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最新试题首页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三题)(6分)
(1)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 。(杜牧《阿房宫赋》)
(4)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 。(《卫风.氓》)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2—4题。
卓 茂
卓茂字予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日:“子亡马几何时?”对日:“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日:“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日:“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遭之乎?”人日:“往遗之耳。”茂日:“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日:“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秉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仪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阃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日:“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日:“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后汉书?卓茂传》,有改动)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幸至丞相府归我 幸:希望。
B.后以儒术举为侍郎 举:推举。
C.茂辟左右问之曰 辟:躲避。
D.岁时遗之,礼也 遗:馈赠。
3.全部表现卓茂“宽仁恭爱”的一组是 ( )(3分)
①举为侍郎,给事黄门。 ②心知其谬,默解与之。
③视人如子,举善而教。 ④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
⑤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 ⑥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遗之而受,何故言邪? (3分)
译文:
②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3分)
译文:
③以律治汝,何所措手足乎? (3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诗歌阅读。(6分)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 湘 江 (唐)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清)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情能移境,境亦能移情。”杜审言(645?——708)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这首诗是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
(1)结合吴乔的评价,从内容和艺术手法角度谈谈“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特点(3分)


(2) 说明“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5分)
A. “并不是我们爱闹事,我们本来在学堂里头好好地读书,我们这回的运动也不过是自卫的运动。我们无缘无故地挨了打,当然不肯随便了结……”觉慧忍住气和平地分辩道。
觉慧背着祖父参加学生联合会的活动,上街游行,散发传单。克安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家》)
B. 马达声音响了,一八八九号汽车开路,已经动了,忽然吴老太爷又锐声叫了起来:“《太上感应篇》!”
1930年一天,吴荪甫和杜竹斋等人迎接由乡下来的父亲吴老太爷。到了吴公馆后不久,吴老太爷两手紧紧抱着《太上感应篇》,眼前出现了各种幻觉,客厅里各色的灯在旋转,古怪的家具,时髦的女人不停地跳着……最终突发脑溢血气绝身亡。(《子夜》)
