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试卷满分l5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须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方为有效。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主动休息:“生物钟养生”新概念
前苏联著名生理学9-巴甫洛夫有句名言:“在人类集体活动中,没有任何东西比节奏更 有力量。”
“节奏”就是生物钟的正常运转,是健康的保证,而生物钟“错点”,便是亚健康乃至疾病的开始。此时即需要及时调整,休息是基本的调整手段,否则会使生物钟过度“错点”,最终导致疚病、早衰、折寿、死亡。健康不能透支,如果不加重视,就会“秋后算账”。
传统的观点是累了才休息,有的甚至累了还不休息,硬挺着,这对健康是十分有害的。近年来,医学界提出了“生物钟养生”的新概念,其核心是主动休息,即在人还不太累的时候,就要为健康充电——休息。
什么是休息?行为变化就是休息。主动休息的核心是充足的睡眠、不熬夜。每个人的睡眠时间长短不一,但有一条必须遵守,即工作再忙,也不要太晚睡觉。美国佛罗里迭大学免疫专家贝里.迭比教授的研究小组对睡眠、催眠与人体免疫力作了一系列研究,并得出结论说:“睡眠除了可以消除疲劳,使人体产生新的活力外,还与提高免疫力、抵抗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达比教授对28名受试者进行自我催眠训练后的结果表明,施行催眠术之后,受试者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均明显上升,而这两种细胞正是人体免疫力的主力军。科学家同时发现,买行催眠术的受试者在日常压力面前,表现出更强的自信、自尊和独立处事能力。此外,晚上10时至凌晨2时,是人体内细胞坏死与新生最活跃的时间,此时不睡足,细胞新陈代谢就会受到影响,人体就会加速衰老。长时间晚睡和睡眠不足,即使次日补睡,也难以挽回损失。俗话“一夜不睡,十夜不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读者朋友可能会问,王均瑶患的是大肠癌,这与睡眠有什么关系呢?其实,不仅有关系,而且关系还大着呢。这是因为肿瘤细胞是在某种促癌因子作用下;细胞异常分裂的结果。人体由60兆细胞组成.随时随地难免会有细胞异常分裂。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免疫监视(是免疫力的一种)完全有能力及时识别,并会调兵遣将把异常分裂细胞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如果长时问晚睡或睡眠不足,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免疫监视麻痹,久而久之,肿瘤就产生了。所以说,“健康的体魄来自睡眠”,没有睡眠就没有健康。睡眠是一种休息,而且是不可缺少的休息。
除了睡眠休息外,还要学会工作的目标定位要确切,对一时不能实现的目标,万万不可白白地呕心沥血,否则就会累得筋疲力尽。不管工作多忙,任务多重,一旦做不到科学地安排作息时间,无论如何也要为自己留出一点“喘息”的时间,否则不仅工作效率不高,而且容易产生疲劳,导致亚健康。连续工作一周,周末最好娱乐半天,双休日要强迫自己放下手中的工作,偕家人或亲朋好友尽情地娱乐半天,享受一下属于自己的天伦之乐,使身。得以调整,也是建立有规律的生活节奏、消除疲劳、预防亚健康和疾病,达到健康境地的第一要素。
1.从原文看,以下对“生物钟养生”相关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指人们根据生物钟规律,及时调整工作节奏,减轻工作压力主动休息的行为。
B.指人们在自己还不是太累的时候,保证充足的休息,以调整身体状态的行为。
C.指人们每天根据身体的状况,适时保证睡眠,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的行为。
D.指人们为了消除疲劳、预防亚健康和疾病的发生而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没有充足的睡眠就没有健康,充足的睡眠不仅可以消除疲劳,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B.健康的身心来源于充足的休息和准确的工作目标定位,建立了有规律的牛活弘奏,你的健康才有保证。
C.人体细胞一旦出现异常分裂就会导致肿瘤的发生,要想避免这些,就要坚持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
D.及时调整身心状态,保证身体生物钟的有序正常的运转,才会减少疾病、早衰、折寿甚至死亡等等现象。
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要我们能够积极主动地休息,保证有充足的睡眠,增强体质,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肿瘤就会远离我们的身体。
B.长时间的晚睡或睡眠不足,就会造成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久而久之,疲劳、亚健康乃至疾病等就会乘虚而人。
C.确立工作目标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好高骛远,如果生活节奏有规律,就不会使自己的细胞出现异常分裂。
D.保证睡眠的充足,维持生物钟正常运转,就会不断使人体产生新的活力,从而增强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会。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最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簧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徒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印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节选自《史记?商稻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数日不厌 厌:讨厌、厌恶。
B.民怪之,莫敢徙 怪:感到奇怪。
C.军既相距 距:通“拒”,对峙。
D.吾始与公子欢 欢:友好,交好。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商鞅“刻薄”的一组是(3分)
①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 ②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⑧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④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⑥卫鞅日:“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鞅到秦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华。他在劝说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推行,商鞅先是设法表明决不虚言,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的拥护。
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他假言和平,暗中埋伏下武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惠王对他施以残忍的酷刑,并斩灭了他们全家。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5分)
