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一(江西专版)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A.孜然/辎重 剃度/倜傥 熟稔/荏苒 卓尔不群/真知灼见
B.崎岖/祛除 弹劾/核心 打盹/下蹲 自古暨今/嫉贤妒能
C.籼米/翩跹 箴言/甄别 车辆/咱俩 扶老挈幼/怯声怯气
D.刍议/踌躇 飙升/剽悍 颀长/豆萁 罄竹难书/钟磬长鸣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贸然 蝇营狗苟 炙手可热 口惠而实不至
B.慓窃 未雨绸缪 故技重演 英雄所见略同
C.联袂 毋用置疑 人才倍出 达则兼济天下
D.斡旋 珠联璧合 不容置喙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对这些人来说,仅靠道德上的自律或者单纯的宣传教育,并不一定______,因此,加强管理并严格执法,是非常必要的。
②千里瀚海、万顷荒原、巍巍高山、茫茫苍穹,这样一些在时间上 、在空间上浩
大的景物,往往可以成为与之直接对话的生命之灵。
③未来几年,铁路交通将会更加发达,2008年“京津城际快车”运行后,北京到天津的行驶时间 只需半小时。
④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他家境贫苦,对别人无法忍受的生活,他却能 ,自得其乐。孔子赞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A.生效 悠远 大概 随遇而安
B.奏效 悠远 大约 安之若素
C.生效 幽远 大概 安之若素
D.奏效 幽远 大约 随遇而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这位科学工作者艰辛地在极其简陋的工作条件下经过漫长的研究,终于有了重大发现,在理论上有了令人瞩目的创新,
B.在全国各地开展的声势浩大的效能建设,大大地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和形象,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和赞同。
C.把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英国八十多岁的老祖母莱辛,让全世界大多数文学爱好者既震惊又兴奋。
D.文章对环境污染问题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同时也概括地介绍了关于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引起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普遍关注。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希尔顿综合症”正在我们的“80后”“90后”、第五代、第六代滋生蔓延,他们有一大堆“成长的烦恼”,因而如何让他们能“合理地做人,健康地成长”,就成了一个摆在许多中国“富家长”面前的严峻课题。
B.当前,房价调控依然任重道远,万不可麻痹大意——如果这个时候调控的“手”软了,则有可能“松一篙,退千尺” 。
C.面对所谓的“快乐杀猪法”,真不知道该为我们的人道屠宰唱一首赞歌,还是为那些死得不明不白的猪唱一首挽歌?
D.让学生自主安排作业,有助于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上的要求的,是对该标准真正的践行,值得肯定。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艺术世界的空筐结构(节选)
艺术世界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像纯粹数学一样,具有“空筐”结构的性质。
大家知道,数学是2+3 = 5这样一门抽象的科学。例如:“两头牛加三头牛等于五头牛”,“两棵树加三棵树等于五棵树”。人类第一个伟大的数学家正是从这类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了这样一个达四海亘古今、囊括宇宙万物的伟大的抽象公式:2 + 3 =5。它好比是说:“两只空筐加三只空筐等于五只空筐。”筐子的“空”,是为了能随意装进天地间万物。如果只能装一样东西,倒不出来,那数学的用处就极有限了。
有趣的是,艺术伟力的源泉之一,也在于它向我们提供了一种“空筐”,其中尤以音乐最为典型。就是说在一切艺术中,当推音乐“空筐”最“空”,最具有弹性。如果说,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成就之一,在于他们分别提供了两个伟大的“空筐”:F =ma和E =mc2,那么,贝多芬的成就却在于他向人类文化宝库提供了好几个雄视百代、卓然独立于千古的音乐“空筐”:《英雄》、《命运》、《田园》和《第九》这四部交响曲。这些“筐”竟是如此的“空”,它们要求乐队指挥、演奏家和广大听众把各自的内外阅历统统放进去。因此,有海菲茨的贝多芬,也有梅纽因和小泽征尔的贝多芬,同时还有张三、李四的贝多芬。