C. 葛朗台因为欧也妮赠予情人全部私蓄而狂怒,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欧也妮在痴情的期待中损耗了青春,最终等到的却是发财归来而移情别恋的负心汉,她悲痛欲绝。(《欧也妮?葛朗台》)
D. 华雄被关羽斩了之后,吕布亲自出马,无人能敌。关羽冲出和他交锋50多回合不分胜负,张飞上来夹攻,30回合战不倒吕布。刘备也上来助战,三英战吕布,打得非常激烈。吕布虚刺刘备一戟便败退。(《三国演义》)
E. 大路上赶来了两群羊。堂吉诃德把公羊、母羊的叫唤,当成是“萧萧马嘶、悠悠角声、咚咚鼓响”,把羊群看成是出现在他面前的左右两支军队。
这是对堂吉诃德“大战羊群”情节的描写。他用长枪向羊群乱刺,也被牧羊人乱石打倒。等到牧羊人走后,桑丘才把他扶了起来。堂吉诃德对他说,自己被魔法师作弄了。魔法师由于妒忌他胜利,便把敌对的两军变成两群羊。(《堂吉诃德》)
7、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1)请写出一个源于《三国演》的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2)简述堂?吉诃德的一个滑稽好笑的冒险故事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6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①。”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篇》)
  [注]①目:纲目,条目,具体要点。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以仁来规定礼,认为依仁而行就是礼的根本要求。
B.“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说行仁德全在于自己,不在他人。表明了孔子对待人生所采取的积极进取态度,一个人能否为“仁”根本上在于自身能否自觉做到“克己复礼”。
C.“克己复礼”的“克”是克制、约束、抑制的意思。“己”,自己,这里指一己的私欲。“复”的意思是回复。
D.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内容。“礼”,人类社会行为的法则、标准、仪式的总称,包括了社会生活中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一整套的礼节仪式;包括了人们相互之间表示尊敬谦让的言语或动作;也包括社会上通行的法纪、道德和礼貌。
(2)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用自己的话回答)  (3分)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1题。
天才与对称 【法】雨果
天才与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所有的天才都具有双重性,恰如意大利哲学家杰洛墨?卡尔当所说,红宝石与水晶玻璃之别,就在于红宝石具有双重折射。
天才与红宝石一样,都有着双重反光,双重折射。在精神与物质领域,此种现象彼此相同。
我不知红宝石这种钻石中的极品是否真的存在,这尚有待于论证。但古时的炼金术对此作了肯定,于是,化学家们便开始了艰难的寻求。但天才却确确实实地存在于我们周围。只需读过埃斯库罗斯和尤维纳尔的第一行诗,我们便可以发现这种人类的“红宝石”。
天才身上的双重反光现象,把修辞学家所称做的对称法上升到了最高境界,这便是从正反面去观察事物的至高天上的才能。
莎士比亚更孜孜不倦于追求诗句的对偶。因此,只透过他的某一特点来评价他整个的人,而且是像他这样一个人,是不公正的。事实上,莎士比亚就像所有真正伟大的诗人一样,无可争辩地应当获得“酷似创造”这个赞语。而何谓创造呢?这便是善与恶。欢乐与忧伤、男人与女人、怒吼与歌唱、雏鹰与秃鹫、闪电与光辉、蜜蜂与黄蜂、高山与深谷、爱情与仇恨、勋章与耻辱、规矩与变形、星及与庸俗、高尚与卑下。世界上永恒的对称就是大自然。从其中所产生的反义语的对称,充满在人的一切活动中——既存在于寓言与历史,也存在于哲学与语言。你成为复仇女神,人们便称作为欧莫尼德斯;你武杀生父,人们便称你为菲罗帕特尔;你成为一名功勋卓著的将军,人们便将你明称为“小小的班长”。
莎士比亚的对称遍存于他的作品,无处不有,俯拾皆是。这种反衬普遍存在:生与死、冷与热、公正与偏斜、天使与魔鬼、苍穹与大地、鲜花与雷电、音乐与和声、灵魂与肉体、伟大与渺小、宽广与狭隘、浪花与泡沫、风暴与口哨、灵魂与鬼影。正是基于这些人世间遍存的冲突,这种循环交替的反复,这种永存不变的正反,这种最为基本的对照,这种普遍而永恒的矛盾,画家伯伯朗才构成了他的明暗,雕塑家比拉内斯才创造了他的曲线。若要想将对称从艺术中除去,那你就先将它从大自然中剔除一尽吧。
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天才的艺术家善于描写生活中的对称,并且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
