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豪学校0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请用黑色钢笔或者签字笔书写,答案必须填入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不得擅自更改题号,否则答案无效。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禅让(shàn) 粗糙(zào ) 胚胎(pī) 恪守不渝(kè)
B.炽热(zhì) 粗犷(kuànɡ) 歼灭(jiān) 相形见绌(chù)
C.荫庇(yìn) 埋怨(mán) 谙熟(ān) 面面相觑(qù)
D.纤维(qiān) 氛围(fēn) 龋齿(qǔ) 浑身解数(jiě)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产业要发展,测试需先行,数字电视测试仪器作为数字电视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处于行业的前沿,与整个产业息息相关,不仅促进、影响着产业的发展,也必将随产业的兴起而成长壮大。
B.目前在全国各个高等院校,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几率越来越高,学生外出活动的时间也逐渐从周末扩展到了平常的上课时间,那些经常外出参加社会活动的大学生学习成绩一泻千里。
C.30多年过去了,曾家寨的鹭鸟由五六只繁衍到5000余只,这里的村民一直视鹭鸟为吉祥鸟,与它们相濡以沫、相依相伴。时间长了,村子里的人对鹭鸟的感情越来越深。
D.校长所领导的事业是传承文化的事业,如果我们思想僵化,以手段和弄权自诩,胸无城府,则很容易落后于时代。别说是成为文化管理的设计者、引领者,就连日常工作也也许会捉襟见肘。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夏洛蒂?勃朗特并没有把简?爱刻画成一个美丽多情、温柔娇弱的天使,而是一个渴望自由平等、勇敢地和自己所处的环境作斗争的女性。
B.据介绍,“国宾导游”将肩负翻译、导游等多项角色于一身,专门负责接待政府部门外宾和内宾、会展团队和重点团队等。
C.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语文老师,我们时刻应不忘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并大力弘扬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D.最近有个轰动红学界的消息从北师大传出,一位女博士生在该校图书馆意外发现一部前人从未提到过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树繁花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 a ,一连好几天, b ,望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 c 。
①可我竟然从未留意过这近在咫尺的美
②可对这近在咫尺的美,我竟然从未留意过
③我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站在阳台上望它们
④我天天都在阳台上望它们,带着一种愧疚的心情
⑤美丽如河流,越深越无声
⑥美丽如醇酒,越久香越浓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大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硅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日:“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平?”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日:“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口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巨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 (选自《新唐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 正:正确
B.伎不进,数被让 让:责备
C.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 矜:怜悯
D.济繁治剧,众务必举 举:办妥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君臣同德,则海内安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以其善善而恶恶也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 于是大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壁
D.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珪“为人雅正”的一组是 ( )
①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②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彦博惧,谢罪,珪不谢