20岁欣赏《命运交响曲》,同40岁重聆这部作品时的感受是很不同的,——如果你在这20年间,饱受事变,经历了坎坷人生的话。之所以有这种效果,正是因为音乐艺术具有“空筐”性质。这种性质的音乐心理学基础,便是自由联想。所谓“空筐”,正是艺术家为万千观众提供的发挥想象力的空间。爱因斯坦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不仅是指理论物理学和数学研究而言,而且也是人们低沉艺术作品时最重要的素质。可以说“空筐”是为想象力而设置的,“空筐”要求万千听众用自己的想象力去进行再创作。
诗歌的“空筐”的性质也是很显著的。比如,李商隐的杰作《乐游原》便是一个典型的“空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你有你的“夕阳”,我有我的“无限好”;也许,你的“夕阳”和“黄昏”,比李商隐的“夕阳”和“黄昏”还要丰富得多,这不仅不违背原诗的本意,而且正说明原诗的成功。我以为诗人的艺术成就如何,全看他创造了多少个“空筐”,李白、杜甫创造的“空筐”恐怕最多,最好。宋朝学者张炎主张“词要清空,不要质实”乃是“空筐”说的另一种表述。
大致来说,艺术分两大类:情节类和情态类。前者的“筐”较“实”,后者则较“空”。在一生中,我们至多只想把《福尔摩斯探案》这类小说重读三遍,可是在我们一生中,却可以把贝多芬的《命运》重聆一百遍。因为前者属于情节类作品,而后者属于情态类的艺术,具有恒听恒新的性质;或者说,它的永久生命力,并不在于自身的情节,而在于它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不断可以把新的人生体验放进去的“空筐”。一般来说,文化素养较低者更倾向于情节艺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不特别要求观众(读者、听众)用自己的想象力去主动地进行再创作。与此相反,文化素养较高者,则更倾向于情态类艺术作品。因为他在这类作品中发现了一个驰骋自己想象力的广大空间,发现了一个可以满足自己精神需要的广大世界。
6.下列对“空筐”定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具有“空筐”结构的性质是艺术世界具有永久魅力的原因之一。
B.“空筐”性质不是艺术创作必遵循的规律,而是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最重要的素质。
C.“空筐”是艺术家为万千欣赏者提供的调动想象力的空间。
D.艺术家创造的“空筐”的多少和好坏决定了他的艺术成就的高低。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音乐如同数学一样,也为我们提供了“空筐”,且在一切艺术中其“空筐”最“空”,最具有弹性。
B.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欣赏同一艺术作品的感受和体验是极不相同的,这是因为艺术“空筐”为欣赏者提供的空间是不断变化着的。
C.小说属情节艺术,它为读者提供的想象力空间相对较小,不特别要求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力去主动地进行再创作。
D.情态类艺术作品的永久生命力,并不在于自身的情节,而在于它提供给人们的是一个不断可以把新的人生体验放进去的“空筐”。
8.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用作者的话说,可改为“一个千听众便有一千个贝多芬”。
B.宋朝学者张炎“词要清空,不要质实”的主张认为:词只写想象的事物,不写具体实在的事物,这样才能造出“空筐”来。
C.凡是情节类作品人们最多读三遍,凡属情态类作品人们都会重读千百遍,这是因为前者没有“空筐”性质,后者具有“空筐”性质。
D.人们文化素养的高低决定于自身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是否具有想象力。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运甓斋记
贝琼①
昔长沙公陶侃刺广州,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对曰:“吾方致力中原,故习劳耳。”呜呼!晋自渡江而南,上下俱偷,弃中原而不恤,侃独有志于此,固非一时坐谈老庄者所及也。及都督荆湘等州,检摄军府众事,未尝少闲。又尝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明,岂可逸游荒醉,生于益于时,死于闻于后。”其聪敏恭勤,于此见人,非特运甓一事而已。
吾意其拥强兵,据重地,畜威养锐之久,当率诸郡请命北伐,拔黔首于膻腥,以雪宗庙之耻。而即安一方,凡四十余年,所谓平日习劳欲致力中原者,直虚语耳!
