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最新试题首页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
A、贝壳/躯壳 扛枪/力能扛鼎 款识/博闻强识
B、露骨/露脸 屏风/ 屏气凝神 爪子/张牙舞爪
C、折腾/折本 抹墙/转弯抹角 暴露/一暴十寒
D、玩弄/弄堂 模样/装模作样 落后/丢三落四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最令我敬佩的是巴金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般透明,在今天这个年代实在难能可贵。
B、全球闻名遐迩的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将于2月3日在北京世纪剧院演出全本芭蕾舞剧《天鹅湖》。这个《天鹅湖》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版本之一,这是整个剧团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和智慧打造而成的。
C、假日里,走进山的怀抱,目观壮丽山色,耳闻风声鹤唳,我们的身心得到了极大放松。
D、我们邀请您给学生作个报告,可是您一直敬谢不敏。要知道,我们的态度是非常诚恳地,学生也都在翘首盼望啊!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好的课堂应当使每一个生命体都能分享从释义到质疑的过程中涌现出的快乐,在课堂中实现知识与精神的同构同生,彰显出学生生命的涌动和成长的快乐。
B、由于政治地位极为敏感,使得贝?布托被刺事件引起了巴基斯坦国内的巨大动荡,很难说政府能否控制住这一局面。
C、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今后各地就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
D、六方会谈在危机与转机的反复中曲折前进,其根本原因是朝美在战略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并相互较量的结果。
4、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春节假期从除夕开始,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一天。这表明了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某校举办了“推介中华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活动。请你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选择一个,介绍这一传统节日并描述节日的情景或气氛。要求:(1)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2)不超过70字。(5分)
答:
5、许多俗语和名言警句,如果变换一个角度思考,就会产生另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理解。请依照示例,写出你对下面俗语或名句的不同看法。(三句中任选两句)(4分)
【示例】酒香不怕巷子深
另一种看法:深巷中的酒香,谁能闻得到?好酒也需要包装和宣传。在信息时代,我们不能消极等待一个偶然过客的发现。
(1) 假作真时真亦假
另一种看法: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另一种看法:
(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另一种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起迁为武安君 迁:升迁 B、且诸侯救日至 且:而且;况且
C、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 怨:埋怨 D、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 乃:于是
7、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一组是(3分)
①白起攻魏,虏三晋将 ②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
③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 ④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⑤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⑥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
B、秦王派王龁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
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刻画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9分,每题3分)
(1)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译文:
(2) 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译文:
(3) 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译文:

三、 古诗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周邦彦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注]①江皋:江岸。②凤团:是宁时一种名茶。
(1)前人评比第二句“颇含画意”,试作具体分析。(3分)
答:

(2)本词抒情优雅细致。请结合下片中的某个词语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5分)
答: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2)予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
( 庄子《逍遥游》(节选)
(4)千呼万唤始出来, 。转轴拨弦三两声, 。(白居易《琵琶行》)
(5)士不可以不弘毅, 。(《论语?泰伯》)
(6)苟利国家生死以, 。(林则徐《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12~15题。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节选)

冯至

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我们走入任何一座森林,或是一片草原,总觉得他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不起一些变化,千百年如一日,默默地对着永恒。我们刚到这里来时,对于这座山林,也是那样感想,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
我们走入山谷,沿着小溪,走两三里到了水源,转上山坡,便是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我们从城内向这里来的中途,忽然觉得踏上了一条旧路。那条路是用石块砌成,从距谷口还有四五里远的一个村庄里伸出,向山谷这边引来,先是断断续续,随后就隐隐约约地消失了。我想,这条石路一定有一个时期宛宛转转地一直伸入谷口,在谷内溪水的两旁,现在只有树木的地带,曾经有过房屋,只有草的山坡上,曾经有过田园。
过了许久,我才知道,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这里原有的山村,是一次便毁灭了呢,还是渐渐地凋零下去,我们都无从知道。我们没有方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其次就是鼠曲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撷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开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每当我看见这幅图像,就会觉得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于是我可以肯定,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12、“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中的“秘密”,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13、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分条阐释作者是通过怎样的事物感受到“余韵”的?(6分)
答:



