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8大财经类大学的前世今生
回顾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1999年掀起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影响深远。当时的大学合并和部属院校归属是一个棘手问题,其中几所重点财经类大学的何去何从成为万众瞩目的一大问题。
当时的财经类重点院校一共有这么几所:
原中国人民银行旗下: 西南财经大学
原外经贸部旗下:对外经济经济贸易大学
经过一系列调整后,八大财经院校分别被分割,由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从表面看,八大院校中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无疑是改革的最大得益者,因为都整体的都已划归教育部管辖,但深究下来其实不然,我们来一一探讨。
一、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由原先的部属老大,变成了教育部所属中等的院校。中国入世,学校进入了211工程,不过在教育部中院校藏龙卧虎、强手如林,科研型大学为主的情况下,日子并不好过。
首当其冲的是教育经费上更无法和当年被靠外经贸部这座金山可比;其次在重视程度上,原先在部属中是老大,可如今在教育部里只能变成中等,地位大大降低。
院校改革对于外经贸大学来讲,明升暗降,不过实力依然雄厚,是财经学院之翘楚。但由于其学科的单一性,大大阻碍的发展,尤其是其地理位置,北京综合大学很多,单科大学发展不易,要么合并,要不走综合化道路,从目前来看,对外经贸大学选择了后者。贸大未来前途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二、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情况和外经贸大学差不多,同样由部属龙头变成中等,同样进入了211工程,境况差不多。
西南财经大学的的地理位置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随着西部大开发,西南财经大学将加大了其知名度,保持了其在西南地区的号召力;不过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导致人才的流失严重,西南政法大学就是例子。
西南财经大学正在走综合化的道路,不过由于其周围比他差又愿意被它合并的理工科大学几乎没有,因此综合化的道路比较崎岖。过去5年,西南财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国家发展大趋势下财经类院校分数线整体走低,西财的录取分数线也由2014-2016年巅峰时期直逼中国政法的水平回归到西南交大附近,可谓沧海桑田。
三、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在1999年的调整中受益,作为实力最强的财经院校,它无论在财政部还是在教育部都受到高度重视。
首先,上财进入了211工程,加上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上海飞速发展,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对财经人才需求旺盛,都将加强上海财经大学在全国高校的地位。
上财目前正在向多科大学发展,走综合化的道路,前途不可限量。从分数线角度看,上财2014年前后的巅峰时期直逼南大、浙大,一时风光无两;然而2017年后连年下滑,直到2022年理科分数线跌至24名,宣告了前20中再无非985院校,上财也将211的天花板桂冠转交给北邮,风光至此落幕。未来的上财将如何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四、中央财经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的现状无疑是很尴尬的。原先在财政部一统的年代,它排名就在末尾,虽说冠有中央之名,但其与其他中央**大学(其他中央**大学都在各自领域的塔尖)无法比拟。
院校调整时,由于政策照顾,本应下放到北京市的它被安排到了教育部,不过就其实力而言,其不是重点大学,在教育部院校里面只能垫底,日子自然不好过。不过由于其地理位置,校名堂皇,外地生源素质较高,但学生入学后大呼上当。
在北京,中财的地位和知名度大打折扣,因为北京的牛校太多。如果它想走综合化的道路,但北京理工类高校大都是牛校,不大可能;而继续发展本学科,却无法走向塔尖,因为清华、北大、人大等其他兄弟院校都比他强大,且拥有中财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中财的未来一切只有一个字:难!