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⑥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②③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珪为人正直。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吸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9.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作答。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不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1) 用斜线(/)给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4分)
(2)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②君子虑福不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
10.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鄂州南楼书事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鹧鸪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①此词为苏轼在黄州时所作。②蕖:荷花。
⑴请比较黄诗苏词在写景上有何相同之处。(2分)
⑵黄诗苏词都有一个“凉”字,该如何理解。(5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多选则按前三题计分)(6分)
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
(《劝学》荀子)
⑵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不拘于时, 。
(《师说》韩愈)
⑶ ,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琵琶行》白居易)
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走出书斋的阅读
依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我感到,生活本身比书籍的世界要丰富多了,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人的心灵,是开在路口的客栈,谁愿进来谁进来。这种对事物的多样性追求,才使生命绚烂激越起来。所以,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而这种敏感却在有些读书人那里悄然丢失了。何以至此?盖因在长期的读书生活中,过于眷恋一种思想,导致思维方式的固化。把书籍伦理当成了现实的生活伦理。厮熟的书斋环境,培植了阅读者的生活惯性和生命惰性。
读书的功利性追求,使读书人根本地忽视了阅读过程中应享有的乐趣。
于是,在这暗淡的读书生活面前,根本的选择,就是抛掉书本,到远离书斋的旷野,去倾听风声。纪德在《地粮》一书中说:
“抛掉我的书吧,不要在这书中寻求满足;也不要以为别人能帮你找到——这种念头正是你的奇耻大辱:假如我为你找到食品,你会反而不饿了;假如我为你铺好床铺,你会反而不困了……抛掉我这本书吧,须知对待生活有千姿百态,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去寻找你独特的生活方式吧,别人能做得跟你同样好的事情,你就不必去做;别人能写得跟你同样好的文章,你就不必去写。凡是你感到自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才值得你眷恋啊。要急切而又耐心地塑造你自己,把自己塑造成无法替代的人。”
这里的含义是深刻的,因为,选择就意味着放弃。对一种思想的眷恋,就意味着对其他的一切的放弃。而这其他一切却是大量的,往往比所眷恋的更有价值、更可取。因此,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同时,对已有思想的迷执,正是独立思考能力丧失的前提,也正是独创价值消亡的深层根源。如果这还不能让读书人醒悟,那么,反对思想多元、主张文化霸权的人,往往是读书人这一事实,也应让偏执的阅读者警醒了。
不用讳言,读书人是对书籍伦理有过分嗜好的人。所谓书籍伦理,就是书本中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所以,读书人与市井人的分野,就在于读书人对事物的判断,有形而上的既定判断;而在市井人那里,除了生存的智慧,不再有别的智慧。因此,在突发的生活事件面前,普通人往往有比读书人更灵活的“变通”能力,他们生活得更灵动、更有生气,也更有力量。
有人问纪德:“伦理能增加你的乐趣吗?”
“不能,”纪德回答说:“只会证明我的乐趣是正当的。”
那么,书籍伦理的直接作用,就是使人长期处在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考虑之中,犹豫踯躅,弄得筋疲力尽,最后确信,只有干脆一动不动,才不会犯错误。
在生存原则是首要的原则、甚至是唯一的原则的现实面前,在不容分说的生活洪流面前,书籍伦理显得多么苍白,书生的面孔显得多么柔弱。
读书人生命最美好的部分被幽禁于书本。也正像家庭把伟岸的丈夫奴役为庸夫,书本也把智者奴役成腐儒。腐儒是什么?是与自然、社会和生气格格不入的边缘人,是离开书本就不能发出生命之音的人。他疏离了社稷民生的所在,非但倾听不到生命因受到生活的创击而发出的人性的呐喊,更不会听到正义的讼辞。
