撕打 安祥 金碧辉煌 行迹可疑
B.题纲 肄业 义愤填膺 和言悦色
C.矜持 宣泄 委曲求全 各行其是
D.笑魇 暴燥 茕茕孑立 良晨美景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感同身受”这个成语原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多用来指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词典改版时,编辑者随波逐流,给它增添了新的语意。
B.傍晚的大山空无一人,非常寂静,余震不时地发生,空谷足音也格外地响,更增添了几分恐怖。
C.据统计2008年奥运会有数千万人聚集到北京,此刻的北京,真是浩如烟海了。
D.不到一年的时间,来自自民党的“一老一少”两位首相都无奈地选择了“突然”辞职,日本政坛可谓陷入多事之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 )
A.2008年5月8日这一天,藏汉火炬手在世界之巅共同举起象征和平、友谊和进步的奥运圣火,这不仅奏响了中国国力强大、民族团结、科技进步的时代强音,而且彰显了西藏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客观现实。
B.由于一至四号“神舟”无人飞船的成功返回,使中国加入了航天开发大国的行列,这也是中国国防力量日渐强大的标志。
C.孩子们对“动漫”的情有独钟推动着”动漫”产业朝着高质量、高速度、高赢利发展,嗅觉灵敏的商家对此更是推波助澜。
D、对调整高考录取方案,有人认为最好能对选修科目按分数划等级,有人认为可以按文理科分别划线,这样才比较公平。
5、下列各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①“默契”的形成与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②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
③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④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
⑤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
⑥又由于创作和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
A.⑤②①④⑥③ B.③④①⑤②⑥ C.③⑤①④②⑥ D.③⑤②①④⑥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6—8题。(9分)
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为实现和谐的追求,中国文化提供了两大法宝,一是“和”,一是“中”。
中国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互相关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为贵”一词出自《论语》,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主张以礼的作用来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表达了对人与人和谐关系的追求。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和”与“同”是中国文化所关注的一对含义不同的范畴。早在西周末年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过所谓“和同”之辨。“和”是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同”是简单的同一。《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在回答郑桓公“周其弊乎”的发问时认为,西周最大的弊端就是“去和而取同”。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史伯这样区别“和”与“同”:“以他平他谓之和”,就是说聚集不同的事物而得其平衡,叫做“和”,“和”能产生新事物,所以说“和实生物”;“以同裨同”,就是说把相同的事物叠加起来,是不能产生新事物的。五声和,则可听;五色和,则成文;五味和,则可食。推及施政,则必须“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综合不同意见,防止偏于一端、专横独断,否则,则“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孔子曾提出“和而不同”的著名观点。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则同而不和。”他认为,君子能汲取别人的有益思想,纠正其错误思想,力求公允正确,绝不盲从,这叫“和而不同”;而小人只会随声附和,从不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叫“同而不和”。
“和”是中国文化和人生智慧的重要特征,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和而不同”的“和”,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以宽容的态度。“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