B、埃斯库罗斯和尤维纳尔的第一行诗,集中体现了天才诗人在精神与物质领域的双重反光。
C、莎士比亚确实孜孜不倦于追求诗句的对偶,但如果只透过他的这一特点来评价他整个的人,是不够公平的。
D、“创造”就是善与恶、欢乐与忧伤……是充满于世界的永恒的对称。
E、复仇女神欧墨尼德斯,武杀生父的菲罗帕特尔:正是基于这些人世间遍存的冲突,这种永存不变的正反,构成了莎士比亚笔下闪光的艺术形象长廊。
10、(l)“所有的天才都具有两重性”,这“两重性”指的是什么?(2)莎士比亚的“两重性”是怎样表现的?(3分)
答:(1)
(2)
11、“若要想将对称从艺术中除去,那你就先将它从大自然中剔除一尽吧”,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3分)
答:
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能全选。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4题。
高原,我的中国色 乔 良
东亚细亚的腹地,一派空旷辽远,触目惊心的苍黄。连那条从巴颜喀拉的山岩间夺路而来的大河,也暴烈地流泻着一川黏稠的黄色!这就是高原。黄土高原。
浑黄的天地间,走来一个黄皮肤的老者。看不清他的面孔,听不清他的声音,只有那被黄土染成褐色的长髯在被太阳喷成紫色的浮尘中飘拂……老者身后,逶迤着长长、长长一列只在身体的隐秘处裹着兽皮的男人和女人。
一棵巨大的柏树,便在这人群中生下根来。所有黄皮肤的男人女人和他们的后人,都把这巨树唤作轩辕柏。它的根须像无数手指抠进黄土,扎向地心,用力合抱住整个儿的高原。
始皇帝横扫六合的战车,汉高祖豪唱大风的猛士,倚在驼峰上西出阳关的商旅,打着呼哨、浑身酒气的成吉思汗的铁骑,和五千年的岁月一道,从这金子样的高原上骄傲地走过去,走过去,直到……
暮云垂落下来,低矮的天地尽头,走来一个小小的黑点。一个军人。
他站在一架冲沟纵横、褶皱斑驳的山梁上。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伸出手臂,出神地欣赏着自己的皮肤。金黄的晖光从手臂上滑落下去,掉在高原上。一样的颜色。他想,我的肤色和高原一样。
豪迈的西风从长空飒然而至。他的衣襟和裤角同时低唱起喑哑而粗犷的古歌。刹那间,他获得了人与天地自然,与遥远的初民时代那种无缝无隙的交合。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
他不禁微微一笑。然而,只一笑,那难以言喻的快感消退了。渐渐塞满胸壑的,是无边的冷漠,莫名的苍凉。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只有我,他想。我和高原。于是他又想,这冷漠、这苍凉不仅仅属于我,还属于遗落在高原上的千年长史。
畏惧盗寇的商贾们抛离了驼队踩出的丝绸古道。面对异族的武夫们丢弃了千里烽燧和兵刃甲胄。一路凄惶,簇拥着玉辇华盖,偏安向丰盈又富庶的南方。那叫人柔肠寸断的杏花春雨呵,竟把炎黄子民们孔武剽悍的魂魄和膂力一并溶化!而历史,却在某个迷茫的黄昏,被埋进深深的黄土。
他感到胸口有一团东西被揪得发疼。他想喊。他想站到最高的那架山梁上去,对着苍茫的穹窿嘶喊:
难道华夏民族所有的武士,都走进了始皇陵兵马俑的行列?
没有风。没有声息。高原沉默着。
一块没有精壮和血性汉子的土地是悲哀的。
他想起了他那些戴着立体声耳机、抱着六弦琴横穿斑马线的兄弟们。他们全都身条瘦长,脸色煞白,像一根根垂在瓜架上的丝瓜。他们要去参加这一年中的第三百六十七次家庭舞会了吧?他们的迪斯科跳得真好。他们忧郁的歌声真动人。但,他们只从银幕上见过高原和黄土。他们不知道紫外线直射进皮肤和毛孔时的滋味,更不知道那黄土堆成的高原上埋着的古中国。
可那才是中国,那才叫中国。在病榻上呻吟了八百年,又被人凌辱了二百年的,不是真正的中国。真正的中国是闪着丝绸之光、敦煌之光,修筑起长城,开凿出运河,创造了儒教、道教,融合了佛教,同化了一支支异族入侵者的中国。
真正的中国是一条好汉。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高原也是一条好汉。
他想,我也该是这样的汉子。
他想,有了这样的男子汉,高原,这金子似的高原便不会死去。因为轩辕柏在这里扎着一根粗大的、深邃的根茎。
这个人,这个军人,就是我。
1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残阳把他周身涂成一色金黄”,他为自己有着与“金子样的高原”同样的颜色而自豪,他为做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B.“他”站在黄土高原上,看到“竟然没有一只飞鸟,竟然没有一丛绿草”,深感植被破坏严重,内心无比冷漠,苍凉。
C.丰盈富庶的南方,柔肠寸断的杏花雨象征了温柔安逸、没有血性的土地,消磨了一代代中国人慷慨悲歌之气,积极进取之心。
D.“他”想呼喊,仅仅因为现代人的苍白无知,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所以他的大声呐喊是希望唤回高原的血性来。
