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最新试题首页

第I卷
(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教唆(suō) 栓塞(sāi) 挫折(cuò) 只有(zhí)
B.甘蔗(zhe) 溃脓(huì) 触目(chù) 允许(yǔn)
C.暂且(zǎn) 匕首(bì) 包扎(zā) 本质(zhì)
D.晕车(yūn) 诨名(hùn) 夹层(jiá) 颠簸(bǒ)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音阶 拉拉队 众志成城 打破沙锅问到底
B.恢谐 雨夹雪 牙牙学语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华诞 笑咪咪 神舟六号 出生牛犊不怕虎
D.抱歉 肠梗阻 共度难关 强将手下无弱兵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对这些人来说,仅靠道德上的自律或者单纯的宣传教育,并不一定 , 因此,加强管理并严格执法,是非常必要的。
② 象征主义经常用 难解的语言和形象刺激感官,产生恍惚迷离的神秘联想,形成某种“意象”,借以暗示这种虚幻的“另一世界”。
③ 这项任务很艰巨,但我们必须抓紧干, 早一点完成任务。
A. 奏效 晦涩 尽量
B. 生效 艰涩 尽量
C. 奏效 艰涩 尽快
D. 生效 晦涩 尽快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德才相比,更要注重德,有德的人有了才,能为人民做更多的好事;坏人有才,如虎添翼,将会干出更大的坏事来。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B.他的论文一发表,有如石破天惊,震惊了整个学术界。这篇文章从一个新的角度,为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中阐述的进化理论提供了佐证。
C.经过几天的调查和采访,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里的农民这么穷,还是拼命把孩子往学校送;这里的学生这么苦,还是为了学习而宵衣旰食。
D.负责野外训练的教官跟记者说,在这次野外求生训练活动中,一些学生毫无主见,总是跟随别人,旅进旅退;而一旦遇到困难,则叫苦连天。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印度军方负责人20日称,印度已向印巴边境地区派遣了数百辆坦克、装甲车和军用车辆。
B.机构改革并不是简单的机构和人数的减少,目的是为了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领导经济工作。
C.据《光明日报》报道,目前我国居民百分之四十三的储蓄用于子女的教育,这个比例已超过了用于养老或购房的储蓄比例。
D.全球最大的哥特式教堂——美国纽约的圣约翰大教堂,于当地时间18日清晨突发大火,目前还没有伤亡的人员报告,火灾的原因正在调查之中。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而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元代著名杂剧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属于小令,元代睢景臣的《【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则属套曲。
B.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从1918年起,先后发表了《狂人日记》《祝福》《阿Q正传》《药》等小说名篇,后来都收入小说集《呐喊》。
C.东方文学以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代表作有《红楼梦》(中国)、《飞鸟集》(泰国)、《源氏物语》(日本)、《一千零一夜》(阿拉伯)。
D.《等待戈多》《墙上的斑点》《变形记》的作者分别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贝克特、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和匈牙利小说家卡夫卡。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汉服,未必可称“国服”
在声势空前的“传统文化热”中,消失已几百年的“汉服”也被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为五彩缤纷的服装之苑增添了一个小小的“亮点”。“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此事本来无可厚非,然而,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达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却不能不令人深思;而有人进一步要求将汉服定为“国服”,则期期以为不可。
   “衣服”本来的功能只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但在历史中又演化出了政治、审美的功能。在传统社会,服饰的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历代王朝都有《车服制》《章服品第》一类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早在周代即产生了比较完整的衣冠制度,自天子至大夫到士卿,服饰各有区别定制。至魏晋时期,王公贵族虽然“服无定色”,但仍有八品以下不得着罗、纨、绮等高级丝绢织物的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从唐高祖李渊起就正式颁布衣服之令,对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妇、士庶等等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色彩、服饰、佩带诸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总之,中国古代服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任何人都不得僭越。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广大“引车卖浆者流”,绝不能像孔乙己那样穿长衫,只能如阿Q那样着短装。
