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最新试题首页

第I卷(选择题36分)

一、基础题(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症结/症状 哄闹/一哄而散 成见/图穷匕见

B、剽窃/缥缈  胼胝/民脂民膏   岱庙/严惩不贷

C、恪守/联络  谄媚/陷害忠良   拮据/诘屈聱牙

D、评判/频率  琢磨/卓有成效   契约/锲而不舍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遒劲 敲竹杠 沸反盈天 来而不往非理也

B、丰腴 打圆场   煊赫一时 识时务者为俊杰

C、撕打 跑龙套  有条不紊 言必信,行必果

D、接恰 挂幌子   德艺双罄 牵一发而动全身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作为我国计算机汉字照排系统发明人,王选以一项发明 了一家企业的基业,更波及一个时代,使中国印刷业划时代地“告别铅与火,进入光与电”,产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

②甲A联赛最后两轮的各场比赛,足协全部延聘外国裁判员,尽管这 是一个好办法,但为了杜绝假球,也只能选此下策。

③在近代科学论中, 是在经验论派 在唯理论派那里,我们都常常碰到这种看法:人类经验的原始材料是处在一种无秩序的状态之中的。

A.造就 未尝 无论 以及

B.成就 未尝 不管 还是

C.造就 未必 无论 以及

D.成就 未必 不管 还是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有的国家靠“采购”外籍运动员提高在国际赛事中的名次,使本土选手减少了在更高舞台上历练的机会,这真是买椟还珠。

B.有些学生的作文字迹潦草,病句迭出,让人不忍卒读。

C.小错真的无大碍吗?岂不知,集腋成裘,小错积多了,便会酿成大错,可能会毁掉一个人,甚至毁掉一个集体。

D.一到下午吃饭过晚饭,他便 一个人安步当车,出门逍遥自在去了。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潘基文在12月14日的宣誓仪式上发表讲话说:“他秉承《联合国宪章》,按照忠诚、严谨、公义的原则要求自己,努力使联合国不负全世界人民的厚望。”

B.中国每人平均每年总要吃四、五百斤粮食,还要有种子、饲料和工业用粮。

C.大儿子贾赦袭了贾代善的爵位(按封爵逐代降级的规定,袭一等将军之职),分出去另过。

D.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也涉及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但更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从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学,可以称为是一种盛世之学。儒学所涉的主要内容,简要而言就是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

“隆礼”就是郑重地遵循礼法。礼教不是孔子的创造,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最早形成于文明社会敬天祭祀祖先中,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至东周春秋末,社会动荡不安,出现“礼崩乐坏”的社会无序状态,故孔子倡导“复礼”。“不知礼,无以立也”,“三十而立”。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只有礼治,才能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秩序。这充分说明礼制就是社会制度,而礼治则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据与法则,可见孔子论礼与其政教是合一的,故又有礼教的说法。这种思想对规范汉唐以来的社会形态、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曾产生过积极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孔子认为仁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具有本能的相互扶持的意义。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形成,所以他说“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从而说明孔子的仁德,就是“大同社会”的理想信念,这成为自古以来人们追求社会和谐的美好蓝图。

“尚中道”的辨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中道思想是先哲遗留的闪光思想。唐尧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春秋时代,百家争鸣,集中于一个“治”字,老子倡“守中”,即以柔用中;韩非则倡“法治”,主张以强用中。孔子认为“中行”者最佳,其次是“狂者”、“狷者”。社会中之三种人即左中右者,持中者为最佳。同时,孔子认为事物在发展中又有中庸、过、不及三种形态,而中庸为最佳。而中道是和,和即事物矛盾之对立统一状态,他表示事物之质的规定性,因此持中的要义,就是要执持事物之质,这也就是“和为贵”之义。

总之,孔子一生做出总结古学、兴办私学和创立儒学三件伟业,他的隆礼、重仁和尚中道的核心思想,均含有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并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瞩目。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这种认识无疑是很有道理的。

下列对孔子儒学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继承也有否定,忽视了“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

B.孔子在其儒学创立中创建了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深化完善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C.孔子创立的儒学,自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儒学是一种盛世之学。

D.孔子创立的儒学,汲取了老庄等哲学思想的智慧,同时又更加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受到人们的尊崇。

下列对孔子儒学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所推崇的“礼教”是西周时周公所创造的,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不知礼,无以立也”。

B.“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所以孔子倡导“仁者,爱人”,他的“仁政”主张,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

C.“尚中道”的辩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早在春秋时代,唐尧就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

D.中道思想是先哲所遗留的。以后不同流派又不断充实和发展,孔子认为中道是和,提出“和为贵”的思想。

8、下列对原文信息的提取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礼教体现了孔子论礼与其政教的合一。历史证明这是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秩序的唯一保证。在汉唐以来的社会演变中始终起着积极作用。