(2)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奠如商君反者!”(5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8分)
西江月①丹阳湖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①这首词作于1162年春,作者自建康还宣城途经溧阳时所作。此前三年,张孝祥两次遭罢官。
8. 上阙中“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略分析。(4分)
9.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5小题)(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 荆轲刺秦王》)
(2)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粉》)
(5)开琼筵以坐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6)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7)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l一l4题。
前 方
曹文轩
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徒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看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徒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因此,人的内。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或身抑或是。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G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思,总在。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凡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迟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11.文章第二段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作者这么说的理由有哪些?请分条陈述。(8分)
12.文中“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三句中的“前方”“苦旅”“家”应如何理解?(6分)
13.作者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了许多中国古代诗歌,用意何在?(6分)
14.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4分)
l5.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安详 蜇伏 拉拉队 明枪暗箭 察言观色
B.坐落 联袂 挖墙角 无上光荣 指手画脚
C.修葺 荣誉 明信片 厉兵秣马 脱颍而出
D.精粹 寒喧 舶来品 和颜悦色 涸泽而渔
16.下列各旬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当中国女子体操队再一次登上奥运团体冠军的领奖台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她们的高超技艺和拼搏精神。
B.珠海市法院经过认真调查和审理后认为,李晓红因正当防卫而致使歹徒丧命的行为,实属情有可原,罪不容诛。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又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这项政策真可谓大快人心。
D.电影《梅兰芳》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尖锐批评和指责,但是批评者又认为,编剧的创作动机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印度孟买发生大爆炸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纷纷在第一时间报道了这一突发性新闻。
B.注重环保,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C.伊拉克战后重建,正如人们所预料的那样进展极为不顺,近年来更是困难重重,美国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陆续正在出现,布什政府为此头疼不已。
D.为了防止重特大交通事故的不再发生,全国各地的交通管理部门采取了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大对违章车辆的教育和处罚力度,收效明显。
18.下面两段话是围绕“高尔基如何走上文学创作道路”这个中心而展开的,但在语气上不连贯,请你在横线上写出必要的过渡性句子,使两段连贯起来。(4分)
高尔基在童年时期就尝到了生活的艰难。他拣过废纸,当过学徒,做过扫院人、面包师、守夜人、铁路上的司磅员,换过许多职业。在这种最艰难的生活环境里,高尔基的性格得到了锻炼,他的经验日渐丰富,同人民的联系日渐紧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尔基的外祖母聪明、慈祥,而且精通俄罗斯语言,她知道许多童话和歌谣,常常生动地把这些童话和歌谣讲给孩子听。外祖母的童话和歌谣,引起了高尔基要做一个艺术家的愿望,为他以后的创作埋下了种子。
19.请参考下面示例,另选一种事物进行仿写。要求符合该事物特征,并寄寓一定的哲理。(字数可略有增减)(5分) (http://www.51985211.com)
示例:雨后彩虹借白云为衣,借阳光为裳,虽然有绚丽迷人的外表,但其本质终究是飘浮不定的水汽,注定只能是昙花一现,难以永恒。
20.某校学生会文艺部准备“五四”青年节上午8:00时在学校大礼堂举行一场大型文艺汇演,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条简明的主题词,并以文艺部的名义出一份语言得体、内容详实、格式正确的海报。(6分)
五、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一个缺了一角的圆,总是觉得自己不完荑,想要找到缺失的部分,历尽千辛万苦,当它终于好不容易找到,变成一个完整的圆时,却发现越滚越快,根本无法欣赏身边的风景,最终,它选择放弃了那一角,做一个有残缺的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芜湖市 高三年级期末评价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D(“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属无中生有。)
2.C(细胞异常分裂不一定就会导致肿瘤的发生。)
3.B(A“提高工作效率”与“肿瘤远离我们”之间无关系;C“细胞出现异常分裂”与“生活节奏有规律”之问无必然联系,且人体随时随地“难免会有细胞异常分裂”;D“增强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无据。)
4.A(“厌”应释为“满足”。)
5.C(①说明商鞅善于揣摩君王心理,为人圆滑;④说明商鞅言而有信。)
6.B(“阻挠变法的权贵们”“百姓的拥护”错。)
7.(1)新法在民问施行了一周年,秦国的百姓到围都诉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
(2)秦惠王将商君处以车裂的极刑在街上示众,说:“不要像商君那样谋反!”