14、从下列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就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4分)

⑴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
答:


⑵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答:


15、文章结尾,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请你谈谈这“意味不尽的关联”的内涵有哪些?(6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8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论中西方的英雄文化
潘天强
英雄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由来已久,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能够反映东西方基本意识形态的文化现象。
中国的英雄史观着重于守卫国土,维护政权;而西方的英雄史观着重于塑造人格,创造历史。但是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英雄的理念首先是创立具有当时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是某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崇拜和追随的对象。中国的英雄文化诞生于混沌时期,盘古开天、夸父追日以及三皇五帝的传说都包含着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从诗歌到戏剧,从说唱到小说,一代一代的英雄和伟人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崇拜和追随的目标。在西方文化节中,英雄往往站在天意的对立面,一次又一次地通过自身的抗争挑战宿命。比如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希腊悲剧中始终无法摆脱弑父娶母命运的俄狄浦斯,以及中世纪英格兰的不断挑战自身命运的英雄罗宾汉等。而在中国,英雄则替天行道,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孙悟空护送唐僧去西天取经,水浒英雄造反杀贪官保皇帝都是替天行道。
东西方英雄文化都是宿命论,西方的宿命包含着对命运的挑战和不屈,而东方的英雄往往赋予命运一种妥协和变通。西方英雄是绝对个人英雄主义,他们虽然也讲义气重友情,但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利益。特洛伊王子出于个人的欲望不顾可能的后果强行拐走海伦,这在西方社会属于小节,无损英雄的形象,而在东方却是不能容忍的自私行为。在东方,英雄意味着比常人更严格地恪守道德规范,所以桀骜不驯的孙悟空还是逃不脱如来佛的手心,还是要做唐僧的门徒;而打虎的武松,粗野的李逵也必须口服心服地服从宋江的领导。
英雄文化的共同特点是善恶分明,嫉恶如仇。但是在西方,“恶”的标准是有限制的,一般是恶龙、巨兽或是极端残暴者和异教徒。而两位君主之间的争斗并不被当作善恶之争,人们往往把争斗双方同时当作英雄歌颂,即使一方是自己的敌人。法国大仲马的《三剑客》和波兰显克微支的《十字军骑士》都有这种倾向。西方英雄文化强者为王的观念较为明显,对西方人而言,英雄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即使是对手的英雄行为也值得歌颂。但是这种观念在长期大一统观念下植根而生的中国文化表现为胜者为王败者为匪,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对手就是异类,对手的英雄不仅代表自己,还是敌人的象征。所以与西方领主经济下形成的文化不同,中国文化中对于对手的英雄气概一般都是贬低和挖苦,不能灭自己威风长敌人志气。《三国演义》虽然有开关的曹操煮酒论英雄,但最终还是把曹操描绘成奸雄。
英雄爱美人是英雄文化的共同点。但是在江山和美人的选择上,中西文化也有不同。为了美人舍弃江山,在西方文化中仍然是英雄行为,比如特洛伊王子和海伦的故事。而在中国却要遭到无情指责,并且将责任推到美人身上,斥之为红颜祸水。在漫长的男性为主体的古代社会,东西方的英雄绝大部分都是男性,女性只是男性的陪衬。但是,西方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让人们肃然起敬的女英雄如圣女贞德,而中国的女英雄必须要女扮男装才能成为英雄,如花木兰、穆桂英。可以看出,东西方英雄文化是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和进步都在发生着变化。比如中国的反封建运动和西方的女权主义兴起,使得东西方女性英雄和伟人不断增加。东西方在英雄标准和英雄行为的认识上有逐步接近的可能。
(节选自《人文杂志》2007、3)
16、下列对东西方英雄文化的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西方英雄的理念首先都是创立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树立永远的丰碑。B、东西方的英雄虽然对待命运的具体态度不同,但东西方的英雄文化都是宿命论。
C、东西方的英雄都是讲义气重友情,都能为朋友两肋插刀。
D、东西方都有令人肃然起敬的、女性价值得到充分肯定的女英雄。
1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西方文化中,英雄往往是叛逆的,通过自身的抗争挑战宿命的;而在中国,英雄则是替天行道的。
B、特洛伊王子若在中国,他的英雄称号就会被质疑;而夸父若生在西方,也一定不会被称为英雄。
C、就“恶”而言,中国的标准要比西方宽泛,中国人认定的能称得上“恶”的对象要多于西方。
D、在中国和西方,都有英雄因爱“美人”而影响江山的事,但人们对这类事情的态度却不尽相同。
18、为什么说“东西方在英雄标准和英雄行为的认识到上有逐步接近的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6分)
答:

19、纵观全文,中国人眼中,什么样的人可称为英雄?(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杨丽萍:舞蹈是种信仰
曹玲娟
执拗地穿着绣花衣、麻布裤和布鞋,身形特别瘦小,说话时语调低沉轻缓。
近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杨丽萍带着倾心打磨的歌舞乐《藏谜》,再度艳惊了上海滩。谈起舞蹈,她冷静又痴迷,“舞蹈是什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沉寂一段时间后,杨丽萍再度亮相舞台,这次她带来的是歌舞乐《藏谜》,她一出场表演的是藏族唐卡中的荷花度母。一朵红荷中,荷花度母被老阿妈的虔诚唤醒,翩然轻舞,恍若踏水而行……稍后,又一次出场,她身着黑衣长靴,和藏民们跳起狂放的夏拉舞,舞姿自在快活,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这位从云南深山里走出来的白族女子,完全可以凭《雀之灵》、《两棵树》等作品,满足于“中国当代知名度最高的舞蹈家之一”这个角色。但之后,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杨丽萍从不认为自己要借这种方式来延长艺术生命,她甚至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她说,“我是山里人,我的家人对着山林田野都在起舞,汲水能歌、取火能跳。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对吧?”
这些年,她拒绝了不少制作演出的邀请,直到藏族歌手容中尔甲找到她,希望能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藏族人打造一部原生态歌舞。在她看来,舞蹈不再只是创作,而是学习、采集、呈现。“我走的地方越多,越是心焦。民间好多好东西都在逐渐消失,再不抢救就来不及了。”
《藏谜》几乎涵盖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四川五省区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比如音色悠扬的六弦琴、祭祀超度的大法号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这部作品是我们对藏族文化虔诚之心的体现”,为此,她走遍了藏区。
《藏谜》的主角,是一年前还在放牧的藏民们。他们并不知道舞台是什么,他们只是在舞台上自由奔放地舞蹈,纯粹展示着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正是这种扑面而来的最原始的生命力,使得观众在台下感动得落泪。每次谢幕,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她说,“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是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这是个地道的民间艺术团,杨丽萍是这支团队里惟一的非藏族人。排练整整一年,艺术团没有任何收入,制作人容中尔甲背上大笔贷款,总编导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她是一个很单纯的艺术家,对艺术严谨到有些苛刻,对人却特别宽容。”容中尔甲说,从剧本的策划、编舞、主创班子搭建、服装道具设计到找衣服布料,事无巨细,杨丽萍都全力而为。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副总裁韦芝曾在西藏生活工作多年,她评价说:“这部作品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从《云南映象》到《藏谜》,杨丽萍从未特意从商业角度考虑舞蹈。“不用担心这个,认真的态度,再加上自我审美的品位,人们都需要好的精神食粮嘛。”
这份坚持,让很多同行钦佩。“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就曾公开赞扬,“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不跳舞,完全可以有很多选择,可她还是一直在舞台上跳缌这让我很佩服。”
“有生命的舞蹈,离人很近,它会像树一样生长,像河流一样流淌。”杨丽萍说,“我们跳的是命。”
杨丽萍常说,如果不跳了,她会回归自然,找个地方安安静静住下来。“外面有山,有水,有农田和民居,岛上有人捕鱼,有人织布,还有人在大榕树下晒太阳……”
(节选自《人民日报》2007、11、6)
16、根据全文,下面各句的内容不属于“再度艳惊了上海滩”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杨丽萍和藏民们跳的夏拉舞,几乎颠覆了舞迷们对她的既有印象。
B、杨丽萍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C、《藏谜》展示的是对生活、自然、神灵的歌颂与膜拜,表现出的是最原始的生命力。
D、歌舞乐《藏谜》涵盖藏区典型音乐元素,歌舞的主角是一年前还放牧的藏民们。
17、“做《藏谜》,是件很有福气的事。”对杨丽萍所说的“福气”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机会亲密接触藏区最典型的民间歌曲、乐器及舞蹈等与藏族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B、《藏谜》被韦芝赞誉为“是近年来最有想象力的西藏歌舞集大成者”。
C、亲身学习、采集、呈现了民藴许多正在逐渐消失的好东西,抢救了宝贵的民间艺术。
D、深入地理解了藏族文化,并对之生出了虔诚之心。获得了从身体到灵魂的一种体验。