且诸胡迭失,未易剪也。苏峻之变,国破君辱,正臣子灰身之日。大兵云集,乃欲违众西还,纵虎自害,亦独何心哉?周太叔带之难,齐小白有洮之会,晋重耳有温之师。侃以桓文自任,而所以勤王者如此,又岂果能践其言如运甓时邪?他日且欲正卞敦之罪,敦固可诛矣。侃之夷大难,立大功,亦由温峤辈激以天下之大义,不相异同,故侥幸石头之捷,如其中为进退,事几败于垂成,则何异于敦乎?梅陶称其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亦过论也。
虽然,晋之危而复兴,亡而复存,实资其力,此为诸臣之冠,而著之于史焉,予故反覆论之。其行事虽有未至,而所言则可为方世法。何者?人情好逸而恶劳,天下之事,恒成于勤而败于逸。运甓之喻,岂不善邪!
剡山单阳原以名其斋,盖能志乎勤已。初,阳原读书山中,既老不仕。洪武四年,诏征诸儒,郡侯强起之。既至京师,又辞,吏部乃授汉阳湖泊使。然官无崇卑,能志于勤,则所施必有过人,而不虚生虚死矣。因其驰书三千里外,求文为记,故书以复之。若侃之为政,汉阳父老固能道之。而破陈敏于武昌,平杜弢于湘州,求其遗迹,可想见其风流于千载之下乎!
【注】①贝琼:元末明初文学家,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间集》等。②膻腥:这里以羊的气味代指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③灰身:粉身碎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郡侯强起之 起:举用,征聘。
B.拔黔首于膻腥 拔:提拔,选拔。
C.上下俱偷,弃中原而不恤 偷:苟且,怠惰。
D.剡山单阳原以名其斋 名:取名,命名。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朝运于斋外,暮运于斋内 B.乃欲违众西还
拔黔首于膻腥 大禹圣人,乃惜寸阴
C.则何羿于敦乎 D.晋自渡江而南,上下俱偷
盖能志乎勤已 此为诸臣之冠,而著之于史焉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作者论述陶侃言行相违的一组是
①上下俱偷,弃中原而不恤
②即安一方,凡四十余年
③乃欲违众西还,纵虎自害,亦独何心哉
④晋之危而复兴,亡而复存,实资其力
⑤侃以桓文自任,而所以勤王者如此,又岂果能践其言如运甓时邪
⑥既至京师,又辞,吏部乃授汉阳湖泊使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2.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陶称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作者认为这样的评价过高了。
B.陶侃为了致力于收复中原,励志勤力,“朝运百譬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所以他把他的书斋命名为“运甓斋”。
C.本文考察了陶侃一生的行事,既肯定了他的运甓之说及历史功迹,同时又尖锐地指出:他拥强兵,不能请命北伐,救民于水火,使运甓之说成为空话。
D.本文虽为居室作记,但能宕开一笔,不局限于运甓一事,而且见解精辟,颇具史识。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侃之夷大难,立大功,亦由温峤辈激以天下之大义。(4分)
(2)其行事虽有未至,而所言则可为万世法。(3分)
(3)人情好逸而恶劳,天下之事,恒成于勤而败于逸。(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听流人①水调子②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③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②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③分付:同“吩咐”,安排。
(1)诗的首句选取了孤舟、微月和枫林三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气氛?(2分)
(2)你认为“岭色千重万重雨”一句究竟是在写筝声还是岭色雨声?抑或是兼写筝声和岭色雨声?试作简要分析。 (4分)
15. 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第1题必做,2~5题任选3题)(8分)
(1)___________是中国现代小说家,其小说代表作用《铁木前传》《荷花淀》等,其小说将写景与抒情熔于一炉,充满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的美称。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和代表作家,他的长篇小说《 》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外形丑陋心灵高尚的人物形象——加西莫多。
(2)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荀子《劝
学》)
(3) ,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
(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5)春花秋月何时了? 。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前 方
曹文轩