“和”不是“同”,“和”是有矛盾、有斗争的。宋代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讲:有向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意思是说只要有一种事物、一种现象,必定有和它相对的事物和现象,两者免不了有矛盾、有斗争,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要求“和”。张载看到了宇宙世界、人间社会都是有矛盾的,但在矛盾的解决上他主张“仇必和而解”,而不是“仇必仇到底”。对立和斗争不应以一方消灭另一方作为最终的结局,而应是相辅相成,协调配合,趋向于“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中国文化合人生智慧充分体现这句“仇必和而解”之中,以和谐的方法来消除矛盾、解决矛盾,使事物向另一个更新的方面来发展,最后解决的方法一定是求和,不是让矛盾冲突扩大。只有“和”才有生机和活力,这种对待矛盾的朴素的辨证思想,对于我们实现和谐人生的理想是大有裨益的。 (选自《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6.下列对“和而不同”中“和”的内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汲取别人有益的思想,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力求公允正确。
B.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互相关心,与人为善,推己及人,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C.对不同的意见,不同的事物,持以宽容的态度。
D.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之用,和为贵”强调了在建立和保持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中礼仪的重要作用。
B.史伯认为西周王朝统治者由于“去和儿取同”,专横独断,直接导致了统治的崩溃。
C.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普遍和谐的基本特质。
D.“仇必和而解”的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现象,最后一定能找到求得和解的办法。
8.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贯彻“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解决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冲突的问题。
B.“和而不同”的主张既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C.利用包括“和而不同”思想在内的儒家学说维护统治,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保持国家统一的重要原因。
D.在人际关系领域采取“求同存异”的做法是符合“和而不同”思想的,“求同”与 “不同”并不矛盾。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
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以孝义世被旌显,一门六阙①相望。敬则志尚恢博,好学,重节义然诺,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於人。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善。咸亨中,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故授洹水尉。久之,除右补阙。
初,武后称制,天下颇流言,遂开告密罗织之路,兴大狱,诛将相大臣。至是,已革命,事益宁。敬则谏曰:“臣闻李斯之相秦也,行申商之法,重刑名之家;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既庶而富,遂屠诸侯。此救弊之术也。故曰:刻薄可施于进趋,变诈可陈於攻战。天下已平,故可易之以宽简,润之以淳和。秦乃不然,淫虐滋甚,往而不反,卒至土崩。此不知变之祸也。陆贾、叔孙通事汉祖,当荥阳、成皋间,粮饷穷,智勇困,未尝敢开一说,效一奇,唯进豪猾贪暴之人。及区宇适定,乃陈《诗》、《书》,说礼、乐,开王道。高帝忿然曰:‘吾以马上得之,安事《诗》、《书》?’对曰:‘马上得之,可马上治之乎?’帝默然。於是贾著《新语》,通定礼仪。此知变之善也。向若高帝斥二子,置《诗》、《书》,重攻战,尊首级,则复道争功,拔剑击柱,晷漏之不保,何十二帝二百年乎?故曰:仁义者,圣人之蘧庐;礼者,先王之陈迹。祠祝毕,刍狗②捐;淳精流,糟粕弃。仁义尚尔,况其轻乎?”
后善其言,迁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以老疾还政事,俄改成均祭酒、冬官侍郎。易之等集名儒撰《三教珠英》,又绘武三思、李峤,苏味道、李迥秀、王绍宗等十八人像以为图,欲引敬则,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出为郑州刺史,遂致仕。侍御史冉祖雍诬奏与王同皎善,贬涪州刺史。既明其非罪,改庐州。代还③,无淮南一物,所乘止一马,子曹步从以归。卒年七十五。
【注】①仕宦之家门前所建用以表彰的建筑物。②祭祀时用的用草扎成的狗。③朝臣出任外官者重新被调回朝廷任职。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以孝义世被旌显 被:受到 B.故可易之以宽简 易:代替
C.为中书令李敬玄所毁 毁:诽谤 D. 祠祝毕,刍狗捐 捐:捐献
10、下列各项中每组同一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秦乃不然,淫虐滋甚 良乃入,具告沛公
B.向若高帝斥二子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C.晷漏之不保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以老疾还政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11、下列各句都有实词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3分) ( )
A.高宗闻其名,召见,异之 B.往而不反,卒至土崩
