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最新试题首页

2008届雅礼中学五月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久不闻黄钟大吕,充耳只有瓦釜雷鸣,令人恹恹(yān)欲绝。忽听得幽谷传来清越的水声泉咽、鸟啭(zhuàn)莺啼,不禁怦然心动。
B.一个必须提及的细节即是,曾经的五一黄金周对青年节的全面湮没——在时间上覆盖,在价值上被抽骨吸髓(suǐ)。在财富盛宴的狂欢中,青年节显得那么寂寥(liáo)。
C.(历史)只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méi)苔上面的月光,只看到点点的碎(suì)影。
D.温柔与坚硬,明亮与暧昧,恩情与仇怨,贞淑与猥亵(xié),大度与褊(piān)狭,忠诚与反目,高贵与卑下,微笑与血泪……是相伴而生的。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思辨 捅娄子 心心相印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B. 偶尔 滞纳金 再所不辞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C. 凋敝 摄相机 敲榨勒索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D. 描摩 天燃气 卓尔不凡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不管是赤日酷暑,还是风雨飘摇,罗运祥都及时地将邮件送达,从未出现过邮件积压、
错投、丢失的现象。
B.在这节骨眼上,他这几句煽动性的话,犹如雪上加霜,更激起了人们的不满情绪,事态更加难以控制了。
C.这些文学史大概包罗经史子集直到小说戏曲八股文,像具体而微的百科全书,缺少的是“见”,是“识”,是史观。
D.殊不知,由于手机销售本身的利润不高,对原装电池进行移花接木,已成为时下一些
不法商家主要的谋利手段。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们学习语言,不仅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语音、语汇、语法等有关的语言知识,更主要的,还要善于在特定的语境中恰当使用语言,依据一定的语境准确理解语言,提高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B. 著者更用诗人的笔写他的书,虽然也叙述史实,可是发挥的地方更多;他给每个章节取了一个新颖的题目,暗示问题的核心所在,要使每章同时是一篇独立的论文,并且要引人入胜。
C. 在多极化的形势下,各极相互制约会产生均衡,而均衡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在当前多极化的趋势下,一两个大国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各国相互制约,谈判和协商已成为大国解决问题和争端的主要手段。
D. 大部分高中生在这一选择过程中体现出了自主性,他们能对自己的兴趣、适应性等方面做出估价,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当然在做某些重要决定时,他们也不拒绝接受父母和教师的指导与帮助。

5.下列各句中,比喻运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语言的确是一种奇妙的、神通广大的工具,可又是一种不保险的工具……语言的地面是坎坷不平的,过往行人,小心在意。
B. 伟大就寓在平凡之中,正像种籽就藏在果实之中一样。沙粒构成了山,水滴汇成了海,平凡孕育了伟大。
C. 这清空而又坚实的木屐声,一夜又一夜地,从我的乱石嶙峋的思路上踏过;一声一声,一步一步地替我踏出了一条坚实平坦的大道,把我从黑夜送到黎明。
D. 两只羊像人一样两腿立起,勾起前脚,然后角对角“嘭”的碰在一起。那气势好像触在不周山上,也似乎可以使天裂开一个缺口来。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6---9题。
二重证据法与古史研究
李学勤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是他1925年在清华研究院教课时提出的。王国维先生在讲义开头“总论”中指出:“研究中国古史为最纠纷之问题”,因为“上古之事传说与史实混而不分”,信古固然有过,疑古也有过,后者“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由此,他提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在1925年,中国的现代考古学刚刚发轫。作为中国人自己首次主持的山西夏县西阴村田野发掘,是1926年进行的。至于1928年开始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则已是王国维所不及见。在这样的条件下,王国维讲义提到的“地下之材料”仅有甲骨文、金文,但从他广阔的学术视野而论,应该是泛指种种考古文化遗存。因此,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实际是对古史研究中历史学考古学关系的表述。
这里说的“历史学”,是指利用文献记载进行研究的狭义的历史学。夏鼐先生对这个意义的历史学考古学的关系有著名的论述,他说:“虽然二者同是以恢复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为目标,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犹如车子的两轮,飞鸟的两翼,不可偏废,但是二者是历史科学中两个关系密切而各自独立的部门。”我认为就古史研究而言,这和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在精神上是相一致的。
几十年的学术史说明,我们在古史领域中的进步,就是依靠历史学考古学的结合,传世文献与考古发现的互证。今后对上古时期社会、经济和思想观念的探索,还是要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
