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院校专业组?
是部分高考改革省份本科志愿填报与投档录取的基本单位,由各院校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和不同专业(含专业或大类)的科目要求设置。其特点是:一所院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内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同一高校科目要求相同的专业可分设在不同的院校专业组中。同一院校专业组内各专业的科目要求须相同。
2017年上海市率先采用院校专业组作为本科批次的志愿填报及投档基本单位,同年北京、天津和海南3省(市)也采用了此类方式。2018年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和广东5省,2021年甘肃、黑龙江、安徽、江西和广西5省(自治区),2022年山西、河南、四川、云南、陕西和宁夏6省(自治区),[3]以及2024年吉林和安徽都纷纷采用院校专业组作为本科批次的志愿填报及投档基本单位。
假定某院校共设置6个专业组:
专业组1(物理专业组): 材料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建筑学、城乡规划、工业工程类等。
专业组2(物理化学专业组): 化学类、地理科学类、地质学类、生物科学类、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
专业组4(物理政治专业组) : 政治学类等。
专业组5(历史专业组) : 哲学、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传播学类、历史学类、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等。
专业组6(历史政治专业组) : 政治学类等。
因此考生的选考科目和可选专业组的关系为:
当考生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 时,可以选择专业组1、专业组2、专业组3 中的专业。
当考生选考科目为物理、生物、地理 时;可以选择专业组1、专业组3 中的专业。
当考生选考科目为历史、地理、政治 ;可以选择专业组5、专业组6 中的专业。
如下图所示,A大学设置了3个院校专业组,每个专业组里有数量不等的专业个数。A大学专业组1 限考物理,即高考没有物理科的考生不能报考该专业组;专业组2 限考物理化学,专业3 不限要求。
学生在填报志愿表时,按照“院校专业组+专业”的方式填写,只要选考科目符合要求,学生就可以在志愿表第1行填写A大学专业组(1)+该专业组后面的几个专业,第2行填写A大学专业组(2)+该专业组后面的几个专业,以此类推。换句话讲,以前只能填写A大学一次,现在A大学有几个符合填报条件的专业组就可以填写几次;学校在调剂学生时,也会在该专业组里的专业中进行调剂。
2.“新老高考”两种模式对比
改革前的志愿填报模式,以“院校”为志愿填报单位,1所院校即为1个志愿填报单位,改革后以“院校专业组”为志愿填报单位,1个院校专业组即为1个志愿填报单位,按“院校专业组”的方式进行志愿填报。“院校专业组”填报模式,考生填报志愿时,其选考科目须符合拟填报院校专业组的选考科目要求,否则不能填报该院校专业组志愿。
3.专业组志愿录取规则是什么
专业组志愿录取规则主要遵循“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具体规则如下:
平行志愿投档: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以院校专业组为单位进行平行志愿投档。这意味着考生可以填报多个院校专业组志愿,系统会按照考生的高考成绩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并依次检索考生所填报的院校专业组志愿,直到找到符合条件的院校专业组进行投档。
分数优先:在平行志愿投档过程中,首先考虑考生的总分,高分考生优先被投档。如果考生的分数相同,则按照相应的规则顺序进行投档。
遵循志愿:在确定了考生的投档资格后,系统会按照考生填报的志愿顺序依次进行检索和投档。例如,如果考生的第一志愿未被录取,则会继续检索第二志愿,依此类推,直到找到符合条件的院校专业组为止。
专业调剂: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考生所填报的专业志愿均无法满足,且考生选择服从专业调剂,则可以在同一院校专业组内进行专业调剂。如果考生选择不服从专业调剂,则可能面临退档的风险。
院校专业组设置:每个院校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专业组内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但这些专业对考生的选考科目要求相同。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需确保自己的选考科目符合意向院校专业组的要求。
录取顺序:在录取过程中,高校会根据考生的投档成绩和专业志愿顺序进行录取。如果考生的第一专业志愿未被录取,系统会自动检索后续的专业志愿,直到找到符合条件的专业为止。
新高考“院校专业组”填报秘籍
一、院校专业组
“院校专业组” 就是高校依据人才培养需求和选考科目要求,将一个或多个专业组合而成的集合。
与传统的志愿填报模式相比,“院校专业组” 模式有着诸多显著的差异 。
传统模式下,考生以院校为单位填报志愿,一所院校只有一个投档线,专业调剂也在院校内进行。
“院校专业组” 模式下,投档是以专业组为单位,每个专业组都有自己的投档线,专业调剂也仅在同一专业组内进行。这就意味着,考生的选择更加精细化,能够更精准地匹配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
优势显而易见。一方面,它提升了考生兴趣与专业的 “契合度”,让考生能够 “学其所好、录其所长”。另一方面,也符合高校选拔和培养人才的要求,提高了考生志向与高校培养的 “匹配度”。调剂仅在同一专业组内进行,考生被调剂到不喜欢专业的风险也大大降低。
新模式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 。比如,志愿填报的复杂度增加了,考生和家长需要更加仔细地研究选科要求和专业组设置。
二、填报攻略大放送
(一)精准定位,分数位次全掌握