18、“舞蹈是种信仰”,文章在哪些方面表现了杨丽萍的这一观念?请简要叙述。(6分)
答:

19、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答:

七、作文(70分)
20、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正值冬季,它使我们想起那些曾经的冬天。
在我们的生命中,“冬天”,也许并不仅仅是那些过往的季节,它还可以是一个挫折,一种心情,一段生活。冬天有霜雪,有泥泞,有寒冷……冬天也有温暖,有梦想,有孕育……
以“那个冬天”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定立意;2、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 解析:识:读“zhì”解释成记住或者记号。抹:读“mò”,解释成“转弯”。
答案:(3分)B(A.ké/qiào,káng/gāng, “识”都读zhì;B.lù/lòu,zhuǎ/zhǎo;c.zhē/shé, “抹”都读mò,bào/pù;D.nàng/lòng, “模”都读mú,luò/là
2、 解析:“胸无城府”是一个褒义词。“无所不为”“无所不至”“无所不用其极”都是贬义词。
答案:(3分)A(A、城府,城市和官府,比喻待人处事的心机。指为人坦率,不用心机。B、褒贬误用,“无所不为”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C、望文生义。风声鹤唳,《晋书?谢玄传》记载,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逃,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疑惧。D、用错对象。谢,推辞;不敏,没有才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客气话,只用于自己。)
3、 解析:D项是一个杂糅病句,这个句子的后半句有两个句式构成:“其根本原因……”和“……的结果”。因此是杂糅病句。
答案:(3分)C(A项语序颠倒,逻辑混乱,应“质疑”在先,而“释疑”在后;B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D项结构混乱,“根本原因”和“的结果”只能留其一)                        (http://www.51985211.com)
4、 解析:注意三个要求:(1)三个节日中选一个;(2)情景或者气氛要典型体现所选节日的主要特点;(3)修辞手法要突出。
答案:(5分)要点:(1)春节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及其后几天)特点:贴春联,吃年糕,放鞭炮,压岁钱,穿新衣,拜年,庆团圆,逛花市,放烟花。(2)清明节时间:公历四月五日特点:祭扫陵墓,烧化纸钱。(3)中秋时间:农历八月十五特点:庆团圆,吃月饼,点灯笼,赏明月。(时间1分;描述节日情景2分;语言鲜明、生动,正确运用修辞2分)
参考示例: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特点: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
情景一:端午节那天,几十名健壮的队员登上装饰一新的龙舟。随着一声鼓响,他们一起奋力划桨。龙舟满载人们对屈原的思念,如离弦之箭,驶向胜利的彼岸。(比喻)
情景二:端午节那天,家家用嫩生生的芦苇叶将白净净的糯米包扎成各具情态的粽子,待蒸熟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芳香可口的粽子,一边追思爱国诗人屈原。(比拟)
5、 解析:(1)一定要是与众不同的看法;(2)句式表述尽量和“示例”相同。
答案:(4分)(1)世上固然有许多虚假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因此怀疑否定一切,对于这个世界,我们是否应多几分信心呢?
(2)如果是不动脑筋地读,读的遍数再多,终究还是浮在表面;而对那些浅显的文章,又何须读上百遍?
(3)谁知这一别对方都干了些什么,有时时间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纵使能改变,又焉知一定是向好的方向?(每句2分,要求提出言之成理的不同见解,语句不通顺扣1分。若三句都选,按前两句判分)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解析:C项的解释显然不符合语境。原文是“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孥秦之日矣”,联系全文,秦和诸侯之间在打仗,因此其中的“怨”显然是“怨恨”。