走出书斋吧。
美的东西一旦超过了我们的渴求,就弱化了在我们心中的价值;过于魇饱的阅读,会淡化读书的生命乐趣。我们应该时常到市井上走走,不仅是因为,生活的给予与教化大于书本,也因为对书本的暂时疏离,会找回久已不尝的对阅读的“饥饿感”——因为饥饿,才有渴望,才有被满足之后的酣畅醉意。
到了这般天地,书才真正融入读书人的生命之中;读书生活已远离了功利,成为一种天伦之乐。
(选自《书摘》,作者凸凹) (http://www.51985211.com)
12、下列对本文中心观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B.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
C.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
D.因为生活的给予与教化大于书本,我们应该走出书斋,离开书本,走入市井,这才是读书的一种天伦之乐。
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读书人如果长期在书斋生活,容易眷恋一种思想,导致思维方式的固化,并把书籍伦理当成了现实的生活伦理。
B.书斋的空间有限,光线也比较暗淡,读书人要有选择的抛掉书本,到远离书斋的旷野去看看风景、听听风声。
C.由于读书人嗜好书籍中苍白的伦理,所以,读书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总是不如市井之人。
D.读书人过分嗜好书籍伦理,疏离了社稷民生的所在,不但失去了读书的价值,也失去了读书的乐趣。
E.在思想、文化多元化的信息社会中,如果读书人不醒悟,不走出书斋,那么他将成为一个反对思想多元、主张文化霸权的人。
14、请根据本文内容简述作者引用纪德的话的目的。(4分)
15、作者主张“走出书斋的阅读”。请你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如何“走出书斋阅读”。(4分)
四、选做题(文学类和实用类任选一题)
文学类阅读 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生日这一天,我又点燃了这盏灯,一盏极普通又极不普通的小油灯。
一个洗得透明的墨水瓶,瓶盖上加放着一块乾隆年间的长钱,一根鸡肠线从钱眼中穿过,在通往钱眼处的肠线上包了一块用空的牙膏皮,粗细与线眼相宜,在瓶里添上煤油或柴油,灯就可以点燃了。
随着摇曳的灯光,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令人魂牵梦萦的往事之中。
30年前,5岁的我随当教师的母亲住在山区一个小学校里。这里山清水秀,但很贫瘠,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用自制的洋油灯。晚自习的时候,学生们便点燃起一盏盏大小不一的油灯,暗淡的光环辉映出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几十盏汇集在一起,宛如一片星星。
尚不谙世,我便开始学着做油灯,但总也做不好,还弄得满手油墨污垢。钟情和好奇驱使我悄悄拿了临窗口坐着的那位小姐姐的油灯,倒掉瓶里几近枯竭的油,用一块塑料布包好,藏在贴身的背心里。
夜深了,妈妈批改完作业,在昏暗的油灯下做油灯。我问妈妈:“是给三儿做的吗?”妈妈说:“你还小,我是给班上的女学生巧巧做的,她的油灯不知被哪个淘气鬼拿去了,哭得好伤心。”
我的心咯噔一下,手不由自主地捏住了那盏不属于我的油灯。
当妈妈看见我用渗着汗水的小手摸出那盏油灯时,一向慈祥的脸上显露出一丝令我陌生的表情,右手也随着高高举起。但妈妈的手并没有落下来,她可能已从我滑落的泪珠中看到了悔恨和委屈,看到了我的善良。
清晨,妈妈叫醒我,送给我这盏属于我的小油灯,并嘱咐我后来才渐渐明白的几句话。妈妈说:“有了灯,就没有了黑暗,没有了恐惧;有了灯,就不会走错道儿,干错事儿。”
17岁那年我投笔从戎到塞外,临行前我带着亲人的嘱托,油灯伴我上路,伴我远行。在那风沙肆虐的北疆,油灯与我相厮守,为我驱散寒冷,消除寂寞,打发无聊。
在提干不久,我又奉命到了硝烟弥漫的老山前线。猫耳洞里油灯骤然亮起,毒蛇、蝎子、山蚂蟥便仓皇逃离。油灯为我驱走死亡的阴影,伴我凯旋。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油灯已经溶进了我的生命。
我曾涉足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不曾留恋,更不曾沉迷,我丢不下那盏与我朝夕相处,生死相依的小油灯。我愿用躯体作瓶,血液作油,筋骨作捻,去燃烧,直到生命的尽头。
16.作者在第一段说他这盏灯“极普通”又 “极不普通”。①说这盏灯“极普通”是因为(不超过15个字)(4分)②说这盏灯“极不普通”是因为(不超过20个字)
17.第四段划线部分是对教室里油灯的描写,其作用是(不超过18个字)(6分)
18.“油灯已经溶进了我的生命”的意思是(不超过15个字)(5分)
实用类阅读 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人物通讯,完成19—21题。
一种坚持:灾难接踵而至,他决不放弃诺言
——谢延信替亡妻照顾多难的家32年
1973年4月16日,21岁的滑县青年谢延信与同乡姑娘谢兰娥喜结良缘。1974年7月份,谢兰娥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40天后,因产后风离开人世。
妻子不在了,谢延信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岳母有肺气肿、胃溃疡,丧失了基本劳动能力,唯一的内弟先天呆傻,连生活都难以自理。
看着老人痛不欲生的样子,想着爱妻临终时的嘱托,善良的谢延信“扑通”一声跪在两位老人面前:“爹、娘,兰娥不在了,我就是您的亲儿子,你们有病我伺候,百年以后我送终!”