填报志愿的第一步,就是要精准定位自己的分数和位次 。“一分一段表” 通过它,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全省考生中的排名情况。
除了确定自己的位次,还要参考近 3 年同位次对应院校及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也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各个院校和专业的录取趋势,从而更有针对性地选择目标。
(二)筛选目标院校与专业组
在明确了自己的分数和位次后,接下来就是筛选目标院校与专业组 。
可利用阳光高考网、掌上高考 APP 等工具,查询到院校的详细信息、专业设置以及就业数据等 。
我们还要注意分析不同 “专业组” 投档线的差异 。有些高校的不同专业组投档线可能会相差较大,这就需要我们仔细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
(三)合理分配志愿
在填报志愿时,合理分配 “冲、稳、保” 的志愿比例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按照冲 20%、稳 50%、保 30% 的比例来进行分配。
(四)研读招生章程
招生章程是高校招生的重要依据,里面包含了很多关键信息,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 。其中,特殊要求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比如单科成绩要求、身体条件要求、性别限制等。如果我们忽视了这些特殊要求,即使分数达到了,也可能会被退档。
(五)选科匹配,锁定目标专业组
选科组合直接决定了考生可以报考的专业组范围 ,所以我们要根据考生的选科组合,精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院校专业组。
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选科对专业报考有着明确的限制 。
以物理和化学为例,很多理工科专业都要求考生必选物理和化学,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所以,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仔细查看各专业组的选科要求,确保自己的选科符合条件。
三、填报误区大避雷
(一)盲目冲高
在志愿填报的过程中,盲目冲高是一个常见的误区 。有些考生和家长为了冲击名校,往往会忽视专业组内的冷门专业或自身条件的限制,结果导致被退档。
(二)校名专业名
校名和专业名往往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也容易导致我们在填报志愿时陷入误区 。
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于合肥而非北京,河北工业大学位于天津。还有一些 “学院”,如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虽然名字里有 “学院”,但实际上是实力强劲的公办院校。
专业名称也可能存在误导 。比如,生物医学工程其实属于工科而非医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实际上是数学类专业。
在选择院校和专业时,我们要深入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的内涵。
(三)忽视梯度
合理分配志愿比例,设置合理的志愿梯度是非常重要的 。全填高分院校,很可能会因为分数不够而全部滑档;过度保守则可能会浪费自己的分数,错过更好的机会。
(四)热门专业,理性看待
热门专业往往受到考生和家长的追捧,这本身无可厚非 。然而,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热门专业,竞争异常激烈,如果考生的相关学科能力不足,很可能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而且,热门专业的就业前景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需求可能会发生变化。
四、家长助力,共筑志愿防线
(一)资料收集,做孩子的信息后盾
家长在孩子的志愿填报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信息收集者角色。本省招生计划、院校招生章程、近 3 年录取分数线及位次等资料,都是志愿填报的重要依据。
(二)工具辅助,科学决策
除了收集资料,家长还可以利用一些辅助工具,帮助孩子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志愿填报模拟系统,掌上高考 APP 等都是不错的辅助工具。
职业倾向测试有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 职业性格测试等。通过这些测试,考生可以发现自己潜在的职业兴趣和优势,避免盲目跟风选择热门专业。
(三)平等沟通,尊重孩子兴趣
在志愿填报过程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至关重要 。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意愿,避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五、特别提醒,细节决定成败
不同省份的志愿数量存在差异,大家一定要提前了解清楚 。
新高考遵循 “分数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 的录取原则 。“分数优先” 意味着高考总分高的考生会先于总分较低的考生投档;“遵循志愿” 则是指系统会按照考生填报的院校志愿顺序依次进行检索;“一次投档” 表示考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一旦档案被成功投出,系统将不再检索考生的后续志愿。如果考生因不服从专业调剂、体检不合格等原因被退档,就只能参加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进入下一批次的录取。
2025新高考,什么是院校专业组?坑在哪儿?有啥不一样?