B.中道思想体现了古代先哲的思想智慧,孔子认为在社会“左中右”三种人中,“中庸”之人为最佳,“过与不及”这两种人不能体现“和为贵”的哲学内涵。

C.有人认为,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向人们贯彻中国孔子全部的哲学思想。

D.孔子的儒学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与其他哲学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今天仍会有它可借鉴的现实价值。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讫:终了,完毕。

B. 为《学规》俾守之 俾:并且。

C. 单车屏徒从 屏:使……退避。

D. 有短朱熹者,谓其疏于为政 短:诋毁,指摘。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独端坐以指画沙 王好战,请以战喻

B. 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 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D. 五年,依所请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熹“善于处理政务”的一组是

①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②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③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 ④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

⑤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 ⑥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

A. ①③④ B. ②④⑥ C. ①⑤⑥ D. ②③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B. 朱熹对教育非常重视。在同安县任职时,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加以教育。在南康军任知军时经常到郡学里去与学生讲论学问,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 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能做到只身一人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 朱熹在庆元年间被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诬告十罪,结果皇帝却免掉了沈的职务,取消了他的俸禄,连沈的学生蔡元定也遭到流放。

第II卷(非选择题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3分)

(2)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4分)

(3)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3分)

1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许浑 刘长卿

劳歌一曲解行舟, 猿啼客散暮江头,

红叶青山水急流。 人自伤心水自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 同作逐臣君更远,

满天风雨下西楼。 青山万里一孤舟。               (http://www.51985211.com)

(1)这两首送别诗都写到“水流”,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2分)

(2)比较分析,请说出这两首诗最后一句在表达和抒情上各有何特点。(4分)

15、填写空缺部分(8分)

(1)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奥地利小说家 ,善于运于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提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和“现代人的困惑”。其代表作为 。

(2)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旅夜抒怀》)

(3)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 。(《春夜洛城闻笛》)

(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著《史记》是“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1分)

对一朵花微笑 刘亮程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一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16.文章开头写了“我”两次在荒野草地上的感受。

(1) “我”为什么“笑了起来”? (2分)

答:

(2)“我”为什么感到“满足”? (2分)

答:

17.(1)第⑥⑦这两段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第⑨段和第⑩段分别使用了“出来”一词,其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4分)

答:

18.在文章结尾,作者说:“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联系全文,回答:

(1)作者在文章中谈及了哪些“人的道理”?请你分点叙述。(4分)

答:

(2)又为什么不懂“草木的道理”?(2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文中“枯萎多年”“终于等来一次生机”的荒草,象征着“劳忙半世”而等待“出人头地”的人生,它让人看到“未来的美好前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体悟。

B.“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这句话既表现了我对人与自然相融为一的渴望,又暗示了一种无法相融的孤独。正因为如此,我才努力要“真正进入一片荒野”。

C.文章从对草木的亲近写到草木其实无法亲近,从过去我对生存的麻木写到草木唤醒了我对生存的热情。“对一朵花微笑”,是一种既带有几分无奈、却又满怀虔诚的赞美。

D.作者笔下荒芜的大自然充满了童话色彩,是人的精神家园。在这片精神家园里,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可以无滞碍地栖居在一起,可以自由地进行灵魂的交谈。

E.作者通过鲜活朴素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朴素旷远和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描绘,引发人真切的记忆和悠长的思绪。看似平静却发人深省,节奏舒缓却撼人心肺。

六、语言应用与表达(9分)  

20.语文上生活诗意而精彩。不信?你看,连枯燥的数字一旦语文化,也这般乐趣无穷。请从1、2、3、4、5、6、7、8、9八个数字中任选两个,照例句的格式和修辞仿写两个句子。(5分)

例:0对8说:“你以为把腰扎紧人家就不嫌你胖啦?”

21、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小说创作中“间离”的作用(25字以内,4分)

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讨言”“经历过一场梦幻”,说来虽近荒唐,细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不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更大灵活性,留下了放大的艺术创造纵横驰骋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创作自由。也为读者留下阅读与欣赏的,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答:小说创作中“间离”的作用是

七、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的人为了追求舒适,放弃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坚守;有的人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放弃了对道德阵地的坚守;有的人为了金钱,忘掉了党性、人性……

请以“追求与坚守”为话题,写一篇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在话题范围之内,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第二次月考答案

1、B (A.zhēng/zhèng, hōng, jiàn/xiàn B.piāo,zhī,dài
C.kè/luò, chǎn/xiàn, jié/jí D.píng/pín, zuó/zhuó qì/qiè)

2、B (A理-礼 C 撕-厮 D 罄-馨 ) 3、D 4、D 5、C

6、D(D项由第一自然段可知,是对该段主要信息的概括。A项主要信息在第一段,正确的信息是孔子创立的儒学“也涉及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哲理”,并没有忽视该哲学思想。B项“隆礼、重仁和尚中道”等内容,不是孔子所创建的,“隆礼”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文中也明确表示不是孔子所创造的,“尚中道”也是先哲遗留的闪光思想,尧舜时期就已存在,故该项错。C项的表述只是一种现象,并没有体现儒学思想的内涵,答非所问,故该项错。)7、D(该题信息涉及到第二、第三、第四三个自然段,涵盖了孔子儒学的内容。D项见第四自然段,是孔子对中道思想的理解。A项信息在第二段,礼教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最早形成于文明社会敬天祭祀祖先中,到了西周的周公才编制礼乐,故该项中说“‘礼教’是西周时周公所创造的”错。B项信息在第三段,“仁政”的主张是孟子提出的,张冠李戴。C项信息在第四自然段,该项中前提条件错,唐尧舜时期不是春秋时代,故该项错。)