C.后善其言,迁正谏大夫 D.固辞不与,世洁其为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朱敬则家世代以孝义闻名,屡受表彰。他自己志向远大,品行高洁。高宗跟他谈话以后,非常欣赏他,尽管有人说他坏话,但高宗还是委以重任,先授洹水尉,后除右补阙。
B.朱敬则认为,李斯为相,严刑峻法,富国强兵,使秦国得以一统天下。但此后秦国没有及时调整国策,施行仁政,最终导致亡国,可见为政者需要审时度势,善于变通。
C.武后执政之初立足未稳,鼓励告密大施酷刑,朱敬则当时没有提出批评。在武后政权稳定之后,朱敬则便提出仁义诗书有时的确可以丢开,但有时却必须把它拿出来。
D.朱敬则为人正直,对张易之等奸佞权臣采取拒不合作的态度,受到世人的称赞。出任地方官,廉洁自律,不贪任何财物,回京时只有一匹马随行,家人甚至步走而从。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13、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善与人交,振其急难,不责报於人。
②既明其非罪,改庐州。
③杜私门,张公室;弃无用之费,损不急之官;惜日爱功,亟战疾耕。(4分)
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谒岳王墓 袁枚
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咏西湖 郁达夫
楼外楼头雨如酥,淡妆西子比西湖。 江山亦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①。
【注】①:苏轼在杭州任职时在西湖筑防洪堤,后人名之曰“苏堤”。
⑴“江山也要伟人扶”、“江山也要文人捧”两句诗,一“扶”一“捧”,境界各异,试指出“扶”和“捧”的不同含义。
⑵结合全诗,说说这两首诗的意境有何不同。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7分)
(1)、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总是离人泪。
(2)、 ,哀民生之多艰。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4)、楚天千里清秋, 。
(5)、 ,亦崎岖而经丘。
(6)、 ,羡长江之无穷。
(7)、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直上九霄揽明月
一舞衣袖,西昌城内,“嫦娥”翩翩启程,飞向遥远月宫。流传千年的传说,这一刻变为现实。
飞天的嫦娥
映衬着农历九月十四的月亮,组成一幅美妙图景。
清晨的一场雨没有阻挡住10时起出现的阳光,卫星按预定时间开始发射。
“各号注意,一分钟准备!”18时04分,卫星发射进入一分钟读秒。发射塔架与火箭相连的线缆瞬间脱落,搭架摆杆迅速移开。
“10、9、8……”扬声器里传来最后的读秒声。
“点火!”
“起飞!”
18时05分04秒,乳白色的火箭喷射出橘红色的熊熊火焰,火焰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腾空而起,飞向浩瀚太空。
海拔1500米的西昌,有着“月亮城”之称。此时,天边出现了绚丽的晚霞,尽管夜幕尚未完全降临,但农历九月十四的月亮显得格外明亮,天幕上组成了一幅奇妙的图景。
18时30分,南太平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报告,星箭成功分离。紧接着,经过测算,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数据,卫星进入近地点为205公里,远地点为50930公里,周期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控制中心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骄傲的嫦娥
只用了3年,就托举着自主创新的嫦娥进入太空。
1970年发射东方红一号至今,中国的卫星与地球的距离均在8万公里以内。而“嫦娥一号”离开地球的距离,整整38万公里。这一数字,使“嫦娥一号”成为中国发射的距地球最远的卫星,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据报道,从1958年前苏联发射“月球1号”探测器起,美苏欧日在49年时间里123次探访月球,实现了6次共12人的载人登月。24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说:“尽管我们晚了,但在历史长河中这四十多年的时间并不算长。能够代表全国人民送中国的首位月球使者上天,是我们科技人员的荣幸与骄傲。”
而据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从绕月探测工程2004年初正式立项,到现在“嫦娥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人用了3年时间,就托举着完全自主创新的“嫦娥一号”进入太空。
节约的嫦娥
14亿元的花费,仅相当于修14公里高速路。             (http://www.51985211.com)
栾恩杰还表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深空探测正式启动。
根据此前公布的规划,中国探月工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步实施:一期工程实现绕月探测,二期工程实现月球软着陆探测和自动巡视勘察,三期工程实现自动采样返回。作为“三步走”计划中的第一步,绕月探测工程于2004年初正式立项。
栾恩杰介绍说,从2004年初立项研制到发射,总共用了3年半时间;工程总投资14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目前国内修建14公里高速公路的费用。中国探月工程以好、快、省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诗意的嫦娥
从“探月”改为“嫦娥”,还选在“月亮之城”。
“这颗卫星最初叫‘探月一号’,后来改为‘嫦娥一号’这个诗意的名字。”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说,“‘嫦娥’从‘月亮城’升起,这本身不就是件富有诗意的事情吗?”