2025新高考的“院校专业组”是什么?
简单说,大学把自己的专业“打包”成几个小组合,每个组合叫一个“专业组”。比如计算机专业和电子信息专业可能被打包进一个组,医学和生物专业放进另一个组。你报志愿时,选的是整个组,而不是具体专业。录取后,学校可能先按组录取,再给你分到组里的某个专业(可能涉及调剂)。
坑在哪儿?需要警惕什么?
调剂“惊喜”:比如你冲着组里的计算机专业报了某组,但分数不够,可能被调剂到同组的冷门专业(比如土木等)。组里所有专业都得能接受,否则慎选!
选科要求藏雷:不同组对高中选科要求可能不同。比如某组的医学专业要求“化学+生物”,你没选这科,即使总分够也报不了。报之前必须核对选科限制!
“挂羊头卖狗肉”:有些组会把热门和冷门专业混搭。比如一个组里放计算机和采矿工程,高分考生可能被采矿“截胡”。看清组里所有专业,别只看名字!
组内专业太少:如果组里只有1-2个专业,一旦分数不够,可能直接退档(没学上)。尽量选专业数量多、自己能接受的组!
和传统高考有啥不一样?
以前:直接报“某大学+某专业”(比如“北大+计算机”),调剂可能全校范围内“乱窜”(比如从计算机调到考古)。
现在:报“某大学的A专业组”,调剂只在这个组内(比如组里只有理工科专业,不会跳到文科)。选择更精准,但也要更懂“组”的套路。
总结:专业组像“套餐”,选对了省心,选错了可能“花钱吃不喜欢的东西”。关键:研究每个组的专业清单、选科要求,确保组里所有专业都能接受!
新高考首年志愿填报的五大风险
第一,志愿单位与志愿数量发生变化。以院校为填报单位变为以院校专业组为填报单位。由8个院校志愿变为45个院校专业组。往年的录取数据价值有可能随着招生计划的较大变化发生差异,如果估测不准确,有可能导致滑档、退档、专业被调剂或高分低就的情况发生。
第二,批次合并后,志愿录取的机会大大缩减。没有原来的一本A1为一本A托底,一本b为A1托底………录取的机会由12次降为二次机会。新高考后,批次变为本科批与专科批,批次大为减少,投档录取机会随之减少。一旦一个批次出现失误,本科分数很可能上一个专科院校。
第三,批次合并,导致原来的985、211、重点院校、普通本科、民办院校混在一起填报志愿,如果对原来批次分不清楚,院校专业组排序不科学,高分很可误入民办本科院校。
·第四个风险:院校专业组合模式仍然有专业调剂的风险,以及不服从调剂就会被退档的风险。新高考院校专业组模式,一个专业组下面设置多个专业志愿,并且设置一个调剂志愿。
很多考生及家长认为新高考就不会存在调剂风险,这是对院校专业组模式的一个误解。大学在设置专业组的时候有些分的比较细,甚至一个学校分了几十个专业组,每个专业组细分的专业比较少,而专业比较接近,这种专业组就比较友好。
但有的学校专业组设置的少,一个专业组包含了诸多专业,专业搭配也是高低搭配,冷热都有。考生在选择这种专业组的时候就要好好斟酌,一旦投档到某一个专业组,但没有录取到自己想去的专业,然后调剂到非意向专业,这就很麻烦。
如果不服从调剂,填报的专业没有录取,学校就会予以退档处理。平行志愿一旦退档,这轮投档就结束了,考生只能填报征集志愿,征集志愿仍然没录取,考生就滑档甚至落榜。
·第五大风险:新高考志愿模式实际上就是倒逼考生及家长提前规划。新高考模式下考生能更好的选择自己心仪的大学和专业,大学也能更精准的招到适合自己的学生。
对于考生来讲,如果没有提前做好规划,就不能享受新高考带来的一些红利。所以考生家长一定要提前做好规划,我究竟要报什么专业?我的目标专业在我的成绩水平范围,哪些大学实力好背景强?大学选择的区域范围是哪些?未来升学就业路径是如何设置的等等这些问题。不要等到填报志愿的时候才来思考,高考升学规划做的越迟就越被动,未来出现问题的风险就越大。
70%家长踩过的志愿填报坑,你别再踩
教育部在2024年12月做了一项调研,结果真的让人捏一把汗,65%的大学生因为选错专业,毕业后找工作四处碰壁。所以说,2025年孩子高考报志愿,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70%家长都不知道的三大决策陷阱。