以“夷狄”入主中原的满清王朝以血腥手段强迫汉人易服来表示对其“臣服”,服装成为对一个王朝的忠诚与叛逆问题,“穿,还是不穿”成为“生,还是死”的大问题。清王朝同时又秉承华夏“衣冠之治”的传统,同时制定了种种有关穿靴、戴帽、着装、佩饰的烦琐规定,维持等级森严的统治。
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大为盛行,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在“文革”中几乎只有工作服、蓝中山装和绿军装成为被允许的“革命服装”。
改革开放是思想观点大解放,也是服装大解放,人们重新拥有了穿衣戴帽的自由。然而,现在一些“汉服”的提倡者却再度将服装政治化,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恢复华夏服饰,重建衣冠上国”“是我们不断在寻找的民族归属感和文明标志的符号”,并且,主张将“汉服”定为“国服”,而“国服是一个国家的外在象征和代表,就像我们的黑头发、黄皮肤一样,是我们民族的标志。国服的确立,也意味着民族自信和自尊的确立。”
  于是,服装问题重新上升到“爱国”“民族复兴”的道德、政治高度,在这种话语的隐喻中,不着汉服者自然居于“不爱国”、不参与“民族复兴”的道德和政治劣势。而且,主张将“汉服”立为“国服”者似乎忘记了,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不应当是完全平等的吗?
千百年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们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观念,服饰成为个性表达、选择的最好形式之一。今天,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与西装、中山装、短裙牛仔、中国其他民族服饰等各色服装纷然杂陈,供人平等选择,诚然为社会多元、进步的标志之一。
7.不能说明“汉服,未必可称‘国服’”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现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令人深思。
B.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普通百姓与之无缘。
C.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观念,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
D.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应当是完全平等的。
8.下列说法,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的是( )
A.在传统社会,衣服的功能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其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
B.历代王朝都有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对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诸方面的规定也最为详细。
C.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是历史上“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延续和具体表现。
D.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已消失了几百年,汉服提倡者将它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出来,毫无意义和价值。
9.下列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现在的人们虽已逐渐摆脱了服装政治化的概念,,但汉服的重倡仍是社会多元和进步的标志之一。
B.统治者以血腥手段强迫人们易服来表示对其“臣服”,服装成为对一个王朝的忠诚与叛逆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这样的事情决不会发生。
C.消失已几百年的“汉服”被人们推崇,为五彩缤纷的服装之苑增添了一个小小的“亮点”。“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此事无可厚非。人们应持宽容的态度。
D.作者反对服装政治化,反对将汉服定为国服。并通过回顾历史,指出服装政治化的危害,给世人以警醒。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 市:购买
B.水决不能败城 败:让……毁坏
C.尾属于城 属:隶属
D.以虞水之再至 虞:戒备
1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且令损价 B.然百姓不可户晓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C.城不沉者三版 D.朝廷从之
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 锻炼久之
1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 ( )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②③⑤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第Ⅱ卷(111分)

