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危机的影响,在逐渐显现。
受出生人口影响,湖南省率先出台文件,明确提到撤并幼儿园。
湖南率先发文
11月29日,湖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应对学龄人口变化调整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要求各市州科学制定2024~2035年的中小学幼儿园布局方案。
《通知》提到:
有序组织幼儿园设并转撤。在城镇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城镇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幼儿园应办成公办园,农村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增幼儿园。幼儿园学位富余的地区,要切实合理地引导办园质量较差、幼儿人数较少的幼儿园合并、撤转。
其中释放出一些重要信号包括:农村不再新增幼儿园、人少的地区裁撤幼儿园等。这是目前全国首个省教育厅发布的正式文件,一经发布即引起高度关注。
湖南省率先打响了幼儿园“设并转撤”的发令枪,但人口结构影响较大的省份,远不止湖南。
5600所幼儿园消失
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据统计,这是1950年以来,我国出生人口首次跌破1000万。
2016年,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2016年和2017年出生人口均超过了1700万人,尤其是2016年达到自1999年以来的巅峰值——1786万人。但此后二孩效应明显减弱,出生人口数量持续减少,仅过了6年时间,2022年的出生人口已仅为2016的一半。
根据教育部于2023年3月新闻发布会介绍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2022年全国共有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627.55万人,较2021年(4805.21万人)减少177.66万人;2022年,全国共有幼儿园28.92万所,较2021年(29.48万所)减少了5600余所。根据推算,2022年在园幼儿出生时间约为2016~2019年。随着出生人口持续下降,未来适龄幼儿将进一步减少。
国家统计局编著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3》的数据显示,2022年有9个省份的人口出生率超过千分之八(8‰)。其中,西藏、贵州、青海和宁夏的人口出生率超过了1%。海南、广西、甘肃、广东和云南的人口出生率也较高,处在8‰到9‰之间。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6.77‰)的省份共计 14个。
人口出生率较低的省份包括:黑龙江(3.34‰)、辽宁(4.08‰)、吉林(4.33‰)、上海(4.35‰)、天津(4.75‰),人口出生率均低于5‰。
最新一期《人口与经济》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从该研究的中等水平预测结果来看,2022-2050年我国幼儿园学位及师资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2024~2050年期间各年份幼儿园学位富余量均在千万以上,2023~2050年期间各年份幼儿园教职工富余人数在百万以上。
新生人口减少势必首先冲击教育业,而幼儿园关停潮、幼师富余,不过是出生人口减少影响下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从下图可以看出,2012年至2021年,学前教育阶段招生人数在2015年突破2000万人之后,呈震荡下降态势,到2021年已降至1526万人左右。尽管得益于2000年后的十余年,出生人口稳定在1500万人左右,使2012至2021年高校招生人数仍然保持增长态势,但来自人口结构调整带来的影响,也将在不远的未来到来。
此前就有人预测,出生人口减少预计到2023年将冲击义务教育,2033年将影响高中阶段教育,2035年为高等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高校枕戈待旦
为了应对已经到来的人口危机,人口专家梁建章近日发表观点,称“2022年中国GDP达到121万亿元,如果拿出GDP的2%来补贴生育,约相当于2.4万亿元。按照平均每孩每月补贴1500元计算,即平均每孩每年补贴1.8万元”。
2022年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称,“90后”“00后”作为新的婚育主体,绝大部分成长和工作在城镇,受教育年限更长,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婚育推迟现象十分突出。
“现在是知识过剩的时代,很多知识不一定通过学校教育获得。过度重视教育的最大后果是婚育时间的推迟,挤压生育时间,导致生育率下降。东亚地区生育率是全球最低,原因之一是过度重视教育。” 人口专家易富贤称。这一观点与梁建章的看法相一致。
除了出台鼓励生育的各项政策、措施,社会各层面包括高校都需提前做好准备。毕竟,出生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凛冽的招生寒冬将至,特别是对于那种定位不鲜明、竞争处劣势地位的高校而言。与此同时,人口下降可能影响的各行各业人才需求将会出现明显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需做好调整。
高校定位方面,“少子化”将促使高校竞争加剧,也会促进高等教育的自我革新,推动高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大部分高校也会聚焦特色化的发展方向,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提升是一个必然趋势,但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可能会带来内部结构的分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曾分析,高等教育可能会从现在的“金字塔型”走向未来的“五指山型”,“很多人不会再追求‘金字塔尖’的学校,而去考虑在不同领域达到一流水平的学校,就会带来学校在功能、类型上的分化”。
招生方面,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招生专业,增设适应新趋势、新业态、新行业发展的专业,大刀阔斧缩减甚至砍掉不合时宜、供过于求专业,特别是受人口结构调整深度影响且与相关行业匹配度较高的专业。
教育业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行业之一,近年来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已呈现缩减态势。在新生人口下降的影响下,未来能吸纳的大学毕业生或将持续下降,与之相关的教育学专业,特别是学前教育相关专业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因其将率先受到冲击。高职严控教育学专业设置即是对此的积极回应。目前一些省厅,例如山东省《关于做好2024年度高等职业教育新增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就明确提到,教育类专业原则上不再新设。
人才培养方面,高校需主动了解市场和雇主反馈,通过深入的数据分析了解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根据反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路径,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态势,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2023年8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在医药创新和科技前沿论坛上表示,中国新生儿人口数量近5年内下滑约40%,2022年全国出生人口共956万人,“预计2023年出生人口数约为700~800多万。”
且不论出生人口下降将导致的大学关停潮、招生荒,毕竟为时尚早。但迫在眉睫的是,与人口下降密切相关行业震荡所带来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格局调整,需要马上行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