最大的陷阱,就是用老观念选专业,不看国家新方向。咱们当家长的,不少人心里都有个固定想法,觉得会计、土木这些传统专业,稳定又实在,以后孩子找工作肯定不愁,所以就一个劲地想让孩子报这些专业。
但现在的时代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国家的发展方向也在不断调整。就拿2025年来说,教育部一口气新增了24个前沿专业,这些专业可都是紧跟国家战略需求的,未来的发展前景那叫一个广阔。
先给大家讲讲智能建造与运维专业。这个专业融合了BIM和物联网技术,现在建筑行业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大步迈进,对这方面的专业人才那是求贤若渴。就拿中建集团来说,2025年校招给这个专业的薪资每个月能达到18000元呢。想想看,孩子要是学了这个专业,毕业后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好工作。
还有碳金融与交易专业,这可是随着国家双碳战略诞生的新领域。现在全球都在大力推动碳中和,碳金融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像一些证券公司,碳交易员这个岗位,应届毕业生的起薪就能达到25000元。这工资水平,多让人羡慕啊!
再说说生物信息计算专业,这是华大基因和华为联合培养人才的专业。随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个领域的人才缺口已经超过了50万人。也就是说,学了这个专业,孩子一毕业就有大把的工作机会等着他们。
所以啊,咱们家长真不能再光凭老观念选专业了。大家可以去下载《十四五规划新兴产业图谱》,好好研究研究国家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方向,这样就能更好地帮孩子选专业。
总之,高考报志愿是孩子人生的大事,咱们家长得帮着孩子多了解情况,避开这些陷阱,做出对孩子未来最有利的选择。
这五大专业陷阱,坑了无数考生!
志愿填报成为千万家庭的头等大事。然而,选专业如走钢丝,一步错可能步步错!近年“天坑专业”“红牌专业”频上热搜,无数考生因信息差踩雷,最终“高分低就”甚至毕业即失业。今天,我们结合教育部数据、专家观点和真实案例,揭露2025年高考专业选择的五大陷阱,助你避坑上岸!
陷阱一:盲目追捧“热门专业”,就业竞争惨烈!
“计算机、人工智能、金融,哪个火就选哪个!”——这是家长和考生的常见误区。然而,热门专业往往伴随高饱和风险。
案例:
- 计算机专业:2024年互联网行业裁员潮后,部分高校计算机毕业生就业率下滑15%,薪资缩水。
- 新闻传播学:张雪峰曾直言“学新闻不如做自媒体”,80%新传毕业生转行,专业壁垒弱、就业竞争白热化。
专家建议:关注国家战略产业(如半导体、智慧农业、新能源),选择交叉学科(如数字媒体艺术+元宇宙),避开短期泡沫。
陷阱二:专业名称“高大上”,实际学的是“天坑”!
专业名称的包装术,让考生防不胜防!
典型“名不副实”专业:
- 信息与计算科学:看似计算机类,实为数学专业,课程以算法理论为主,与编程实战关联弱。
- 生物医学工程:名字像工科,实则偏生物和医学理论,就业需读研,本科难对口。
避坑指南:务必查阅专业核心课程(如高校官网)、就业报告,或咨询在读学生。
陷阱三:“生化环材”四大天坑,谨慎入局!
“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被戏称“科研劝退专业”,就业困境显著:
- 生物工程:顶尖企业少,毕业生多转行销售、教育,平均起薪低于IT行业30%。
- 环境工程:考公岗位稀缺,企业需求集中在污染治理,工作环境艰苦且薪资低。
出路建议:若坚持选择,需瞄准名校(如清北复交)或深造读博,否则慎选。
陷阱四:家长“包办志愿”,忽视孩子兴趣!