E.全文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在凛然傲气中又渗透着无限的历史苍凉感,如同一幅黄昏时分的画卷,述说着遥远的历史又翘首期待着美好的明天。
13.“是一种虚空又充实,疏朗又密集,渺小又雄大的感觉。”作者同时将三组反义词语用来描写这种感觉,从整体上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4分)


14、请简要分析文中“轩辕柏”的象征意义。(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4题。
《草原上的小路》序
如在夏天,火伞高张,居斗室者挥汗如雨,坐立不安,忽然乌云蔽日,而闷热更甚;俄而狂风大作,电雷交加,沛然下雨,终于是倾盆大雨,刹那之间,暑气全消。这是人人都有过的经验,我以为小说也有像这样的。
又如静夜不眠,忽有萧声,自远而来,倾耳听之。萧声如小儿女絮语,又如百尺高楼,离人怀念远方的亲人,又有如千军万马,自近而远。这不是人人经常都有,但偶然会有的经验,我以为小说也有像这样的。
收在这本小册子的茄志鹃同志的近作,就像是静夜萧声。这也许是我的偏见,虽是偏见,愿述其所以然。我以为,小说的风格倘如暑天雷雨,淋漓尽致,读者抚掌称快,然而快于一时,没有回味。小说的风格倘近于静夜箫声,初读似觉平凡,再读则从中几处显出不平凡了,三读以后则觉得很深刻。我称这样的作品是耐咀嚼,有回味的。                    (http://www.51985211.com)
这本小册里的作品,兼备各体,题材亦多种多样;故事不平铺直叙,而是曲折有致,先后落回;人物虽寥寥数笔,仍是个活人。论写作时间,除了《实习生》写于1956年至1957之间,应称为旧作(但此番发表时,经过作者的修改,所以也可算是近作,故没有十年浩劫的烙印),此外各篇,无论短长,大部分带着烙印。但作者并不正面写十年浩劫,而是写十年浩劫后解放了的大小干部的心理状态。从这里,我们看到经过十年浩劫的人们,其所感受是各种各样的,也就是说,在他们身上呈现的烙印是各种各样的。我以为这样的写法,比诸正面写十年浩劫,更发人深思,更耐人咀嚼。这也许仍是我的偏见,但既有此偏见,仍应不自秘藏,愿公诸于世,希望高明的读者进而教之。
12、对下列文章中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序文采取象征比喻法。首先浓墨重彩勾画了两种自然境界,然后以情景逼真的自然之象比拟神驰意走的创作之境,表现了作者对含蓄蕴藉艺术风格的推崇和赞誉。
B、作者在1、2两节,采取情境描述法,没有赘语和议论,而是起笔即景,缘景入境,有声有色地描绘了生活中的两种不同的境界。
C、文章第1节中有“火伞高张”之闷热与“暑气全消”之凉快的正面衬托,第2节中有“儿女絮语、高楼怀念亲人”到“千军万马奔腾”的逆向对比,构成了描写上的回环摇曳,增强了语言的音色美和节奏感。
D、文中描写两种自然境界比喻两种艺术风格,属纵向呼应;论述侧面写十年浩劫比正面写“更发人深思,更耐人咀嚼”,属横向映衬。全篇运用对比方法,层层铺垫,贯彻始终,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
E、序文从两种景物、两种境界、两种体验、两种扭力的映衬比较中,表现作者对“暑夜雷雨”变幻澳忽的批评,对“静夜萧声”深速悠远的赞美,熔铸了批评大家对艺术美的深刻理解和热烈崇尚。
13、茹志鹃散文的风格特点是什么?(不超过30字)(4分)
答:
14、第3节中“这也许是我的偏见”,这里的“偏见”的含意是什么?第4节中“这也许仍是我的偏见”,这里的“偏见”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不超过60字)(6分)
答:

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5、从2004年开始,我国有些省份在高考前要求每个考生必须签订诚信协议。2005年全国研究生考试也开始签订诚信协议。某老师为更好地贯彻诚信考试的精神,要求学生平时就养成严于律己、自觉守纪的良好考风。在一次考试中,他发下试卷,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 ”然后就离开了,后来同学反映效果很好,比有老师监考还自觉些。如果你是老师,黑板上的那句话该如何去写才既不伤学生自尊,又会使他们自觉去做试卷。(3分)
答:
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第①②小题。(7分)
2004年,以陈水扁为首的台湾当局变本加厉地进行“台独”分裂活动;去年春夏之交,应中国共产党及胡锦涛总书记的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访问大陆。台湾民众对此高度关注。
台湾民意支持率变动一览表
连宋访问大陆前 连宋访问大陆后
陈水扁 44% 39%
连战 31% 47%
宋楚瑜 29% 35%
①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台湾民意支持率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答:
②从这样的数据变化中,你得出什么结论?(3分)
答:
六、写作(70分)
17、当今社会,“速度”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追求的目标,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文化教育领域乃至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速度已俨然成为一个主题词:高速增长、火车提速、速成、速递、速记、速配、快餐、快读、快捷……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和认识?请以“速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200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参考答案
一、(27分)
(一)(6分)
1、(6分)
(1)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
(2)枯松倒挂倚绝壁 砯崖转石万壑雷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二)(15分)
2. ( C ) 避:使……回避。(3分)
3. ( C ) ①表明卓茂的履历,表现其谙儒术。④表现“言亭长受人米肉之人”对“吏”的看法。⑥这是一种假设,“今’’相当于“如果”。 (3分)
4.译文:①送给的礼物他接受了,有什么理由来告发他? (3分)
②是因为人有仁爱精神,懂得互相尊敬和来往的事理。(3分)
③如果 按照法律来惩治你,你将怎么来对待呢? (3分)
(三)(6分)
5、(1)诗的第二句“今春花鸟作边愁”,是从昔游的回忆转到今春的边愁。就一般而言,鸟语花香是令人欢乐的景物,可是,这些景物却使诗人更想起自己正在流放去边疆的途中。鸟语也好,花香也好,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这一句是以心中的情移眼前的境。诗人缘情写景,因而景随情迁。从艺术手法来看,以“花鸟”与“边愁”形成对比,是从反而来衬托边愁。(3分)
(2)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以及下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的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从这一句生发的。(3分)
二、(16分)
(一)(10分)
6、(5分)AD(A.应是陈姨太向高老太爷告知此事;D.应是张飞先战吕布,后关羽加入。)
7、(5分)
(1)请写出一个源于《三国演》的成语,并写出相应的人物及故事
A锦囊妙计孙权用公瑾之计,引刘备入东吴招亲,要挟刘备交还荆州。诸葛亮在他临行前交给赵云三个用锦做成的袋子,吩咐说:“内封三条神妙计策,到时依次打开行事。”赵云和刘备、孙乾率五百军士到南许,依锦囊妙计破了公瑾计策,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逃回荆州。让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B舌战群雄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C羽扇纶巾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2)事例一:堂?吉诃德主仆来到蒙铁尔郊原。郊野上矗立着几十架巨大的风车,堂?吉诃德认为那是长胳膊的巨人,打算前去挑战,为上帝立功。他飞马上前,一枪正中车轮,转得正欢的车轮一下子就把长枪折成几段,堂?吉诃德连人带马被扫了出去。
 事例二:堂?吉诃德主仆走在路上,两群羊也刚好经过这条路,掀起漫天尘土。堂?吉诃德却认为是两队人马在交战,并准备加入正义的一方。他不听仆人的劝告,举着长枪,吼叫着冲下山坡,对着羊群乱刺一通,被牧羊人用弹弓把他打落马下,并打掉了好几颗牙齿。
 事例三:堂?吉诃德看见一辆车子上装着两头狮子,认为那是魔法师派狮子来对付他,因此不顾桑丘的劝告,执意让押送人打开车笼,准备与狮子决一雌雄。押送人乖巧地对他大大恭维了一番,堂?吉诃德才作罢,并认为自己战胜魔法师的挑战。
 事例四:堂?吉诃德坐着小船顺流而下,看到河面上的几座水力磨房,以为又到了城堡,堡中一定有落难的贵人。磨房工人见小船就要卷进水车轮里了,急忙解救他。堂?吉诃德看见全身沾满了面粉的工人,以为他们是妖怪,拔剑向他们挑战,谁知一下子船就翻了,多亏磨房工人就了他的性命。
(二)8.(6分)
(1)( A )(3分)(A、孔子以礼来规定仁,认为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2)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的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三、(12分)