“快起来!快起来!孩子,你的心意我们领了,有这份心我们就知足了。我们不敢有这种想法,也不该耽误你的前程。孩子,你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岳父母一边一个去搀女婿谢延信。
“爸!妈!我决定了!”谢延信又磕了一个头坚定地说。
给妻子办完丧事,岳父一个人去了300多里外的焦作煤矿上班。谢延信把岳母和内弟都接到家里,安顿下来。那时是挣工分吃饭,他每天忙完外头忙里头,岳父有时也捎点钱来,一家人虽然困苦,但生活还算温馨平静。
然而,这种温馨平静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1979年春天,岳父在煤矿宿舍深度中风,被工友送到医院抢救。在与死神顽强搏斗了7天7夜后,老人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却永远地失去了站立的能力,成了瘫痪病人。
现在,家里一病、一瘫、一傻、一幼,没有一个不需要照料的。面对苦难,谢延信没有怨言,他用肩膀扛起残破的家。
为了方便给岳父治病,在岳父单位的帮助下,他们在职工临时招待所找到两间9平方米的小房,开始了异地的艰难生活。岳父每月60多元的病休工资养活不了全家4口人。延信就一边伺候岳父,一边抽空到附近的砖窑场打零工。
老人患病后,大便时常干结,延信就用手一点一点地给岳父抠;岳父患肝硬化引起双腿浮肿,他每天用热水给老人烫脚、按摩。怕岳父躺久了得褥疮,他定期给老人翻身,每天背老人晒一次太阳。老人卧床18年,从未生过褥疮。为从嘴里省点钱给两位老人看病,谢延信他春天到地里挖面条菜,夏天挖马齿苋,秋天到地里拾红薯叶、红薯梗,冬天拾别人扔掉的白菜帮,自己腌制的十余种四季小菜成了他一日三餐的菜。
1996年8月,69岁的岳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8月28日下午,已昏迷两天两夜的老人突然睁开眼睛盯着谢延信,嘴张了张却发不出声音。谢延信知道岳父还有两件事放心不下,他把岳父的头放到自己怀里,对老人说:“爹,您放心,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娘和弟弟饿着。娘百年后,让弟弟跟着我,决不让弟弟受一点委屈!”听罢他的话,老人两行热泪从深陷的眼窝里流了出来,带着无尽的依恋和感激,安然地走了。
2003年,谢延信自己也因脑出血住院,后来虽然抢救过来,但落下了行动迟缓的后遗症。生活的不幸折磨了延信32年,经济的拮据伴随了他32年,然而谢延信从来没有向困难低过头。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但承诺的誓言决不改变,不管千难万难,只要有能力去做,就要尽心尽责。
谢延庆以超常的爱心,在漫长的32年中,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段感人的人间真情。
(摘自《大河报》 有改动)
19.这篇人物通讯以谢延信为报道对象,记叙了他的哪些主要事迹?(4分)
20.在这篇人物通讯中,最令你感动的是谢延信的哪些精神品质?为什么?(5分)
21.写人有了细节,才能反映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使作者笔下的人物丰满、细腻、生动。本文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以达到感染、教育读者目的的?(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2.已知:①备考前夕:某学校高三(10)班晚10:30下自习。②班主任有令:每晚下自习后须自学一小时。求:考入重点大学。解:众里寻他千百度。答:那人(周公)在灯火阑珊处。
(1)这是一道别出心裁的数学题,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请写两条出来。
(2)请你给该学校提一条切合实际的建议。
23.请用简洁的语言来说明下面这幅图的内容及蕴含的道理。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不同的人对财富有不同的看法。澳大利亚人认为,如果给财富按先后顺序排列,那么,第一大财富便是健康。澳大利亚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地域辽阔,同时也是个高福利的国家,根本不存在生存危机,所以他们把健康的体魄看成是第一位。第二大财富是接受高等教育。他们认为人类的进步是以文化为载体的,只有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第三大财富是有幸福的家庭。第四是有金钱。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英豪学校0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答题卡
单项选择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非单项选择题
9.(1)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藏之于耳藏之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终于不可及也。(4分)
(2)翻译
①
(3分)
②
(3分)
10、(1)
(2分)
(2)
(5分)