答案:(3分)C(怨:怨恨、仇恨)
7、解析:选择最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选项。
答案:(3分)B(其中①②⑥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白起“善用兵”的特点。③是预测武安君将升迁。④是说苏代挑拨应侯,成功地离间了武安君和应侯。⑤是说武安君假装有病而不肯率军出征)
8、解析:原文是:秦王攻打邯郸,派白起为将,白起反对,没有执行命令,于是秦王派应侯去请,白起称病(第3节)。秦王派王龅统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环肯。秦王并没有派人去请,而是赐他自杀。
答案:(3分)B(秦王派应侯去请武安君在王龅率军攻打邯郸之前)
9、解析:一定要注意译文要符合语境。例如(1)中的“沉”(2)中的“内、外”等词。
答案:(9分,每题3分)(1)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赶到黄河里淹死。(“与……战”“河”“沉”各1分,“沉”的活用可以通过译成“把”字句体现)(2)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它们割地求和,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劳了。(“因”“割”“无以”各1分)
(3)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往城外攻击,打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绝”“应”和状语后置各1分)
三、古诗鉴赏(8分)
10、解析:赏析:春来涨潮,鱼游于水,如翔于天,拍打着柳桥而已。云鸠形容墨云行雨,其色如鸠。这又是一个妙手偶得的好辞。上句写春水空明,此句写春江烟雨,一阴一晴,阴晴不定,正是春天的特征之一。春从东来,东郊先得春信。这又是词人下笔极细致有味之处。下片二句,词境从江郊转为室内。“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上句写自己沏茶。凤团是宋时一种名茶。春日人常渴睡,短梦也是常有的。饮茶之意,在破睡提神。句首虽下一个“闲”字,语似不经意,实则方才一饷短梦,竟大有难以遣除了却之愁,故须饮茶以消其一份梦后的惘然。下句写燕子垒巢。燕子不辞辛苦飞来飞去,一次又一次衔泥而来,眼看着就渐渐营造了新巢。燕子极忙,词人则静。句首一个“静”字,暗示的实是词人并不平静的心绪。大好时光白白流逝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悲哀,隐约见于此二句之言外。结句转为室外。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句首一个“又”字,则日日空对春光之意亦隐然可见。挽合下片三句首字所下之“闲”字、“静”字、“又”字,词人心头不忍时光白白流逝的愁怨不难体味。这种淡淡的哀怨,实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情绪。而词中表现得极精微、含蓄。
答案:(1)(3分)“云鸠”云色如鸠,形象绘出乌云墨黑;(1分)“拖雨”则贴切状出乌云翻滚过后下雨的情景。(1分)生动而形象地画出春江烟雨图。(1分)(2)(5分)示例:一个“闲”字,看似不经意,实则是作者一晌短梦后,产生了难以遣除的愁思,所以借饮茶来消解这一份梦后的惘然。词人静看燕子不辞辛苦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燕子的忙与词人的静形成对比。一个“静”字,暗示的是词人并不平静的心绪。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一个“又”字,隐隐写出了一份每日空对春光的伤感。表达了词人心中面对大好时光白白流逝而不能有所作为的伤感。(分析3分,情感2分,答到意思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解析:(3)句中的“辩”容易误写成“辨”。(6)句中的“避趋”容易误写成“趋避”。
答案:(1)柳暗花明又一村 (2)出淤泥而不染 (3)举世而非之而部加沮 辩乎荣辱之境 (4)犹抱琵琶半遮面 未成曲调先有情 (5)任重而道远 (6)岂因祸福避趋之(每空1分,有误则该空不得分)
五、文学类文本(20分)
12、山路的尽头曾经有过人类生活的村庄,有过房屋,有过田园。(4分)