五、中南财经大学
中南财经大学原先在财政部是榜眼位置,院校调整,合并了中南政法学院,更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恕我直言:名字感觉怪怪的),归到教育部。
中南财经大学虽得以进入211,保持部属地位,不过日子并不太好过。首先,其内部矛盾犹存,院校合并的影响还在,同为部属院校,中政变成了其下一个学院,自然不甘,内部明争暗斗自然存在。而同在教育部,被三所兄弟院校压制,上财、贸大、西南财大。况且由于中南财不是教育部重点照顾对象,地位大不如从前,不过其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华中地区的影响不容小觑,在华南也有较大的影响力,整体而言,前途可期。
六、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在院校调整中最终由财政部交给江西省主管,成为省属院校,由于其地处南昌,国家出于平衡考虑,在211工程评比中把名额给了地方院校南昌大学,毕竟南昌大学冠以综合大学之名,不过实力实在不敢恭维。
但这并没有影响江财的发展,近几年江财发展较快,积极完善学科建设,学校在综合化的道路上有了长足的发展,积极探索合作办学之路,不过由于其地理位置制约,江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江财作为四非院校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冲击,实力仍在,但前途难以预测。
七、东北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在院校调整中损失最大,由国家部属院校变成地方院校,地位大打折扣,不利今后发展。在当年进入211的角逐中,东财在财政部败给了上财,在省里败给了辽宁大学,从此沦为双非,双一流后更是沦为四非,处境十分尴尬。
东财虽说其地处大连,地理位置不错,但由于辽宁省目前的处境,东北财经大学日子并不好过。辽宁重点发展大连理工、东北大学等985的院校,在待遇上东北财经大学已大不如从前,不过学校以前实力雄厚,学科建设成绩不错,短期内还可以吃老本,但长期看跌。
八、山东财政学院
总体而言,世纪之初院校调整后八大财经院校各有得失,不过八大院校实力雄厚,是中国财经人才的主要培养学校,而今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
最容易进央企的20所大学大汇总!
央企一直是应届毕业生最期望进入的企业之一,不仅实力强悍,更是地处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城市,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一个发展机会。当然央企对于人才的选拔也非常严格和规范化。
央企分类
央企主要分三类:
一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企业,如军工、电信;
二是提供自然垄断品或比较竞争性产品,如石油、工业、建筑等;
三是国务院其他部门或群众团体管理的企业,如烟草、铁路、机场、电视等。
最受央企青睐的高校毕业生
1、中国石油大学
毕业生有26%进入央企和机关工作。主要集中在能源开采企业,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
2、哈尔滨工业大学
毕业生有21%进入央企和机关工作。主要集中在工程及建工类企业,如中铁、中建、各大研究院所。
3、清华大学
毕业生有20%进入央企和机关。主要分布于各大国字号企业,如国家电网、中信、中科院等。
4、四川大学
毕业生有20%进入央企和机关工作。主要集中在卫生医疗和军工装备类企业,如各顶级医院、中建集团、中国移动等。
5、西安交通大学
毕业生有20%进入央企和机关工作。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和能源类企业,如国家电网、中核、中航、中国兵器等。
6、中南大学
毕业生20%进入央企和机关工作。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交通类企业。如中铁、中冶、中建等。
7、吉林大学
毕业生20%进入央企和机关工作。主要集中在金融信息和装备制造领域。如中国移动、各大银行、一汽集团等。
8、中国人民大学
毕业生19%进入央企和机关工作。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和金融领域。如各部委、银行、中信等。
9、武汉大学
毕业生18%进入央企和机关工作。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和大型央企。如国家电网、中建、长江证券等。进入华为腾讯这样大型上市民企的比例也很大。
10、重庆大学
毕业生18%进入央企和机关工作。主要集中在工程机械和制造业。如中建、国家电网、京东方、上汽、中铁等。且大部分在西南地区就业,如重庆和成都两个城市占比巨大。
11、上海交通大学
毕业生17%进入央企和机关工作。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和信息技术领域。如上汽集团、国家电网中航工业集团、中兴通讯等。
12、华中科技大学
毕业生16%进入央企和机关工作。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和建筑领域。如中建集团、中航、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国家电网、东风汽车等。
13、浙江大学
毕业生15%进入央企和机关工作。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国防军工领域。如国家电网、中国兵器、中核工业等。且多数毕业生喜欢留在杭州工作。深受阿里和华为的喜欢。
14、西北工业大学
毕业生15%进入央企和机关工作。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装备领域。如中航工业、航天科技、中电科技等。
15、北京大学
毕业生14%进入央企和机关工作。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信证券等。
16、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毕业生13%进入央企和机关工作。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和金融领域。如中国银行、平安保险、中航工业、中国兵器、国家电网等。
17、武汉理工大学
毕业生13%进入央企和机关工作。主要集中在船舶和制造业。如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海集团、中远集团、东风汽车等。
18、大连理工大学
毕业生12%进入央企和机关工作。主要集中在船舶和工程建设领域。如中建集团、船舶工业、中航工业、中国一汽等。
19、北京化工大学
毕业生11%进入央企和机关工作。主要集中在化工能源领域。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核集团、海洋石油等。
20、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毕业生10%进入央企和机关工作。主要集中在航天航天和装备制造。如中航工业、航天科技、电子科技、船舶工业、中国商飞等。且硕士占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