四.(18分)
1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3分)

答:

(2)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3分)

答:

1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①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3分)

答:


②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3分)

答:


③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答:

16.填空。(4分)

(1)矮纸斜行闲作草, 。

(2)念去去,千里烟波, 。

⑶ ,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五.(18分)
目 送
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时常,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结束,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http://www.51985211.com)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
博士学位读完之后,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激活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地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7.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一路所见的“果树秋熟”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8.分别用8个字概括出华安在儿童、少年、青年等三个不同时期和“我”分别时或同路时的表现与心理变化过程。(3分)

答:                                   

19.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两句话在文中表达的意思。(3分)
(1)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答:


(3) 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只皮箱旁。

答:


20.画波浪线的段落不仅笔法细腻,而且饱蘸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1.本文以“目送”为标题,请简要分析“目送”在文中的寓意与作用。(4分)

答:                                   

                                    

六.(15分)

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文意概括卫星拍摄地球图片的过程,不超过40个字。(3分)
迄今技术最先进、分辨率最高的商业对地成像卫星——“地球之眼-1”从美国阿拉斯加州、维吉尼亚和挪威、南极洲的4个地面控制站中获得拍摄目标的指令,它的两大星象跟踪仪将校准其照相机的位置和角度,一旦此卫星越过地面目标,如鸟巢奥运场馆,反应轮就会转动,给它确定方向。当靠近目标的适当位置时,这些轮子就会反向转动,让此卫星悬停在空中旋转,使排列好的照相机的镜头对准目标。卫星根据地面站传输的信号,确定拍摄的曝光时间。此照相机以每2秒20,000 37,500×1像素条的速度扫描目标,可以在2分钟内轻易产生一张900亿像素的图片。卫星每天40次通过无线电波向地面站下载加密了的图像数据。一旦把这些下载的数据转换成完整的卫星航片,就可以向买家出售了。

答:


23.2007年8月24日腾讯网投放了一则广告,引起轩然大波,讨论源于森马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则休闲服装宣传广告语:“我管不了全球变暖,但至少我好看!”无数网民强烈批评这则广告带来的负面效应,森马方面的负责人却大呼冤枉,认为该广告词有着较为积极的内涵。(4分)
请分别站在双方的立场上,用一句话简明准确地分析这则广告语所体现出的涵义。(每句不得超过30字)

(1) 森马集团:

(2) 网民:



24.为了使新闻播报更加平易自然,编辑准备在每条新闻之间加上一些承上启下的话,清你帮助他们在下面的三条新闻之间设计两段这样的话,要求衔接自然,转换巧妙。(每段话不超过30个字)(4分)
(1)中新社香港l0月5日电 英国《泰晤士报》刊登最新全球百所大学榜,亚洲排名最高的是北京大学,全球排名第十四位,香港大学则排名第三十三,上升了八位。



(2)中新网l0月6日电 据《齐鲁晚报》报道,4日15时20分,济宁市区正在建设的兴唐金茂大厦建筑工地发生火灾,到当天17时大火被全部扑灭。根据济宁有关部门通报,目前,这起事故已造成1人死亡,35人受伤,其中烧伤严重的有l0人左右。



(3)中新社北京10月5日电 国庆长假期间,北京各大医院急诊数量不减,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被猫、狗等宠物抓咬致伤。人民大学医院急诊科昨天和今天平均每天接诊超过二百例,都需要接受狂犬病疫苗注射。
2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目前,看病难,看病贵已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某媒体在网上就这一热点设计了下面两项调查,调查的问题及结果如下:
(1)您生病时有前往大医院就诊的打算吗?
有,马上去 可能会去 不打算去
24% 29% 47%
(2)影响您光顾大医院的主要因素是:
药品价格 医院服务态度 滥开检查项目,滥开药品 办理手续是否简便
41% 16% 29% 14%
请你结合以上两组数据的主要信息,写出结论,并据此提出一条合理的建议。

结论:

建议:

七.作文(60分)
26.两则作文题,任选其一。
(一)
身患小儿麻痹症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伊扎克?帕尔曼曾在纽约举办过一场音乐会。演出刚刚进行了几秒钟,小提琴的一根琴弦突然崩断。可是这时,帕尔曼闭上眼睛,示意指挥继续,他把一支很少有人能在四根弦上拉出的曲子,居然用三根弦就演绎得出神入化。听众们最后报以雷鸣般的掌声。他却示意观众安静下来,从容地说,“大家都知道,有时我们的任务就是,无论命运留给我们什么,我们都要努力使之鸣奏出最美妙的乐曲。”
请据此材料,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诗歌除外。