历史学考古学相辅相成,绝不意味着抹杀两者中任何一方面的独立性。有学者提醒中国考古学不要陷于历史学的“偏向”,考古研究有本身的天地,不可限于对文献的证实或证伪,这当然是对的。然而考古研究终究是广义的历史学的组成部分,其所有成果归根结底是增进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也不能希望所有传世文献的内容都有机会得到考古工作的印证和检验。一个许多人关心的例子,是夏朝的存在。《古史新证》谈到这一问题,王国维先生说:“《史记》所述商一代世系,以卜辞证之,虽不免小有舛驳而大致不误,可知《史记》所据之《世本》全是实录,而由殷周世系之确实,因之推想夏后氏世系之确实,此又当然之事也。”夏的世系,迄今没有像殷周世系那样有出土材料的确证,这种确证也许永远也找不到,但是殷商世系确实还是能使大家有王国维先生说的推想。要知道,对于上古历史来说,推想也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点,就是不能认为考古材料中没有发现的当时就不存在,特别是文献里有而考古材料里还没有,不一定能证明文献是后出的、伪作的。比如《尚书?商书》中的《盘庚》三篇,没有人提出足够的理由怀疑。篇中有些特殊词语,像“有逸口”可能即甲骨文的“有口”,属于商代的特色。可是《盘庚》反复讲天命和德,这样的观念从不见于甲骨文,我们却也不能以此而怀疑《盘庚》。甲骨文只是占卜记录,其性质自与《尚书》有所不同。.
总之,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是对古史研究的重要贡献,在80多年后仍值得我们阐述和发扬。
(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22期,有删节)
6. 下列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幸于纸上之材料外 纸上之材料:传世文献。
B. 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地下之新材料:甲骨文、金文。
C. 车子的两轮……不可偏废 车子的两轮:历史学考古学
D. 虽不免小有舛驳而大致不误 舛驳:错谬杂乱。
7.对“二重证据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二重证据法”是王国维先生率先提出的,了解它有助于研究中国古史。
B. “二重证据法”实际是对中国历史研究中历史学考古学关系的表述。
C. “二重证据法”就是“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的互相结合,彼此印证。
D. “二重证据法”对古史研究有重要贡献,我们需要继续加以重视。
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先生提出了“二重证据法”,这一著名观点的影响力非常深远持久。
B. 疑古“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应予以充分肯定。
C. 地下之新材料十分重要,得之有助于补正纸上的材料。
D. 重视运用“二重证据法”,但不能说考古材料中没有发现的当时就不存在。
9.下列推断不成立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重视文献,也重视考古资料,并能够有机地将两方面的材料与学问结合起来
治史。
B. 王国维对二重证据法的运用,在客观上对其后建立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先秦史学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C. 二重证据法适用于中国,对其他古代国家和文明的历史的研究是不适合的。
D. 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为学术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三、文言文阅读(21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3分)
修身
墨子
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来远。亲戚不附,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闇,无务博闻。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见不修行,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谮慝①之言,无入之耳,批扞②之声,无出之口,杀伤人之孩,无存之心,虽有诋讦之民,无所依矣。
是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心者,无以竭恭。出于口者,无以竭驯。畅之四支,接之肌肤,华发隳颠,而犹弗舍者,其唯圣人乎!                        (http://www.51985211.com)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偏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本不固者末必几③,雄而不修者,其后必惰,源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务言而缓行,虽辩必不听。多力而伐功,虽劳必不图。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故彼智无察,在身而情,反其路者也。
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思利寻焉,忘名忽焉,可以为士于天下者,未尝有也。
[注释] ①谮慝zèn tè:诬蔑毁谤。 ②批扞pīɡǎn:抨击。③几:危险。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子战虽有陈 陈:同“阵”,阵法。
B. 无务丰末 末:枝节。
C. 亲戚不附 附:使之归附。
D 必察迩来远 远:远方。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 其唯圣人乎 其孰能讥之乎?