神话传说和古典诗词中,“嫦娥”和她所居住的“月宫”,常常是代表着思念、爱慕等美好情感的意象。而且在“嫦娥一号”的升空地西昌,人们把美丽勤劳的彝家女子比作“月亮的女儿”。
16、这则新闻选用了四个小标题,请分析它们的作用。(6分)
17、简要分析“骄傲的嫦娥”这一部分的写作特色。(4分)
18、你认为中国首个探月卫星用“嫦娥一号”命名恰当吗?为什么?(5分)
五、语言运用题:(14分)
19、在不同的语体和语言环境中,对同一内容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请按限定的语体和语言环境,将“对方到时参加”的意思分别作恰当的表述。(6分)
(1)在商场的广告里:
(2)在给兄弟单位的请柬里:
(3)办家宴父母给子女的口头通知:
20、在下面这段文字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句子,要求符合上下文特定的语意。(4分)
白春礼院士把“青年”的英文大写YOUTH进行了巧妙的解释:Y像小树,意味着青少年正处于发育发展期,需要不断茁壮成长;O ;U ;T像一个戴帽子直立行走的人,很多青年都获得了学士帽,硕士帽,博士帽,但学位的获得只是一个开端,我们不能被荣誉压弯了腰,还要直立行走;H像一个单杠,希望青年在工作之余,保持良好的体魄,更好地为国家民族作贡献。
答:O
U
21、根据下面这段文字,为“普遍正义”下个定义。(4分)
亓培玉,同济大学在读研究生,2001年2月4日在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泉河大坝与妻子杨雪一同散步时,遭当地颇有权势的4人殴打追杀,直至溺死河中,原因只是他批评其中一个当众小便的人“没修养”。
这激怒了社会各界,强烈要求严惩凶手。公安部、安徽省领导、安徽省公安厅领导对此案高度重视。
毋庸讳言,令人发指的罪恶,因为受害者受过高等教育而变得更加让人“高度重视”了。可是,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又该怎么办?他们若遭遇了暴行,又到哪里去找严惩凶手的“过硬”理由?
当学界只能把知识作为要求严惩罪恶的本钱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深思:社会什么时候才能堂堂正正地以公民的权利和法律来追究罪恶?
那几个残害亓培玉的匪徒已注定在劫难逃,但这就意味着普遍的正义得到了伸张?这几个匪徒也许正在后悔。但后悔的可能并非杀人,而是杀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社会的各阶层不再是只会或只能顺“势”而为要求伸张正义,属于全社会的正义才有指望。
六、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就算有失望,但不会绝望。”
“苍白的生命由鲜活的梦想点燃。”
“快乐之道不在于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在于喜欢自己不得不做的事。”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先前的距离,而是你的加速度。”
以上几句话摘自某中学“学生凡语”橱窗。请你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3)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蒙城六中2008-2009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D 2.C
3、D(“多事之秋”指事故或事变多的时期,多用来形容动荡不安的政局。A“随波逐流”喻没