“学医稳定,必须报!”“金融有面子,听我的!”——家长代选专业,导致学生厌学、退学的案例逐年增加。
真实案例:一名考生被家长强制报考土木工程,入学后发现需长期驻扎工地,心理崩溃退学。
科学决策:结合霍兰德职业测试、MBTI性格分析,平衡兴趣与就业。例如,内向者慎选市场营销,逻辑强者可攻理工。
陷阱五:迷信“名校光环”,忽略专业实力!
名校≠所有专业都强!
反面教材:
- 某985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陈旧,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双非院校同类专业。
- 普通高校的“A+学科”(如江南大学食品科学)反而比名校边缘专业更具竞争力。
策略:参考教育部学科评估等级,优先选“专业强校”。例如,电子科技大学的信息工程、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学。
避坑终极指南:三步走稳志愿
1. 自我诊断:通过职业测评工具(如霍兰德测试)明确兴趣代码,匹配职业清单。
2. 数据交叉验证:利用“院校专业组”新规(8省已实行),对比3年录取位次而非分数,规避“大小年”波动。
3. 实地考察:参加高校开放日,体验实验室、旁听课程,避免“想象偏差”。
志愿填报是人生战略,而非战术博弈!避开陷阱,理性选择,方能在未来职场中抢占先机。转发此文,助更多考生逆风翻盘!
2025新高考这3个坑,61%家庭正在踩!
025年山西高考将迎来历史性巨变!全省37万考生中,超61%家庭仍深陷"旧高考思维"陷阱7。当别人家孩子已手握"3+1+2通关秘籍",您还在用20年前的经验指导志愿填报?今天,我们用三大颠覆性发现,揭开新高考的生存法则。
选科组合:看似繁花似锦,实则暗藏杀机
在过去,“物理 + 化学” 似乎是理科生的万能钥匙,但在 2025 年的山西新高考中,这一组合的优势不再绝对。随着 “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智能采矿” 等 37 个特色专业的新增,省属重点院校的招生偏好也发生了变化,“物理 + 地理” 组合在采矿工程类的录取率提升了 23%。然而,83% 的家长仍盲目跟风 “物化生” 套餐,完全忽视了孩子在空间智能等方面的优势。选科不当,可能从一开始就限制了孩子的发展空间,家长们需深入了解孩子的兴趣与特长,结合专业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选科决策。
分数换算:看似数字游戏,实则隐形炸弹
新高考中,再选科目采用等级赋分制,这一规则犹如一颗隐形炸弹。以政治学科为例,考 80 分可能最终换算成 67 分,分数的变化让人难以捉摸。太原某重点中学的模拟数据显示,选考地理的考生较生物考生平均多赚 12.5 分。但 76% 的家庭却不懂得运用 “田忌赛马式选科策略”,在这场分数换算的游戏中,错失先机。家长和考生必须深入理解等级赋分的规则,根据自身实力和科目优势,合理选择再选科目,才能在高考计分中占据优势。
志愿填报:看似机会众多,实则饥饿游戏
新高考本科批设置了 45 个平行志愿,看似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但实际上,2025 年将出现 “1 分千人” 的恐怖场景。在阳泉市的适应性测试中,同分数段考生超 2000 人争夺 10 个专业组席位,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志愿填报不再是简单的分数匹配,更是一场对考生和家长信息收集、分析能力的考验。如何在众多志愿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避免高分低就或滑档,是每一个家庭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2025 年山西新高考的变革,既带来了挑战,也蕴含着机遇。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摆脱 “旧高考思维” 的束缚,深入了解新高考的规则和变化,提前规划,科学决策,才能在这场高考的变革中突出重围,为孩子的未来赢得更多的机会。
高考第一年有哪些机会和风险?应怎样规避风险?
新高考10大变化,对志愿填报有哪些影响?),大概就知道2025年高考变化之大,对于忙于工作的家长来说,一定是“兵荒马乱”。
2025年,山西作为第五批新高考改革的八省之一,高考模式的变化,对于高考志愿填报的方式和录取结果也是影响极大。故我们在志愿填报策略上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后知后觉必然后悔。
比如在2024年老高考模式下,研究院校和专业,先进学校再进专业,调剂的可能性极大,但是在采用“院校专业组”模式之后,依然存在专业调剂的可能,只不过变量在变小,调剂在有限的专业组内的专业调剂。只要把想去学习的专业的专业组内没有排斥的专业,被调剂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这就告诉我们只要前期做好规划,做好取舍,被录取到理想或者不排斥的专业难度降低。那么面对“兵荒马乱”的新高考第一年,在志愿填报中有哪些机会?又有哪些风险?我们又该如何规避风险?这就需要我们家长比老高考模式下的报考更下功夫。可能“有钱”、“有闲”、“有精力”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努力十来年考出的分数,谁也不想被浪费!