D. 志不强者智不达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12.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作者强调,做官必以德行为本。
B.第二段中,作者指出,君子如能明察左右就能修养自己的品行。
C.第三段中,作者说明,君子之道应包含四个方面。
D.第四段中,作者表明,反躬自问,加强修养才能获得名誉。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1)近者不亲,无务来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四、古诗词鉴赏和名句名篇默写(11分)
15.阅读下面的唐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杂诗三首(其三)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 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 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 良人咋夜情。
谁能将旗鼓, 一为取龙城。
颔联用了怎样的写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古诗文默写(6分)
(1)古诗默写。(必须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________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2)古文默写。(共两段,任选一段)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________;生乎吾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2)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_________,亦不能至也。_________________,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_________________?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
羊的样子
鲍尔吉?原野
“泉水捧着鹿的嘴唇……”这句诗令人动心。在胡四台,雨后或黄昏的时候,我看到了几十或上百个清盈盈的水泡子小心捧着羊的嘴。
羊从远方归来,它们像孩子一样,累了,进家先进找水喝。沙黄色干涸的马车道划开草场,贴满牛粪的篱笆边上,狗不停地摇尾巴,这就是胡四台村。卷毛的绵羊站在水泡子前,低头饮水,天上的云彩以为它们在照镜子。我看到羊的嘴唇在水里轻轻搅动。即使饮水,羊仍小心。它粉色的嘴巴一生都在寻觅干净的鲜草。
然而见到羊,无端地,心里会生添怜意。当羊孤零零地站立一厢时,像带着哀伤,它仿佛知道自己的宿命。在动物里,羊是温驯的物种之一。似乎想以自己的谨小慎微赎罪,期望某一天执刀的人走过来时会手软。同样是即将赴死的生灵,猪的思绪完全被忙碌、肮脏与浑浑噩噩的日子缠住了,这一切它享受不尽,因而无暇计较未来。牛勇猛,也有几分天真。它知道早晚会死掉,但不见得被屠杀。当太阳升起,绿树和远山的轮廓渐渐清晰的时候,空气的草香让牛晕眩,完全不相信自己会被杀掉这件事。吃草吧,连同清凉的露珠。动物学家统计:牛的寿命为二十五年,羊十五年,猪二十年,鸡二十年,鹰一百年。这种统计如同在理论上人寿可达一百五十年一样,永无兑现。本来牛羊可以活到寿限,它们并非像人那样被七情六欲破坏了健康。在人看来,牛羊仅仅作为人类的蛋白质资源而存在着。屠夫也从不计算它们是否到了寿限,像人类离退休那样有准确的档案依据。时至某日,它们整齐受戮,最后“上桌”。如果牲畜也经常进城,看到橱窗或商店里的汉堡、香肠和牛排之后,会整夜地睡不好觉。甚至自杀,像上千只的鲸鱼自杀一样。另一些思路较宽的动物可能这样安慰自己:那些悬于铁钩上的带肋的红肉,在馅饼里和葱蒜杂搀一处的碎肉,皆为人肉。因为人是这样的多,又如此不通情理,他们自相残食。这样想着,睡了,后来有鼾。
