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招生专业首页

 

由辽宁省教育厅起草的《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条例(草案)》已向社会征求意见完毕,“就业率低的专业应停止招生”等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规定将以立法形式得以实现。

  

  将就业率与专业设置、招生规模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专业设置的市场导向,高校不能闭门办学,要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以及专业规模,由此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失衡。有关人士认为,这种做法,可以有效避免高校盲目开设专业、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的情况。但是,将专业设置与就业率紧密挂钩,却同时面临三方面问题。

  其一,就业率统计是否科学?国外统计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往往在学生毕业一年后进行,我国是在学生毕业两三个月后统计,有时难以说明某个专业毕业学生的真实就业情况。

  其二,如何保证就业率统计的真实性?目前的就业率,由各高校自行统计,由教育部门核查,这其实给就业率的造假提供了空间。事实上,近年来有关就业率造假的新闻并不鲜见。试想,如果就业率与专业的开设、招生挂钩,而专业的开设、招生直接影响学校的收入,那么一些高校势必会在就业率上做手脚。

  其三,有的专业因为就业形势不好,是不是就必须取消?有一些基础学科专业,社会需求并不旺盛,但是,这些专业,比如历史、考古,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十分重要,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导向,因为其就业不理想,就将其取消、萎缩。恰恰相反,对于这些学科,应该采取保护措施,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招收学生。我们注意到,最近几年来,不少高校其实已经大幅缩小了基础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而把招生计划投向就业门路不错的专业,这很可能导致基础学科领域后继乏人。

  因此,想通过“立法”方式让就业率低的专业停招,这不但涉嫌到干涉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而且也把高校的专业设置问题简单化,因为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设置有不同的办学定位与办学方向。管理部门所做的只能是监督其依法办学,评估其办学资质,并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信息。

上一篇: 高校冷门专业换名称后受热捧

下一篇: 2009年起被撤销专科中西医结合专业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