01-PKT
新高考志愿填报中的机会
前车之鉴,是我们学习最好的机会。
那么,2025年山西新高考志愿填报可能存在的机会有哪些呢?
1.志愿数量增加,被录取概率剧增:院校专业组为45个志愿),依然是平行志愿的模式。老高考志愿填报模式,本科普通批分为一本、二本及三本,每个批次是8个学校,每个学校是6个专业,本质上就是报学校。但是新高考一二本三本合并,规则变的复杂,虽然院校专业组模式较院校专业模式更接近老高考。假设每个专业组有6个专业的话,如果填报就可以报270个专业志愿,但是老高考一二本三本合并一块也就48个志愿,这就预示着孩子在服从调剂的前提下,只要不过高的冲击院校和专业,被录取的几率较老高考增加已经不是数字表面的2倍多。所以个人认为,新高考模式下,就是强调专业优先,学生的院校专业选择范围更广。
按照平行志愿冲稳保的报考策略,可以多冲几所院校增加捡漏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多稳或者说多保几所院校,从而降低滑档的风险。具体怎么冲怎么稳怎么保,还是要根据个人情况和志愿规划而定。
2.一二本三本合并,院校层次之间的界限就会被打破,必然带来录取分数的分化。一般来说一些原来二本三本院校的热门专业录取分数就会上升,而原来一本院校的冷门专业分数就会下降,那么对于院校层次要求比较高,但对于专业没有太多苛求的同学来说,2025年就是捡漏优质院校的一个好机会。
3.在老高考模式下,选科门槛的增加意味着一些专业竞争变弱。比如在老高考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按照文理分科,在对应科类招生计划选择院校专业即可,但是新高考之后,部分专业,比如中医学,可能历史组的史政地也就是以前的大文,就失去了报考中医学的资格,相当于中医学可报考对应组合的招生计划增加,这一定程度上就增加了想报考中医学的考生的录取机会。
4.新高考制度的选科让学生更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老高考模式下,文科就是政史地,理科就是物化生,但是新高考模式下,首选科目就是物理或者理科,再选科目就是四选二了。虽然很多专业对于再选科目有要求,只要选择对应学科就可以报考相应专业,这就要求家长从高一选科就开始做职业规划了,较老高考的升学规划足足提前了两年。学生学习喜欢的科目或者不讨厌的科目,发挥自己的学科特长、兴趣和成绩自由选择再选科目,更能发挥其潜力(可能部分院校选科组合进行了限制,一定意义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挥)。选科数据变化,对录取位次影响一定也很大。
面对提前的生涯规划/职业规划,在高一上学期就是学生自我重新定位的阶段,家长和考生都应该适应高中,了解新高考,五科优秀的同学可以尝试竞赛辅导,为强基和综评做准备;在高一下学期,完成选科,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的大致方向;高二上学期开始了解多元升学途径,确定自己的升学方向,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高二下学期开始进入首考冲刺;高三上学期各类升学途径的报考时间和报考条件,精准定位目标院校区间,优选升学路径报考;高三下学期强基、综评关键时间节点,做好高考前冲刺和高考后的志愿填报工作。
5.再选科目的多样化,每个组合人数不确定,可能存在部分组合竞争压力小,赋分存在一定优势的可能。对于再选科目,原则上只有在高三上学期11月份报名的时候才最终确定下来,但是各个组合的报考人数没有官方来公布数据,只要报考人数在合理范围内,最低保障基数赋分也就不存在了,那样可能在赋分上有一定优势。
6.考生大三门的学科优势在新高考模式下更凸显。根据山西已经公布的政策,大三门也就是说语数外在新高考模式下,按照原始分计分,再选和首选科目按照赋分后进行赋分,赋分原则上是按照原始分等级排序后再按照既定公式计算,政策只是尽可能促进公平,但是没有绝对公平。赋分后,可能再选和首选科目的差距就没有那么明显了,而大三门的原始分成绩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学生的层次,尤其在2027年(含)之后,英语听力计入总分,得大三门者,大概率得“天下”。
7.政府对于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扩大的支持。2024年9月15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第六条明确提到,要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扩大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规模!