(1)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2)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3)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几乎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4)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5)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6)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7)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8)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9)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内心深处,许多人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10)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http://www.51985211.com)
(11)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12)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注】本文是由摄影作品《前方》引发联想而写的“摄影散文”。文中“一辆破旧的汽车”、“坐在车上的人们”、“手托下巴”的男子都是摄影图片中的形象。
16.第(3)段描写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其主要作用是什么?第(7)段画线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17.根据文意,请你概括出人类离家远行的三个原因。(6分)
18.综观全文,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6分)
19.下列对文章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视角独特,立意新颖,充满了对人生的形而上的思考。
B.构成这篇散文最大的艺术魅力,是作者对人类心灵漂泊和流浪感的关怀与悲悯。
C.“他们正在路上”指人生就是一次从生到死的旅行,谁都摆脱不了死亡的宿命。
D.第(8)段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完成了从联想又回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转换过程。
E.第(11)段大量引用古代诗歌中的思乡名句,表现了“人在路上”的愁苦和伤感。
F.开头和结尾都用了问句,表达出对人类精神渴望归依却又无所归依的理解与感喟。
六、(9分)
20.依据上下文,补全下面一首小诗。要求句式一致,修辞得当。(4分)
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曲调/是欢快甜美/还是凝重悲怆/只要你的曲子还在演唱着。
生活总是美好的/ / / / 。
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故事/是新鲜生动/还是陈旧老套/只要你的故事还在讲述着。
21.列车运行到新的区域,广播中总要用简洁的语言对这个地方进行介绍,以其知识性、人文性为旅客喜闻乐见。例如,列车行至安徽,有这样一段广播稿:
从沃土千里的淮北平原到群山连绵的皖南山区,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曹操父子曾意气风发,诗兴盎然;徽州商人曾脚步匆匆,叱咤风云。黄山松奇绝天下,黄梅戏传唱海外。前人曾感叹“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现在,你已经随着列车进入了安徽大地。
现在,列车将沿着皖赣线自安徽进入江西,请你写一段广播稿,让乘客对江西有个总体的了解。要求:主题鲜明,显示地方特色,语言简洁,富有感染力。不少于70字。(5分)
七、(60分)
22. 请在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60分)
(1)一位老大娘不慎摔倒,后脑勺出了血,许多人从她身边绕过。一位出租车司机把老大娘扶了起来。路人劝他不要多事:如果被赖上就麻烦了。
一个老母亲给儿子打电话,儿子开口就问“有事吗?”母亲反问:“没有事就不能给你打电话吗?你不打过来,因为你忙,我打电话给你就一定要有事吗?”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可以就两则材料来写,也可以就一则材料来写,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或套作,不少于800字。
(2)以“那目光令我感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书写规范,避免出现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③不得抄袭或套作。
参考答案
1.A(B“打盹”的“盹”应读“dǔn”,“下蹲”的“蹲”应读“dūn”,“自古暨今”的“暨”应读“jì”,“嫉贤妒能”的“嫉”应读“jí”;C项“车辆”的“辆”应读“liàng”,“咱俩”的“俩”应读“liǎ”;D项“飙升”的“飙”应读“biāo”,“剽悍”的“剽”应读piāo。)
2.A(B 慓-剽,“技、伎”均可;C用—庸,倍—辈;D诫—戒。)
