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时,很多考生都在为选择什么高考专业而烦恼。因为现在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看重自己的所学是否与未来的专业对口,是否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以下是我们总结归纳了哪些大学的临床医学专业值得报考,推荐给大家。
北京协和医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的唯一一所重点医科大学,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院校一体,是中国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科学研究机构。
北京协和医学院(下称校)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创办,是我国最早设有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重点医学院校。院校设有18个研究所(以及5个分所)、7所临床医院(含与北京市共建的天坛医院)、6所学院、1个研究生院。被誉为中国医学殿堂。
医学院前身是由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的上海第二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5年7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了由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重点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外籍院士9人。国家重点学科16个。
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中国政府教育部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国立学校。2000年4月3日,原北京医科大学与北京大学正式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2000年5月4日,北京医科大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医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以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学科覆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六大门类,专业齐全,基础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实行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分为五年制和八年制两种。北京大学医学部是中国最重要的医学创新研究基地和高级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基地之一。
复旦大学医学院前身是上海医科大学,两校于2000年进行合并。截至2015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下设4个专业学院、4个科研院所(临床医学院处于筹建当中),共在10个本科专业招生。
3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学、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肾病)、内科学(传染病)、儿科学、外科学、肿瘤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眼科学、妇产科学、药剂学、神经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耳鼻咽喉科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
华西医学院是中国西部疑难危急重症诊疗的国家级中心,也是世界规模第一的综合性单点医院,拥有中国规模最大、最早整体通过美国病理家学会(CAP)检查认可的医学检验中心。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中,该院已有32个专科进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数量名列全国医院第一
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9个,重点培育学科2个。
中山医学院位于广东广州,是隶属于中山大学的二级学院,是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共建高校医学院之一。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866年立的博济医学堂、创办于1908年春的广东光华医学堂以及创办于1909年春的广东公医学堂;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为新中山大学,并成立了中山医学院。
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病原生物学。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是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创办于1914年,由湖南育群学会与美国耶鲁大学雅礼协会联合创建,是中国第一所中外合办的医学院。
拥有两院院士3人,全国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53个。
国家重点学科(二级):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遗传学、药理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神经病学、胸心外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学、耳鼻咽喉科学、普通外科学(培育)。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是由1912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和1945年8月创设的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两所学校合并(1952年2月)而成的浙江医学院。
浙大医学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医学院设有基础医学系、公共卫生学系、临床医学一系、临床医学二系、临床医学三系、口腔医学系、护理系等7个院系。
国家重点学科4个: 内科学(传染病)、外科学(普外)、肿瘤学 、儿科学。
简称“首医大”,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为北京市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三方发文共同建高校。
首医大拥有两院院士6人,其中教授738人(校本部101人,附属医院637人。
国家重点学科:外科学(神外)、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神经生物学、内科学(呼吸系病)、内科学(心血管病)、神经病学、儿科学。
华科的同济医学院是中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之一,首批教育部、卫生部共建高等学校医学院之一。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前身为德国医师宝隆博士于1907年创建的上海德文医学堂;1985年,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2000年,与华中理工大学等学校合并,组建成华中科技大学;2000年6月,改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同济医学院拥有两名双聘院士,10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