11、(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 , 。
(2) , 。
(3) , 。
(4) , 。
12、 【 】 13、 【 】 【 】
14、
(4分)
15、
(4分)
四、选做题(15分)请在所选的阅读后画“√”
文学类文本阅读( ) 实用类文本阅读( )
16/19、
(4分 )
17/20、
(5分 )
18/21、
(6分)
五、语言表达 (每小题6分,共12分)
22、⑴
⑵
23、
六、作文60分
英豪学校0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答案
1.C(A.糙cāo 胚pēi B.炽chì 犷ɡuǎnɡ D.纤xiān 解xiè
2 A(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比喻关系密切。B“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形容“成绩下降”不当。C“相濡以沫”指同处困境,相互救助,不合C项的语境。D“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不是指读书太少,文化水平极低,此处可换用“胸无点墨”。)
3.D.(A 成分残缺,应在“而是”后添加谓语“刻画成”;B“时刻”与“应”语序不当。 C句式杂糅,应改为“集……于一身”或“肩负……任务”)
4.B(①②句意思相同,②句倒装,意在强调,与前文“不禁为之震颤”相呼应,故选②;③句“望它们”与下句顶真相连,更为连贯;根据语境“它们于无声处悄然散发”、“寂寞”等,故应选⑤与之对照呼应)
5.A (纠正)6.B(以:连词,表原因,“因为”。A、则:连词,表假设关系,“就”/连词,表转折关系,“却”。C、乃:副词,表前后的逆接相背,“竟”/副词,表前后的顺接或紧接,“就”。D、其: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7.B(①是王珪向皇上表示诚意与忠心的。⑤是说太宗不计前嫌,委以重任。这是王珪向皇上表明自己忠心劝谏的理由。⑥是交代王珪辅政的事实。故①⑤⑥都不是表现“雅正”的。)8.B郭公并非“善恶不分”而是明知故犯。
参考译文: 王珪,字叔玠。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安于所遇,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当时太宗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太宗曾经说:“君臣同心同德,那么国家就会安定。我虽不是贤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夫下太平吧。”王珪进言说:“古时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都因谏言不被采用,而相继死亡。现在陛下发扬你的美德,采纳像我们这样的草野之人的意见,我愿竭尽愚钝之力,效力辅佐陛下。”王珪推诚尽忠,进荐善言,并常常存心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
一天,王珪进见,看见有一美人在皇上身边侍候。太宗指着她说:“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妄,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座位回答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皇上说:“杀了人却纳那人之妻,竟然还问我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老百姓:‘郭公为什么灭亡?’老百姓回答说:‘因为他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齐桓公说:‘如像你们这么说,他就是一个明君了,可为什么会到了灭亡的地步吓?’老百姓说:‘不是这样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见却不采纳,知道是错的事情却不停止做,所以灭亡。’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你的身边,我看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谓知道不对的却不停止去做啊。”太宗十分欣赏他说的话。
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王珪与温彦博共同进言说:“孝孙是恭谨之士,陛下让他来教女乐,又责备他,国人岂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吗?”太宗十分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附顺下人欺瞒我,替人游说说情吗?”彦博惧怕,谢罪,但王珪不谢罪,他说:“我本来侍奉前皇太子,罪当受死,陛下您怜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让我担任重要的职务,并要求我忠诚效力。现在陛下因私心而怀疑我,这是陛下对不起我,我没有辜负陛下。”皇上默不作声,感到惭愧,于是就不再追究了。