3.B(“生效”指发生效力,“奏效”指发生预期的效果;“悠远”指“离现在时间长或距离大”,“幽远”是“幽深”的意思;“大约”一般表示对时间、数量的估计,“大概”一般表示对情况的估计;“安之若素”指<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随遇而安”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
4.D(A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在极其简陋的工作条件下经过漫长地艰辛研究”。B项搭配不当,“提高”不能和“形象”搭配。C项缺主语。)
5.C(“不知道”所领起的句子是陈述语气,句末不该用问号。)
6.B(B项应该是:“空筐”性质不仅是艺术创作必遵循的规律,而且是人们欣赏艺术作品时最重要的素质。A项可在第一自然段找到。C项是第四、六自然段相关内容的概括。D项是对第五自然段“我以为诗人的艺术成就如何,全看他创造了多少个‘空筐’。李白、杜甫创造的‘空筐’恐怕最多,最好”的概括。)
7.B(B项应该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欣赏同一艺术作品的感受和体验是极不相同的,这是因为欣赏者在不同年龄段放进艺术“空筐”里的东西是不断变化的,是有区别的。A项可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到表述此意的句子。C项、D项在第六段都可找到表述此意的句子。)
8.A(A项是对第三自然段内容的概括。B项对宋朝学者张炎的主张理解有误。张炎的主张是词要摄取事物的精神而遗其外貌。C项“凡是”、“这是因为前者没有‘空筐’性质,后者具有‘空筐’性质”这些话太绝对。D项是否具有想象力不是决定人们文化素养的必要条件。)
9.B(拔,解除,解救。)
10.B(B乃,却,竟。A于,一是“到”,二是“从”。C乎,一是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呢;一是作介词,可译为“于,在。”D而,一是表承接关系,一是表递进关系。)
11.C
12.B(是剡山单阳原有感于陶侃运甓之事,把他的书斋命名为运甓斋。)
13.(1)陶佩平定大难,立下大功,也是由于温峤他们用天下大义激怒了他。(重点“夷”、“激”、“由”)
(2)他做事虽然还有没有做到的,但他所说的可以被万世效法。(重点译“未至”、“为”、“法”)
(3)人的一般情况是好逸恶劳。天下的事情,都是由于勤奋而成功,由于安逸而失败。(重点译:“人情”、“于”、“恒”)
14.(1)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气氛。(2分)
(2)一、是实写岭色雨声。以淅淅沥沥的雨声来衬托哀切的筝声,以山雨迷蒙的景象来烘托迁客的愁绪。
二、是写筝声。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流人运用高超的演奏技巧营造出音乐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烟雨迷蒙的环境之中,心中倍感凄凉。
三、是兼写岭色雨声和筝声。孤独的诗人听着流人弹奏的哀婉的水调子,勾起了内心的伤感。这时现实中的雨声更增添了无尽的凄凉,流人与诗人都产生了无尽的身世感慨,不禁潸然泪下。(4分。以上三种说法均可。只要答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能展开具体合理的分析即可得4分)
15.(1)孙犁 巴黎圣母院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4)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5)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16. (1)以此类比人类祖先迁徙的习性与欲望,引出下文人类离家远行的原由和动机。(2)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前方的不确定性。
17.(1)外界的诱惑 (2)出自无奈 (3)理想的召唤(对前方的幻想)(意思对即可)
18.(6分)(1)人的一生总在漂泊、流浪,但又摆脱不了对故土的思念,这永久的矛盾注定人生永恒的痛苦。(2)人一生总在追寻的精神家园往往是不确定的、难以企及的,因此,“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意思对即可)
19.(4分)C、F (C曲解了作者对人生的认识;F作者在结尾的发问才有此含义。)
20.(4分)[示例一]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希望/是高远伟大/还是平凡微小/只要你的希望还在编织着。
[示例二]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画卷/是温暖热烈/还是凄清空潆/只要你的画卷还在展开着。
[示例三]生活总是美好的/无论你的河流/是澎湃奔涌/还是无声无息/只要你的河流还在流淌着。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选用仿用句式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1.江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赣江“秋水共长天一色”;景德镇瓷器驰名中外,鄱阳湖鱼米名著九州;陶渊明开田园诗之先河,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位江西籍文豪占据唐宋八大家三个席位。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5分)
22. 参照07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