8.展现的是一幅宁静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作者驾舟荡漾在宽广的湖面上,迎面扑来一股和煦的春风;湖边轻柔如丝的柳条,随风飘舞,不时拂面。
9.下阕词人由景人情,直抒胸中的深沉感慨。仕途升沉的遭遇,使他深诸人情世故,也习惯了世路的艰辛,因此心态也淡泊平和许多,从而在面对令人陶醉的、美丽如画的景象时词人心中满是喜悦,进而抒发了作者尽情地领略大自然风光的悠然自得的愉悦之情。
10.(1)风萧萧兮易水寒 (2)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3) 吞声踯躅不敢言 (4) 岩扉松径长寂寥 (5) 飞羽觞而醉月 (6) 孤舟一系故园心 (7) 一蓑烟雨任平生 (8) 搵英雄泪
11.①如同动物一样,人类的祖先一真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 ②外面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人们,人在外面的世界中会获得生命的满足;③由于种种原因,由于外在的压迫,人不得不离家;④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每小点2 分)
12.①“前方”指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理想;②“苦旅”指在人生的征途中,在朝着理想和未来追求的道路上,人们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和磨难;③“家”指精神的归宿、精神的家园。(每小点2分)
13.用意有二:一是表明人在走向前方时,叉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二是表明“人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每小点3分)
14.本文表面上是写离家,实际上着眼于归家,不仅仅写出了人们对家、家园的依恋之情,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了人类对美好精神家园的追求与向往,传达出了人们对寻找到精神归宿的热国期盼之情。
15. D(A“蜇伏”的“蜇”应为“蛰”;8“挖墙角”的“角”应为“脚”;C“脱颍而出”的“颍”应为“颖”。)
16.D(A“弹冠相庆”意为“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为贬义,与语境不符;8“罪不容诛”指“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与语境不符;C“大快人心” 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与语境不符;D“无可厚非”“指不可过分指责”,正与语境相符。)
17.B(A不合逻辑,“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媒体”并列不当;C语序不当,“陆续”穹“正在”对调;D前后矛盾,“为了防止…不再发生”应改为“为r防止?再次发生”。)
18.如果浣艰难的生活为高尔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那么,高尔基的外祖母就是他走上文学道路的引路人。(意思正确即可)
19.示例:山问竹笋以大地为父,以雨水为母,虽然有非同一般的长势,但其本质终究是内心空虚的化身,注定只能是节外生枝、嘴尖皮厚。
20.主题词:“激情的五月,飞扬的青春”或“青春的旋律”。
“海报”示例:
海 报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展示当代中学生良好的艺术修养,校学生会文艺部
定于5月4日上午8:O0时在校大礼堂举行“激情的五月,飞扬的青春”大型文艺汇演,
竭诚欢迎全校师生届时光临指导。
校学生会文艺部
2009年4月30日
注意:语言得体(如“竭诚欢迎、光临指导”)、内容详实(如“目的、时问、地点、主题、人员”)、格式正确(符合应用文格式)。
21.参考2008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孙氏。商鞅年轻时就喜欢研究刑名之学,为魏国相国公叔痤做事,担任中庶子。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全国寻访有才能的人,以图重整穆公的霸业,向东收复被侵占之地。于是西去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关系求见孝公。孝公与卫鞅谈话,不知不觉跪在席上向前移动膝盖。谈了几天不觉得满足。景监说:“终用什么道理说中大王的。意呢?我们大王非常高兴。”卫鞅回答说:“我劝说大王用帝王治国的方法建立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但大王说:太遥远了,我不能等待。况且一般贤能的君王,都希望自己在位时能名扬天下,怎么能愁闷不堪地等待几十上百年才成就帝王大业呢?研以,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说大王,大王就非常高兴了。”委任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制定了变更成法的命令。下令把百姓每十家编为一什,每五家编为一伍。互相监督检举,一家犯法,九家检举,若不检举,十家一起治罪。不告发犯法作乱的处以腰斩的刑罚,隐藏犯法作乱的与投降敌人的同样受罚。为私事争斗,各按情节轻重处以大小不同的刑罚。从事工商和因懒惰而贫穷的,将他们的妻子儿女全部收为官奴。
法令已经具备,还没有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史长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谁把木头搬到北I'1就赏给谁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事后颁布了新法。新法在民间推行了一周年,泰国的百姓到国都诉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正在这个时候,太子犯了法。卫鞅说:“新法不能普遍推行,是因为上面不守法。”要将太子绳之以法。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于是就处罚了他的师傅公子虔,将他的老师公孙贾处以墨刑。第二天,秦国的百姓都服从新法。开始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老百姓又说来新法如何方便。卫鞅说:“这都是些搅乱教化的人。”全部把他们迁移到边境。此后,百姓再也不敢议论新法。
卫鞅劝说孝公攻打魏国,孝公认为说得对,派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印率兵迎击。两军相距对峙,卫鞅给魏将公子印写信说:“当初我与公子相处很好,如今你我成为敌我双方的主将,不恶相互残杀,可以与公子相见面谈,订立盟约,欢宴后各自罢兵,以安定两国的局势。”魏公子印认为卫鞅说得对。会盟结束后,饮酒,可是卫鞅埋伏下的武士袭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印,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打败他们后返回秦固。
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住,公子度一伙人告发商君想造反,派差役捕捉商君。秦惠王将商君处以车裂的极刑示众于市,说:“不要像商君那样谋反!”于是,将商君满门抄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