当时,王珪与玄龄等一同辅佐朝政。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王珪回答:“勤恳奉公为国,朝中事情没有不关心处理的,我不如玄龄;文才武略,将相之才兼备,我不如李靖;上奏详尽明了,思虑恰当,我不如彦博;治理繁重事务,事事必办妥,我不如戴胄;把谏诤作为自己的职责,以国君不及尧舜为耻辱,我不如魏征。至于扦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疾恨邪恶喜好善美,我和他们相比有一点点长处。”太宗称好。
9(1)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2)。①君子的话很少,但很实在;小人的话很多,但很空虚。
②君子不考虑福,考虑祸患很多,君子选择对象吸取,却不选择对象给予。
10.参考答案:(1)二者都写了水上荷花(如答都写了山光水色也算对),在荷花清香中飘逸出淡雅宁静的气息。
(2)黄诗中的“凉”是指暑气中的凉爽,苏词中的“凉”是指秋雨后的凉意;黄诗的“凉”流露出诗人愉悦的心情,苏词中的“凉”透露出词人贬谪黄州怀才不遇的凄凉心境。
11.(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答案: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学于余
⑶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⑷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12.答案:A (B和C是作者的观点,但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D项是对文意的曲解。)
13.答案: A E
14.参考答案:读书但不要眷恋书,被书所束缚。(1分)思想、文化是多元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1分)眷恋书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生存的智慧。(2分)
15.参考答案:对书籍要有多种选择;具有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的态度;关注百姓民生;把书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意思对即可,内容3分,语言表述1分)
16.参考答案:① 答:它是用墨水瓶、铜钱、牙膏皮制成的。②答:它来历不凡,经历不凡,已溶进了我的生命里。(“普通”是外形,“不普通”是经历不普通)
17.参考答案:突出小油灯的可爱,为我做灯、拿灯作铺垫。(正是这些宛如一片星星的油灯,促使“我”“开始学着做油灯”)
18.参考答案:油灯体现的优秀品质已经成为我的性格。(“溶进了我的生命”是说我的性格就像油灯一样了)
19.(4分)答案示例:①妻子去世后,谢延信把岳母和内弟都接到家里照顾。②替瘫痪在床的岳父抠大便。③每天给岳父烫脚、按摩。④每天背老人晒一次太阳。⑤为了省钱给老人治病自己过着异常艰难的生活。(每点1分,答出4点给满分。)
20.(5分)答案示例:(要点)谢延信32年不放弃诺言的诚信、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永不屈服的坚韧,以及舍己赡养亡妻父母的孝心,这些都令我感动。谢延信忠厚老实,为一句话守了一辈子,是女婿、孝子的典范!家庭是人世间最可信赖的社会细胞,谢延信做到的不仅仅是孝,更是对家庭亲人的忠诚,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就是这种忠诚。
21.(6分)答案示例:本文采用多种描写方式相结合手法来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以达到感染、教育读者的目的。第一,正面刻画。①语言描写。“爸!妈!我决定了!”男儿一诺千金,果断的承诺心似磐石般坚定。“爹,您放心,只要我有一口饭吃,就不会让娘和弟弟饿着。”朴素的语言尽显孝子善良的灵魂。②心理描写。“看着老人痛不欲生的样子,想着爱妻临终时的嘱托”,这一心理描写表现了人物强烈的责任感。③动作描写。“抠”“烫”“按”“翻”“背”等,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描写了谢延信耐心、细致照顾老人的过程,刻画一个令人难忘的孝子形象。(3分)第二,侧面描写。①“老人两行热泪从深陷的眼窝里流了出来,带着无尽的依恋和感激,安然地走了。”通过描写老人流泪的细节,侧面烘托出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②“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但承诺的誓言决不改变,不管千难万难,只要有能力去做,就要尽心尽责。”通过记者的转述表现了谢延信坚守承诺的决心和对这个苦难家庭的责任感。(3分)
22.参考答案:(1)信息:某学校用“时间+汗水”的方法进行高考备考;这种方法极大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2)建议:应推行素质教育,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请多给学生一些睡眠时间,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23.参考答案:①水从木桶的木板中最短处流出。②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的长度。