13、⑴养育过山村人的泉水(或溪水);⑵围绕过村庄的鼠曲草;⑶滋养过山村人的彩菌。(6分)
14、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 ⑵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的菌子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4分)

15、⑴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⑵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⑶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6分)

六、甲、论述类文本(18分)
理清文章思路:①节引出文章论点:英雄主义成为一种能够反映东西方基本意识形态的文化形象。以下各节分别论述这一论点。②节从“天意”这个角度来论证中西方英雄文化观的不同:西方文化中,英雄往往站在天意的对立面;中国英雄替天行道,救百姓于水火之中。③节论述东西方英雄文化都是宿命论,但又有不同。④节英雄文化的共同特点是善恶分明,嫉恶如仇。但西方英雄是绝对个人英雄主义;东方英雄不能容忍自私行为。⑤对江山和美人的选择上,中西英雄文化也有不同。东西方在英雄标准和英雄行为的认识上有逐步接近的可能。
16、解析:A项把原文中的“一个历史时期”换成“永远”,以偏概全;C项“都是”属于无中生有;D“都有”“女性价值得到肯定”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3分)B(A项“永恒的丰碑”错,依据:“两者的共同点就是英雄的理念首先是创立具有当时人们可以效仿的榜样,是某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崇拜和追随的对象”;C项“都能为朋友两肋插刀”错,依据:“西方英雄是绝对个人英雄主义”,“始终以自己的利益为最高利益”;D项“东西方都有……女性价值得到充分肯定”错,依据:“西方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让人们肃然起敬的女英雄如圣女贞德,而中国的女英雄必须要女扮男装才能成为英雄”)
17、解析:B曲解原文
答案:(3分)B(“夸父若生在西方,也一定不会被称为‘英雄’”错,依据:“英雄往往站在天意的对立面”,再说夸父逐日,也是挑战天意的)
18、解析:文章虽然主要在强调中西方英雄文化的不同,但是文章也多次提到中西方英雄文化还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而且从⑤节最后可以看出文化的交流可以是这种文化逐步接近。
答案:(6分)东西方英雄文化本来就有诸多共同点;东西方英雄文化在不断交流,在交流和进步中逐渐改变,缩小差异,向对方趋近。(共两点,每点3分,照抄原文相关信息每点只得1分)
19、解析:只要把全文中有关中国英雄的特点找出来,然后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6分)守卫国土,维护当时的政权,值得人们崇拜和追随;替天行道,救民于水火;敌我分明,嫉恶如仇;是恪守道德规范的模范。(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6分)
乙、实用类文本
理清文章思路:全文共15小节,①②是第一部分,①节是全文的引子,②节点明全文的中心:杨丽萍认为舞蹈是语言、是信仰、是一种生活的方式。③节一直到倒数第2节重点叙述杨丽萍克服种种困难创作《云南映象》《藏谜》等舞蹈,表现其执着、淡薄等性格。文章最后一节呼应第①节,表明杨丽萍追求本真的一面。
16、解析:B张冠李戴。原文是“她却倾尽全力制作《云南映象》,将一群普通人推上舞台,让原生态歌舞一度成为舞台热潮”。
答案:(3分)B(“艳惊了上海滩”的不是《云南映象》,而是《藏谜》)
17、解析:D项答非所问。
答案:(3分)B(“福气”应指杨丽萍在做《藏谜》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而不是别人评价)
18、解析:主要是概括杨丽萍创作舞蹈表现出来的品格,阅读文章要细致 ,要思考 文章所叙事件的本质。
答案:(6分)(1)用她的语言来说明她对舞蹈的认识和理解,她说:“跳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永久性的,”“我们跳的是命。”(2)她对舞蹈追求的执着。这些年,无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多少挫折,杨丽萍都没有退缩;从《雀之灵》《两棵树》,到《云南映象》,再到《藏谜》,不断进行开拓和创新。(3)对艺术极为严谨,在做《藏谜》的过程中,事无巨细,她都全力而为。(4)对名利极为淡泊。从未从商业的角度考虑舞蹈;不乐意别人称自己为舞蹈家,杨丽萍一分编舞费都不肯收。(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得满分)
19、解析:从“写法”“表达效果”“中心内容、中心思想”等方面回答。“写法”在这里应该是“呼应上文”。答案:(6分)照应了文章开头她对舞蹈的“冷静与痴迷”,进一步说明杨丽萍将舞蹈视为一种信仰,一种生活的方式,除了舞蹈她不愿也不会有别的选择;(3分)从另一个方面更好地说明了杨丽萍生性淡泊,期望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能更好地表现出她追求本真的一面。(3分)
七、作文(70分)
20、作文:略(切入分54分)