“众生”是释迦牟尼常使用的一个词。在一段时间内,我以为指的是人或动物昆虫。一次,如此念头被某位大德劈头痛斥:你怎么知道“众生”仅为鸟兽虫鱼与人类?你在哪里看到佛这样说法?我不解,“众生”到底是什么呢?佛经里有一段话,“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尔等顽固不化”。所谓“不化”即不觉悟,因而难脱苦海。后来获知,“众生”还包括草木稼蔬,包括你无法用肉眼看见的小生灵。譬如弘一法师上座时用垫子抖一抖,免得坐在看不见的小虫身上。可知,墙角的草每一株都挺拔翠绿,青蛙鼓腹而鸣,小腻虫背剪淡绿的双翅,满心欢喜地向树枝高处攀登,这是因为“众生皆有佛性”。即知,“佛性”是一种共生的权利,而“不化”乃是不懂与众生平等。若以平等的眼光互观,庶几近于佛门的慈悲。
乡村的道上,羊整齐站在一边,给汽车马车让路。吃草时,它偶尔抬起头“咩”地一声,其音悲戚,如果仔细观察羊瘦削的脸,无神的眼睛,大约要得出这样的结论:“它们命不好。”时常是微笑着的丰子恺先生曾愤怒指斥将众羊引入屠宰厂的头羊是“羊奸”。虽然在利刃下,“羊奸”也未免刑。黄永玉说“羊,一生谨慎,是怕弄破别人的大衣”。当此物成为“别人的大衣”时,羊早已经过血刃封喉的大限了。但在有生之年,仍然小心翼翼,包括走在血水满地的屠宰厂的车间里。既然早晚会变成“别人的大衣”,羊们何不痛快一番,如花果山的众猴。上串下跳,惊天动地,甚至穿着“别人的大衣”跳进泥坑里滚上一滚。然而不能,羊就是羊,除非给它“克隆”一些猛兽的基因。夏加尔是我深爱的俄裔画家。在他的笔下,山羊是新娘,山羊穿着儿童的裤子出席音乐会。在《我和我的村庄》中,农夫荷锄而归,童话式的屋舍隐于夜色,鲜花和教堂以及挤奶的乡村姑娘被点缀在父亲和山羊的相互凝视中。山羊的眼睛黑而亮,微张的嘴唇似乎小声唱歌。夏加尔常常画到羊,它像马友友一样拉大提琴,或者在脊背铺上鲜花的褥子,把梦中的姑娘驮到河边。旅居法国圣保罗德旺斯的马克?夏加尔在一幅画中,画了挤奶的女人和乡村之后,仍然难释乡愁,又画了一只温柔的手抚摸画面,这手竟长了七个指头,摸不够。在火光冲天、到处是死亡和哭泣的《战争》中,一只巨大的白羊象征和平。在《孤独》里,与一个痛苦的人相对的,是一位天使和微笑的山羊。夏加尔画出了羊的纯洁,像鸟、蜜蜂一样,羊是生活在我们这个俗世的天使之一,尽管它常常是悲哀的。在汉字源流里,羊与“美”相关,又与“吉”有关,如汉瓦当之“大吉羊”。从夏加尔二十七岁离开彼得堡之后七十年的时光里,在这位天真的、从未放弃理想的犹太老人的心中,羊成了俄罗斯故乡的象征。在大人物中,正如有人相貌似鹰,如叶利钦;像豹,如萨达姆。也有人像山羊,如安南,如受到中国人民包括儿童尊敬的越南老伯胡志明。宁静如羊的人,同样以钢铁的意志,带领人们走向胜利与和平。
城里很少见到羊。我见过的一次是在太原街北面的一家餐馆前。几只羊被人从卡车上卸下来,其中一只,碎步走到健壮的厨工面前,双腿一弯跪了下来。羊给人下跪,这是我亲眼见的一幕。另两只羊也随之跪下。厨工飞脚踢在羊肋上,骂了一句。羊哀哀叫唤,声音拖得很长,极其凄怆。有人捉住羊后腿,拖进屋里,门楣上的彩匾写着“天天活羊”。
后来,我看到“天天活羊”或“现杀活狗”这样的招牌就想起给人下跪的羊,它低着头,哀告。到街里办什么事的时候,我尽量不走那条道。即使有人用“君子远庖厨”或“你难道没吃过羊肉吗?”这样的训词来讥刺我。此时,我欣慰于胡四台满山遍野的羊,自由嚼着青草和小花,泉水捧起它们的粉红的嘴唇。诗写得多好,诗中还说“青草抱住了山岗”,“在背风处,我靠回忆朋友的脸来取暖”。还有一首诗写道,“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这些诗,仿佛是为羊而作的。
17.结合全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羊的形象。(4分)
18.标题为“羊的样子” ,为什么要在文中写到猪的浑浑噩噩、牛的勇猛天真、猴的上串下跳? (5分)
19.第4段可以删去吗?为什么?(5分)
20.文中插入厨工对羊施暴的一幕,有何作用?(3 )
六、文章赏析(14分)
21.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1)简析《羊的样子》的构思特色
(2)简析《羊的样子》的语言特色

 

七、写作(60分)
22.读下面一首古诗,根据要求作文。
女儿浦歌
揭傒斯
大孤山前女儿湾,大孤山下浪如山。
山前日日多风雨,山下舟船自往还。
[注释] 女儿浦:在今江西省九江市东南庐山东北流入鄱阳湖,此浦也称女儿港。
把握全诗意境,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山下舟船自往还”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上一篇: 高考语文2008年全国高考模拟卷八

下一篇: 高考语文2007~2008学年度南昌市八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测试卷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