“财富“作文讲评讲义
一、审题指导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不同的人对财富有不同的看法。澳大利亚人认为,如果给财富按先后顺序排列,那么,第一大财富便是健康。澳大利亚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地域辽阔,同时也是个高福利的国家,根本不存在生存危机,所以他们把健康的体魄看成是第一位。第二大财富是接受高等教育。他们认为人类的进步是以文化为载体的,只有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第三大财富是有幸福的家庭。第四是有金钱。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本则材料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句为第一层次,是概说“不同的人对财富有不同的看法”。从第二句到最后是以澳大利亚人来举例,具体谈他们对财富的看法。
题意不难概括:写出对财富的看法,写出你认为什么是财富即可。
二、立意示例
[符合题意]
1、最大的财富是健康
(从一个具体的小角度立意,知识、理想、志向、磨难等等,但凡有价值的,都可以是财富)
2、最大的财富是精神财富
(从一个抽象的大角度立意,选材面能够比较广阔)
[基本符合题意]
3、把握人生的财富
(没有具体阐释财富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把重点放在“把握”上)
4、价值观影响人对财富的看法
(大部分篇幅谈人的价值观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重点偏离。
5、不同的人对财富有不同的看法。
(主要是罗列各种认识。把对财富的看法表面化。且较易出现没有自己看法的问题。)
6、出现大量似是而非的观点看法。
(大量的套用。如建功立业是财富;蔑视权贵是财富等。)
解决办法:
首先要尊重命题者意图,再在观点认识上适当升华。
主要在事例论证、结构、语言的感染力上增加亮点。
[偏离题意]
7、对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此观点放诸四海皆可,完全抛离了材料的中心。不提倡学生这么立意)
8、追求人生的高远目标
三、存在问题
全级学生审题上较少出现偏差,,能够广泛取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在写作时突出的问题是:
1、 缺乏中心意识,局部抛离话题
如:最大的财富是健康——健康的重要性(之后完全不扣“财富”)
如[例文1]
2、观点零散,全文没有突出的中心。
如:对财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A 认为理想是一笔财富。
B 认为磨难是一笔财富。
C 认为健康是一笔财富
D 认为意志是一笔财富。
如[例文2]。
四、例文点评
[例文1]
腹有诗书气自华
倘若人生是一缕阳光,难么书本就是一颗珍珠,折射出人性恶光芒。倘若人生是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那么书本就是灯塔,指引着船航行,倘若人生是一株枯萎的花朵,那么书本是一甘泉,滋润着生活。
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如果生活中没有了书,苏轼到赤壁就不能“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果生活没有书,李白就不能大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果没有书本,杜甫也不能胸怀天下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书本,可以在适宜时给予力量,在寂寞时给予安慰,在快乐三国有的之时得以升华智慧,没有书本,就没有苏轼、李白,杜甫的才情万丈,也没有历史长河上的闪闪星光。
或许有人说:苦难的人有书,会使他们豁达,但生活是平凡,是单调的,书又能如何?没有书的生活才是平凡的,单调的。有了书,你便能体会“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浓浓亲情,有了书,你便能体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深厚友情,有了书,你便体会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爱情,人生不正是由亲情、友情、爱情组成的吗?有了书,这些深厚的情感,足以取代生活的乏味和单调。
恐怕,有时生活很平静,如一面平静的湖水,不起波澜,有时,生活很规律,规律得让人困惑。有了书,你可以在平静的生活中闲情似若,看庭前花开花落。仰天而看,王漫天云卷云舒。
书本是生活的调味剂,带给我们感受不同的人生味道。
书本是一声中最丰富最巨大的财富,雾露是适宜踌躇,使平淡如水,还是其他的生活,书本都可以伴随我们的身旁。时而是一个语重心长的长者,时而……时而……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好似书本给我们生活的财富,为我们增添“才气”。使生活感受良多,丰富而多彩。
我有书,我富有!