(二)
请以 “飞翔的空间”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B.(A,栓塞sè 只zhǐ有 C,暂zàn且 匕bǐ首 D,晕yùn车 夹jiā层)
2.A.(B.诙谐 C.笑眯眯 D.难关)
3.A.(B.奏效:发生预期的效果。生效:发生效力。C.艰涩:文辞不流畅。晦涩:含意晦涩不明。D.尽快:尽量地加快。尽量:力求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最大限度。)
4.C.(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A.如虎添翼:比喻强大的得到援助更强大,也比喻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B.石破天惊: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D.旅进旅退:与众人一起进退。形容自己没有什么主张,跟别人走。)
5.C.(A.“坦克”“装甲车”和“军用车辆”是种属关系,不能并列。B.成分残缺,重复。 D.语序不当,人员的伤亡报告。)
6.A.(B.《祝福》收入《彷徨》。C.《飞鸟集》作者是印度诗人泰戈尔。D.“匈牙利”应为“奥地利”。
二.(9分,每小题3分)
7.A(从文章首段内容可知,A项内容是汉服提倡者的表现,不属于本文作者的论据。)
8.C(A“衣服的功能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误,B说唐代“规定也最为详细”于文无据,D从文章最后一句话可知,“毫无意义和价值”不对。) 9.D.
三.(12分,每小题3分)
10.C.属:连接
11.C.(都是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A前一个是“而且”,后一个是“暂且”;B前一个表转折“然而”,后一个为“这样”; D前一个是代词“他”,后一个是时间词词尾,不译。)
12.D.(①是皇帝买灯的原因 ④是卒长的行动 ⑥是被贬后的生活)
13.A.(朝廷压低价格买灯办灯会,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劳民伤财。苏轼委婉的说老百姓不能明白皇帝为了让太后高兴而办灯会的孝心)
四.(18分)
14.(6分)答案见译文。
译文:
熙宁四年,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压低价格为宫中购买花灯。苏轼上书说:“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高兴罢了。而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调任湖州,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说苏轼的诗是在诽谤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15(8分) ①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 ②以动写静,反衬 ③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16.(4分)(1)晴窗细乳戏分茶(2)暮霭沉沉楚天阔(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五.(18分)
17.为引出第二段定律并为全文的感情基调作铺垫;烘托全文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厚重感。
18.不断回头,依依不舍(1分);照例拥抱,感情勉强;行同路人,紧闭心扉。
19.(1)表现出少年华安有意回避母亲目光的复杂心理。
(2)表现出作者在人生旅途中的孤独和无奈之情。
20.“巨大而沉重”和“缓缓”表现出作者沉重而悲痛的心情。“不过五公尺”表现出作者对亲人的难舍与留恋。“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的情景渲染了作者心境的凄凉。叠词的运用强化了作者对亲人深深的爱与永恒的思念之情。
21.本文写了6次“目送”,以“目送”为题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目送”是线索;“目送”揭示主题;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不能永远相扶相伴,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要尽早地解读和万分珍惜亲人间在世的缘分,也要理解和学会——走好自己的路。
六.(15分)
22.获得指令,校准位置和角度,对准目标,确定曝光时间,扫描目标。
23.(1)森马集团:凸现年轻人的个性,倡导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2)网民:误导年轻人,缺少公益心、社会责任感和基本的职业道德。
24.①大学排名的提升固然令人欣喜,但是下面的新闻则又提醒人们要时刻加强安全防范意识;②俗话说:“水火无情”,山东济宁的火灾的确令人痛定思痛,但一手带大的宠物同样会给人们带来不小的灾害。
25.①大学排名的提升固然令人欣喜,但是下面的新闻则又提醒人们要时刻加强安全防范意识;②俗话说:“水火无情”,山东济宁的火灾的确令人痛定思痛,但一手带大的宠物同样会给人们带来不小的灾害。
26.结论:生病时一部分人不去医院就诊与药品价格、医院滥开检查项目关系较大。
建议:规范药品价格、改善服务态度、精简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等。(建议与结论要有联系)

上一篇: 语文高考2008年的高考语文押题卷3- 作文最后押题

下一篇: 语文高考2009届武汉市一中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