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高招调查报告》显示,仅有15%的学生有自己明确的专业方向,超过85%的考生基本凭感觉盲目选择大学专业,71%的大学生入学后觉得选错了专业,超过65%的大学生会跨专业选择职业。
这些惊人的数据反馈说明了国家高等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各类专业真正对口人才稀缺,而这些学生也无法得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发展。
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也发起过一个有关选专业的访问,在10005位受访者中,67%的人表示并不了解所选专业,67.9%的人说自己选专业是“盲目的”,71.2%的人说假如有机会非常想要重选专业。
访问视频里的选错专业的他们这样说——
“不要以一个很迷茫的心态去报志愿,再以一个很迷茫的心态进入大学。”
“大学…反正一开始很重要,选择很重要,选择比学习要重要多了。”
如果可以重来一次,他们会做出的选择——
“我可能会更慎重地区考虑和选择专业。”
“一点,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出发。”
“对这些专业的了解,或者说对这些专业以后找工作的了解。“
这个访问视频虽然只有短短6分钟,几位有代表性的受访者却让人着实心疼可惜,从与他们的对谈中可以看出,这些本来都是很优秀的孩子,却因为对自己的不了解,对专业的无认知,对专业背后的就业方向没有概念,导致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不适合自己的道路。
一个人的中学时期,最需要的进行生涯规划的关键节点,如果没有及时的科学引导,非常可能的一个结果便是:十年寒窗苦读,输给一念之间。
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很多学生在高考报考选择专业时,几乎达到了瞎子摸象的盲目程度,有的直接选定了心仪的学校随意选择专业,有的对学校和专业都一无所知在手册里瞎选一个,更多的是选了传说中好就业的热门专业或者干脆让父母来替自己决定……
事后如果让这些学生回忆,应该都会追悔莫及,一念之差就搭上了未来的人生命运。更无奈的是,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开学后想换专业的难度相当大,只有专业内前几名的极少数学生或许有资格调换专业。这本身就是个悖论,不喜欢或者不擅长,学到前几名的可能性很低。
十年寒窗苦读,最后用五分钟十分钟来盲目选一个专业,或者像小V那样完全听从父母家长安排的话,误打误撞选到合适专业的概率实在是太小了。
如今,能提前让父母和学生意识到生涯规划重要性的“新高考改革”到来了!文综理综二选一改成了选修课六(七)选三,尊重个性化的同时,中学生的生涯规划变得更为关键。
——如果选错了课,影响的不仅仅是高考分数,而且还会深刻影响报志愿时大学专业的选择,大学专业的选择又对将来毕业后职业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平时只顾到埋头学习,到最后却匆匆选课,殊不知,这样做对自己有多不负责任,毕竟选课极大程度将会影响未来高考选专业。
中学时对生涯规划的漠视忽略,简单粗暴地选课,将给高考后选专业甚至人生发展埋下极大隐患。要知道,人生中很多时候,选择大于努力。
从前,已经有太多大意的学生和家长因为疏忽了合理生涯规划而选了并不合适的专业,带来持续一生的遗憾,有写作天赋的去做了医生,该当音乐家的成为了程序员,该是一名画家的却在教数学……
这些没能做出正确选择的学生走向社会后,最终因为不擅长而放弃对口工作,或因为没兴趣得过且过而碌碌无为,而这些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人间悲剧。
适逢新高考改革,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必须在第一时间了解并及时调整应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势在必行,特别是家长要先于自己的孩子认识到提早进行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生涯规划必然会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快人一步自己的孩子才更有优势。
家长要真正帮助孩子,不能从经验主义出发,也不能盲从,要想孩子顺利从自己的性格、兴趣和能力出发,从而真正找到自我,过程中需要借助霍兰德模型和MBTI职业性格测试等科学测评工具,让孩子加强对自身的认知与探索,从自我肯定走向自我完成。
将宏大的理想拆分,设定各个中长期目标节点,逐个达成,保持一直不停向前的驱动力,不让初心流于形式和空想。
未来也许变幻莫测,但人生的道路只有最合适,没有好坏之分,一个人找到自我,坚持自我,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有无限种发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