9、(4分)A、D(B、集中体现了天才在精神与物质领域的双重反光。C、应为“某一特点”,因为莎士比亚的对称是伟大的。E、“莎士比亚笔下闪光的艺术形象长廊“的并不是“复仇女神欧墨尼德斯,武杀生父的菲罗帕特尔”这种冲突。10、(3分)(1)具有从正反面去观察事物的天才 (2)孜孜不倦地追求诗句的对偶,人世间遍存的冲突、对称在他的作品中俯拾皆是。
11、(3分)因为大自然和人世间到处充满了矛盾冲突,而艺术又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世界上永恒的对称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永存,对称就永存。
四、(15分)
(甲)(15分)
12、BD(B项:与破坏植被无关。作者用景物的荒凉衬托人物内心的荒凉冷寞。D项:概括不全面。还因为历代统治者的懦弱昏庸,尚且偷安。5分,答对一项得3分)
13.①是一种既骄傲又伤感的感觉。(2分)②是因为高原的雄浑,民族历史的厚重。(2分)
14、①轩辕柏是黄土高原血脉的象征,有了它,黄土高原才会成为“金子样的高原”。(3分)
②轩辕柏也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有了它,炎黄子孙才能够生生不息,代代繁衍。(3分)
(乙)(15分)
12、(5分)A、D (B、“没有议论”不对;C、“逆向对比”、“下面衬托”应互换位置。)
13、(4分)“故事曲折有致,先后萦回,人物虽寥寥数笔,仍是个活人。”(或“叙述故事曲折有致,先后萦回,描写人物语言简炼,生动活现。”)
14、(6分)①近于静夜箫声的小说风格的作品是耐咀嚼,有回味的。(3分)
②侧面写十年浩劫比正面写十年浩劫更发人深思,更耐人咀嚼。(3分)
五、(10分)
15、我给你信任,你给我以真实。
16、(1)连宋访问大陆后,他们的民意支持率大幅上升。而陈水扁的民意支持率大幅降低。 (4分)
(2)台湾民意拥护祖国统一,“台独”不得人心。(3分)
六、(70分)
[译文]卓茂字子康,是南阳郡宛人。本性宽厚仁爱恭顺。起初被征召为丞相府史,在孔光手下办事,孔光称他为长者。卓茂有一次外出,有人把他的马误为是自己的。卓茂问道:“你的马丢失多长时间了?”那人答道:“丢失一个多月了。”卓茂的马跟随自己已好几年了。卓茂心里知道那人认错了,却坦然解下马来给了那人,自己拉着车回去,回头对那人说:“如果这匹马不是您丢失的,希望把它送到丞相府还给我。”后来,马主在别的地方寻到了自己丢失的马,就把卓茂的马送丞相府归还卓茂,并叩头谢罪。
后来,卓茂因为通晓儒术被推举为侍郎,供职于黄门,升迁为密县县令。其间,他操劳尽职,谆谆恳切,对待百姓,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拿善政来教人,口里没有半句恶言,官吏百姓都对他相亲相爱而不忍心欺骗他。有人曾对卓茂说,下面有位亭长曾接受他米肉的馈赠。卓茂使手下的人避开问他道:“亭长是向你索取的呢,还是因为你有事嘱托他办而收受的呢,还是你平常感到他对你有恩而送他的?”那人说:“是我自己前往送他的。”卓茂说:“你送给他礼物,他接受了你的礼物,有什么理由来告发他?”那人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能使人不害怕官吏,官吏不索取别人的财物。我现在害怕官吏,才送他东西,亭长已经接受了我的馈赠,所以我才来告发的。”卓茂说:“你是一个不懂事理的人啊。大凡人比禽兽高贵的原因,是因为人有仁爱精神,懂得互相尊敬和来往的事理。现在邻里年长的人尚且互相赠送食物,这是人道用来互相亲善的做法,何况是官吏与百姓之间呢?官吏只是不应当凭自己的威势向百姓强行索取罢了。人生在世,群居杂处;所以有经纪礼义而互相交接往来。你难道不想修好人际关系,宁可远走高飞,不在人间生活吗?亭长向来是个好官,一年到头送点东西给他,是合乎礼仪的。”那人说:“如果这样的话,法律上为什么要禁止官吏接受贿赂呢?”卓茂笑道:“法律设置的是大法,札顺的是人情。现在我拿礼来教你,你一定没有抱怨我的恶意,如果用法律来惩治你,你怎么来对待呢?一门律条之内,从小的方面看,可以判罪,从大的方面看,可以杀头啊。你暂且回去想想吧!”于是百姓接受他的教诲,官吏们记着他的恩德。
【参考翻译
  颜渊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回复和符合于‘礼’,就是仁。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己,符合于礼,天下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纲领条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上一篇: 高考语文复习安徽省芜湖市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篇: 语文高考复习专题:福建省安溪八中2009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