评分:13+16+4=33
点评:(1)缺乏点题意识,在开头和结尾处点了“财富”二字之后就跑开中心话题谈书本的价值和重要性,偏离题意。(2)不懂得如何分析,也使文章论证力度不够。如第三自然段简单的因果相加,如果生活中没有了书,苏轼到赤壁就不能“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如果生活没有书,李白就不能大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果没有书本,杜甫也不能胸怀天下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例文2]
财富观
什么是财富呢?不同的人对财富有不同的观点,正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一天,一位友人拜访爱因斯坦,谈话间,讨论到什么是财富,友人认为健康第一,金钱第二,知识第三。爱因斯坦不同意,说:“知识对于我来说就是人生,没有知识的我与死人无异。”
显然,在爱因斯坦看来,知识是他最宝贵的财富,知识高于一切。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解决数学难题而彻夜不眠,长期下来,他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即便这样他也不放弃解题,对他来说,解题比一切都重要。
同样的,华罗庚为了解题不顾健康,难道不与爱因斯坦一样认为知识是财富么?其他科学家何尝不是这样, 由此可知,对于科学家来说,知识是最宝贵的财富。
除了身处的学术界不同会影响人对财富的看法外,环境氛围也会影响人的看法。
外国有名影星玛丽莲梦露,她以出众的演技,赢取了影迷的心,她更一度被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就在这个氛围下,她错误地认为这是世界最宝贵的财富,为了保存自己的这一财富,她自杀了,为的是留住自己最美的时刻。
倘若玛丽莲梦露不因氛围的影响而改变了自己对财富的看法,她就不会自杀了,可知,环境的氛围会影响人对财富的看法。
除此之外,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的人也会影响人对财富的看法。
由于日本队是一个岛国,国内资源短缺,所以日本人大部分认为金钱就是财富,有钱才能进口资源,有钱才能有地位。
在不同的学术间,不同的环境氛围和不同的地域生活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不同的财富观。那你呢?
[例文3]
最大的财富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财富观。 澳大利亚人认为健康是第一财富,他们最看重的是健康的体魄。但我认为,人生在世,仅仅看重生命的长短是不够的,人生最大的财富,不仅是健康的体魄,更是健康的心灵。拥有健康的心灵,我们的人生,才更有重量。
健康的心灵使他,坐在轮椅上也能统治美国。
一次不幸的灾难使罗斯福永远失去行走的机会。他被迫用轮椅代替双脚,但是他没有放弃活出精彩的希望。从轮椅上的参议员,到轮椅上的州长,最后,他成为美国史上第一个轮椅上的总统。是的,他失去了健康的体魄,但他没有失去健康的心灵,那颗坚强跳动的心,使他带领美国人民度过经济危机,使他在雅尔塔会议上为世界和平出力,使他原本暗淡的人生拥有健康的心灵这笔财富而多姿多彩。尽管没有健壮的体魄,但健康的心灵这笔财富却让罗斯福受用终生。
健康的心灵使他,躺在被褥中也能赋出佳作。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生命最后7年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却在这7年中创作出大量优秀诗篇。也许黑暗的世界使人更能静心思考,但坟墓般的被褥却很难给人以灵感,正是因为海涅有一颗自强不息的心,这健康的心是她挥舞心中的生花妙笔,吟出无数篇传世佳作。
纵使没有健康的体魄,拥有健康的心这等财富的海涅依然使自己的生命充满色彩。
健康的心,顽强的心,使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也让曹雪芹举家食粥著《红楼》,巴尔扎克流浪街头写出《人间喜剧》。
如果每个人都是上帝花园里的一株花,那么健康的体魄只是花儿的枝叶,健康的心才是那棵花的根。即使枝折叶落,只要还有根,花儿照样能倔强地活出精彩。
所以,人类最大的财富,是一颗健康的心。
评分:20+20+6=46
评语:这篇文章中心明确“人类最大的财富,是一颗健康的心”。例证典型充分,详略结合:罗斯福、海涅两例典型而富新意,其它几个例子(左丘、孙膑、曹雪芹、巴尔扎克)也是得到世人认同的典型事例。文章注意到多处回扣中心。结尾以花作喻,贴切新颖,富有文采。这是一篇中规中距又有一定亮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