有主见。B“空谷足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或来访。C“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4、A(B项成分残缺,可去掉句首的“由于”。 C项项缺中心词,“高质量、高速度、高赢利”后应加“方向”一词。D“这样”指代不明)
5、C (先提出观点,从而引出阐述的对象“默契”;然后按先总后分的顺序介绍“默契”的特点。注意分析各句间的逻辑关系,并学会抓取关键词。)
二、(9分,每小题3分)
6.B(从原文尤其是第四段看,“和而不同”的“和”主要是思想、观念层面的概念,其内涵可以从文章对孔子原话的阐释得知,而B项则是从“仁”的角度解释“和”的)
7.D(A项错在把“礼”和“礼仪”混为一谈;B项,错在原文认为“去和而取同”是西周的最大弊端,而“直接导致了统治的崩溃”并非史伯的观点。C项,错在扩大了“和”的外延,孔子主要是从人际关系角度提出“和而不同”主张的。)
8.C(封建统治者的确是利用儒家学说来维护其统治的,但是“和而不同”思想不在其内,因为“和而不同”思想与思想专制格格不入的)
三、文言文(12分)
9、D(抛弃)
10、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A.却/于是;B.如果/像;D.因为/来。)
11、B(“土”,名词做状语。A项的“异”,C项的“善”,D项的“洁”,都是意动用法。)
12、A(“委以重任”错,洹水尉是很小的官,这是遭到李敬玄毁谤的结果。)
13、①善于与人交往,救济别人的急难,不向人要求报答。(“振”“责”各1分,全句大意1分。)
②弄清他没有罪过之后,又改任庐州刺史。(“既”“改”各1分,全句大意1分。)
③限制私人势力,扩张公家权势,杜绝没有实效的花费,减少并不急需的官职,珍惜时间讲究功效,积极备战致力农耕。
四、古诗词鉴赏
14.⑴扶:扶持,匡扶,呵护,映衬等。“扶”字含义双关,既指人文景观使自然景观具有了生命、活力和意义,借死于杭州、葬于杭州的岳飞和生于杭州的于谦这两位民族英雄写西湖,为妩媚缠绵的西湖平添几许慷慨悲壮的阳刚之气,强调人文景观对自然景观的映衬;又指民族英雄匡扶(保卫、呵护)江山社稷的伟大意义。
捧:渲染,赞美,歌咏等。“捧”在这儿是渲染,是锦上添花。诗人以历代诗人画家和其他艺术家对西湖山水胜景的题咏的歌赞,强调文人的渲染对自然山水的审美价值的重要意义。亦指江山社稷要有文人的帮衬和美化。
⑵袁诗大气,慷慨悲壮。由西湖美景与人文景观的关系,联想到伟人对整个江山社稷的意义,含义深沉,主题深刻。
郁诗优美,自信豪迈。将苏轼作为文人对自然山水的渲染的代表,使人联想到许许多多文人对西湖的题咏,内涵丰富。
或者:袁诗说江山也要伟人扶,表现诗人对伟人的崇敬(歌颂)。郁诗说江山也要文人捧,(明显从袁诗而来)但表现出文人的自信与傲气(或不服气),伟人扶正的江山还要靠文人进行美化。
15、略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16、(1)四个小标题概括了“嫦娥一号”从发射、研制到取名的全过程,具有概括内容的作用。
(2)小标题用凝练的语言高度赞扬了我国科学家用较短的时间、较少的资金研制出“嫦娥一号”的壮举。
(3)每个小标题都由五字短语构成,这些小标题充分体现了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特点。
(每点2分)
17、答:(1)列数字增加说服力:中国航天人仅用3年时间就使中国的卫星从距离地球8万公里以内上升到整整38万公里,使“嫦娥一号”成为中国发射的距离地球最远的卫星,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2)作对比增强说服力:从前苏联、美苏欧日与中国用了3年时间,证明完全自主创新的“嫦娥一号”进入太空是中国人的骄傲。