8.这些专业组是最大的捡漏机会。参考周边已经新高考改革的省份,物化绑定很明显,选物不选化,那就相当于文科组合了,物理+不限的专业组可能存在录取分数下降的可能;专业组内专业都是受家长和考生热捧的专业,录取分上涨非常明显,可以用大涨来形容;对于专业组是冷热拼盘组合,且热门专业较多,冷门专业少但是有本硕连读机会的,录取分数可能有小幅上升;对于热门专业少,冷门专业多的冷热拼盘组合,录取分大幅下降都是考生投票的结果,这是关于物理组的一个总结和预测;对于历史组来说,历史+政治的组合,与往年录取位次变化不大。
02-PKT
新高考志愿填报中的风险
关于风险,不敢说太多,说的多的话,个别家长就认为你在制造焦虑;也不敢说的太少,说的少的话,证明老师好像啥也不懂。所以,左右为难。
1.录取机会增加,但是也意味着录取机会减小。在上文表述中说录取机会增加,是我们填报的志愿数量大概率增加,所以被录取机会增加了,但是河南执行的是院校专业组模式,所以可能一定意义上缩小了对某个院校的调剂范围,如果报考不合理,梯度设置有问题,就可能从树顶直接掉到树中间,甚至直接摔地上的可能。新高考模式下,专业优先之后,可能志愿数量增加一定意义上助长了家长报考的胆量,保底志愿过少,就极有可能造成落榜。在新高考模式下的报考,过于激进的方式报考就应该避免。
2.分数上涨无规律可言,只知道会上涨,却不能预测浮动空间。新高考倡导大家按照专业方向来报考,在志愿填报模式上,也是减小了调剂的可能,尽可能满足考生的专业志愿。热门专业就会更受追捧,报考的人更多更集中,分数上涨就顺理成章了。可能在老高考模式下,考生高考所在位次的院校热门专业,在新高考模式下可能连冲的院校都算不上了。同一个学科门类同一个专业大类下的相关专业的报考,就是我们解决此问题的“曲线救国”。
3.一二本三本合并增加了一些考生和家长的犯错成本。二三本合并,以985等名校为前缀的独立学院就捡漏了一些高分考生,一二本合并,很多没有做过功课的家长和考生,民办二本和名校独立学院就傻傻分不清楚了,就可能造成高分低就,高分考进了民办院校。比如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北京邮电大学世纪学院、东南大学成贤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等。在人为划分院校层次招生的时候,有官方替家长减少了这个分享,但是一二本合并后,如果前期功课做的不够充足,就可能调入名校独立学院的陷进。
4.招生计划多少背后的风险。所有报考的底层逻辑就是报考人数多少的问题,可能在2025年部分院校部分专业招生计划增加了,正常情况下,应该录取位次有所降低。但是新高考首年,招生计划增加不太多的情况下,就存在上涨的可能。
5.招生计划为个位数且≤2的专业,数据波动就会很明显,可能是大喜大悲的结果。前期分析后期运气加持,低分才可能被招生计划少的录取。
6.警惕往年一本线压线院校和专业的录取分跳水,原来二本招生的热门专业的跳涨。一本人为划线,压线招生是有关部门给这些大学最后的体面。当2025年新高考改革后,最有一块遮羞布就被无情的揭掉了,分数跳水存在很大可能。当然这样也会倒逼学校合理布局学科和专业,也给了原来在二本招生且有较强学科特色院校或专业一次机会,这对目前模拟考试一直在一本压线的学生是极大的考验。
7.本科线附近的学生,也就是所谓本科压线生,滑档或征集的风险加大......
03-PKT
新高考选科及规避风险的诀窍
没规划的人都是等分数出来之后,草草的了解大学、专业,然后再看看学的专业未来做啥吧。每年都会遇到家长群里的家长回过头来咨询我,老师,孩子学的专业不喜欢,上的学校不理想......,这样的故事每年都在上演。
有规划的家长和考生,学生好好提分,配合家长梳理家庭资源、个人爱好、兴趣、学科特长等,提前制作目标院校专业沙盘,动态调整目标院校和升学路径,做好加法和减法,在目标区间内圈定院校专业大方向,有目的的做功课,深挖掘,结政策,保证分数物尽其用,最起码保证未来十五年有足够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