附译文:
白起,是郿地人。他善于用兵。秦国把郢地设为南郡,白起被封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进攻魏,俘获了赵、魏将领,斩敌十三万人。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沉到黄河里。昭王四十三年(前264),白起进攻韩国的陉城,夺取了五个城邑,斩敌五万人。四十四年(前263),白起攻打韩国的南阳太行道,把这条通道堵死。
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韩、赵两国十分害怕,就派苏代到秦国,献上丰厚的礼物劝说丞相应侯说:“武安君擒杀赵括了吗?”应侯回答说:“是。”苏代又问:“就要围攻邯郸吗?”应侯回答说:“是的。”于是苏代说:“赵国灭亡,秦王就要君临天下了,武安君当封为三公。武安君为秦国攻占夺取的城邑有七十多座,南边平定了楚国的鄢、郢及汉中地区,北边俘获了赵括的四十万大军,即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吕望的功劳也超不过这些了。如果赵国灭亡,秦王君临天下,那么武安君位居三公是定而无疑的,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吗?即使不甘心屈居下位,可已成事实也就不得不屈从了。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它们割让土地,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劳了。”听了苏代这番话应侯便向秦王进言道:“秦国士兵太劳累了,请您应允韩国、赵国割地讲和,暂且让士兵们休整一下。”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割取了韩国的垣雍和赵国的六座城邑便讲和了。武安君得知停战消息,自有想法,从此与应侯互有恶感。
这一年九月,秦国曾再次派出部队,命令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邯郸。当时武安君有病,不能出征。武安君病好了,秦王打算派武安君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武安君进言道:“邯郸委实不易攻下。而且诸侯国的救兵天天都有到达的,他们对秦国的怨恨已积存很久了。现在秦国虽然消灭了长平的赵军,可是秦军死亡的士兵也超过了一半,国内兵力空虚。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在城外攻击,里应外合,内外夹击,战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这个仗不能打。”秦王亲自下令,武安君不肯赴任;于是就派应侯去请他,但武安君始终推辞不肯赴任,从此称病不起。
秦王只好改派王龁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没能攻下来。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领数十万士兵攻击秦军,秦军损失、伤亡很多。武安君有了话说:“秦国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秦王听到后,怒火中烧,强令武安君赴任,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于是就免去武安君的官爵降为士兵,让他离开咸阳迁到阴密。武安君已经上路,走出咸阳西门十里路,到了杜邮。秦昭王与应侯以及群僚议论说:“令白起迁出咸阳,他流露的样子还不满意,不服气,有怨言。”秦王就派遣使者赐给他一把剑,令他自杀。武安君拿着剑就要抹脖子时,仰天长叹道:“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结果?”过了好一会儿,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随即自杀。

上一篇: 语文高考2008-2009年泉州梧桐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检测试卷

下一篇: 语文高考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08—2009学年度新高三起点调研测试语文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