(每点2分,共4分)
18、答:恰当。(1分)“嫦娥”是月亮女神,代表着我国古代人民对月亮的美好想象,代表着他们想探求月亮奥秘的美好愿望,用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名字,表明了我国人民探月的美好愿望的实现;(2分)而且“嫦娥一号”的升空地西昌被称为“月亮城”,“嫦娥”在西昌起飞,显得富有诗情画意。(2分)
五、语言运用题
19、(1)届时欢迎惠顾 (2)届时恭请光临(3)到时不能不来啊
20、示例:O像太阳,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朝气和活力;U像一个空水杯,我们要不断吸取营养,同时要谦虚谨慎。(形式上采用比喻,内容上紧扣青年的特点;每句2分)
21、普遍正义是以公民的权利和法律来追究罪恶的属于全社会的正义。(格式2分,“以公民的权利和法律来追究罪恶”2分,“属于全社会的”2分。)
22、作文略
【参考译文】
朱敬则,字少连,亳州永城人。凭着孝义世代受到表彰,他一家门外就有六个阙挨在一起。敬则志向宏大,爱好学习,重视节义和承诺,善于与人交往,救济别人的急难,不向人要求报答。与左史江融、左仆射魏元忠有交情。咸亨年间,高宗听说了他的名声,召见他,觉得他很非同一般。但被中书令李敬玄诽谤,所以只授予他洹水县尉的官职。过了很长时间,被授予右补阙的官职。
当初,武后代行皇帝的职权,天下有很多议论,武后就大开告密罗织罪名的渠道,制造大案,诛杀将相大臣。到朱敬则做右补阙时候,武后已经称帝,社会很安定了。敬则进谏说:“我听说李斯做秦国丞相的时候,实行申不害、商鞅的法令,重视法家学说,限制私人势力,扩张公家权势,杜绝没有实效的花费,减少并不急需的官职,珍惜时间讲究功效,积极备战致力农耕。人多财富之后,就开始消灭诸侯割据势力,这才是拯救弊病的办法。所以说:严刑峻法可以用于努力向上时期,机变诡诈可以用在攻城野战方面。天下已经太平,所以可以用宽松代替严酷,用仁厚平和的政策来润泽百姓。秦朝却不是这样,荒淫暴虐更加厉害,实行下去就不再改变,最后到了土崩瓦解的结局。这是不懂得变通的祸患。陆贾、叔孙通侍奉汉高祖,在荥阳、成皋一带打仗的时候,粮饷匮乏,智穷力竭,他们不曾敢提出一种主张,进献一个奇谋,只是推荐一些狡猾残暴的人。等到社会刚安定下来,就摆出《诗》《书》,宣扬礼制,开辟仁政之道。高帝生气地说:‘我是从马上得到天下的,哪里用得上《诗》《书》呢?’他们回答说:‘马上得到天下,可以马上治理天下吗?’高帝默然不语。于是陆贾编著《新语》,叔孙通制定礼仪,这是懂得变通的好处。如果高帝斥退这两个人,抛弃《诗》《书》,一味重视攻城野战,看重杀敌数量,那么满路都是争功的人,为争论功劳闹得剑拔弩张,国家连片刻时间都不能保有,哪来十二个皇帝二百年江山呢?所以说,仁义是圣人暂住的旅馆;礼乐,是先王遗留的旧迹。祭祀祷告结束了,刍狗就应该抛弃;醇酒已经流出来了,糟粕就要丢掉。仁义尚且这样,何况那些没有它重要的东西呢?”
武后觉得他的意见很好,提拔他做正谏大夫,同时主持编修国史的工作。后来因为年老有病辞去了职务,不久又改任成均祭酒、冬官侍郎。张易之等人召集有名望的学者编撰《三教珠英》,又绘制武三思、李峤,苏味道、李迥秀、王绍宗等十八人的画像作为插图,他们想聘请敬则,敬则坚决拒绝,不肯参与,世人都认为他品行高洁。后来被外派担任郑州刺史,于是辞官退休。侍御史冉祖雍诬告他和王同皎关系很好,他被贬为涪州刺史。等到弄清他没有罪过之后,又改任庐州刺史。再次被召回朝廷时,没有带淮南一件东西,所乘坐的只有一匹马,子女都跟着他步行而回。去世的时候七十五岁。

上一篇: 高考语文湖南省长郡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篇: 高考语文皖南八校200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