8、D(D项信息涉及到全文,是对文中主要信息的正确概括。A项信息在第二段,“唯一保证”错误;“始终起着积极作用”错误,原文是说“曾产生过积极作用”,故该项错。B项信息在第四段,“中庸、过、不及”是指事物发展的三种形态,不是指人,故该项错。C项信息在最后一段,“贯彻中国孔子全部的哲学思想”错误,原文只是说要“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的智慧”,而不是全部的哲学思想,扩大了范围,是对文中信息的错误理解。)

9. B(俾:使)

10. B(与:①介词,对,向;②介词,跟,同。A. 以:介词,用。C. 之:助词,取消主谓结构独立性。D. 所:助词,附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

11. C(②表朱熹重视教育,③为王淮奏请让朱熹改任他职,④表朱熹的耿直、倔强性格)

12. D(被免职的应是朱熹,蔡元定应是朱熹的学生)

13. (1)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3分)

(2)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4分)

(3)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3分)

14、(1)许诗以水流“急”来反衬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1分),刘诗则通过一个“自”字.以无情衬有情,表现了朋友离去后自己心中的伤感和孤独(1分)。(2分。意思对即可)

(2)许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风雨凄迷的景色来映衬心中的烦闷和惆怅.含蓄而富有感染力(2分),刘诗则是对照写景,借万里“青山”中一叶“孤舟”表现朋友的孤独寂寞和自己政治上失落苦闷,感情浓烈,言近旨远(2分)。(4分。意思对即可)

15. (1)卡夫卡《变形记》(2)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3)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4)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16.(1)我为花的美(或“生机”)所感动(2分)(2)荒草对生机的积攒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喜爱它并能与之相伴,因而感到满足。(2分)

17.(1) 由上文的回忆过渡到下文的感怀(3分,答“过渡”或“承上启下”得1分)

(2)不同(1分)。前者是指:无法体验大自然的情感,不能相融为一;后者是指:人为自己的事劳忙而又不受其所囿,关注更为广大的空间。(3分)

18.(1)①与大自然的和谐融合能使人感到愉悦,②大自然的美好能使人产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③人应当在关注自身的同时关注更为广泛的自然空间,④人无法完全理解自然,与大自然悲哀地相隔着。(4分。每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2)①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对生存已经麻木。②人对大自然的探索无法深入。(2分。每答出一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

19.A、C (A项与“终于等来一次的生机”的荒草相对应的应当是“一个在枯黄田野上……草木青青的一年”,两者之间不构成象征;C项表述的内容应当是对全文而言的,当我“对一朵花微笑”时,有的是满怀虔诚的赞美,并没有无奈。) (4分)

20. (5分)如:6对9说:“走就走呗,打什么倒立嘛。”

1对7说“向我这样点个头就行了,何必老学日本人鞠躬嘛!”

7对2说“起来,跑着求我也不嫁给你。”(供参考)

21. 给作者和读者分别留下创作和二度创作的自由。

22. 作文按高考标准评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朱熹,字元晦,又作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他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这样,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十八岁那年,他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考中了绍兴十八年的进士。在出任泉州同安县的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淳熙五年,朱熹被任命为南康军知军。朱熹到任后,为百姓兴利除害。正逢那一年很久没有下雨,出现旱灾,朱熹非常重视救济饥荒的处置措施,救活的百姓很多。事情结束后,朱熹奏请朝廷按照规矩奖赏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他每有时间便到州郡的学校里去,找一些学生来,和他们讲论学问。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

适逢浙东地区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并要他马上单人赴任。朱熹以朝廷对南康军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他接受任命后,随即写信到其他州郡,召募米商,蠲免他们的商税,要他们运粮食到浙东救灾。等他到任时,外地舟船运来的米已经堆积如山。朱熹每天出外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走遍浙东全境,都是单人独车,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他是什么人。州县的官吏们害怕他的严峻作风,一听说他到来,有些人甚至自动弃职逃走;于是,他所管辖的境内,风纪肃然。凡是丁钱、和买、役法、榷酤这一类政事,只要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地方,朱熹全部予以改正、革除。每次在救济灾荒之后,他都要按照实际情况规划处置,必定作长久之计。有人攻击朱熹,说朱熹不好好处理政务,皇帝对王淮说:“朱熹处理政务的成绩却大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上一篇: 高考语文最新原创2009高三模拟试卷语文(江西卷)

下一篇: 高考语文山东省潍坊市光华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